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牛頓運動定律章末檢測題(提優卷)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7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第8~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的得0分。1.如圖所示為雜技“頂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質量為M的豎直竹竿,當竿上一質量為m的人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時,桿對地面上的人的壓力大小為( )A.(M+m) g-ma B.(M+m) g+ma C.(M+m) g D.(M-m) g2.在動摩擦因數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個質量為m=1kg的小球,小球與水平輕彈簧及與豎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長的輕繩一端相連,如圖所示.此時小球處于靜止平衡狀態,且水平面對小球的彈力恰好為零,當剪斷輕繩的瞬間,取g=10m/則( )小球的加速度為10m/s B.小球的加速度為8m/sC.小球的加速度為0m/s D.小球向左做勻加速運動3.趣味運動會上運動員手持網球拍托球沿水平面勻加速跑,設球拍和球的質量分別為M、m,球拍平面和水平面之間夾角為θ,球拍與球保持相對靜止,它們之間的摩擦力及空氣阻力不計,則( )運動員的加速度為gtanθB.球拍對球的作用力為mgC.運動員對球拍的作用力為(M+m)gcosθD.若運動員的加速度大于gsinθ,球一定沿球拍向上運動4.繃緊的傳送帶與水平方向夾角為37°,傳送帶的v-t圖象如圖所示。t=0時刻,質量為1kg的楔形物體以某一初速度從B點滑上傳送帶,并沿傳送帶向上做勻速運動,2s后開始減速,在t=4s時物體恰好到達最高點A點。重力加速度為10m/s2。對物體從B點運動到A點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sin37°=0.6,cos37°=0.8)( )物體與傳送帶間的摩擦因數為0.75 B.2s后物體與傳送帶相對靜止一起運動C.2s后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沿傳送帶向下 D.傳送帶AB長度為6m5.如圖所示,細線的一端固定在傾角為30°的光滑楔形滑塊A的頂端P處,細線的另一端拴一質量為m的小球,靜止時細線與斜面平行,則( )當滑塊向左做勻速運動時,細線的拉力為mg若滑塊以加速度a=g向左加速運動時,線中拉力為mg當滑塊以加速度a=g向左加速運動時,小球對滑塊壓力不為零當滑塊以加速度a=2g向左加速運動時,線中拉力為0.5mg6.如圖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質量分別為m、2m和3m的三個木塊,其中質量為2m和3m的木塊間用一不可伸長的輕繩相連,輕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T。現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個質量為3m的木塊,使三個木塊以同一加速度運動,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質量為2m的木塊受到四個力的作用B.當F逐漸增大到T時,輕繩剛好被拉斷C.當F逐漸增大到時,輕繩還不會被拉斷D.輕繩剛要被拉斷時,質量為m和2m的木塊間的摩擦力為7.如圖甲所示,A、B兩個物體靠在一起,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它們的質量分別為mA=1kg、mB=3kg,現用水平力FA推A,用水平力FB拉B,FA和FB隨時間t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則( )A、B脫離之前,A球所受的合外力逐漸減小B.t=3s時,A、B脫離C.A、B脫離前,它們一起運動的位移為6mD.A、B脫離后,A做減速運動,B做加速運動8.如圖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與正下方的直立輕質彈簧接觸,直至速度為零的過程中,關于小球運動狀態的下列幾種描述中,正確的是( )A.接觸后,加速度為零的地方就是彈簧被壓縮最大之處B.接觸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為零的地方C.接觸后,小球先做加速運動,后做減速運動,其速度先增加后減小直到為零D.接觸后,小球做減速運動,加速度的絕對值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小,最后等于零9.如圖所示,MA、MB、NA是豎直面內三根固定的光滑細桿,M、N、A、B、C位于同一圓周上、C、A兩點分別為圓周的最高點和最低點,O點為圓心。每根桿上都套著一個小滑環(圖中未畫出),3個滑環分別從M點和N點無初速度釋放,t1、t2依次表示滑環從M點到達B點和A點所用的時間,t3表示滑環從N點到達A點所用的時間,則( )A.t1=t2 B.t1>t2 C.t2=t3 D.t210.如圖甲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長木板P,小滑塊Q(可看作質點)放置于長木板上的最右端。現將一個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長木板的右端,讓長木板從靜止開始運動,一段時間后撤去力F的作用。滑塊、長木板的速度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小滑塊Q與長木板P的質量相等,小滑塊Q始終沒有從長木板P上滑下。重力加速度g=10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滑塊Q與長木板P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是0.5B.長木板P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是0.075C.t=9s時長木板P停下來D.