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湖北省黃石市下陸區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2小題,共24分。1.有學者認為,從開元盛世至安史之亂爆發前后,詩歌創作呈現出三個明顯趨勢:一是超脫現實,清高隱逸;二是正視現實,抨擊黑暗;三是憤世嫉俗,崇儒復古。這反映出( )A. 社會變遷影響唐詩風格 B. 對外開放促進文學發展C. 唐朝詩歌水平日漸衰微 D. 詩歌完全再現唐朝歷史2.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既體現出豐富傳統文化如傳說、道教思想,又通過3D特效技術展現視覺震撼,呈現“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的創作方式。下列歷史現象的本質與之最相似的是( )A. 唐代敦煌壁畫中融合西域繪畫技法的“飛天”形象B. 宋代活字印刷術推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等佛教經典的傳播C. 明代《本草綱目》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藥物形態D. 中國國家博物館已推出“金玉滿堂:沈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展”線上數字展廳3.宋朝在府、州設置通判,多以京中高官出任,與知府、知州共同管理地方。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須經由通判的聯署方能生效。由此可知,通判的設立( )A. 分散和削弱相權 B. 強化了中央集權 C. 增強了知州權力 D. 節約了財政開支4.如表為《宋代某地鄉名常用字統計表》,由此可知宋朝( )儒家用字 仁 德 善 孝 賢 義 禮 信數(個) 13 10 9 7 5 3 3 2鄉名示例 崇仁懷仁 德政德化 積善從善 至孝旌孝 思賢奉賢 道義習義 遵禮復禮 守信良信重文輕武之風盛行 B. 科舉制度不斷完善C. 儒家思想影響廣泛 D. 各地教育蓬勃發展5.南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大大超過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經濟都會都分布在南方,人口數量也以南方占絕對優勢。這說明當時( )A.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 科技水平領先世界C. 商業貿易繁榮發展 D. 都市生活豐富多彩6.七年級某同學參加情景劇劇本編寫競賽,下面是他寫的劇本的部分情節,據此可知該情景劇的主人公是( )劇目一:大勢論當前,急詔促回軍劇目二:獄訟滿江紅,悲歌言壯志劇目三:東窗定毒計,三字鑄奇冤A. 張騫 B. 文天祥 C. 岳飛 D. 王安石7.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十錠二十五兩。元朝此舉( )A. 完成了全國統一 B. 加強了邊疆管理 C. 進行了賦稅改革 D. 推行了行省制度8.明太祖時,“命使出疆,周于四維,歷邦國,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時,除了派鄭和下西洋,還向各國派遣使臣50多次。一些國家紛紛遣使來中國,還有幾個國家的國王到中國訪問。據此可以看出,明朝( )A. 一直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 B. 在海船上開始使用了指南針C. 積極與周邊地區發展友好關系 D. 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9.“黃仁宇評價:張居正改革是‘官僚體系自我調節的巔峰,卻未能突破傳統框架’。”這強調其根本局限在于( )A. 個人道德缺陷 B. 未觸動封建制度根基C. 忽視農業生產 D. 過度依賴海外貿易10.如表,從1661-1766年,清王朝耕地面積持續增加,這一變化的影響因素有( )年代 耕地面積(頃)順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①統治者重視農業,大力推行墾荒政策②人口快速增長帶來人地矛盾逐漸突出③引進了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④疆域不斷擴大,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1.《本草綱目》不僅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與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如下圖),還建立了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藥物綱目體系,使我國中藥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據此可知,《本草綱目》的特點是( )A. 實用性、科學性 B. 文學性、藝術性 C. 理論性、絕對性 D. 總結性、靈活性12.明清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須用“八股文”,并嚴懲“異端”。這些措施的目的是( )A. 發展海外貿易 B. 推動文化創新 C. 促進民族團結 D. 加強思想控制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6分。13.(8分)“瓷文化”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駱駝背部架一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男樂俑7個和女舞俑1個。這組樂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樂舞者均穿著漢族衣冠,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的是流行于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材料二宋瓷在東南亞的銷售情況(部分)地區 貿易用瓷記錄占城(今越南南部) 番商興販用瓷器等博易①渤泥(今文萊一帶) 番商興販用青瓷器等博易佛羅安(今馬來半島西岸) 番以瓷博易[注]①博易:交易,貿易。——摘編自[宋]趙汝適《諸蕃志》材料三宋元時期磁州窯部分紋飾宋代“家國永安”瓷枕元代“招財利市”梅瓶元代白地黑花“蹴鞠”長方枕磁州窯印刻諸如“福德長壽”“家國永安”“長命安樂”等文字來表達人民對家國平安的期盼。 磁州窯常見的“招財利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文字既體現了忠孝仁義的觀念,又加入了商業社會的元素。 蹴鞠是宋元之際十分流行的足球運動。蹴鞠、雜劇、傀儡戲等文娛活動是磁州窯常見的題材。(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體現的社會風貌。(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瓷器廣泛銷往東南亞地區的歷史條件。(3) 從材料三中任選一件磁州窯文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反映的歷史信息。