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三章 內 能 本章總結提升 內能 熱點一 分子動理論1.如圖所示為兩滴水珠相遇時的對話,這是因為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 引力 ;水有固定的體積,不容易被壓縮,是因為分子間存在 斥力 。 2.如圖所示,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滿酒精,封閉管口。反復翻轉玻璃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觀察到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變小,說明組成物質的分子間存在 空隙 ;加注酒精過程中,能明顯聞到酒精的氣味,說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 3.地鐵嚴禁攜帶有“異味”的物品乘車,是因為“異味”會充滿整個車廂,影響其他乘客。“異味”充滿整個車廂,這是 擴散 現象,該現象表明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 做無規則運動 。 4.[跨學科·語文]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下列古詩文加點的字中能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B )A.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B.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C.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D.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落英繽紛5.如圖所示,荷葉上的水珠如顆顆珍珠一般,搖搖荷葉,水珠會很快滑落,荷葉上竟然滴水不沾。關于荷葉上水珠的一些說法,正確的是( D )A.當水珠靜止不動時,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靜止不動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個水分子C.荷葉不沾水,是因為水珠與荷葉的分子之間只有斥力沒有引力D.兩滴水珠相遇時能形成一個較大的水珠,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第5題圖 第9題圖熱點二 溫度、熱量、內能和做功之間的關系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巨著。書中《冶鑄》篇記錄了鑄造銅鐘的過程,大致分為“制模—熔煉—澆鑄—脫模—打磨”的過程。在澆鑄過程中,將液態的金屬銅倒入銅鐘模子,金屬銅 放熱 (選填“吸熱”或“放熱”)凝固,銅的內能 減小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7.在物理學中,“熱”有熱量、內能、溫度等含義。通常所說的“天氣很熱”中的“熱”指的是 溫度(或溫度高) ;“做功可以生熱”、“消耗熱也可以做功”中的“熱”指的是 內能 ;沸水溫度降低時,向外放熱,這個“熱”指的是 熱量 ;緊急剎車時,剎車片和輪胎都發熱,汽車的這一過程是通過 做功 方式實現的。 8.將熱水倒進玻璃杯中,玻璃杯會變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水將溫度傳給了玻璃杯B.水含有的熱量減少C.玻璃杯增加的內能大于水減少的內能D.能的總量保持不變9.[跨學科·物理學與日常生活]小偉應用勞動課上學習的烹飪技能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滾燙的刀削面含有的熱量多B.隨著刀削面的溫度降低,其內能減少C.湯汁在沸騰前溫度不斷升高,是通過做功的方式增加的內能D.剛出鍋的刀削面“熱”得燙嘴,“熱”表示的是內能10.河南的杜康美酒馳名中外,如圖所示為蒸餾過程中的原理圖,左邊燒瓶內裝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餾的過程中,左邊加熱,右邊可以得到“美酒”,此過程涉及的物理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A )A.在燒瓶內,酒精沸騰,瓶中的酒精汽化需要吸熱B.在燒瓶內,僅酒精沸騰,瓶中的水不會發生汽化C.在冷凝器處,管內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吸熱D.在冷凝器處,管外的冷卻水吸收熱量,內能不變11.如圖所示,熾熱的巖漿從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火山上噴涌而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白雪溫度低,內能小B.巖漿溫度高,內能大C.白雪溫度低,分子熱運動停止D.巖漿溫度高,分子熱運動劇烈熱點三 有關熱量公式的計算12.在標準大氣壓下,一個質量為200 g的燒紅的鐵釘,溫度為600 ℃,若它的溫度降低到100 ℃,釋放的熱量為 4.2×104 J;若這些熱量全部用于加熱100 g、52 ℃的水,則水溫將升高 48 ℃。[已知鐵的比熱容為0.42×103 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 13.