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暑假鞏固強化試題 2025年暑假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暑假鞏固強化試題 2025年暑假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暑假鞏固強化試題
2025年暑假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級下冊
一、單選題
1.如圖所示的實例,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 B.汽車輪胎刻有花紋
C.軸承中裝有滾珠 D.行李箱下面裝有輪子
2.如圖所示的實例,為了增大壓強的是(  )
A.逃生錘的錘頭很尖 B.提物器手持部分較寬
C.鐵軌鋪在枕木上 D.滑雪板做得較寬
3.水平地面上的購物車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的方向運動一段距離,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A.重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B.支持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C.推力對購物車做了功 D.沒有力對購物車做功
4.如圖所示是小花同學站在平衡車上在水平路面上行駛的情境。若小花豎直站立在平衡車的踏板上且踏板與水平地面平行,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花同學受到的重力與平衡車對她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B.平衡車對地面的壓力與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C.平衡車受到的重力與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與小花對平衡車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5.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如圖所示,返回艙在落地前的某段時間內沿豎直方向勻速下落,關于返回艙在此過程中能量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動能增大 B.重力勢能不變
C.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D.機械能逐漸減小
6.下列有關機械做功、功率、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機械做功時,所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機械做功時,做功越快,功率一定越大
C.機械效率大的機械,功率一定大
D.機械做功時,做的有用功越多,機械效率越大
7.小明練習投籃,籃球投出手后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離開手后籃球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B.離開手后籃球仍受到手的推力作用
C.離開手后籃球能繼續上升,是由于籃球具有慣性
D.籃球在最高點時所受力的合力為零
8.如圖所示,一個未裝滿水的密閉瓶子正立放在水平桌面上,水瓶對桌子的壓力為F甲,水對瓶底的壓強為p甲;然后將它倒立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圖所示,水瓶對桌子的壓力為F乙,水對瓶蓋的壓強為p乙。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F甲=F乙 p甲<p乙 B.F甲>F乙 p甲=p乙
C.F甲=F乙 p甲>p乙 D.F甲<F乙 p甲<p乙
9.某同學練習排球墊球時,排球離開胳膊后豎直上升,到達最高點后豎直下落。已知排球所受的重力為2.8N,若排球所受的空氣阻力大小恒為0.5N,方向始終與運動方向相反。則關于排球運動過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上升過程中,合力大小為3.3N,方向豎直向上
B.上升過程中,合力大小為2.3N,方向豎直向下
C.下落過程中,合力大小為2.3N,方向豎直向下
D.下落過程中,合力大小為3.3N,方向豎直向下
10.如圖所示是利用核桃夾夾核桃的情境。用力壓手柄可夾碎核桃,核桃夾可視為杠桿。夾碎核桃時手對杠桿豎直向下的壓力為F。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杠桿的支點在N點
B.該杠桿屬于費力杠桿
C.核桃受到的壓力為阻力,手對杠桿的壓力F為動力
D.若要減小壓力F,可以將壓力F的作用點由P點移至Q點
11.“新光華”號半潛船是國內最大、全球第二大半潛船,如圖甲所示,其最大下潛深度為30m,排水量為1×105t。如圖乙、丙、丁所示是“新光華”號某次工作的示意圖。當水艙空艙時,船漂浮在水面上,如圖乙所示;將質量為m1的海水注入水艙,船甲板剛好與水面相平,如圖丙所示;在甲板上方裝載質量為m2的貨物并排出水艙中的海水,甲板上浮至水面之上,如圖丁所示。已知海水密度約為ρ=1.0×103kg/m3,g取10N/kg,下列關于上述工作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滿載時,“新光華”號所受浮力為1×105N
B.下潛至最大深度時,海水對“新光華”號底部的壓強為3×104Pa
C.“新光華”號在乙、丙、丁三種狀態中,丁狀態中半潛船所受的浮力最大
D.水艙中注入水的質量m1大于甲板上方裝載貨物的質量m2
12.如圖所示,將圓柱體豎直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逐漸進入裝有足量水的圓柱形容器中,圓柱體始終保持豎直狀態且不接觸容器底和側壁,此過程中容器中的水未溢出。記錄圓柱體下表面所處的深度和對應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數據如下表所示。已知圓柱體的高為15cm,取10N/kg。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cm 2 3 4 5 6 7 ……
/N 4.0 3.6 3.2 2.8 2.4 2.0 ……
A.圓柱體所受的重力為4N
B.當cm時,圓柱體受到的浮力為1.6N
C.圓柱體的底面積為400cm
D.若剪斷細線,圓柱體在水中靜止時受到的浮力為4.8N
二、填空題
13.中國賽艇運動歷經多年發展,已成為國際賽場上的重要力量。如圖所示,選手們用力向后劃槳,賽艇快速向前,說明 ,賽艇的槳屬于 杠桿。
14.某物理實驗小組的同學在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記錄如 下表:
實測物體 物體質量M (kg) 重力G (N) 比值G/W (N/kg) 比值G/m的平 均值(N/kg)
物體1 0.1 0.99 9.9
物體2 0.2 1.96 9.8
物體3 0.3 2.91 9.7
(1)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天平和 ;
(2)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 .