14.(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宋朝選官考試中,寒庶之族開始受到真正的重視,科舉及第的也越來越多。兩宋時期取士范圍的擴大,還表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員向社會各個階層的延伸……太宗即位后,即開始著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會地位,在帝王的倡導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舉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漸趨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國之策得到徹底貫徹。——摘編自徐紅《宋朝科舉制度的改革與社會價值觀的演變》材料二朱元璋治國的指導思想是“權不專于一司”。臣下的權力越大,則不易控制,對統治的威脅也越大。相反,如果將臣下的權力層層分解,使其相互牽制,則便于統治。對臣下的分權是為了皇權的集中,下分是手段,上合是目的。——摘編自楊欣《胡惟庸案與明初中央集權》材料三軍機處之所以創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則由于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軍機大臣與皇上商討國事,并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折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諭旨。——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1) 根據材料一,歸納宋朝選官考試呈現出的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宋初統治者實行的治國方針。(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相關史實,說明朱元璋治國“權不專于一司”的具體做法。(3) 根據材料三,概括軍機處的職能。綜合材料二、三,概括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發展的趨勢。15.(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基本上會出現混亂局面。但在混亂中,各民族卻相互融合。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于是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相互并立之勢,形成割據分裂局面。但在割據中卻有不少交往,有統一的愿望、因素和趨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現統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狀況。——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材料二清朝前期,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同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三明清朝廷對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其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對外部襲擾,特別是面對西方殖民侵略威脅時,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護策略。我們認為明清兩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關”的對外政策。(1)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宋時期屬于材料一中的哪種發展模式?列舉兩個這一時期中原王朝與各民族政權的外交事件。(2) 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清朝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屬于第幾種?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個清朝統治者“經略邊疆”的具體史實并指出其作用。(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統治者在對外關系上主要采取的是哪一政策(不可用材料原話回答)?這一政策有什么影響?16.(10分)大事年表是展現歷史進程的重要方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古代中外交流大事記(部分)時期 史實唐朝 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日本新羅遣使來華宋朝 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元朝 馬可 波羅來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明朝 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清朝 鄭成功收復臺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件,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A.開元盛世時社會繁榮促使詩人超脫現實創作,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催生現實主義風格,A項正確;B.題干未涉及中外交流信息,對外開放與題干材料無直接關聯,排除B;C.詩歌風格變化不等于文學水平衰微,不同階段均有經典作品,排除C;D.詩歌具有主觀性,無法完全等同于歷史事實,排除D。故選:A。考查社會變遷對唐詩風格的影響。考查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文學現象與社會背景關系的能力。本題通過唐詩風格演變考查歷史解釋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建立文學現象與社會背景的對應關系,理解歷史事件對文化創作的深層影響。2.【答案】D【解析】A.唐代敦煌壁畫中“飛天”形象與西域繪畫技法的融合,體現的是中外文化的融合,與材料主旨不符,故A錯誤。B.宋代活字印刷術推動《山海經》神話文本的大眾傳播,體現的是科技發展對文化傳播的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故B錯誤;C.明代《天工開物》以圖文結合記錄傳統手工業技術,體現的是科技發展對文化傳播的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錯誤;D.21世紀數字技術對故宮文物進行虛擬復原與線上展覽,體現的是科技發展對文化的影響,與材料主旨相符,故D正確。