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章 物態變化 綜合評價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溫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溫度的準確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下列有關溫度計的說法正確的是(D)甲 乙 丙 丁A.如圖甲所示,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我們可以將玻璃管的內徑變粗B.如圖乙所示,為防止溫度計被脹破,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測液體中后,要立刻讀數C.如圖丙所示,體溫計使用之前必須要用沸水消毒D.如圖丁所示,溫度計讀數時,視線要沿B方向2.甲、乙兩支相同的體溫計的示數都是38.0 ℃,若直接去測量兩個體溫分別是37.0 ℃和39.5 ℃的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9.5 ℃B.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C.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7.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D.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7.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9.5 ℃3.廚房不僅是加工食材的場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滿物態變化的“實驗室”。某學習小組以煮冷凍餃子為例探究廚房中的物態變化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A.冰箱中拿出的冷凍餃子表面的霜是升華形成的B.鍋中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C.水在沸騰后,繼續加大火力可以讓餃子更快煮熟D.停止加熱,鍋中水沒有立即停止沸騰,說明汽化不需要吸熱4.下列對中華古詩詞中有關物態變化的分析中,正確的是(C)A.“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一雨洗諸塵”。雨的形成是汽化現象,需要放熱B.“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吸熱C.“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放熱D.“風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鏡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5.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性運用物理知識。下列對如圖所示蘊含物理知識的解釋錯誤的是(C)自制簡易冰箱 冰粒保鮮菜窖保存蔬菜 新疆坎兒井A.自制簡易冰箱利用蒸發吸熱來保存食物B.把魚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溫度較低且熔化吸熱來保鮮魚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熱來保存蔬菜D.新疆坎兒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可以減少水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6.物理課上,老師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演示碘升華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已知碘的熔點是114 ℃、沸點是184 ℃,酒精燈火焰溫度約為400 ℃)(C)A.碘升華是碘從液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B.燒杯內部有紫色碘蒸氣產生,此過程放熱C.實驗中,固態碘可能會先變為液態,再變為氣態D.燒瓶中的水溫度升高了,可以說明碘凝華放熱7.同學們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冰的熔化規律”,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A.實驗前要從上往下依次組裝實驗器材B.需要用到溫度計和停表兩種測量儀器C.本實驗需要記錄加熱時間、溫度和物質的狀態,從而總結熔化規律D.該實驗裝置不適合研究所有晶體的熔化特點8.如圖所示是“探究某物質熔化和凝固規律”的實驗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A.在t=10 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B.該物質的熔化過程是AD段C.常溫常壓下該物質處于固態D.該物質的凝固點是40 ℃9.如圖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態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動活塞,液態乙醚消失。下列物態變化與其相同的是(C)A.清晨,人在戶外呼出“白氣”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錐C.洗手后,用熱風干手器將手烘干D.寒冬,雪人沒有熔化卻變小了10.如圖所示為二氧化碳滅火器,它是以高壓氣瓶內儲存的液態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進行滅火的。按下開關,液體二氧化碳被噴出后產生大量的氣體。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滅火器的過程中,手不能觸碰連接喇叭噴嘴的金屬管,以免凍傷。有關該滅火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A.“大量的氣體”指的是水蒸氣B.產生大量氣體的過程中需從外界吸收熱量C.滅火劑是通過降溫液化的方式儲存在氣瓶內D.“以免凍傷”是滅火劑升華吸熱的緣故11.關于水循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水變成水蒸氣是汽化現象B.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吸收熱量形成雨、雪C.落回陸地的雪熔化需要放出熱量D.圖中的循環過程說明水的總量是不變的,我們沒有必要節約用水12.下列對如圖所示蘊含物理知識的解釋正確的是(C)甲 乙 丙 丁A.