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古埃及許多法老都在神廟等大型紀念物上刻銘記功,戲劇化地夸張其個人才能和功績。法老這一做法旨在( )A.強化王權 B.發展經濟C.完善法律 D.傳承文字2.雅典和斯巴達以城邦為支撐,通過國家的引導和組織,促使公民從童年到青年進行系統化的體育訓練,城邦還通過定期舉行運動會來推動體育運動的發展。古希臘競賽推崇通過個人能力來獲取屬于自己的榮耀。這反映古希臘( )A.注重專制統治 B.鼓勵全民參與 C.重視體能鍛煉 D.提升參政意識3.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公民大會不顧更懂軍事的尼西阿斯的反對,執意作出遠征西西里的決策,并任命鼓動者亞西比德為主帥之一。遠征期間,亞西比德又被別有用心的人指控“瀆神”而被要求回雅典接受審判,亞西比德最終叛逃至敵國斯巴達。這反映雅典( )A.過度依賴精英領導 B.司法遭到敵國滲透 C.決策易被反復操弄 D.軍事不被國家重視4.一個貴族通常也是一名騎馬仗劍的騎士,他的天職就是作為軍事附庸而為其領主作戰,盡管他本人也是擁有眾多附庸的封建主。與此現象相關聯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 B.日本大化改新 C.西歐封建制度 D.俄國1861年改革5.“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莊園中的農民(奴)逐漸失去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自由選擇職業。上述狀況產生的影響是( )A.商品經濟完全替代自然經濟 B.削弱了封建王權的統治基礎C.加速了西歐莊園經濟的瓦解 D.導致城市擁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6.646年,在從中國留學歸國的革新派推動下,日本進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國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 )A.依靠貴族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 B.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C.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 D.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7.某同學查閱到一篇文章:《富裕佃農:英國現代化的最早領頭羊》。文章的主題可能是( )A.歐洲社會等級的劃分 B.近代歐洲社會的轉型C.“日不落帝國”的建立 D.英國現代畜牧業前景8.從17世紀下半葉起,該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一系列戰爭,最終憑借強大實力獲勝,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該國( )A.最早開啟三角貿易 B.建立了“無敵艦隊”C.強占了中國的臺灣 D.自詡“日不落帝國”9.在法國大革命確立的自然、簡潔、樸素的審美觀的指引下,文藝復興以來近三百年形成的奢靡、繁復、華麗的服裝風格被徹底拋棄。……同時,大革命嚴重打擊了宮廷貴族服飾生產的基礎,生產華麗飾帶的工廠被關閉,上流社會的服飾店紛紛關閉。說明了法國大革命( )A.推動了社會習俗的變革 B.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C.打擊了民族文化的發展 D.傳達了天賦人權的思想10.《共產黨宣言》中寫道:“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材料中的“掘墓人”是指( )A.黑人奴隸 B.種植園主 C.資產階級 D.無產階級11.18世紀,英國殖民者迫使印度農民種植靛藍、棉花等經濟作物,導致印度( )A.傳統手工業遭到破壞 B.民族資本主義興起C.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 D.社會階級矛盾緩和12.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催生了更廣泛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的覺醒,徹底改變了俄國的政治面貌。材料指的是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 )A.使農奴獲得徹底自由 B.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為十月革命奠定基礎 D.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3.林肯在1861年7月致國會特別會議的咨文中,論證了州無權脫離聯邦,州的權力是非主權性的,國家和各州的關系,“是整體和地方的關系”。其目的( )A.維護中央權威 B.制造戰爭輿論C.扭轉戰爭形勢 D.促進經濟發展14.萊特兄弟觀察老鷹飛行的動作,并學習了大量航空方面的知識,經過反復試驗,設計出類似老鷹展翅的機翼,從而借助風力起飛。最終他們于1903年3月23日向美國專利局遞交專利申請。這項專利的發明( )A.標志人類已進入“電氣時代” B.推動了電動機的廣泛使用C.實現了人類飛向藍天的夢想 D.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15.“革命觀念”為“革命事件”鋪就了道路,是大革命的發動機和原動力。下列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A.《大憲章》與“光榮革命” B.文藝復興與法國大革命C.《獨立宣言》與獨立戰爭 D.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16.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物理學家五次榮獲諾貝爾獎,直到70年代,蘇聯在物理、數學等領域仍處于國際前沿。據此可推知( )A.新經濟政策效果明顯 B.科學進步推動國力提升C.冷戰對峙日益加劇 D.蘇聯改革存在嚴重偏差17.“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從”。“如果我們能發展意志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武裝力量了!”這些言論來自( )A.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D.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1941年,日本襲擊了珍珠港,從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變成了全球性的戰爭。這是因為該事件( )A.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B.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C.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D.