資源簡介 綜合測試卷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公元前5世紀和前4世紀,演說家高爾吉亞和萊希阿斯先后在奧林匹亞公祭上就希臘的戰爭與和平問題發表演說,呼吁各城邦擱置爭議、對付蠻族,以解決希臘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這表明,希臘城邦( )A. 克服了小國寡民局限性 B. 積極應對羅馬帝國的擴張C. 擴大公民民主權力范圍 D. 宣揚并構建自我身份認同2. 拜占庭帝國時期,在君士坦丁堡的市場上,有東方和波斯商人運來的東方絲綢和香料,有埃及人運來的糧食、甘蔗、麻布、紙草,有敘利亞人運來的精致的織物和刺繡,還有斯拉夫人運來的毛皮、蜂蠟和琥珀。這從側面說明( )A. 對外貿易是羅馬人擴張的基礎B. 拜占庭帝國的強大與包容性C. 東西方文化發展呈現出同步性D. 歐洲商業貿易中心發生轉移3.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廢除全國一切私地,將貴族土地收歸國有,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土地不能終身使用,也不能買賣。對大夫以上官員按職級發放俸祿。孝德天皇的這些舉措( )A. 確立了天皇統治地位 B. 削弱了幕府統治勢力C. 解決了貧富分化問題 D. 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4. 《劍橋意大利史》載,1080—1130年,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地都建立了城市共和國制度,組建了“為商所有,為商所治,為商所享”的政府。司法官在政府中扮演突出角色,行政長官定期輪值,所有執政官都對城市共和國莊嚴宣誓。這反映出當時意大利( )A. 城市有一定自治權 B. 權力制衡雛形初現C. 世俗王權有所加強 D. 市場競爭日益加劇5. 15世紀,西班牙、葡萄牙運用羅馬法的條文規定對尚未被發現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統治等權利,在非洲和美洲殖民地,西、葡兩國通過宣讀教皇詔令和法律文件、樹碑、升皇家旗幟等儀式,宣告殖民地為“新發現”土地。西、葡兩國此舉旨在( )A. 維護全球殖民霸主地位 B. 傳播宗教及西方價值觀C. 宣示殖民占地的合法性 D. 緩解殖民地土著的反抗6. 1520年,德意志人文主義者胡登指出:“假使我們把這些蹂躪德意志、并繼續不斷吞食一切的羅馬人趕出去,……我們就又能積累下大量的金銀,并且能保持這些金銀了。”在這里,胡登意在強調( )A. 宗教倫理重塑的重要性 B. 資本積累的可能性C. 德意志統一的可行性 D.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7. 1611年,墨西哥總督呼吁禁止中國絲貨進口。到了1637年,中國絲貨流入反而越發嚴重,墨西哥的絲織業工廠都以中國絲為原料,墨西哥本土的蠶絲生產幾乎被消滅了。這主要緣于當時( )A. 美洲經濟的落后 B. 列強競爭的加劇C. 中國工業的發達 D. 世界市場的拓展8. 觀察如圖所示的“基本政治結構”。它主要指向( )注:實線單向箭頭代表政治權力授予;虛線雙向箭頭代表互相之間存在政治影響,但彼此并無政治權力授予。A. 《大憲章》 B. 《權利法案》C. 《德意志帝國憲法》 D. 《人權宣言》9. 19世紀中后期,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使用的機器,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緣于( )A. 經濟危機沖擊西方經濟 B. 工廠制助推農業變革C. 蒸汽機的使用范圍擴展 D. 內燃機獲得廣泛應用10.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向全世界無產者發出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從社會演變的物質基礎看,《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得益于( )A.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B. 前人研究的理論成果C. 工人階級的斗爭結果 D. 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11. 1935年,法屬馬提尼克詩人塞澤爾在巴黎發表《種族意識與社會革命》,首次使用了黑人精神一詞;他認為黑人詩人要從非洲傳統生活的源泉中汲取靈感,尋找創作主題,用黑人精神這個詞來展示黑人的光榮歷史和精神力量。此后,黑人精神廣泛傳播。黑人精神的廣泛傳播( )A. 適應了民族解放運動需要 B. 體現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突C. 開啟了非洲民族意識的覺醒 D. 表明了民族自決原則獲得普遍認同12. 1927年末,聯共(布)十五大提出農業逐步集體化的方針,并規定以農民自愿參加為原則。但在“一五”計劃時期,蘇聯對拒絕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民,采取剝奪選舉權、停止灌溉用水等措施,同時沒收中農、富農的土地。這種政策變化( )A. 標志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確立B. 有利于推進工業化進程C. 導致蘇聯農副產品大量滯銷D. 造成農村產業結構失調13. 1955年7月,埃及宣布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聯合以色列向埃及發動進攻,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在美國和蘇聯的壓力下,英法兩國和以色列在11月 6 日宣布?;稹C捞K在此問題的態度( )A. 體現了美蘇對抗關系的緩和 B. 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C. 導致了資本主義陣營解體 D. 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14. 下圖為1970—1990年美國科技研發經費來源的結構變化情況。這一現象( )A. 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直接結果 B. 促進了資本主義福利制度的完善C. 反映了美國科技研發的步伐放緩 D. 與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舉措有關15. 有學者說,自1988年以來,墨西哥進口的增長比出口的增長快4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1994年達到的數額相當于所有其他拉美國家貿易逆差的總和;墨美經濟貿易聯系密切,墨西哥外銷產品的80%輸往美國,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高達30%。而且石油出口占墨西哥總出口的10%。該學者意在強調( )A.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B. 警示發展中國家注意國家經濟安全C. 區域經濟集團化繼續發展 D. 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機會16. 2014年,西非暴發大規模埃博拉病毒疫情,并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多個國家的民航采取禁飛措施以防止疫情擴散,中、美、英、日加等國迅速提供人道主義救助以及醫療技術支持,使疫情得到很好控制。這表明( )A. 疫情防控成敗有賴于技術交流 B. 世界衛生組織的運作效率較高C. 國際治理需有命運共同體意識 D. 各國公共衛生治理日趨國際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可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的,要么是對基督教的。中世紀后期,歐洲的國王們肩負保護民眾安全的責任,并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獲得對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權。11—12世紀,這些制度在西歐逐漸確立起來,它們正是民族國家形成的核心。而且,當時商人和市民也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機構、軍隊政體、司法和教會不再被一些世襲家族控制著。與此同時,語言的多樣性在歐洲形成并保留下來,而這對民族國家形成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羅馬法成為中世紀政治理論的基礎,而羅馬人相信國家是至高無上的。13世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經存在。——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劉成《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意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馬可·波羅行紀》引起了西方對中國及遠東的向往和關注,“誘起”了哥倫布決心漫游東方以至發現美洲,并由這種地理大發現進而導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確立。