15.總質量為70kg的跳傘運動員從高空豎直下落,傘打開前的某時刻,他受到的空氣阻力為50N,此時運動員所受力的合力為 N,方向是 。(g取10N/kg)
16.“奮斗者”號是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第一艘萬米級全海深潛水器。在某次執行任務時,“奮斗者”號下潛到1×104m深處,其總質量為36t,體積為30m3,“奮斗者”號上浮和下潛是靠改變 大小實現的,在該深處受到海水浮力為 N。(海水密度取1.0×103kg/m3,g取10N/kg)
17.如圖所示,在“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使同一小車從斜面不同高度靜止滑下,是為了探究動能與 的關系;若想完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還需要從①砝碼、②毛巾、③彈簧測量計、④棉布中選擇 (填序號)兩件實驗器材。

18.如圖所示,用30N的水平力將重9N的物體壓在豎直的墻壁上,物體A與墻壁的接觸面積為0.01m2,則物體對墻壁壓強為 Pa,A所受豎直墻壁的給它的摩擦力為 N。
三、作圖題
19.冰雪運動讓校園“熱”起來。如圖甲所示、當某同學把冰壺推出去之后,冰壺在冰面上向前滑行并最終停下。請在圖乙中畫出正在滑行的冰壺受到的力。
20.如圖所示,夾核桃時,用力向下壓夾子上部的手柄即可夾碎核桃。把上部手柄視為杠桿,A為支點,在點施加向下的力,請在乙圖中畫出的力臂和點的阻力的示意圖。
四、實驗題
2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實驗前,杠桿靜止時,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的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 ;
(2)如圖乙,用彈簧測力計沿M方向豎直向上施加拉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他發現彈簧測力計示數超過了量程,為了準確讀數并完成實驗,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A.鉤碼的位置適當左移
B.鉤碼的數量適當增加
C.測力計施加拉力方向轉到N位置
D.測力計施加拉力作用點適當左移
22.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小明用木塊、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砝碼、彈簧測力計完成了如圖所示的三次實驗。
(1)實驗時應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做 運動,根據 知識可知;
(2)甲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N;
(3)比較甲、乙兩次的實驗可得出結論: ;
(4)比較甲、丙兩次實驗數據, (填“能”或“不能”)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結論,理由是 。
23.陽陽同學在做“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1)圖甲是U形管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應該選用 (選填“薄”或“厚”)一些的。圖甲中發現U形管左右兩側的液面有一定的高度差,為保證壓強計正常使用,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填字母代號)
A.將右側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B.取下軟管重新安裝
(2)如圖乙所示,從結構上看,壓強計 (選填“屬于”或“不屬于”)連通器;
(3)通過比較丙、丁兩圖得出結論:同種液體, ,壓強越大;
(4)陽陽換用其他液體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當金屬盒在液體中的深度相同時,U形管左右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對比不明顯,你認為陽陽應采取下列操作能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的是 (選填序號)。
①換用更細的U形管
②換用長的U形管
③U形管中換用密度更小的液體
24.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中,小明利用老師提供的彈簧測力計、圓柱體、兩杯分別裝有水和某種液體的燒杯進行探究,其裝置和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所示:
(1)分析圖(a)、(b)、(c),說明浮力的大小與 有關;
(2)圖(b)中圓柱體受到的浮力是 N;
(3)為了探究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選用圖(a)、(d)、(e)進行實驗,其中圖(e)中這種液體的密度是 g/cm3。
五、計算題
25.利用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在3s內把總重為6N的鉤碼勻速提升0.1m,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所示,求:
(1)彈簧測力計對繩子拉力的功率;
(2)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6.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圓柱形容器,容器中裝有一定量的水,一個體積的正方體A懸浮在水中,g取10N/kg,水的密度。完成下列問題:
(1)求出A所受的浮力大小;
(2)分析說明A所受浮力方向為什么豎直向上。
六、綜合題
27.如圖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高為3h的圓柱形容器,現將一圓柱形金屬塊(重G、高2h、底面積S)置于圓柱形容器底部。水的密度用表示。
(1)計算甲圖中金屬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2)若向甲圖中容器內加水,在圖乙中畫出從開始加水至容器裝滿水的過程中金屬塊對容器底部壓力F隨容器中液面高度H變化的圖像(寫出計算過程并在圖乙中標注相應的數據)。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D B C A C D
題號 11 12
答案 D D
1.B
【詳解】A. 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是通過使接觸面分離的方法來減小摩擦,故A不符合題意;
B. 汽車輪胎刻有花紋,是通過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故B符合題意;
C. 軸承中裝有滾珠,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故C不符合題意;
D. 行李箱下面裝有輪子,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A
【詳解】A. 逃生錘的錘頭很尖,是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故A符合題意;
B. 提物器手持部分較寬,是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故B不符合題意;
C. 鐵軌鋪在枕木上,是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故C不符合題意;
D. 滑雪板做得較寬,是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C
【詳解】物理學中功的定義是有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在該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水平地面上的購物車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的方向運動一段距離,購物車沒有在重力方向上通過距離,故重力對購物車沒有做功;購物車在支持力方向上沒有通過一段距離,故支持力沒有對購物車做功;購物車在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故推力對購物車做了功;所以答案選C.
