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積極奉獻社會第一框 社會責任我擔當“社會責任我擔當”是第九課“積極奉獻社會”的第一課時,是單元核心概念的奠基性內容。本課時在教材體系中承擔知識建構與價值觀啟蒙的雙重功能:以“責任”為核心,整合政治認同(家國擔當)、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法治觀念(依法盡責)、健全人格(理性奉獻)、責任意識(主動擔責)五大素養,為后續“奉獻社會”提供理論支撐。通過解析責任內涵、分層責任(個人→他人→國家)及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引導學生從認識“責任是什么”到踐行“如何負責”,實現價值觀內化與行為外顯的統一。學生參與過班級值日、社區志愿活動等,對“奉獻精神”有樸素認同,但對責任背后的社會意義缺乏深層思考,難以將其與自身行為聯結,存在“知行脫節”現象,易陷入“形式化盡責”(如應付值日任務),缺乏主動擔當的持續性。1.通過“生活觀察”“探究與分享”等課堂活動,圍繞議題“責任的內涵”,闡釋責任的本質是“分內應做之事”,分析社會制度中公民責任的必然性,論證個人責任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關聯性,強化“家國一體”的責任擔當意識。(政治認同)2.通過“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等課堂活動,圍繞議題“承擔責任的作用”,明確對自己、他人、社會的分層責任邊界,踐行“明辨是非、愛憎分明”的道德準則;強化感恩意識,履行個人(身心健康)、他人(互助關愛)、國家(奉獻社會)的遞進式責任;理解“盡責無悔”的內涵,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聯結,踐行“甘于奉獻”的擔當精神。(責任意識、道德修養)教學重點:明確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負責的重要性。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責任”轉向“主動創造責任價值”。教法:情境式、啟發式。學法:自學、小組合作。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材料:一個15歲的少年在樓前的空地上踢球時,不小心把一家商店的玻璃撞碎了。店主說:“這塊玻璃是特制的,你得賠。”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弄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么咱們應當賠償。現在你還小,這次錢我來付。等你長大了,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思考:(1)這個少年應該賠錢給店主嗎?(2)爸爸是否應該為孩子支付賠款。學生思考后回答。提示:(1)少年做錯了事,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應該賠錢給店主。(2)應該。因為這是父親的責任,我國民法典規定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賠償經濟損失的義務。教師導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你是否也認識到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探討責任的話題。二、師生互動 探究新知探究 社會責任我擔當1.多媒體出示教材P75“生活觀察”,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如“在社區服務活動中,你具體做了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體現了你對誰負責?”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教師講述:責任是一個人分內應該做的事情。積極履行對他人的承諾,認真完成社會實踐任務,遵守道德和法律……這些都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應明確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做負責任的人,既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更要對社會和國家負責。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美好社會。2.多媒體出示教材P76“探究與分享”: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學會承擔責任、勇于承擔責任的過程。思考:承擔責任對個人的成長有哪些作用?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如“通過承擔這些責任,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你覺得自己變得更加自信、獨立了嗎?”等,讓學生深入思考責任與個人成長的關系。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講述:對自己負責,有助于充分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更好地承擔起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責任。例如,我們要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成長負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規劃時間,認真完成作業,等等。3.多媒體出示教材P77“探究與分享”:很多人在為我們的成長和幸福生活承擔著責任。父母辛勤勞動,含辛茹苦,努力為子女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教師兢兢業業,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解放軍戰士不畏嚴寒酷暑,守衛祖國邊疆,用青春和熱血承擔著保家衛國的責任。思考:(1)這些人為我們做了什么?他們的付出對我們有什么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們的付出?(2)有人說:“世間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結合上述情境,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分小組圍繞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講述:對他人負責。每個人在受惠于他人的同時,要履行好對他人應盡的責任。我們要平等、真誠對待他人,公正處事,同時要心懷感恩、善待他人,主動關心、幫助和服務他人,盡己所能為他人排憂解難。只有人人具有責任心,努力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才能增進友誼和團結,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社會生活。4.教師過渡:除了對他人負責,我們還應該對誰負責?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嫦娥五號”團隊平均年齡33歲,用創新技術實現月球采樣返回。材料二 某社區居民自發組織“銀發議事會”,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方案討論。思考:(1)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擔當體現在哪些方面?對個人成長有何意義?(2)普通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算不算對社會負責?為什么?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后,派代表回答。教師講述: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離不開每個人的擔當和奉獻。我們要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心國家大事,將個人成長進步與國家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5.多媒體出示教材P78“閱讀感悟”。思考:樊錦詩為什么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五十多年?她的行為體現了怎樣的責任精神?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后,派代表回答。多媒體進一步展示張桂梅、袁隆平等人的事跡。思考:我們中學生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什么力量?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講述:承擔責任意味著我們要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可能會被誤解和責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增長才干,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贊許。我們要甘于奉獻,勇于承擔應盡的責任,不抱怨、不懈怠,不計個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這樣,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我盡責,我無悔。三、暢所欲言 歸納總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責任的內涵、承擔責任對個人成長的作用、對他人和國家社會的責任等方面的知識點。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