馬可·波羅之后,大批意大利籍傳教士相繼來到中國,他們將“天主福音”與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一并傳入中國,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于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胡適認為:“重點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發現傳統,而是向前,即推動啟蒙運動和建設民族國家?!?br/>——摘編自周憲、[美]喬納森·納爾遜《意大利文藝復興與中國》材料二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物種交換所帶來“正負參半”的影響。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業資本壟斷階段 起初,英國東印度公司是由倫敦商人合股經營的一種臨時性的組織。1600年12月3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伊麗莎白女王(1558—1603)那里領取了特許狀,獲得與好望角以東印度等東方國家進行貿易的特權,其他公司不得參與其間。1702年,東印度公司獲得英國議會承認,成為擁有軍艦和軍隊、以及在印度宣戰和媾和特權的強有力組織。18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通過戰爭摧毀了法國殖民者在印度的勢力,獨霸了對印度的統治。東印度公司憑借暴力,靠不等價貿易和海盜劫掠獲取了印度大量財富。工業資本剝削階段 1813年英國議會取消了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準許一切英國臣民在印度境內自由居住和貿易。1853年,議會通過法案,英國政府加強了對公司行政活動的監督,公司董事會失去了在印度任命官吏的權限。1853年法案雖然仍允許公司茍延殘喘,但沒過多久,這個聲名狼藉的殖民機構就被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怒濤沖垮了。1858年8月2日,英國議會通過“關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英國女王兼任印度女皇,印度總督代表女王治理印度。至此,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的時代正式宣告終結。——摘編自陳傳金《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興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對近代早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興衰進行闡釋。(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20.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 二戰后,昔日的強國德、意、日被徹底擊潰,英法兩國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削弱,降為“二等”國家,只有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蘇聯所追求的國家利益的最基本內容是維護蘇聯安全,而建立蘇聯勢力范圍和確保蘇聯在戰后的歐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優勢地位,則是實現國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國則希望在全世界擴張其影響和勢力,主導國際政治舞臺。當時兩國在意識形態方面是根本對立的,蘇聯極力伸張共產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則極力維護資本主義世界的完整性,推廣美式民主制度。——摘編自趙茜《美蘇冷戰起源的三個主要因素》材料二 下圖是反映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 漫畫中的人物為肯尼迪與赫魯曉夫。材料三 有學者指出:“二戰以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在這種力量均勢被打破之前,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分析冷戰格局出現的原因。(2)材料二中漫畫的創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些什么 (3)分析說明材料三的觀點。綜合測試卷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B【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特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經濟上莊園與農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占統治地位。(2)背景:王權的加強(或中央集權的初步建立,政治認同或國家認同的加強);城市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或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市民階層的興起;城市自治運動的發展;語言多樣性的形成與維持(或民族語言的形成、發展);羅馬法中國家觀念的影響。【18題答案】【答案】(1)西歐人對黃金的渴求;對傳教天主教的熱衷;地中海商道的堵塞;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資產階級進取精神的孕育;西班牙、葡萄牙政府的支持;根本原因是地中海沿岸的資本主義萌芽和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2)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消極影響:物種交流所帶來的傳染病造成了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物種的滅絕;玉米、甘薯等大量種植在某些地區破壞原有生態,造成水土流失等。【19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東印度公司的興衰與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密切相關。闡釋:新航路開辟后,英國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商業資本占主導,資本主義發展依靠資本積累,英國奉行重商主義,加速對外殖民擴張。東印度公司獲得皇家特許,取得貿易壟斷特權,武裝占領印度地區,逐步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轉變為英帝國在印度殖民統治代理人,東印度公司走向興盛。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掠奪的巨額財富,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源泉,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為其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其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9世紀后,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自由主義思想的盛行,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議會改革以及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推動,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逐步被取消,東印度公司這種舊式殖民管理機構也已經不適應新的殖民政策的推行,東印度公司喪失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權,逐漸衰亡。東印度公司的衰落是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適應了英國在印度殖民政策的轉變,服務于英國對殖民地商品與資本的輸出。總之,近代早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興衰與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密切相關,反映了近代英國殖民擴張的歷程。【20題答案】【答案】(1)原因:西歐和日本衰落;美蘇兩國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存在嚴重沖突。 (2)古巴導彈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蘇在冷戰時期抑制核擴散與核戰爭的爆發。(3)觀點: 美蘇兩極格局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其主要表現是歐洲走向聯合、日本崛起、不結盟運動、中國的發展(或振興),這些因素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