4.B
【詳解】A.小花同學受到的重力與平衡車對她的支持力受力物體相同,不是一對相互作用力,故A錯誤;
B.平衡車對地面的壓力與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互為彼此,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是一對相互作用力,故B正確;
C.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等于車和人的總重,平衡車受到的重力與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大小不相等,不是一對平衡力,故C錯誤;
D.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等于車和人的總重,地面對平衡車的支持力與小花對平衡車的壓力大小不相等,不是一對平衡力,故D錯誤。
故選B。
5.D
【詳解】返回艙在落地前的某段時間內沿豎直方向勻速下落,在此過程中,返回艙的質量和速度不變,它的動能不變,高度變小,重力勢能變小,則它的機械能減小,因為它的動能不變,所以不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6.B
【詳解】A.機械做功時,所做功越多,做功時間未知,功率不一定越大,故A錯誤;
B.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機械做功時,做功越快,功率一定越大,故B正確;
C.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機械效率是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比例大小的物理量,機械效率和功率大小無關,機械效率大的機械,功率不一定大,故C錯誤;
D.機械做功時,做的有用功越多,總功大小未知,機械效率不一定越大,故D錯誤。
故選B。
7.C
【詳解】A. 離開手后籃球的運動方向在發生改變,所以,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故A錯誤;
B. 離開手后,籃球與手不接觸,不受手的推力作用,故B錯誤;
C. 離開手后籃球能繼續上升,是由于籃球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C正確;
D. 籃球在最高點時仍具有一定速度,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兩力大小不同,不是平衡力,所受力的合力不為零,故D錯誤。
故選C。
8.A
【詳解】瓶子正放、倒放時,對桌子的壓力均等于瓶子的重力,瓶子的重力不變,則
瓶子正放時水的深度小于倒放時水的深度,由得
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9.C
【詳解】AB.上升過程中,阻力和重力方向均為豎直向下,合力大小為F合=G+f=2.8N+0.5N=3.3N
方向豎直向下,故AB錯誤;
C.下落過程中,重力方向豎直向下,阻力方向豎直向上,合力大小為F′合=G-f=2.8N-0.5N=2.3N
方向與較大力方向相同,豎直向下,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10.D
【詳解】ABC.由圖示知,夾核桃時,核桃夾繞著M點轉動,M點為支點,核桃對核桃夾的作用力為阻力,手對核桃夾的作用力為動力,則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ABC錯誤;
D.由圖可知,將壓力F的作用點由P點移至Q點時,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變大,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動力變小,所以壓力F會變小,故D正確。
故選D。
11.D
【詳解】A.由題意知,“新光華”號半潛船排水量為1×105t,則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滿載時,“新光華”號所受浮力為F浮=G排=m排g=1×105×103kg×10N/kg=1×109N
故A錯誤;
B.由題意知,“新光華”號半潛船最大下潛深度為30m,則其底部的壓強為p=ρgh=1.0×103kg/m3×10N/kg×30m=3×105Pa
故B錯誤;
C.由題意可知,當水艙空艙時,船漂浮在水面上,如圖乙所示;將質量為m1的海水注入水艙,船甲板剛好與水面相平,如圖丙所示;在甲板上方裝載質量為m2的貨物并排出水艙中的海水,甲板上浮至水面之上,如圖丁所示,因此在乙、丙、丁三種狀態中,丙狀態時半潛船排開海水的體積最大,根據F浮=ρ液V排g可知,受到的浮力最大,故C錯誤;
D.丙、丁兩種狀態中,半潛船均處于漂浮狀態,根據浮與沉的條件可知,受到的浮力等于總重力,即F浮丙=G船+G海水=G船+m1g,F浮丁=G船+G貨物= G船+m2g
因此丙狀態時半潛船排開海水的體積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則F浮丙>F浮丁,則m1g>m2g,m1>m2
即水艙中注入水的質量m1大于甲板上方裝載貨物的質量m2,故D正確。
故選D。
12.D
【詳解】A.h=0時(未浸入水 ),彈簧測力計示數等于重力,但表格中h從2cm開始,無法直接得重力。根據數據,h每增加1cm,F減小0.4N,則h=0時,F1=4.0N+0.4N×2=4.8N
即重力G=4.8N,故A錯誤;
B.h=8cm時,h小于圓柱體高度15cm,仍在浸沒過程中。每1cm浮力增加0.4N,h=7cm時,F2=2.0N,則h=8cm時,F3=1.6N,浮力F浮1=G-F3=4.8N-1.6N=3.2N
故B錯誤;
C.由h=2cm時,F浮2=4.8N-4.0N=0.8N
由F浮=ρ水gSh得圓柱體的底面積
故C錯誤;
D.圓柱體完全浸沒時,h=15cm,浮力
但實際G=4.8N,若剪斷細線,圓柱體漂浮,浮力等于重力4.8N,故D正確。
故選D。
1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費力
【詳解】[1]當選手們用力向后劃槳時,槳對水施加了一個向后的力,作為施力物體的同時也是受力物體,水也會對槳施加一個向前的力,這個力推動賽艇向前移動,這說明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賽艇的槳在使用時,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因此,賽艇的槳屬于費力杠桿。
14. 彈簧測力計 物體所受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分析】根據題中“在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可知,本題考查實驗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根據實驗目的,確定所測量的物理量及實驗器材.通過對實驗數據分析,可得出實驗結論“物體所受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詳解】(1)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用天平來測量質量,所以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天平和彈簧測力計.
(2)由表格中數據可知,重力和質量的比值是一定值,得出的結論是: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15. 650 豎直向下
【詳解】[1][2]跳傘運動員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力為
受到的空氣阻力f為50N,方向豎直向上,所受的合力為
合力方向豎直向下。
16. 自身重力 3×105
【詳解】[1]潛水器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是靠改變自身重力實現上浮和下潛。當潛水器水艙進水時,自身重量增加,浮力小于重力,于是就下潛。反之,水艙中水排出艇外,潛水器重量減輕,浮力大于重力,于是就上浮。
[2]在該深處受到海水浮力為
17. 速度 ②④
【詳解】[1]使同一小車從斜面不同高度由靜止滑下,小車的質量不變,高度不同,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是為了探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
[2]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要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所以需要選擇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的毛巾和棉布,所以要選擇②④。
18. 3000 9
【詳解】[1]因用30N的水平力將物體壓在豎直的墻壁上,所以物體對豎直墻壁的壓力等于水平力,即F=30N,物體對墻壁的壓強為
[2]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墻壁對它的摩擦力,因物體壓在豎直墻上處于平衡狀態,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物體受到摩擦力等于重力,即
19.