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2002年,歐盟多數成員國開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有學者指出,歐元作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是歐洲,甚至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大事件。歐元的使用有利于( )A.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 B.消除歐洲貧富分化C.世界關稅壁壘的打破 D.推動世貿組織建立20.小江同學在復習世界歷史時記錄了諸如“聯合國”、“世貿組織”、“二十國集團”、“不結盟運動”、“互聯網迅速普及”等關鍵詞。這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時代主題是( )A.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B.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C.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D.多極化趨勢明顯加快二、材料題(共計60分)21.【飲食與社會發展】(16分)材料一 13世紀末期西歐的莊園制度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每個大莊園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一個大莊園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魚塘、面包房和釀酒坊幾個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從自己的莊園中獲得。中世紀封建主們主要的飲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同時將大量的財富花費在肉類上。中世紀一個普通農民之家的食物,主食是谷物,輔以少量豆制品,肉類食物是極為罕見的。——摘編自隋瑤《略論歐洲中世紀后期的飲食》材料二 19世紀后期,得益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與國際化物流運揄,來自北美的廉價小麥和澳洲美洲的航運凍肉等豐富了英國工人的餐桌。根據1880年的調查,普通英國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醬、人造黃油、蛋類、咖啡、牛奶、可可等,還更多地消費鮭魚罐頭、沙丁魚罐頭以及奶酪黃油等。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工人工作忙碌,街頭商鋪攤販售類的姜汁啤酒、三明治、餡餅、熏鯡魚等方便食品,以及炸魚薯條等路邊小吃,成為工人飲食的一部分。——摘編自周悅瑯《19世紀英國工人家庭飲食變遷》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餐飲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從改革開放初期僅按正餐、快餐等劃分,衍生為正餐、快餐、民族風味餐、休閑餐、國際美食、團餐、小吃等多個創新業態,并在服務上突破傳統經營時間,實行全天候供餐。餐飲行業也從團購發展到外賣。以外賣為例,外賣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一批互聯網大號授身其中。互聯網在餐飲業的系統管理、線上線下營銷、交易以及點菜、排隊、支付、點評等方面滲透和發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飲食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工人飲食產生的影響。(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餐飲業發展的表現。(4分)(4)綜合上述探究,請你為餐飲業的發展提供兩條條建議。(4分)2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希臘哲學是非常之辯證的,許多至理名言連今天看來仍有永恒價值……羅馬人對希臘人的征服開啟了希臘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時代,羅馬人在地中海的統治中融合進了希臘文明的精神,把希臘精神轉換成了羅馬的政治統治形式,形成了羅馬法的原則。——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進程》(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分別寫出一位希臘哲學的代表人物和一部羅馬法。(4分)材料二 不同歷史時期引種推廣的農作物往往會帶有一定的歷史特征及地域特色,這在作物命名上都有跡可循。秦漢和魏晉引進的異域事物多冠以“胡”字,如胡桃(核桃)、胡麻(芝麻)等……宋元及明清時期傳入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如番薯(紅薯)、番豆(花生)等。明清時期是中國作物引進和推廣的一個高峰,尤其是原產美洲的作物,總數超過60種。——摘編自王思明《外來作物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生活》(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說出西漢時胡桃等作物傳入中原的道路。(2分)分析明清時期“原產美洲的作物”傳入中國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2分)材料三 “東學西漸”經歷了秦漢、隋唐、宋明三個時期。宋代中國科學技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造極時代”,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深刻影響了全人類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制度的歷史變遷。明朝的造船技術世界領先,______,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大拓展了“東學西漸”的范圍。——摘編自《“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列舉一項“宋代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2分)簡述“______”處所示歷史事件的影響。(4分)材料四 在工業力量和殖民手段的配合下,到19世紀末西方控制了整個世界,其他文明則似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但就在這個時候,從20世紀開始,全世界掀起了擺脫殖民統治、努力追趕(近)現代化的熱潮。——錢乘旦《風起云飛揚》(4)依據材料四和所學,歸納“到19世紀末西方控制了整個世界”的原因。(至少答出兩點)(4分)舉出一個20世紀初中國“努力追趕(近)現代化”的事件。(2分)23.