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提升法治素養第一框 樹立法治觀念法律是社會規則的底線,也是最剛性的規則。本課作為本單元的收尾課,學習安排的是“樹立法治觀念,學會依法辦事”。本課時聚焦于“樹立法治觀念”,是第六課“提升法治素養”的開篇內容。法治觀念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之一,對于學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具有基礎性作用。教材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不遵守法律規定的行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接著強調法律是評價人們行為是否合法有效的準繩。然后深入講解法治觀念的內涵,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最后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樹立法治觀念。初中生的思維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開始對社會現象和法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但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還需要具體的事例來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與法律相關的問題或情境,如在學校遵守校規校紀、在家庭中遵守家庭規則等。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可能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些規則與法律的聯系,也沒有將法律意識貫穿到自己的行為中。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1.通過“生活觀察”等課堂活動,認識到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的重要工具,增強對法治國家建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理解法治意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和尊崇。(政治認同)2.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課堂活動,圍繞議題“法治觀念的內涵和重要性”,明確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地位和作用;層層推進引導學生掌握樹立法治觀念的具體要求和方法,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法治觀念)教學重點:法治觀念的內涵和重要性,掌握樹立法治觀念的具體要求和方法。教學難點:將法治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教法:情境式、啟發式。學法:自學、小組合作。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短視頻《校園周邊的法治瞬間》(例如:交警指揮交通、商場消費維權、圖書館禁止喧嘩等場景)。思考:(1)視頻中哪些場景讓你感受到“法律在身邊”?(2)如果沒有這些規則,生活會變成什么樣?教師導入:從出行到消費,從學習到社交,法律如同隱形的“安全網”,規范著我們的行為,也保護著我們的權利。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我國,法治是促進社會進步、維護社會秩序、捍衛國家尊嚴、實現人民權利與自由的重要保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樹立法治觀念這個話題。二、師生互動 探究新知探究 樹立法治觀念1.多媒體出示教材P46“生活觀察”:某小區高層住宅發生火災,消防員小謝在搶險滅火過程中壯烈犧牲,上級部門批準他為烈士。曾某在100多人的網上聊天群里公然發表侮辱性言論,歪曲小謝英勇犧牲的事實。對此,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曾某的行為構成對烈士小謝名譽的侵害,侵犯了社會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判決曾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在報紙上公開賠禮道歉。該案判決后,參與審理的人民陪審員主動擔當社會責任,到校園、社區、企業以案釋法,助推樹立尊崇英烈、尊重英雄的良好社會風尚。思考:(1)曾某的行為給你什么警示?(2)人民陪審員以案釋法的行為有什么意義?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講述: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各種社會規則和行為規范。法律是一種社會規則和行為規范,是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有效的準繩。我們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以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法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樹立法治觀念,學會依法辦事。2.多媒體出示案例:案例A 小明因害怕懲罰而遵守交通規則。案例B 小紅認為遵守交通規則是每個人的責任,應主動禮讓行人。思考:以上案例中,哪一個體現了法治觀念?為什么?(引出“內心認同”是法治觀念的核心。)教師進一步出示《今日說法》中“大學生主動歸還失物”案例:學生發現錢包后,通過法律知識判斷“拾得遺失物需返還”,主動聯系失主。學生分小組討論:(1)失主找回錢包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2)如果學生選擇“不歸還”,會帶來什么后果?討論結束后,小組派代表展示討論結果。教師講述:法治觀念體現為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只有當法律真正銘刻在內心時,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會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3.教師過渡:要樹立法治觀念,首先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就是要尊重法律的權威,相信法律的力量,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信仰法律就是要從內心深處認同法律的價值,將法律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多媒體展示教材P47“相關鏈接”中我國普法規劃的相關內容。1986年以來,我國已連續實施完成了七個五年普法規劃,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法治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青少年的規則意識和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能力明顯增強。中宣部委托國家統計局形成的《2020年全國社會心態調查綜合分析報告》顯示,當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時,選擇“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的人數居第一位,“遇事講法、遇事找法”逐步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思考:從1986年以來,我國連續實施了七個五年普法規劃,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這說明什么?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總結:這說明我們國家非常重視法治建設,通過普法規劃不斷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敬畏和信仰法律。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到敬畏和信仰法律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教師總結:我們要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可逾越的觀念,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宣傳法律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4.多媒體出示教材P48“探究與分享”:近年來,一些學校組織青少年廣泛開展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法律辯論賽、法律學習宣傳、法律情景劇展演等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主題活動。思考:你參加過哪些類似的活動?說說你的收獲。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法治教育活動,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法治素養。教師講述:除了敬畏和信仰法律,我們還要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法律常識,正確理解法律;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參與各種法治實踐活動,理性分析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提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5.多媒體出示教材P49“探究與分享”的案例:列車即將發車,兩位乘客卻堵住車門,不讓列車啟動。原來,他們的同伴還未趕到。面對乘務人員的勸阻和其他乘客的譴責,兩人不以為意,態度蠻橫,導致發車延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對兩人予以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思考: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兩名乘客行為的看法。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兩位乘客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不僅給自己帶來了麻煩,也影響了其他乘客的利益和社會秩序。我們要從這樣的案例中吸取教訓,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教師講述: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是樹立法治觀念的重要內容。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從細節抓起、從小事做起,從遵守規則做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為形成尚德守法的價值取向、營造尊崇法治的社會氛圍作出自己的貢獻。三、暢所欲言 歸納總結1.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相關知識點,例如:“誰能說一說法治觀念的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樹立法治觀念?”“我們應該如何樹立法治觀念?”等。2.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法治觀念的內涵、重要性以及樹立法治觀念的具體要求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