【詳解】冰壺在水平冰面上向右減速運動,因此受到一個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以及冰面對其豎直向上的支持力,由于豎直方向上保持平衡,因此支持力F和G的大小相等,故線段長度相等,如圖所示

20.
【詳解】支點A到F1作用線的距離即為F1的力臂l1;該模型中,阻力為核桃對核桃夾的支持力,阻力作用點為B點,阻力方向為垂直于手柄向上,如圖所示:
21.(1) 右 測量力臂
(2)D
【詳解】(1)[1][2]實驗前,杠桿靜止時左端下沉,說明杠桿的重心在支點左側。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恰好沿著杠桿,這樣可以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的大小,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
(2)如圖乙,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發現彈簧測力計示數超過了量程,說明動力太大,需要減小動力大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可減小阻力、阻力臂,或者增大動力臂。
A.鉤碼的位置適當左移,阻力臂變大,故A不符合題意;
B.鉤碼的數量適當增加,阻力變大,故B不符合題意;
C.測力計施加拉力方向轉到N位置,動力變大,故C不符合題意;
D.測力計施加拉力作用點適當左移,動力臂變大,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22.(1) 勻速直線 二力平衡
(2)1.2
(3)見解析
(4) 不能 沒有控制壓力大小相同
【詳解】(1)[1][2]實驗時應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知識可知。
(2)甲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1.2N,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1.2N。
(3)甲、乙兩次實驗,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乙中壓力大,彈簧測力計示數大,摩擦力大,可得出結論: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4)[1][2]比較甲、丙兩次實驗數據,甲、丙中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都不同,無法探究接觸面粗糙程度對摩擦力的影響 ,所以不能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結論,理由是沒有控制壓力大小相同。
23.(1) 薄 B
(2)不屬于
(3)深度越深
(4)③
【詳解】(1)[1]用壓強計測量液體內部壓強,通過U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來反映壓強的大小,U形管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應較薄,這樣壓強計較靈敏。
[2]U形管右端上方是和大氣相通的,U形管右端液面比較高,就說明U形管左端液面上方的氣體壓強大于大氣壓,需要取下軟管,重新安裝,故B符合題意,A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U形管本身是一個連通器,但與壓強計的探頭連接后,一端被封閉,不符合“上端開口,底部連通”這一特點,因此不是連通器。
(3)圖丙和圖丁中,液體的密度相同,圖丁中探頭所處的深度較深,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差較大,因此可得出結論:同種液體,深度越深,壓強越大。
(4)根據可知,液體的密度越大,深度越大,壓強越大,液體的壓強與U形管粗細和長度無關,所以U形管中換用密度更小的液體可以使U形管左右兩側液面的高度差變大;“換用更細的U形管”和“換用長的U形管”不能使兩側液面高度差對比更加明顯,故選③。
24.(1)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2)1.6
(3)1.1
【詳解】(1)分析圖(a)、(b)、(c),圓柱體浸入到水中的體積越大,即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越小,根據F浮=G-F拉
可知,圓柱體重力不變,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越小,受的浮力會越大,說明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2)由圖可知,圓柱體的重為5N,根據F浮=G-F拉
可知,圖(b)中圓柱體受到的浮力F浮=G-F拉=5N-3.4N=1.6N
(3)由圖可知,圓柱體的重為5N,根據F浮=G-F拉
可知,圖(d)中圓柱體受到的浮力F浮d=G-F拉d=5N-1N=4N
圖(e)中圓柱體受到的浮力F浮e=G-F拉e=5N-0.6N=4.4N
圓柱體浸沒在液體中,則
則圖(e)中這種液體的密度
25.(1)0.24W
(2)83.3%
【詳解】(1)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示數為2.4N,即拉力為2.4N。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為n=3,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
拉力做的總功
拉力的功率
(2)有用功
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6.(1)10N
(2)見解析
【詳解】(1)A所受的浮力大小
(2)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物體的下表面深度比上表面大,故物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比上表面大,從而產生向上的壓力差,向上的壓力差即為物體A所受的浮力,故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7.(1)
(2)見解析
【詳解】(1)[1]金屬塊對水平桌面的壓力F壓=G,則金屬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2)[2]金屬塊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由物體的浮沉條件可知,加水的過程中,金屬塊一直沉底。
①未加水時,金屬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為F1= G;
②若向甲圖中容器內加水,在水面從0升高到2h的過程中,排開水的體積變大,金屬塊排開水體積V排=SH,此過程中,金屬塊受到的浮力
則金屬塊受到的浮力逐漸變大 日與H成正比,這個過程中金屬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為
則金屬塊對容器底部壓力F隨容器中液面高度H增大而減小。
③金屬塊剛好浸沒時,金屬塊排開水體積
此時金屬塊受到的浮力
則金屬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力
④加水從2h至容器裝滿水的過程中,金屬塊受到的浮力不變,金屬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力大小不變。則從開始加水至容器裝滿水的過程中金屬塊對容器底部壓力F隨容器中液面高度H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

