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平平安安回家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作為《平平安安回家來》系列的第二課時,旨在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不僅關注外在的交通規則遵守,更引導學生體會交通環境中的人文關懷與安全文化。通過“路上的溫暖”這一主題,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素養及安全出行意識,讓學生理解到在追求個人安全的同時,也應關注并傳遞社會正能量。二、學情分析: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對交通規則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多數學生可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際體驗和深刻感悟。此外,學生對于如何在日常出行中主動傳遞溫暖、關愛他人,以及如何在遇到交通緊急情況時采取正確措施等方面尚需加強引導和教育。因此,本節課將側重于情感體驗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三、目標確定:道德素養:通過引導學生發現、感受回家路上得到的關心與愛護,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操,鼓勵在交通環境中主動傳遞正能量,懂得尊重與感恩。四、教學重難點:(1)重點:引導學生分享回家路上的溫暖故事,學習在交通環境中展現人文關懷。(2)難點:引導學生體會家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關愛,主動表達感謝。五、教學設計:環節一:尋路上的溫暖。1.師播放一段關于放學路上溫馨互助的短視頻。如:小學生幫助老人過馬路、司機禮讓行人等場景,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行為背后傳遞了怎樣的溫暖與正能量?進而引出本節課主題——“路上的溫暖”。生認真觀看并思考,師指名匯報。設計意圖:通過生動展現放學路上溫馨互助的溫馨場景,如小學生主動攙扶老人安全過馬路、司機耐心禮讓行人等,以直觀感人的方式觸動學生心靈。通過這些正面行為的展示,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社會中存在的溫暖與正能量,激發他們思考這些行為背后的美好品質與社會責任感。進而自然引出本節課主題——“路上的溫暖”,旨在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感恩之心及實踐社會公德的能力,讓愛與溫暖成為他們日常行為的指南針。環節二:探溫暖的細節。1.分享與交流:師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或家人、朋友在放學路上遇到的溫暖瞬間,可以是來自陌生人的幫助,也可以是家人間的關愛細節。通過分享,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生分享與交流。2.角色扮演:師設計幾個交通場景。如:盲人過馬路、老人提重物、小孩跌倒等,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如何在這些情況下給予幫助和關懷。通過實踐,加深學生對“路上的溫暖”的理解與體驗。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3.案例分析:師選取一些正面的交通行為案例和反面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討論案例中人物的行為選擇及其背后的原因,從而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生討論案例中人物的行為選擇及其背后的原因。4.情感升華:師引導學生反思,如何將“路上的溫暖”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公民。鼓勵學生制定個人行動計劃,5.如:每周至少幫助一位需要過馬路的人、提醒家人遵守交通規則等。生在師引導下反思。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情感共鳴與實踐體驗,深化學生對社會溫情與個人責任的理解。通過分享與交流,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與同理能力;而角色扮演則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親身實踐關懷與幫助,不僅增強社會責任感,還促進了團隊合作與情感交流,共同編織出社會和諧的溫暖篇章。通過對比分析正面與反面的交通行為案例,旨在以鮮明對比觸動學生心靈,深刻理解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及違法行為的危害性。此過程不僅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還激發其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個人行為對公共安全的影響。情感升華環節則鼓勵學生將這份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將“路上的溫暖”——即文明出行、相互關愛——融入日常,共同營造和諧有序的交通環境,成為有擔當的公民。環節三:傳身邊的溫暖。1.設計一項“尋找身邊的溫暖”任務,讓學生在課后觀察并記錄自己所在社區或學校周邊交通環境中的溫暖行為,并宣傳這種做法,下節課進行分享。生在課后觀察并記錄。2.師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路上的溫暖”不僅是交通安全的保障,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積極傳遞正能量,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和諧、溫馨的交通環境。生談感想和收獲。設計意圖:通過“尋找身邊的溫暖”任務,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教室,用心觀察并記錄下社區與學校周邊交通環境中的溫馨瞬間,如禮讓行人、幫助老人過馬路、司機間的友好示意等。此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觀察力、同理心及正面價值觀,讓學生意識到即使在日常交通的匆匆流轉中,也不乏溫情與善意,從而激發他們傳遞溫暖、共建和諧社會的責任感與行動力。六、板書設計:4平平安安回家來尋找溫暖七、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1.觀察并記錄自己所在社區或學校周邊交通環境中的溫暖行為,制作“愛心暖暖卡”,送給想感謝的人。2.了解上、放學途中看到的交通信號標志,自己遵守交通規則的同時,也要對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進行勸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