長木板P的長度至少是16.5m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11.(7分)如圖1為“用DIS(位移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的實驗裝置.(1)在該實驗中必須保持小車的總質量不變,用鉤碼所受的重力作為小車所受外力,用DIS測小車的加速度,改變所掛鉤碼的數量,多次重復測量,進而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是采用 。(2)改變所掛鉤碼的數量,多次重復測量。在某次實驗中根據測得的多組數據畫出a-F關系圖線(如圖所示).①分析此圖線的OA段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圖線的AB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誤差的主要原因是( )A.所用小車的質量太大 B.所掛鉤碼的總質量太大C.導軌保持了水平狀態 D.小車與軌道之間存在摩擦12.(9分)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可以完成兩個實驗,實驗一“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實驗二“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1)這兩個實驗中,必須要補償摩擦阻力的是______A.僅實驗一 B.僅實驗二 C.兩個實驗都要(2)實驗二中,將一端帶定滑輪的長木板放在水平實驗桌面上,小車通過輕細繩跨過定滑輪與砂桶相連,小車與紙帶相連,打點計時器所用交流電的頻率為f=50Hz。補償摩擦阻力后,在保持小車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放開砂桶,小車加速運動,處理紙帶得到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為a;改變砂桶中砂子的質量,重復實驗三次。在驗證“質量一定,加速度a與合外力F的關系”時,某學生根據實驗數據作出了如圖乙所示的a-F圖象,其中圖線不過原點并在末端發生了彎曲,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A.沒有補償摩擦阻力,且小車質量較大B.補償摩擦阻力時,木板的傾斜角度過大,且砂和砂桶的質量較大C.補償摩擦阻力時,木板的傾斜角度過小,且砂和砂桶的質量較大D.補償摩擦阻力時,木板的傾斜角度過小,且小車質量較大(3)實驗過程中打出的一條理想紙帶如圖丙所示,圖中O、A、B、C、D、E、F為相鄰的計數點,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則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______m/s2;(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4)在(2)中,小車質量M一定,改變砂桶中砂子的質量,砂桶和砂子的總質量為m,根據實驗數據描繪出的小車加速度a與砂桶和砂子的總質量m之間的-關系圖象如圖丁所示,則小車的質M=______kg。(g=10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13.(10分)如圖(a)所示,質量為m=2kg的物塊以初速度v0=20m/s從圖中所示位置開始沿粗糙水平面向右運動,同時物塊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在運動過程中物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b)所示,g取10m/s2。試求:(1)物塊在0—4s內的加速度a1的大小和4—8s內的加速度a2的大小;(2)恒力F的大小及物塊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14.(16分)如圖甲所示,有一塊木板靜止在足夠長的粗糙水平面上,木板質量為M=4kg,長為L=1.4m;木板右端放著可視為質點的小滑塊,小滑塊質量為m=1kg,現用水平恒力F作用于木板的右端,恒力F取不同數值時,小滑塊和木板的加速度分別對應不同數值,兩者的a-F圖象如圖乙所示,取g=10m/s2。求:(1)小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以及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2)若水平恒力F=27.8N,且始終作用在木板上,當小滑塊從木板上滑落時,經歷的時間為多少?(18分)如圖甲所示,一質量m=5kg的粗細均勻的圓木棒豎直放置,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下端距水平彈性地面的高度為H=5.25m,與地面相碰的物體會以原速率彈回,木棒上有一質量為2m的彈性小環。若t=0時刻,小環從木棒上某處以豎直向上v0=4m/s的初速度向上滑動,并對小環施加豎直向上的如圖乙所示的外力F,與此同時撤去作用在木棒上的外力。當木棒第一次與彈性地面相碰時,撤去施加在小環上的外力。已知木棒與小環間的滑動摩擦力f=1.2mg,小環可以看作質點,且整個過程中小環不會從木棒上端滑出,取g=10m/s2,不計空氣阻力,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當小環和木棒最初開始運動時的加速度的大小;木棒第一次與彈性材料碰撞時的速度的大小;(3)若木棒恰好與地面第4次碰撞時彈性小環從木棒底端滑落,求小環開始運動時距木棒下端的距離l(結果可以用分數表示)。【答案】A 2.B 3.A 4.C 5.C 6.C 7.C 8.BC 9. BC 10.BC11.(1)控制變量法;(2)①在質量不變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②B12.(1)B (2)B (3)2.00 (4)0.4013.(1)5m/s2 2m/s2 (2) F=7N,μ=0.1514.(1)μ1=0.4 μ2=0.1 (2)t=2s15.(1)2m/s2,方向豎直向下;2m/s2,方向豎直向上(2) m/s (3)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