如圖甲所示,嚴冬,冰花出現在窗戶內側,是凝固現象B.如圖乙所示,利用干冰保鮮食物利用了干冰溫度較低且汽化吸熱C.如圖丙所示,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熱來保存蔬菜D.如圖丁所示,利用熱風來烘干濕手,有利于加快水的蒸發,會放出熱量13.2024年春節前氣溫驟降,西安上空開始“飄雪”,市民戲稱像在下“鹽”。氣象臺發文科普表示,這是霰,又稱雪丸或軟雹,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的圓錐形或球形的顆粒固態降水。下列天氣現象成因與其相同的是(C)A.秦嶺的霧 B.華清池的雨C.太白山的雪 D.大雁塔的露14.下列對諺語中有關物態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C)A.“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華現象B.“鉤鉤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現象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D.“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現象15.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特點”的實驗中,根據實驗數據繪制了如圖所示水溫與時間關系的圖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C)A.水在沸騰前氣泡從杯底往上體積越來越大B.由圖可知水的沸點是97 ℃C.水沸騰時持續吸熱,溫度不變D.實驗中可以通過減小水量來提高沸點二、填空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22分)16.中國鑄幣發展史源遠流長,如圖所示,“錢范”是古代鑄造錢幣所用的模具,由正、背兩塊組成,內部均刻有圖文。鑄幣時,合上正、背兩塊,將液態金屬灌入其內,待液態金屬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金屬錢幣。下表提供兩種材料在標準大氣壓下的熔點,請回答:材料 熔點/℃鋁 660鐵 1 538(1)已知銅的熔點為1 083 ℃,若想復刻鑄造純銅錢幣,應選擇表中的 鐵 制作“錢范”。 (2)根據所選“錢范”的材料,所灌注銅液的溫度不能超過 1 538 ℃,理由是 鐵的熔點是1 538 ℃,溫度超過1 538 ℃,會使鐵“錢范”熔化 。 17.在探究固體熔化規律的實驗中,某時刻用攝氏溫度計測得的溫度如圖甲所示,則讀數為 56 ℃;圖乙為A、B兩種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可判斷 B (選填“A”或“B”)物質為非晶體。甲 乙18.凍干食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方便保存和運輸。凍干食品制作時先把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放入冷庫讓食物中的水分 凝固 成固態,然后在真空條件下使食物中固態的水分直接 升華 為氣態,避免了化學、物理和酶的變化,很好地保持了果蔬的色、香、味和營養成分。(均填物態變化名稱) 19.“做中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沸騰知識時,小雨做了如下實驗:水沸騰后把燒瓶從火焰上拿開,水會停止沸騰。迅速塞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如圖所示,燒瓶內的水重新沸騰。此過程中燒瓶內水蒸氣遇冷 液化 (填物態變化名稱),氣壓減小,水的沸點 降低 。 20.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種金屬經過 熔化 (填物態變化名稱)再冷卻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幾種金屬,難以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的是 鎢 。 金屬 鐵 銅 銀 金 鎢 鋁熔點/℃ 1 538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沸點/℃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三、解答題(共2小題,21題3分,22題5分,共8分)21.吃冰棍時,往往會遇到如下現象。(1)撕開包裝紙,看到冰棍上有一層白花花的粉狀物。(2)撕開包裝紙,還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氣”。(3)咬冰棍的第一口時,冰棍與嘴唇“粘”上了。(4)吃到一半時,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層細密的小水珠。(5)吃到最后時,有糖水順著木棍流下來。請你在以上五個現象中任意挑選兩個,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答案:(1)撕開包裝紙,看到冰棍上有一層白花花的粉狀物,是水蒸氣遇冷凝華成的小冰晶。(2)撕開包裝紙,還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3)咬冰棍的第一口時,冰棍與嘴唇“粘”上了,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4)吃到一半時,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層細密的小水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5)吃到最后時,有糖水順著木棍流下來,是冰棍遇熱熔化成的液體。(任選其二回答即可)22.所有的氣體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種氣體都有一特定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以上,無論怎樣壓縮,氣體都不會液化,這個溫度叫臨界溫度,臨界溫度是物質以液態形式出現的最高溫度。各種物質的臨界溫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溫,如水是374 ℃,酒精是243 ℃,因此在常溫下他們通常是以液態出現;有的低于常溫,如氧是-119 ℃,氫是-240 ℃,所以我們時常看到它們都是氣態。(氧、氮、氦的沸點分別為-183 ℃、-196 ℃和-269 ℃)可知:(1)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溫度 和 壓縮體積 。但對于某些氣體,只使用 壓縮體積 的方法是不行的。 (2)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溫液化的方法進行分離,首先液化分離出來的是 氧氣 。 (3)工業上常將空氣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氣體。當溫度升高時,首先汽化分離出來的是 氦氣 。 四、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23題7分,24題10分,25題8分,共25分)23.小明同學在實驗室里進行了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活動。(1)以下是部分操作過程:①在兩塊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時滴上 等量 (選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積變大,玻璃板B不作處理,并保持其他條件不變;③觀察兩塊玻璃板上酒精蒸發的快慢。上述活動是為了探究蒸發快慢與 液體表面積 (選填“液體溫度”或“液體表面積”)的關系,會觀察到玻璃板 A (選填“A”或“B”)上的酒精蒸發得快些。 (2)小明同學猜想水蒸發的快慢還可能與水的質量有關,于是他在兩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別滴上一滴和兩滴水(如圖甲、乙所示)。結果發現圖甲中水先蒸發完,于是得出結論:水蒸發快慢與水的質量有關,水的質量越小蒸發越快。這個結論 不正確 (選填“正確”或“不正確”),從實驗設計環節來看是因為沒有控制水的 表面積 相同。 (3)小明在進行實驗時不小心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將其拿出后,溫度計的示數會暫時 變小 (選填“變大”或“變小”),這是酒精蒸發 吸熱 (選填“吸熱”或“放熱”)造成的。 24.如圖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時溫度變化規律”的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甲 乙 丙(1)某時刻試管中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是 -4 ℃。 (2)把裝有碎冰塊的試管放到裝有水的大燒杯中加熱,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塊 受熱均勻 。 (3)圖丙是小明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冰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此可知冰是 晶體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在第6 min時,試管內的物質處于 固液共存態 (選填“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 (4)小明又繼續加熱一段時間,觀察到 燒杯 (選填“試管”“燒杯”或“試管和燒杯”)中的水發生了沸騰現象,溫度計的示數不再發生變化。 25.如圖甲是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特點”的實驗裝置。物質 酒精 水銀熔點 -117 ℃ -39 ℃沸點 78 ℃ 357 ℃甲 乙 丙(1)某時刻,溫度計示數如圖乙,溫度是 89 ℃。(2)根據實驗數據,作出了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丙中的圖線a。由圖線a可知,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是:持續吸熱,溫度 保持不變 。(3)另一位同學使用相同裝置,僅將水的質量減小,其他條件不變,根據實驗數據作出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可能是 B 。 A.圖線a B.圖線bC.圖線c D.圖線d(4)本實驗中應選用 水銀 (選填“水銀”或“酒精”)溫度計。 第十一章 物態變化 綜合評價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溫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溫度的準確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下列有關溫度計的說法正確的是( )甲 乙 丙 丁A.如圖甲所示,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我們可以將玻璃管的內徑變粗B.如圖乙所示,為防止溫度計被脹破,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測液體中后,要立刻讀數C.如圖丙所示,體溫計使用之前必須要用沸水消毒D.如圖丁所示,溫度計讀數時,視線要沿B方向2.甲、乙兩支相同的體溫計的示數都是38.0 ℃,若直接去測量兩個體溫分別是37.0 ℃和39.5 ℃的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9.5 ℃B.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C.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7.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8.0 ℃D.甲體溫計的示數是37.0 ℃,乙體溫計的示數是39.5 ℃3.廚房不僅是加工食材的場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滿物態變化的“實驗室”。某學習小組以煮冷凍餃子為例探究廚房中的物態變化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冰箱中拿出的冷凍餃子表面的霜是升華形成的B.鍋中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C.水在沸騰后,繼續加大火力可以讓餃子更快煮熟D.停止加熱,鍋中水沒有立即停止沸騰,說明汽化不需要吸熱4.下列對中華古詩詞中有關物態變化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A.“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一雨洗諸塵”。雨的形成是汽化現象,需要放熱B.“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吸熱C.“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放熱D.“風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鏡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5.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性運用物理知識。