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社會生活講道德第一框 文明有禮本課所講的文明有禮,作為社會關系的基石和人際和諧的基礎,在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中占據著關鍵地位。它不僅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本課時聚焦于“文明有禮”這一重要的主題,是第五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的開篇內容。教材圍繞文明有禮,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明有禮在生活中的體現,接著闡述文明有禮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全面認識文明有禮的價值,然后強調禮儀制度建設和重大禮儀活動的社會教化作用,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明有禮重要性的理解。最后,教材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文明有禮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方法。初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文明有禮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知道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和行為規范。他們對于文明有禮等道德規范具有一定的接受意愿,但在實際行動中可能會受到個人情緒、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言行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文明有禮是國際交往的“通行證”,有利于不同國家的人們深化交流、增進友誼,體現民族尊嚴,展現國家形象。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1.通過“生活觀察”“探究與分享”等課堂活動,圍繞議題“文明有禮的內涵與意義”,認識到文明有禮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認同文明有禮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增強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理解文明有禮對于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堅定維護國家尊嚴和榮譽的信念。(政治認同、責任意識)2.通過材料分析活動,圍繞議題“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文明有禮的意識,做到言談文明、舉止端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際交往觀念,學會以禮相待,與人為善,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道德修養、健全人格)教學重點:文明有禮的意義。教學難點:做文明有禮的人。教法:情境式、啟發式。學法:自學、小組合作。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視頻:《禮儀之邦》。子曰:禮尚往來/舉案齊眉至鬢白/吾老人幼皆親愛/掃徑迎客蓬門開看我泱泱禮儀大國/君子有為德遠播/江山錯落人間星火/吐納著千年壯闊教師導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們希望得到尊重與友愛,首先自己就要以禮待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為什么要以禮待人、怎樣做才是以禮待人,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懂禮、有禮的道德之人。二、師生互動 探究新知探究一 文明有禮的重要性多媒體出示以下圖片:思考:從這些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對這些行為有什么感受?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講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文明有禮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直接體現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也事關社會風尚、國家形象。2.多媒體出示材料:一個年輕人要去張村,可他不認識去張村的路。半路上遇見一位老人,年輕人喊道:“喂,老頭兒,這里離張村有多遠?”老人脫口而出:“無禮!”年輕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沒有找到張村。年輕人停下來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思考:材料中的年輕人哪個方面做得不好?他又悟出了什么呢?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派代表回答。教師總結: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體現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樹立真誠待人的良好形象,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3.多媒體出示教材P35“探究與分享”:文明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某社區就建設文明社區向居民征求意見,幾位同學發表了以下看法。 思考:結合上述同學的看法,談談文明有禮對社區建設的意義。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回答。教師講述: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文明有禮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減少矛盾沖突,維護良好秩序,提升人們的安全感和尊嚴感,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4.多媒體出示教材P36“探究與分享”,并播放習近平主席接待外國元首訪華的相關視頻。思考:從以上材料和視頻中,你有哪些感受?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進行點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文明有禮在國家層面的重要作用)教師總結:文明有禮塑造良好國家形象。文明有禮是國際交往的“通行證”,有利于不同國家的人們深化交流、增進友誼,有利于體現民族尊嚴,展現國家形象。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37“相關鏈接”,進一步理解文明有禮的重要性。探究二 做文明有禮的人1.教師過渡: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增強文明有禮意識,講文明、懂禮貌、守禮儀,營造良好社會風尚。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文明有禮呢?多媒體出示材料:小巖一家約了朋友一起吃晚餐。小巖和爸爸媽媽到就餐包間后,坐在沙發上讀著書,等候其他人。幾位客人來了,小巖站起來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大家落座后,爸爸媽媽與朋友聊起天來。小巖雖然有些餓,但還是耐心等待。就餐時,每當叔叔阿姨用公筷給小巖夾菜,小巖都會站起來表示感謝。思考:小巖的哪些行為體現了文明有禮?學生思考后回答。多媒體進一步展示校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①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幫老師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②吊兒郎當地穿著校服,衣領大敞。③在食堂排隊打飯,遵守秩序。④在課堂上插嘴說話、坐姿懶散、吃零食。⑤見到走廊或樓梯有紙屑、垃圾,順手撿起,扔進垃圾桶。⑥不給同學起“綽號”,不開惡意玩笑。⑦在教室內講粗言濫語、嬉戲打鬧。思考:對于這些現象,你是如何看待的?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講述:做文明有禮的人,要言談文明、舉止端莊。與人相處,要以禮相待,尊重對方,說話和氣,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要著裝得體,注重儀表,彬彬有禮,落落大方。2.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37“閱讀感悟”,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悟。(教師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周恩來總理等文明有禮的楷模為榜樣,學習他們的言行舉止和精神品質,努力成為文明有禮的人。)教師講述:做文明有禮的人,要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做一個學禮、明禮、守禮的人,為創建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三、暢所欲言 歸納總結通過提問、填空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有禮的內涵、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意義以及做文明有禮的人的具體要求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