氧化還原反應重點考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化學一輪復習備考
1.不同的溫度下,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發生以下兩個反應,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Ⅰ和Ⅱ都有NaCl生成
B.的空間結構為三角錐形
C.反應Ⅰ和Ⅱ中,每參與反應轉移的電子數之比為
D.反應Ⅰ和Ⅱ中,參加反應的與NaOH的物質的量之比:Ⅰ<Ⅱ
2.利用可將廢水中的轉化為對環境無害的物質后排放。反應原理為:(未配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表示
B.氧化劑與還原劑物質的量之比為
C.可用替換
D.若生成氣體,則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
3.以銅陽極泥[含Cu、Ag、Au等單質為原料分離回收金和銀的流程如下圖所示,已知HAuCl4是一元強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酸1為稀硫酸,酸2為稀鹽酸
B.“浸取2”中使用的酸提高了H2O2的氧化性
C.“還原”步驟的離子方程式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
D.S2O離子中心S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S原子
4.一種制備粗產品的工藝流程如圖。已知:純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空氣稀釋到體積分數為10%以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溶解過程中可以用鹽酸代替稀硫酸
B.流程中做還原劑
C.發生器中鼓入空氣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氧化劑
D.吸收塔中溫度不宜過低,否則會導致產率下降
5.已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可以提煉Au,反應為:(未配平),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還原性:
B.X表示
C.生成,轉移電子總數為(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
D.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6.從高砷煙塵(主要成分為As2O3、As2O5和Pb5O8,其中Pb5O8中的Pb為+2價或+4價,As2O3、As2O5均為酸性氧化物)中回收制備砷酸鈉晶體的工藝流程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浸出液的主要成分為Na3AsO4和NaAsO2)
A.As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
B.“堿浸”時,Pb5O8發生的反應:。其中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5
C.浸出液“氧化”過程中,主要發生反應:
D.系列操作為:加熱蒸發、趁熱過濾、洗滌、干燥最終得到砷酸鈉晶體
7.S8在液態SO2中可與SbF5反應,生成[S8][SbF6]2,其中[S8]2+的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S8和SbF5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B.[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鍵
C.反應過程中硫硫鍵發生了斷裂 D.[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層都有8個電子
8.磷是世界上第一種被發現的元素。白磷(P4)中毒可用CuSO4溶液解毒,發生如下反應:P4+CuSO4+H2O→Cu3P+H3PO4+H2SO4(未配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P4只發生了氧化反應
B.反應過程中溶液pH增大
C.11molP4發生反應,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120mol
D.皮膚接觸到白磷,用CuSO4溶液清洗后,應再使用NaOH溶液清洗
9.下列文字敘述,用方程式解釋錯誤的是
A.丁烷裂解:
B.牙齒釉質層長期被侵蝕溶解:
C.工業廢水中含有,常用綠礬做處理劑:
D.“每爐甘石()十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鍛紅…”火法煉鋅:
10.以為催化劑,碘甲烷為助催化劑,利用甲醇合成乙酸(Monsanto法)的示意圖如下所示。
已知:銠(Rh)與鈷(Co)在周期表中上下相鄰,但Rh的最外層電子軌道處于半充滿狀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Rh的價電子排布式為,位于周期表的ds區
B.①→②過程中,Rh被氧化;③→④過程中,Rh被還原
C.⑤為,在反應中作中間產物
D.此合成原理生成和,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11.可以催化脫除,脫除反應為,脫除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乙中催化劑對的吸附強度強于圖甲
B.脫除過程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C.該反應的平衡常數
D.催化劑的活性在脫除過程中不會改變
12.CuCl難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濕空氣中易被氧化。以堿性蝕刻廢液中的為原料制備CuCl的部分流程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B.“酸溶”時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硝酸易揮發
C.“還原”后溶液的pH增大
D.“洗滌”時先用水再用乙醇會降低產品的純度
13.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11.2L Cl2溶于水,溶液中、和HClO的微粒數目之和為NA
B.12g石墨中含有的碳碳單鍵數目為2NA
C.常溫常壓下,Na2O2與足量H2O反應,共生成0.2mol O2,轉移電子的數目為0.4NA
D.1mol Cl2與足量消石灰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14.三氯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純硅的重要原料,常溫下為無色液體,是強還原劑且易水解。實驗室通過反應Si(s)+3HCl(g)SiHCl3(l)+H2(g)制備SiHCl3,已知電負性:Cl>H>S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成1mol H2,轉移的電子數為2mol
B.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1