下列對如圖所示蘊含物理知識的解釋錯誤的是( )自制簡易冰箱 冰粒保鮮菜窖保存蔬菜 新疆坎兒井A.自制簡易冰箱利用蒸發吸熱來保存食物B.把魚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溫度較低且熔化吸熱來保鮮魚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熱來保存蔬菜D.新疆坎兒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可以減少水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6.物理課上,老師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演示碘升華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已知碘的熔點是114 ℃、沸點是184 ℃,酒精燈火焰溫度約為400 ℃)( )A.碘升華是碘從液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B.燒杯內部有紫色碘蒸氣產生,此過程放熱C.實驗中,固態碘可能會先變為液態,再變為氣態D.燒瓶中的水溫度升高了,可以說明碘凝華放熱7.同學們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冰的熔化規律”,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前要從上往下依次組裝實驗器材B.需要用到溫度計和停表兩種測量儀器C.本實驗需要記錄加熱時間、溫度和物質的狀態,從而總結熔化規律D.該實驗裝置不適合研究所有晶體的熔化特點8.如圖所示是“探究某物質熔化和凝固規律”的實驗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t=10 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B.該物質的熔化過程是AD段C.常溫常壓下該物質處于固態D.該物質的凝固點是40 ℃9.如圖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態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動活塞,液態乙醚消失。下列物態變化與其相同的是( )A.清晨,人在戶外呼出“白氣”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錐C.洗手后,用熱風干手器將手烘干D.寒冬,雪人沒有熔化卻變小了10.如圖所示為二氧化碳滅火器,它是以高壓氣瓶內儲存的液態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進行滅火的。按下開關,液體二氧化碳被噴出后產生大量的氣體。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滅火器的過程中,手不能觸碰連接喇叭噴嘴的金屬管,以免凍傷。有關該滅火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量的氣體”指的是水蒸氣B.產生大量氣體的過程中需從外界吸收熱量C.滅火劑是通過降溫液化的方式儲存在氣瓶內D.“以免凍傷”是滅火劑升華吸熱的緣故11.關于水循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水變成水蒸氣是汽化現象B.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吸收熱量形成雨、雪C.落回陸地的雪熔化需要放出熱量D.圖中的循環過程說明水的總量是不變的,我們沒有必要節約用水12.下列對如圖所示蘊含物理知識的解釋正確的是( )甲 乙 丙 丁A.如圖甲所示,嚴冬,冰花出現在窗戶內側,是凝固現象B.如圖乙所示,利用干冰保鮮食物利用了干冰溫度較低且汽化吸熱C.如圖丙所示,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熱來保存蔬菜D.如圖丁所示,利用熱風來烘干濕手,有利于加快水的蒸發,會放出熱量13.2024年春節前氣溫驟降,西安上空開始“飄雪”,市民戲稱像在下“鹽”。氣象臺發文科普表示,這是霰,又稱雪丸或軟雹,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的圓錐形或球形的顆粒固態降水。下列天氣現象成因與其相同的是( )A.秦嶺的霧 B.華清池的雨C.太白山的雪 D.大雁塔的露14.下列對諺語中有關物態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 )A.“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華現象B.“鉤鉤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現象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D.“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現象15.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特點”的實驗中,根據實驗數據繪制了如圖所示水溫與時間關系的圖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在沸騰前氣泡從杯底往上體積越來越大B.由圖可知水的沸點是97 ℃C.水沸騰時持續吸熱,溫度不變D.實驗中可以通過減小水量來提高沸點二、填空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22分)16.中國鑄幣發展史源遠流長,如圖所示,“錢范”是古代鑄造錢幣所用的模具,由正、背兩塊組成,內部均刻有圖文。鑄幣時,合上正、背兩塊,將液態金屬灌入其內,待液態金屬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金屬錢幣。下表提供兩種材料在標準大氣壓下的熔點,請回答:材料 熔點/℃鋁 660鐵 1 538(1)已知銅的熔點為1 083 ℃,若想復刻鑄造純銅錢幣,應選擇表中的 制作“錢范”。 (2)根據所選“錢范”的材料,所灌注銅液的溫度不能超過 ℃,理由是 。 17.在探究固體熔化規律的實驗中,某時刻用攝氏溫度計測得的溫度如圖甲所示,則讀數為 ℃;圖乙為A、B兩種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可判斷 (選填“A”或“B”)物質為非晶體。甲 乙18.凍干食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方便保存和運輸。凍干食品制作時先把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放入冷庫讓食物中的水分 成固態,然后在真空條件下使食物中固態的水分直接 為氣態,避免了化學、物理和酶的變化,很好地保持了果蔬的色、香、味和營養成分。(均填物態變化名稱) 19.