[新課標·科學論證]為了定量研究機械能和內能之間的轉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小明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重物A在下落1 m的過程中通過滑輪、輕繩帶動容器中的金屬葉片與水摩擦生熱,使容器中0.5 kg的水溫度升高了0.2 ℃,則水的內能增加 420 J;經過多次實驗,發現重物A的機械能減少量總是稍大于水的內能增加量,為了使此裝置的機械能更多地轉化為水的內能,你建議小明采取的措施是 減小熱量散失、保溫、減小滑輪輪軸的摩擦、用輕質量的繩子 。[重物A的質量及每次下落的高度保持不變,c水=4.2×103 J/(kg·℃)] 第13題圖 第14題圖14.將盛有涼牛奶的瓶子放在熱水中(如圖甲所示),通過 熱傳遞 的方式改變牛奶的內能,圖中乙是400 g牛奶與熱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則牛奶在加熱過程中吸收的熱量為 2×104 J。[c牛奶=2.5×103 J/(kg·℃)] 15.“汽車不但要吃油,也要喝水”。用水冷卻汽車發動機是因為水的 比熱容 大,且它汽化時能 吸收 (選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熱。若水箱中有5 kg的水,溫度升高了10 ℃,吸收的熱量為 2.1×105 J。[c水=4.2×103 J/( kg·℃)] 16.如圖甲,在“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實驗中,將a、b兩種質量相同的不同種液體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內,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同時加熱,加熱過程中,可認為沒有熱量損失。記錄相關數據,并繪制出如圖乙的圖像。若b液體的比熱容為4.2×103 J/(kg·℃),則a液體的比熱容為 2.1×103 J/(kg·℃)。 [變式訓練]小麗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為0.2 kg的水和0.3 kg的另一種液體進行加熱,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則水在16 min內吸收的熱量為 2.52×104 J,另一種液體的比熱容為 1.4×103 J/(kg·℃)。[c水=4.2×103 J/(kg·℃)] 17.學校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器材測量鋁的比熱容。他們將質量為4.2 kg的鋁塊先加熱到164 ℃,再投入到質量為2 kg、初溫為20 ℃的水中,水和鋁塊最終的溫度都是64 ℃。已知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假設鋁塊放出的熱量全部被水吸收。求:(1)鋁塊降低的溫度。(2)水吸收的熱量。(3)鋁塊的比熱容。解:(1)鋁塊降低的溫度Δt降=t0鋁-t=164 ℃-64 ℃=100 ℃。(2)水吸收的熱量Q吸=c水m水(t-t0水)=4.2×103 J/(kg·℃)×2 kg×(64 ℃-20 ℃)=3.696×105 J。(3)鋁塊放出的熱量等于水吸收的熱量,即Q放=Q吸=3.696×105 J,鋁塊的比熱容c鋁==0.88×103 J/(kg·℃)。第十三章 內 能 本章總結提升 內能 熱點一 分子動理論1.如圖所示為兩滴水珠相遇時的對話,這是因為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 ;水有固定的體積,不容易被壓縮,是因為分子間存在 。 2.如圖所示,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滿酒精,封閉管口。反復翻轉玻璃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觀察到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變小,說明組成物質的分子間存在 ;加注酒精過程中,能明顯聞到酒精的氣味,說明 。 3.地鐵嚴禁攜帶有“異味”的物品乘車,是因為“異味”會充滿整個車廂,影響其他乘客。“異味”充滿整個車廂,這是 現象,該現象表明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 。 4.[跨學科·語文]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下列古詩文加點的字中能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A.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B.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C.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D.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落英繽紛5.如圖所示,荷葉上的水珠如顆顆珍珠一般,搖搖荷葉,水珠會很快滑落,荷葉上竟然滴水不沾。關于荷葉上水珠的一些說法,正確的是( )A.當水珠靜止不動時,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靜止不動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個水分子C.荷葉不沾水,是因為水珠與荷葉的分子之間只有斥力沒有引力D.兩滴水珠相遇時能形成一個較大的水珠,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第5題圖 第9題圖熱點二 溫度、熱量、內能和做功之間的關系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巨著。