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學習成就夢想心若驕陽,無臂也飛翔!(一)剖析學習之因立身百行,以學為基他用腳寫字,他的毛筆書法多次斬獲云南省乃至全國大獎,甚至入選了全國青少年書法藝術人才庫。17歲以殘疾人游泳運動員的身份,參加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2010年高考,19歲的楊孟衡用腳考出了當地文科第一的好成績。25歲創業失敗,26歲克服重重困難,考上世界名校,成為劍橋大學首位無臂碩士。觀看視頻《無臂少年楊孟衡坎坷的人生經歷》思考:他的人生遇到了哪些挫折?有一天,楊爸爸帶著楊孟衡逛街,遇到了沿街乞討的殘障人士,爸爸問道:“你以后是博取同情還是贏取尊重 ”爸爸的質問擲地有聲,楊孟衡選擇了后者。博取同情or贏得尊重“知識幫我再次觸碰夢想”通過了解楊孟衡的人生經歷,思考:學習對于我們實現夢想有什么幫助呢?小組討論并分享1.為什么要學習?(重要性)P19+21筆記區(1)學習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題,也是報國為民的重要基礎。(2)學習是我們現階段的基本任務,也是我們成就夢想的重要路徑。(3)學習可以提升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增強能力,增長智慧,讓我們擁有實現夢想的持續力量。(4)學習不僅關乎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更關乎民族的未來和發展。(二)理解學習之義為學之實,固在踐履網友:楊孟衡——一個讓我感到自卑的勇士猜猜楊孟衡到底會多少技能?書法繪畫踢足球游泳鋼琴田徑演講......雖然楊孟衡多才多藝,但在采訪中,楊孟衡表示他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筆記區2.如何正確認識學習?P20①學習的內容:初中階段的學習內容非常豐富,既有知識的獲取,又有能力的提升、品德的培養等。②學習的范圍:學習并不局限在學校,我們生活中的所看、所聽、所嘗、所觸、所做,都可以是學習。③學習的表現: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現為探究、發現、體驗和感悟。(態度)帶著學習的心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三)探究學習之策以學為翼,振翅飛翔學習有萬般滋味,怎樣才能讓學習的過程更快樂呢?采訪:你覺得學習的過程是苦還是樂?①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解鎖快樂學習的密碼是什么?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有萬般滋味,怎樣才能讓學習更高效呢?看見6%的夢想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中國殘疾人總數超8500萬,占總人口比例超6%,而有這么一些勇士,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不斷克服學習與訓練上的各種障礙,在2024巴黎殘奧會上成功圓夢!!!殘缺的玉是王,那是救贖自己的光芒!殘奧會金牌榜如果說,奧運會選出的是人類最巔峰的身體,那么殘奧會選出的是人類最不屈的靈魂。“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殘奧會的勇士們積極為國爭光的精神給你帶來什么啟示?截至到9月5日下午15:30①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③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社會大課堂去讀好“無字之書”,獲得更多的啟迪。④學以致用,開拓進取,勇于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筆記區3.學習的要求P21如何實現夢想?(P21)①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善于學習。②少年有夢,不應止于心動,更要付諸行動。③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刻苦學習,強健體魄,健全人格,將自己的夢想與中國夢有機結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刻準備著。P1課堂小結學習成就夢想正確理解學習掌握學習要求學習的重要性(1)立身做人、報國為民。(2)成就夢想的重要路徑。(3)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民族的未來和發展。內容?范圍?表現?態度?(1) 興趣 自覺 主動(2)習慣 方法 效率(3)社會實踐(4)為社會,國家做貢獻1.(2024·北京·中考真題)“白天上班,晚上學藝”上夜校正在成為青年人新的生活方式。青年夜校有非遺制作、電影鑒賞、錄制編輯、人工智能等課程,為青年人提供了多樣的休閑生活和發展可能。上夜校有助于青年人( )。①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②釋放壓力,避免負面情感產生③編織夢想,防止未來遇到挫折④充盈生命,豐富人生閱歷體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解析:結合題干材料,上夜校有助于青年人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充盈生命,豐富人生閱歷體驗:①④符合題意;②錯誤,“避免”一詞說法太絕對:③錯誤,“防止”一詞說法太絕對。故選:B2.(2024·貴州黔南·中考真題)中央于2023年再次對建設“學習型大國”作出重要部署,通過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建設學習型大國需要我們( )。A.全部都利用網絡學習B.摒棄學校學習的方式C.集中精力搞理論學習D.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D解析:網絡是學習的一種途徑,此說法過于絕對化,故A說法錯誤,學校學習非常重要,不能摒棄,故B說法錯誤;我們不但要重視理論學習,也要重視在實踐中學習,故C說法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