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光的反射第一課時 光的反射定律【A層 基礎必會】考點一 光的反射現象1.在高安華林山風景區郊游時,同學們看到:①中午樹蔭下的亮斑;②岸邊樹木花草在水中的“倒影”;③自己在陽光下的影子;④池水映明月。上述現象中,屬于光的直線傳播的是 ;屬于光的反射現象的是 。(均填序號) 2.下列四幅圖中,能正確反映人眼看到書本的光路圖的是( )考點二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3.(2024·威海期中)如圖是“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裝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紙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轉,ON垂直于CD。實驗次數 1 2 3 4 5 6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1)實驗時,將光屏豎直放置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緊貼光屏射向鏡面上的O點,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圖甲。將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轉任意角度,光屏上看不到反射光,如圖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 。 (2)某同學的實驗數據如表,其中有一組數據測錯了,這組數據是第 次實驗的數據,原因可能是將反射光線與 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 (3)若將一束光貼著光屏沿FO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 方向射出,因為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 (4)如果光屏沒有與平面鏡垂直放置,當光貼著光屏入射時, (選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線,此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 (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 考點三 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4.如圖所示是光的反射光路圖,入射光線是 ,反射光線是 ,NO是 ,其中∠2是 角,它和∠1的大小 。 5.(2024·臨沂期中)下列說法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A.入射角是0°,反射角是90°B.入射光線向法線靠攏,反射光線也向法線靠攏C.入射角增加10°,反射角也增加10°D.入射光線與鏡面成30°角,反射角為60°6.如圖是一種液面升降監測裝置的原理圖,光源S發出的一束激光與水平面成35°角射向平靜的液面,反射角的度數為 ,激光經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標尺的S'點,當液面上升時,光點S'將 (選填“向左”“向右”或“不會”)移動。 易錯點 對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辨析不清7.如圖所示,入射光線與平面鏡成40°角,則( )A.入射角是40°B.反射角是50°C.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是5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B層 能力提升】8.(多選) (2022·青島質檢)如圖所示,若要讓反射光線恰好照中目標,在激光筆不動的情況下,可將平面鏡( )A.豎直向上移動B.豎直向下移動C.水平向右移動D.繞入射點逆時針轉動9.如圖所示,入射光線AO經水平放置的平面鏡反射后,射到豎直墻壁上的B點,OB與鏡面的夾角為60°。當AO逆時針轉動到A'O的位置時(A'O與AO間的夾角為20°),只需將平面鏡繞O點 (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轉過 ,光斑依然落在B點。 10.(2024·淄博期中改編)用如圖的裝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M水平放置,白紙板由E、F兩部分構成,始終豎直立在M上,可以繞ON翻折。(1)如圖甲,E、F在同一平面上,讓入射光AO射向鏡面,使用量角器測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得出∠r ∠i(選填“>”“<”或“=”); (2)改變入射光的方向,再測幾組入射角和反射角,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在圖甲實驗中,為了探究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否是可逆的,應進行的操作是 ; (4)如圖乙,把F向前或向后翻折,則在F上 (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 ; (5)小琴讓一束光貼著紙板E沿AO射到平面鏡上,在紙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徑跡。三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實驗測得的數據如表所示,她根據表中數據得出的結論和其他同學的結論并不一致,請你分析小琴測量實驗數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是 ; 實驗次數 入射角 反射角1 20° 70°2 30° 60°3 50° 40°(6)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徑跡同時在紙板上出現,你認為紙板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是 (選填“垂直”或“不垂直”)的。 【C層 素養培優】11. (思維拓展)如圖所示,兩等大的平面鏡A、B直立在地面上,A、B高為0.95 m,相距30 cm。有一細束激光與豎直方向成45°角射到平面鏡B的上邊緣,經多次反射后射到地面。求:(1)激光束射到地面前,一共發生了 次反射。 (2)投射到地面上的光點離平面鏡A的距離為 。 12.一束激光自左邊與水平面成30°角的方向射來,現要利用平面鏡把這束激光沿水平方向反射出去,則平面鏡與水平面間的夾角應為 或 。 答案版【A層 基礎必會】考點一 光的反射現象1.在高安華林山風景區郊游時,同學們看到:①中午樹蔭下的亮斑;②岸邊樹木花草在水中的“倒影”;③自己在陽光下的影子;④池水映明月。上述現象中,屬于光的直線傳播的是 ①③ ;屬于光的反射現象的是 ②④ 。