書中《冶鑄》篇記錄了鑄造銅鐘的過程,大致分為“制模—熔煉—澆鑄—脫模—打磨”的過程。在澆鑄過程中,將液態的金屬銅倒入銅鐘模子,金屬銅 (選填“吸熱”或“放熱”)凝固,銅的內能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7.在物理學中,“熱”有熱量、內能、溫度等含義。通常所說的“天氣很熱”中的“熱”指的是 ;“做功可以生熱”、“消耗熱也可以做功”中的“熱”指的是 ;沸水溫度降低時,向外放熱,這個“熱”指的是 ;緊急剎車時,剎車片和輪胎都發熱,汽車的這一過程是通過 方式實現的。 8.將熱水倒進玻璃杯中,玻璃杯會變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水將溫度傳給了玻璃杯B.水含有的熱量減少C.玻璃杯增加的內能大于水減少的內能D.能的總量保持不變9.[跨學科·物理學與日常生活]小偉應用勞動課上學習的烹飪技能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滾燙的刀削面含有的熱量多B.隨著刀削面的溫度降低,其內能減少C.湯汁在沸騰前溫度不斷升高,是通過做功的方式增加的內能D.剛出鍋的刀削面“熱”得燙嘴,“熱”表示的是內能10.河南的杜康美酒馳名中外,如圖所示為蒸餾過程中的原理圖,左邊燒瓶內裝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餾的過程中,左邊加熱,右邊可以得到“美酒”,此過程涉及的物理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A.在燒瓶內,酒精沸騰,瓶中的酒精汽化需要吸熱B.在燒瓶內,僅酒精沸騰,瓶中的水不會發生汽化C.在冷凝器處,管內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吸熱D.在冷凝器處,管外的冷卻水吸收熱量,內能不變11.如圖所示,熾熱的巖漿從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火山上噴涌而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白雪溫度低,內能小B.巖漿溫度高,內能大C.白雪溫度低,分子熱運動停止D.巖漿溫度高,分子熱運動劇烈熱點三 有關熱量公式的計算12.在標準大氣壓下,一個質量為200 g的燒紅的鐵釘,溫度為600 ℃,若它的溫度降低到100 ℃,釋放的熱量為 J;若這些熱量全部用于加熱100 g、52 ℃的水,則水溫將升高 ℃。[已知鐵的比熱容為0.42×103 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 13.[新課標·科學論證]為了定量研究機械能和內能之間的轉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小明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重物A在下落1 m的過程中通過滑輪、輕繩帶動容器中的金屬葉片與水摩擦生熱,使容器中0.5 kg的水溫度升高了0.2 ℃,則水的內能增加 J;經過多次實驗,發現重物A的機械能減少量總是稍大于水的內能增加量,為了使此裝置的機械能更多地轉化為水的內能,你建議小明采取的措施是 。[重物A的質量及每次下落的高度保持不變,c水=4.2×103 J/(kg·℃)] 第13題圖 第14題圖14.將盛有涼牛奶的瓶子放在熱水中(如圖甲所示),通過 的方式改變牛奶的內能,圖中乙是400 g牛奶與熱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則牛奶在加熱過程中吸收的熱量為 J。[c牛奶=2.5×103 J/(kg·℃)] 15.“汽車不但要吃油,也要喝水”。用水冷卻汽車發動機是因為水的 大,且它汽化時能 (選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熱。若水箱中有5 kg的水,溫度升高了10 ℃,吸收的熱量為 J。[c水=4.2×103 J/( kg·℃)] 16.如圖甲,在“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實驗中,將a、b兩種質量相同的不同種液體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內,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同時加熱,加熱過程中,可認為沒有熱量損失。記錄相關數據,并繪制出如圖乙的圖像。若b液體的比熱容為4.2×103 J/(kg·℃),則a液體的比熱容為 J/(kg·℃)。 [變式訓練]小麗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為0.2 kg的水和0.3 kg的另一種液體進行加熱,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則水在16 min內吸收的熱量為 J,另一種液體的比熱容為 J/(kg·℃)。[c水=4.2×103 J/(kg·℃)] 17.學校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器材測量鋁的比熱容。他們將質量為4.2 kg的鋁塊先加熱到164 ℃,再投入到質量為2 kg、初溫為20 ℃的水中,水和鋁塊最終的溫度都是64 ℃。已知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假設鋁塊放出的熱量全部被水吸收。求:(1)鋁塊降低的溫度。(2)水吸收的熱量。(3)鋁塊的比熱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三章內能 總結提升-學生版.docx 第十三章內能 總結提升.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