“做中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沸騰知識時,小雨做了如下實驗:水沸騰后把燒瓶從火焰上拿開,水會停止沸騰。迅速塞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如圖所示,燒瓶內的水重新沸騰。此過程中燒瓶內水蒸氣遇冷 (填物態變化名稱),氣壓減小,水的沸點 。 20.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種金屬經過 (填物態變化名稱)再冷卻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幾種金屬,難以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的是 。 金屬 鐵 銅 銀 金 鎢 鋁熔點/℃ 1 538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沸點/℃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三、解答題(共2小題,21題3分,22題5分,共8分)21.吃冰棍時,往往會遇到如下現象。(1)撕開包裝紙,看到冰棍上有一層白花花的粉狀物。(2)撕開包裝紙,還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氣”。(3)咬冰棍的第一口時,冰棍與嘴唇“粘”上了。(4)吃到一半時,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層細密的小水珠。(5)吃到最后時,有糖水順著木棍流下來。請你在以上五個現象中任意挑選兩個,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22.所有的氣體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種氣體都有一特定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以上,無論怎樣壓縮,氣體都不會液化,這個溫度叫臨界溫度,臨界溫度是物質以液態形式出現的最高溫度。各種物質的臨界溫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溫,如水是374 ℃,酒精是243 ℃,因此在常溫下他們通常是以液態出現;有的低于常溫,如氧是-119 ℃,氫是-240 ℃,所以我們時常看到它們都是氣態。(氧、氮、氦的沸點分別為-183 ℃、-196 ℃和-269 ℃)可知:(1)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 和 。但對于某些氣體,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 (2)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溫液化的方法進行分離,首先液化分離出來的是 。 (3)工業上常將空氣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氣體。當溫度升高時,首先汽化分離出來的是 。 四、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23題7分,24題10分,25題8分,共25分)23.小明同學在實驗室里進行了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活動。(1)以下是部分操作過程:①在兩塊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時滴上 (選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積變大,玻璃板B不作處理,并保持其他條件不變;③觀察兩塊玻璃板上酒精蒸發的快慢。上述活動是為了探究蒸發快慢與 (選填“液體溫度”或“液體表面積”)的關系,會觀察到玻璃板 (選填“A”或“B”)上的酒精蒸發得快些。 (2)小明同學猜想水蒸發的快慢還可能與水的質量有關,于是他在兩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別滴上一滴和兩滴水(如圖甲、乙所示)。結果發現圖甲中水先蒸發完,于是得出結論:水蒸發快慢與水的質量有關,水的質量越小蒸發越快。這個結論 (選填“正確”或“不正確”),從實驗設計環節來看是因為沒有控制水的 相同。 (3)小明在進行實驗時不小心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將其拿出后,溫度計的示數會暫時 (選填“變大”或“變小”),這是酒精蒸發 (選填“吸熱”或“放熱”)造成的。 24.如圖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時溫度變化規律”的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甲 乙 丙(1)某時刻試管中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是 ℃。 (2)把裝有碎冰塊的試管放到裝有水的大燒杯中加熱,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塊 。 (3)圖丙是小明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冰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此可知冰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在第6 min時,試管內的物質處于 (選填“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 (4)小明又繼續加熱一段時間,觀察到 (選填“試管”“燒杯”或“試管和燒杯”)中的水發生了沸騰現象,溫度計的示數不再發生變化。 25.如圖甲是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特點”的實驗裝置。物質 酒精 水銀熔點 -117 ℃ -39 ℃沸點 78 ℃ 357 ℃甲 乙 丙(1)某時刻,溫度計示數如圖乙,溫度是 ℃。(2)根據實驗數據,作出了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丙中的圖線a。由圖線a可知,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是:持續吸熱,溫度 。(3)另一位同學使用相同裝置,僅將水的質量減小,其他條件不變,根據實驗數據作出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可能是 。 A.圖線a B.圖線bC.圖線c D.圖線d(4)本實驗中應選用 (選填“水銀”或“酒精”)溫度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一章 物態變化 學生版.docx 第十一章 物態變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