充滿血腥氣味的殖民擴張和掠奪,給亞非拉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歷史時期 歷史發展狀況15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海外探險和殖民活動,開辟新航路。16世紀 西班牙建立美洲殖民帝國,獲取大量財富。17世紀 英法荷等國加入殖民競爭,進行殖民擴張和貿易爭奪。18世紀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勝利,確立了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霸權。19世紀 工業革命推動歐洲列強加速殖民擴張,非洲和亞洲成為主要目標。——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國和法國等主要殖民列強的實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國家已筋疲力盡。1945年以后的幾十年里,殖民地人民為贏得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亞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義運動已經橫掃了殖民統治。——摘編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 二戰結束以后,亞非拉100多個新興國家在殖民體系的廢墟上涌現出來。聯合國剛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僅占13個。到1970年,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已占70個。1964年初,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指出: “現在,能組成聯合國大會三分之二的多數的國家僅擁有世界總人口的10%。……聯合國如果沒有那些向它提供資源并有能力采取行動的會員國的支持贊助,根本無法采取重大行動。”——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15世紀至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發展的趨勢。(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以來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對世界的影響。(如世界格局、國際關系等)(4分)24.閱讀材料,完成問題:(10分)材料 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大事記(部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并決定成立國際聯盟。1921年11月,華盛頓會議召開。1918——1922年,埃及掀起華夫脫運動。1920——1922年,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召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東歐建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亞洲建立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1900——2000年,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從39.49%下降至0.08%——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整理》閱讀上述材料,圍繞“國際格局或國際秩序”凝練一個觀點,結合以上至少兩個史實和所學,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構完整。)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C C B B D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C D B B C A B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計60分)21.(1)特點:自給自足性;階級差異顯著;飲食結構簡單。(2)影響:食物種類增多;便捷食品普及;營養水平提升。(3)表現:業態多樣化;服務創新;科技融合。建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消費者健康;推動綠色餐飲,減少浪費和環境污染。22.(1)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答出一位即可)《十二銅表法》《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等。(答出一部即可)(2)絲綢之路 新航路的開辟(地理大發現)(3)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等。(答出一項即可)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4)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開展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進行對外擴張與殖民活動,積累原始資本等。(任意兩點即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答出一個即可)23.(1)趨勢:①參與國家增多(西葡主導演變為英法等國主導);②范圍不斷擴大(殖民范圍由美洲拓展到亞非);③方式多樣化;④推動資本原始積累;⑤影響力日益增強。(2)原因:①兩次世界大戰削弱帝國主義的實力;②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③殖民地人民的抗爭;④亞非拉國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等。(3)影響:①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②沖擊了兩極格局;③有利于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④有利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⑤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24.觀點:兩次世界大戰后都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秩序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英、蘇三國先后召開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結論: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都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