C.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應生成Na2SiO3、NaCl和H2O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應為吸熱反應,則該反應需在高溫條件下自發進行
15.三氯乙醛(CCl3CHO)是無色油狀液體,常用于制取農藥。其純度的測定如下(雜質不參與反應)。已知:I2+2S2O=2I-+S4O,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步驟Ⅰ,需用100mL容量瓶進行配制
B.步驟Ⅲ,發生的反應為:HCOO-+I2+2OH-=2I-+CO+H2O+H+
C.步驟Ⅳ,滴定終點的現象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錐形瓶中溶液藍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鐘內不變色
D.三氯乙醛(摩爾質量為Mg·mol-1)的純度為
16.RbAg4I5是一種只傳導Ag+的固體電解質,利用RbAg4I5可以制成電化學氣敏傳感器。某種測定O2含量的氣體傳感器如圖所示,被分析的O2可以透過聚四氟乙烯薄膜,發生反應:4AlI3+3O2=2Al2O3+6I2,I2進一步在石墨電極上發生反應,引起電池電動勢變化,從而測定O2的含量。下列關于氣體傳感器工作原理說法不正確的是
A.Ag+通過固體電解質遷向正極 B.銀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Ag-e-=Ag+
C.測定一段時間后,固體電解質中Ag+減少 D.當O2濃度大時,電動勢變大
17.將60.05的溶液與10.05的溶液混合,滴加溶液后變紅色。設為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上述反應過程中轉移的電子的數目為
B.5.6g中含有的未成對電子的數目為0.5
C.0.05的溶液中含有的的數目小于0.05
D.的空間構型為V形
18.下列變化過程與氧化還原反應無關的是
A.推動盛有的密閉針筒的活塞,壓縮氣體,氣體顏色變深
B.將酸性溶液滴入乙醇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C.將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最終生成紅褐色沉淀
D.向包有粉末的脫脂棉上滴幾滴蒸餾水,脫脂棉燃燒
19.科研團隊以雙氧水為氧化劑催化苯羥基化制苯酚,反應機理如下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過程中,釩基催化劑表現出氧化性和還原性
B.隨著的加入,只形成單過氧釩物種
C.反應過程中,V-O鍵裂解生成過氧釩自由基
D.該過程的總反應式:
20.某小組進行“反應物濃度對反應速率影響”實驗研究。分別取不同濃度的葡萄糖溶液和溶液于試管中,再依次向試管中滴加酸性溶液,通過色度計監測溶液透光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實驗結果如圖所示。
已知:(1)溶液透光率與溶液中顯色微粒的濃度成反比。
(2)酸性溶液與溶液反應時,某種歷程可表示如圖。
下列說法中不合理的是
A.從圖1可知,該實驗條件下,葡萄糖溶液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B.理論上,和的反應中參與反應的
C.圖2中曲線甲反應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與反應生成有催化作用的物質有關
D.圖2中溶液濃度不同時,數據呈現的原因是:隨濃度增大,反應歷程中①、②、③、④速率均減小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C C C C D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B C B A B D
1.D
【分析】由圖可知,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在冷水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鈉、次氯酸鈉和水,根據化合價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2+2NaOH=NaCl+NaClO+H2O,在熱水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鈉、氯酸鈉和水,根據化合價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詳解】A.由分析可知,反應Ⅰ和Ⅱ都有氯化鈉生成,A正確;
B.里中心原子Cl的價層電子對數為,孤對電子對數為1,則其空間結構為三角錐形,B正確;
C.反應Ⅰ中存在關系式:,1mol氯氣參加反應,反應轉移1mol電子,反應Ⅱ中存在關系式:,1mol氯氣參加反應,反應轉移mol電子,則反應轉移的電子數之比為3:5,C正確;
D.由分析可知,反應Ⅰ和Ⅱ中,參加反應的氯氣與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之比都為1:2,D錯誤;
故選D。
2.B
【詳解】A.由題中信息可知,利用可將廢水中的轉化為對環境無害的物質X后排放,則X表示,仍然是大氣污染物,A錯誤;
B.該反應中,還原劑中C元素的化合價由-2價升高到+4價,升高了6個價位,氧化劑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5價降低到0價,降低了5個價位,由電子轉移守恒可知,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B正確;
C.中C元素的化合價由-2價升高到+4價,是該反應的還原劑,有強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還原劑,故不可用替換,C錯誤;
D.未注明氣體狀態,無法計算,D錯誤;
故選B。
3.B
【分析】由題給流程可知,向銅、銀、金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和過氧化氫的混合溶液浸取,將銅轉化為硫酸銅,銀、金不反應,過濾得到含有硫酸銅的浸出液1和含銀、金的浸渣1,則酸1為稀硫酸;向浸渣1中加入鹽酸和過氧化氫的混合溶液浸取,將銀轉化為氯化銀、金轉化為HAuCl4,過濾得到含有氯化銀的浸渣2和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則酸2為稀鹽酸;向浸渣2中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將氯化銀轉化為二硫代硫酸根合銀離子,過濾得到含有二硫代硫酸根合銀離子的浸出液3;浸出液3電沉積得到銀;向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中加入肼,將溶液中HAuCl4轉化為金。
【詳解】A.由分析可知,酸1為稀硫酸,酸2為稀鹽酸,故A正確;
B.由分析可知,浸取2中使用稀鹽酸的目的是將銀轉化為氯化銀、金轉化為HAuCl4,不是提高了過氧化氫的氧化性,故B錯誤;
C.由分析可知,加入肼的目的是將溶液中HAuCl4轉化為金,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故C正確;
D.硫代硫酸根離子的結構式為,離子中中心原子硫原子的孤對電子對數為=0,端基硫原子的孤對電子對數為=2,所以中心硫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硫原子,故D正確;
故選B。
4.B
