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組自主互助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課題 第三單元 珍愛我們的生命 第九課 守護生命安全《提高防護能力》科目 年級 課型 主備人 課時 時間道德與法治 七年級 新授課 1 45分鐘課程標準 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本框題屬于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學習主題,要求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尊重和敬畏生命,熱愛生活 。通過學習,促使學生將 “防患于未然” 理念內化于心,切實掌握提高安全防護能力的方法,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與技能,預防意外傷害,保障生命安全 。教材分析 《提高防護能力》是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守護生命安全》的第二框 。本單元圍繞 “珍愛我們的生命” 展開,前一框側重增強安全意識,此框則聚焦實踐層面,深入探討提高防護能力的路徑 。教材從提高危險預判能力、提升避險和逃生能力、學習防護和急救知識與技能等維度,為學生提供了系統的防護指導 。旨在引導學生面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潛在威脅時,能運用所學,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甚至救助他人,將對生命的珍視轉化為實際行動 。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深刻領會國家和社會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的努力與舉措,如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安全法規制定等 。理解這些工作彰顯了對人民生命的尊重,從而增強對國家治理能力的信任,激發愛國情懷 。 道德修養:培育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踐行安全行為,如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安全秩序等 。在災害事故面前,弘揚團結互助精神,力所能及幫助他人 。 法治觀念:熟知與生命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校園安全、意外傷害預防的條款 。樹立規則意識,明白違反安全法規將承擔法律后果,自覺依法維護生命安全 。 健全人格:通過學習與實踐,塑造冷靜、勇敢、堅韌的人格品質 。面對危險,能克服恐懼,保持理性,運用所學防護知識,科學自救互救,實現自我成長與完善 。 責任意識:清晰認識到提高防護能力是對自己、家庭和社會負責的體現 。積極傳播安全知識,帶動身邊人提升防護意識,為構建安全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教學重難點 重點:系統掌握提高防護能力的具體方法,包括精準預判危險、高效避險逃生、熟練運用防護和急救知識與技能 。 難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復雜多變的現實情境中,迅速、準確運用防護方法,克服心理障礙,切實保障生命安全 。教學方法 情境模擬法:創設逼真的危險情境,如火災現場、地震突發、交通事故等 。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危險氛圍,鍛煉應對能力 。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分組完成安全防護任務,如制定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報告、設計家庭應急逃生方案等 。在合作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 案例分析法:選取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等 。深入剖析案例,引導學生從中吸取教訓,掌握防護要點 。 角色扮演法:開展 “安全小衛士”“急救醫生” 等角色扮演活動 。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熟悉安全防護流程,增強實際操作能力 。 游戲教學法:設計 “安全知識大富翁”“危險躲避挑戰賽” 等游戲 。以游戲形式激發學習興趣,鞏固安全知識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學生探究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5 分鐘) 開展 “危險躲避挑戰賽” 游戲:在教室空曠區域設置模擬障礙,代表各類危險場景,如用繩子模擬河流代表溺水危險、擺放椅子模擬火災中的障礙物等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依次穿越障礙,在穿越過程中,需說出對應場景的危險及躲避方法 。每成功躲避一處危險并表述正確,小組得一分,游戲結束后,得分最高小組獲勝 。通過游戲營造緊張刺激氛圍,激發學生對提高防護能力的關注,導入本節課主題 。 2.知識講解與小組討論(20 分鐘) 提高危險預判能力 展示教材 P60 “探究與分享” 中校園安全隱患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從這些圖片中,你能發現哪些潛在危險?如何提前預判這些危險?”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 4 - 6 人,討論時間 5 分鐘 。小組內推選一名記錄員記錄要點 。 小組討論結束,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觀點 。教師總結:提高危險預判能力,要保持警惕,關注生活細節 。我們要了解常見危險的特征與規律,如在馬路上,注意車輛行駛方向與速度,預判是否有車輛違規駕駛可能;在校園里,留意樓梯扶手是否松動、電器設備是否漏電等 。只有提前預判,才能防患未然 。 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 開展 “逃生路線設計大賽”:假設學校某區域發生火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室布局與校園環境,設計最佳逃生路線 。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并闡述設計理由,包括選擇路線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阻礙 。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建議 。 教師總結學生方案,強調提高避險和逃生能力,要熟悉環境,提前規劃逃生路線 。遇到危險時,保持冷靜,按照預定路線迅速撤離 。同時,要掌握基本逃生技巧,如火災逃生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前行,避免濃煙窒息 。 學習防護和急救知識與技能 邀請專業急救人員進行現場演示,如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 。學生分組進行實踐操作,急救人員現場指導,確保學生掌握正確操作方法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急救技能展示,其他小組投票評選出 “最佳急救小組” 。 教師總結:學習防護和急救知識與技能,是提高防護能力的關鍵 。我們要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主動學習相關知識,通過實踐操作,熟練掌握技能 。在關鍵時刻,這些知識與技能能挽救生命 。 3.案例分析與小組競賽(15 分鐘) 展示兩個案例: 案例一:在一次地震中,某學校學生平時經常參加地震逃生演練,熟悉逃生流程 。地震發生時,他們迅速躲在課桌下,待震動稍停,按照預定逃生路線,有序撤離到安全區域,全體師生無一傷亡 。 案例二:某人在游泳時腿部抽筋,因不了解抽筋應對方法,驚慌失措,拼命掙扎,導致身體下沉,險些溺水身亡 。 提出問題:“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案例一中學校成功避險的原因以及案例二當事人遇險的教訓,討論在生活中如何運用所學防護知識避免類似危險發生 。然后,每個小組推選兩名代表,就‘面對自然災害時,提前預防重要還是應急應對重要’進行知識競賽 。” 各小組展開討論,分析案例并準備競賽 。 小組競賽結束后,其他小組進行點評,教師總結競賽情況,強調提前預防與應急應對在提高防護能力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4.角色扮演與實踐演練(10 分鐘) 進行 “安全小衛士在行動” 角色扮演:設置校園周邊交通安全、商場消防安全、公園防溺水安全等場景 。讓學生分組扮演安全小衛士,在各自場景中發現并解決安全問題,如勸導闖紅燈行人、檢查商場消防設施、提醒游客注意溺水危險等 。小組展示表演后,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補充 。教師對各小組表現進行總結和指導,強化學生對安全防護知識的應用能力 。 5.課堂總結(5 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提高防護能力,了解到提高防護能力對守護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我們要提高危險預判能力、避險和逃生能力,學習防護和急救知識與技能 。希望大家在今后生活中,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時刻保持警惕,保護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6.布置作業(5 分鐘) 讓學生課后與家人共同完成一份 “家庭安全防護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家庭常見安全隱患排查、針對隱患的防護措施、家庭應急逃生預案、急救知識要點等 。下節課前,將手冊帶到學校,在小組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提升家庭安全防護水平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中,多種創新教學方法極大激發了學生參與熱情,小組合作與競賽使學生深入理解提高防護能力要點 。但部分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克服心理壓力正確應對危險方面,仍需加強引導 。后續教學可增加實地演練環節,如組織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實踐、模擬真實災害場景演練等,讓學生在實戰中提升能力 。豐富教學資源,利用 VR 技術打造沉浸式危險體驗場景,或邀請安全事故幸存者分享經歷,增強學生對安全防護重要性的切身體會 。完善小組評價機制,設立 “安全防護先鋒小組” 榮譽,表彰在學習與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小組,激勵全體學生持續提升防護能力,守護生命安全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