(均填序號) 2.下列四幅圖中,能正確反映人眼看到書本的光路圖的是(D)考點二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3.(2024·威海期中)如圖是“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裝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紙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轉,ON垂直于CD。實驗次數 1 2 3 4 5 6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1)實驗時,將光屏豎直放置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緊貼光屏射向鏡面上的O點,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圖甲。將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轉任意角度,光屏上看不到反射光,如圖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 在同一平面內 。 (2)某同學的實驗數據如表,其中有一組數據測錯了,這組數據是第 4 次實驗的數據,原因可能是將反射光線與 平面鏡 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 (3)若將一束光貼著光屏沿FO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 OE 方向射出,因為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4)如果光屏沒有與平面鏡垂直放置,當光貼著光屏入射時,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線,此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 在 (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 考點三 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4.如圖所示是光的反射光路圖,入射光線是 AO ,反射光線是 OB ,NO是 法線 ,其中∠2是 反射 角,它和∠1的大小 相等 。 5.(2024·臨沂期中)下列說法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A)A.入射角是0°,反射角是90°B.入射光線向法線靠攏,反射光線也向法線靠攏C.入射角增加10°,反射角也增加10°D.入射光線與鏡面成30°角,反射角為60°6.如圖是一種液面升降監測裝置的原理圖,光源S發出的一束激光與水平面成35°角射向平靜的液面,反射角的度數為 55° ,激光經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標尺的S'點,當液面上升時,光點S'將 向左 (選填“向左”“向右”或“不會”)移動。 易錯點 對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辨析不清7.如圖所示,入射光線與平面鏡成40°角,則(B)A.入射角是40°B.反射角是50°C.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是5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B層 能力提升】8.(多選) (2022·青島質檢)如圖所示,若要讓反射光線恰好照中目標,在激光筆不動的情況下,可將平面鏡(B、D)A.豎直向上移動B.豎直向下移動C.水平向右移動D.繞入射點逆時針轉動9.如圖所示,入射光線AO經水平放置的平面鏡反射后,射到豎直墻壁上的B點,OB與鏡面的夾角為60°。當AO逆時針轉動到A'O的位置時(A'O與AO間的夾角為20°),只需將平面鏡繞O點 逆時針 (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轉過 10° ,光斑依然落在B點。 10.(2024·淄博期中改編)用如圖的裝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M水平放置,白紙板由E、F兩部分構成,始終豎直立在M上,可以繞ON翻折。(1)如圖甲,E、F在同一平面上,讓入射光AO射向鏡面,使用量角器測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得出∠r = ∠i(選填“>”“<”或“=”); (2)改變入射光的方向,再測幾組入射角和反射角,這樣做的目的是 多次實驗,避免偶然性,便于得到普遍規律 ; (3)在圖甲實驗中,為了探究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否是可逆的,應進行的操作是 讓光線逆著OB的方向射向鏡面 ; (4)如圖乙,把F向前或向后翻折,則在F上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 同一平面內 ; (5)小琴讓一束光貼著紙板E沿AO射到平面鏡上,在紙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徑跡。三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實驗測得的數據如表所示,她根據表中數據得出的結論和其他同學的結論并不一致,請你分析小琴測量實驗數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是 把反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 ; 實驗次數 入射角 反射角1 20° 70°2 30° 60°3 50° 40°(6)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徑跡同時在紙板上出現,你認為紙板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是 垂直 (選填“垂直”或“不垂直”)的。 【C層 素養培優】11. (思維拓展)如圖所示,兩等大的平面鏡A、B直立在地面上,A、B高為0.95 m,相距30 cm。有一細束激光與豎直方向成45°角射到平面鏡B的上邊緣,經多次反射后射到地面。求:(1)激光束射到地面前,一共發生了 4 次反射。 (2)投射到地面上的光點離平面鏡A的距離為 5 cm 。 【點思路】(1)作圖:作出第一、二次的反射圖象,由圖可得光線下移的距離和反射的次數。(2)定點:確定最后一次反射點位置,再根據數學關系求出光的落地點到鏡面的距離。12.一束激光自左邊與水平面成30°角的方向射來,現要利用平面鏡把這束激光沿水平方向反射出去,則平面鏡與水平面間的夾角應為 75° 或 15° 。 【點思路】用平面鏡把這束激光沿水平方向反射出去,可能有兩種情況:向左和向右沿水平方向射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