【詳解】分析:在稀硫酸中溶解,通入在發生器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和,通過鼓入空氣,防止濃度過高,還可以將其吹進吸收塔,根據氧化還原反應規律可知,在吸收塔中與雙氧水、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和氧氣,再經過一系列操作得到粗產品。
A.具有強氧化性,可以氧化,則溶解過程中不可以用鹽酸代替稀硫酸,錯誤;
B.與雙氧水、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和氧氣,流程中做還原劑,正確;
C.發生器中鼓入空氣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濃度過高,因為純易分解爆炸,錯誤:
D.在吸收塔中與雙氧水、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和氧氣,溫度過低反應速率慢,但是不一定會導致產率下降,錯誤;
故選B。
5.C
【詳解】A.由題干信息可知,Zn能夠置換出Au,說明還原性:,A正確;
B.由題干信息可知,反應配平后的方程式為:,即X表示,B正確;
C.由B項分析可知,根據配平之后的反應方程式可知,生成,轉移電子總數為,C錯誤;
D.由B項分析可知,根據配平之后的反應方程式可知,氧化產物ZnCl2與還原產物Au、H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D正確;
故答案為:C。
6.C
【分析】根據題干和流程圖:高砷煙塵(主要成分為、和,、均為酸性氧化物),加入氫氧化鈉和硫化鈉進行堿浸,沉淀為和S,發生反應:,浸出液主要成分為和,加入過氧化氫進行氧化,發生反應:,得到溶液,然后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得到砷酸鈉晶體,據此分析;
【詳解】A.As是第33號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ⅤA族,A錯誤;
B.根據分析可知,“堿浸”時發生反應:,其中氧化產物(S)與還原產物(5PbS其中3個化合價由+4降到+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B錯誤;
C.浸出液“氧化”過程中,發生反應:,C正確;
D.“氧化”后得到溶液,經過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得到砷酸鈉晶體,D錯誤;
故選C。
7.C
【詳解】A.S8中S元素得化合價為0,[S8]2+中S元素的化合價不再為0, S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改變,所以S8和SbF5反應時有元素化合價發生了改變,故S8和SbF5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故A正確;
B.[S8]2+的結構中,硫原子之間存在不同的硫硫鍵,包括單鍵和雙鍵,所以[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鍵,故B正確;
C.S8中是一個8元環結構,反應后生成[S8]2+,其結構仍是8個S原子組成的環狀結構,所以反應過程中硫硫鍵并未完全斷裂,而是發生了重排(如單鍵和雙鍵的形成),故C錯誤;
D.[S8]2+中,硫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加上硫原子之間的共用電子對,每個硫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8,所以[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層都有8個電子;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8.C
【分析】反應中P由0價歧化為+5價和-3價,Cu由+2價降為+1價,根據轉移電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配平方程式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氧化劑為P4和CuSO4,還原劑為P4,氧化產物為H3PO4,還原產物為Cu3P,據此解答:
【詳解】A.P4、Cu3P、H3PO4中P的化合價分別為0、-3、+5,即發生氧化反應,又發生還原反應,故A錯誤;
B.反應生成硫酸和磷酸,H+濃度增加,pH減小,故B錯誤;
C.據分析,根據氧化反應計算電子轉移的物質的量,11molP4參與反應生成24molH3PO4,則轉移24×5=120mol電子,故C正確;
D.皮膚接觸到白磷,雖然用稀CuSO4溶液清洗后生成了H3PO4、H2SO4,但由于NaOH具有強腐蝕性,不能用NaOH溶液清洗,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9.D
【詳解】A.丁烷裂解生成甲烷和丙烯的反應式為:,該反應式配平正確,且裂解產物合理,A正確;
B.牙齒釉質層(羥基磷酸鈣)被侵蝕的反應式為:,電荷守恒、配平正確,B正確;
C.綠礬處理的反應式為:,該反應式電荷守恒,且氧化還原過程配平正確,C正確;
D.爐甘石()與碳高溫反應生成Zn和CO,而非CO2。正確反應式應為:,D錯誤;
故選D。
10.C
【詳解】A.Rh的價電子排布式為,為第Ⅷ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區,A錯誤;
B.由圖,①→②過程中,Rh多結合了I-,Rh化合價升高,被氧化;③→④過程中,Rh和CO形成配位鍵,沒有被還原,B錯誤;
C.根據轉化關系→ +⑤,可推出⑤為,在甲醇合成乙酸反應中作中間產物,C正確;
D.由圖,此合成原理總反應為甲醇和CO催化反應生成乙酸,,原子利用率為100%,D錯誤;
故選C。
11.A
【詳解】A.Fe2O3中鐵元素為+3價、氧元素為-2價,圖甲Fe2O3中帶正電荷的鐵元素和H2S中帶正電荷的氫元素之間的斥力較大,而圖乙Fe2O3中帶負電荷的氧元素和H2S中帶正電荷的氫元素之間的引力較大,則圖甲中Fe2O3對H2S的吸附能力弱于圖乙,故A正確;
B.圖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由+3價降低至+2價,硫元素的化合價由-2價升高至0價,氧元素的化合價未發生變化,有化合價變化,屬于氧化還原過程,故B錯誤;
C.根據脫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的平衡常數表達式為,故C錯誤;
D.脫除一段時間后,析出的硫單質附著在催化劑表面,會影響催化劑的活性,活性降低,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2.D
【分析】由題給流程可知,二氯化四氨合銅經多步轉化得到氧化銅,向氧化銅中加入稍過量的稀硫酸酸溶,將氧化銅轉化為硫酸銅,向反應得到的硫酸銅溶液加入氯化鈉和亞硫酸鈉固體,將硫酸銅轉化為氯化亞銅沉淀,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Cu2++SO+2Cl—+H2O=2CuCl↓+SO+2H+,過濾、用乙醇洗滌得到氯化亞銅。
【詳解】A.配合物中四氨合銅離子為內界、氯離子為外界,配合物在溶液中電離出四氨合銅離子和氯離子,不能電離出氨分子,故A錯誤;
B.“酸溶”時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稀硝酸具有強氧化性,會將亞硫酸根離子氧化為硫酸根離子,導致亞硫酸根離子無法將溶液中的銅離子還原為氯化亞銅沉淀,故B錯誤;
C.由分析可知,“還原”發生的反應為2Cu2++SO+2Cl—+H2O=2CuCl↓+SO+2H+,反應生成的氫離子會使溶液pH減小,故C錯誤;
D.由題意可知,氯化亞銅在潮濕空氣中易被氧化,所以“洗滌”時先用水再用乙醇會使氯化亞銅被氧化,降低產品的純度,故D正確;
故選D。
13.C
【詳解】A.Cl2溶于水的反應是可逆反應,溶液中還存在氯氣分子,則、和HClO的微粒數目之和小于NA,A錯誤;
B.石墨片層結構為,平均每個碳原子的碳碳單鍵數為,則12g石墨中含有碳碳單鍵1.5NA,B錯誤;
C.Na2O2與H2O的反應方程式為,Na2O2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O2為氧化產物,由可知,共生成0.2mol O2,轉移電子的數目為,C正確;
D.Cl2與消石灰反應的方程式為,Cl2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故1mol Cl2與足量消石灰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NA,D錯誤;
故選C。
14.B
【詳解】A.電負性:Cl>H>Si,Si-H中,電子對偏向于H,則SiHCl3中Si為+4價,根據方程式:Si(s)+3HCl(g)SiHCl3(l)+H2,轉移了4個電子,故生成1molH2,轉移的電子數為4mol,A錯誤;
B.在該反應中HCl是氧化劑,在參加反應的3個H中,1個化合價降低到-1價,2個化合價降低到0價;Si化合價由0升高到+4價,做還原劑,故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1,B正確;
C.SiHCl3水解的化學方程式為:,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應生成Na2SiO3、NaCl、和H2O,C錯誤;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應為吸熱反應,,正向是熵減反應,,則該反應自發進行需,可知需要在低溫條件下,D錯誤;
故選B。
15.B
【分析】將樣品溶于水配制100mL溶液,從中取出10mL溶液加適量的Na2CO3進行反應將CCl3CHO反應生成CHCl3和HCOO-,加入溶液調節pH值后加入25mL0.1mol/LI2溶液,充分反應后,加入淀粉作指示劑并用0.02mol/LNa2S2O3溶液,消耗VmL最后計算出三氯乙醛的純度,據此分析解題。
【詳解】A.步驟Ⅰ是將樣品配成100mL溶液,故需用100mL容量瓶進行配制,A正確;
B.已知CO與H+不能大量共存,故步驟Ⅲ,發生的反應為:HCOO-+I2+3OH-=2I-+CO+2H2O,B錯誤;
C.步驟Ⅳ原來溶液時I2和淀粉溶液呈藍色,當滴定終點的時候I2消耗掉了,所有藍色消失,故滴定終點的現象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錐形瓶中溶液藍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鐘內不變色,C正確;
D.根據題干流程圖中可找到關系式:CCl3CHO~HCOO-~I2,I2~2Na2S2O3可知,過量的I2的物質的量為:0.02mol/L×V×10-3L×=V×10-5mol,則與HCOO-反應的I2的物質的量為:(25×10-3L×0.1mol/L- V×10-5)=(25×0.1-0.01V)×10-3mol,故三氯乙醛(摩爾質量為Mg·mol-1)的純度為,D正確;
故答案為:B。
16.C
【分析】由題意可知,銀電極為原電池的負極,銀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銀離子,多孔石墨電極為正極,銀離子作用下碘在正極得到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生成碘化銀,電池的總反應為2Ag+I2=2AgI。
【詳解】A.傳感器工作過程中銀離子通過固體電解質遷向正極,故A正確;
B.由分析可知,銀電極為原電池的負極,銀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銀離子,電極反應式為Ag-e-=Ag+,故B正確;
C.由分析可知,電池的總反應為2Ag+I2=2AgI,則測定一段時間后,固體電解質中銀離子個數不變,故C錯誤;
D.由方程式可知,氧氣濃度增大時,反應生成碘的物質的量增大,導致在正極放電的碘的物質的量增大,外電路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增大,電動勢變大,故D正確;
故選C。
17.B
【詳解】A.n(KI)=,,由反應可知,不足,根據的物質的量計算轉移電子數,轉化為,1個得到1個電子,n()=,則轉移電子數為,又因為滴加溶液后變紅色,所以溶液中含有,該反應為可逆反應,轉移電子數小于,A錯誤;
B.的電子排布式為,3d軌道上有5個未成對電子,5.6g的物質的量為n=,含有的未成對電子的數目為,B正確;
C.只知道溶液的濃度為,沒有溶液體積,無法計算的數目,C錯誤;
D.與是等電子體,是直線形結構,所以的空間構型為直線形,D錯誤;
故答案選B。
18.A
【詳解】A.推進盛有NO2的密閉針筒的活塞,增大壓強,反應2NO2N2O4的平衡正向移動,NO2的濃度增大,氣體顏色變深,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故A正確;
B.乙醇有還原性,高錳酸鉀有氧化性,兩者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紫色褪去,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故B錯誤;
C.Fe2+與NaOH生成Fe(OH)2白色沉淀,Fe(OH)2被氧化為Fe(OH)3紅褐色沉淀,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故C錯誤;
D.Na2O2加水生成氧氣,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9.B
【詳解】A.如圖所示,V的化合價包含+4和+5,表現出氧化性和還原性,故A正確;
B.根據反應機理可知,隨著的加入,可能形成雙過氧釩物種,故B錯誤;
C.根據反應機理可知,存在V-O鍵裂解生成過氧釩自由基,如圖:→,故C正確;
D.如圖所示,反應為苯、過氧化氫,產物為苯酚、水,反應式為,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20.D
【詳解】A.由圖1,葡萄糖濃度越大,透光率上升越快,由已知(1),即高錳酸根濃度下降越快,故反應速率越大,A正確;
B.高錳酸鉀氧化草酸,生成二價錳離子和二氧化碳,錳化合價從+7變為+2,得5個電子,碳化合價+3變為+4,1個草酸分子失2個電子,根據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守恒,KMnO4和H2C2O4的反應中參與反應的n(KMnO4):n(H2C2O4)=2:5,B正確;
C.由歷程圖,Mn2+可以作為高錳酸鉀和草酸反應的催化劑,故圖2中曲線甲反應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與反應生成Mn2+有催化作用有關,C正確;
D.隨H2C2O4濃度增大,草酸根濃度增大,反應歷程①中,草酸根是反應物,隨濃度增大,歷程①速率是增大的,故D錯誤;
本題選D。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寿宁县| 中超| 交城县| 城市| 汾阳市| 年辖:市辖区| 洪洞县| 台安县| 黄龙县| 崇信县| 尖扎县| 江北区| 湖州市| 泸西县| 沭阳县| 楚雄市| 青田县| 奉新县| 上犹县| 喀喇| 闻喜县| 鹿邑县| 二连浩特市| 溧阳市| 桃源县| 上林县| 新竹县| 土默特右旗| 庆云县| 潜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巴里| 长兴县| 南和县| 松潘县| 平遥县| 江都市| 进贤县| 宣汉县|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