故選:D。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科技發展對文化的影響。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區分文化融合、傳播方式的革新、記錄手段與科技賦能文化遺產的不同。3.【答案】B【解析】通判由京中高官出任,與知府、知州共同管理地方,且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需通判聯署方能生效,這就使得地方權力受到制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B正確;通判是地方官員,主要作用是監督地方知州、知府等,并非分散和削弱相權(相權是中央層面的權力,與宰相相關),A錯誤;通判的存在是對知州權力的制約,而非增強,C錯誤;通判的設立增加了官員數量,會增加財政開支,而不是節約財政開支,D錯誤。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掌握北宋集中地方行政權的措施及影響。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答案】C【解析】據表格看出,鄉名常用字中包含了大量儒家倡導的“仁”“德”“善”“孝”等用字,而且鄉名多與儒家理念相關。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后,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到了宋朝,理學的發展又進一步強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鄉名中大量出現儒家用字,說明儒家思想在宋朝影響廣泛。故C符合題意;表格中統計的是鄉名常用字,不能說明重文輕武之風盛行,排除A;表格主要呈現的是鄉名中儒家用字的情況,不能從表格中得出科舉制度不斷完善的結論,排除B;表格只是關于宋代某地鄉名常用字的統計,不能說明各地教育蓬勃發展,排除D。故選:C。本題考查北宋的政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宋朝儒家思想影響廣泛。5.【答案】A【解析】A.南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核心經濟領域全面超越黃河流域,且主要經濟都會和人口重心均在南方,這正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標志(唐朝中期開始南移,南宋最終完成)。題干描述直接對應這一歷史結論,正確。B.題干僅提及南北方經濟發展的對比,未涉及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科技比較。宋代科技雖發達(如活字印刷、指南針等),但材料未提供相關信息,屬于無關延伸,排除。C.題干提到南方“商業大大超過黃河中下游地區”,說明商業繁榮是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之一,但這只是經濟重心南移的一個方面。題干還涵蓋農業、手工業和人口分布,“商業繁榮”無法全面概括整體經濟格局的變化,排除。D.題干提到“主要經濟都會分布在南方”,但未具體描述都市中的市民生活、文化娛樂等細節(如瓦舍勾欄、節慶活動等)。“都市生活”屬于經濟繁榮的衍生結果,而非題干核心,排除。故選:A。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原因,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原因,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答案】C【解析】A.張騫的主要事跡為出使西域,與抗金、冤案無關,排除A;B.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正氣歌》與其關聯,與“滿江紅”“莫須有”無關,排除B;C.“大勢論當前,急詔促回軍”指岳飛抗金時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滿江紅”為岳飛詞作,“東窗定毒計,三字鑄奇冤”指秦檜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C項正確;D.王安石為北宋變法家,未涉及軍事冤案,排除D。故選:C。本題考查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歷史事件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關聯。本題通過情景劇名稱考查學生對歷史人物典型事件的關聯能力,需結合課本知識(如《宋史》相關章節)與材料關鍵詞(如“莫須有”“滿江紅”)綜合判斷,強化學生從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7.【答案】B【解析】據題干“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十錠二十五兩”可知,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邊疆管理。故B符合題意;1279年,元朝消滅了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排除A項;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賦稅改革無關,排除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澎湖巡檢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澎湖巡檢司,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邊疆管理。8.【答案】C【解析】A.材料未體現明朝與其他國家的實力對比,且“一直是”表述絕對化,排除A;B.指南針在宋元時期已廣泛應用于航海,與題干無關,排除B;C.材料中“命使出疆”“派遣使臣50多次”“國家遣使來中國”等信息,均體現明朝主動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關系,C項正確;D.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為宋元時期,題干未提及貿易規模或路線擴展,排除D。故選:C。本題考查明朝的對外交往政策及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涉及課程標準中“明清時期中外關系”的核心知識點。本題通過材料分析考查學生從史實中提煉核心觀點的能力,需區分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的差異,避免過度引申或絕對化表述。9.【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張居正改革是‘官僚體系自我調節的巔峰,卻未能突破傳統框架’”結合所學可知,黃仁宇評價張居正改革為“官僚體系自我調節的巔峰”,說明改革在既有封建體制內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優化,但“未能突破傳統框架”則指出其根本局限:未觸及封建制度的核心(如土地所有制、君主專制等),僅通過行政手段調整而非制度性變革,B項符合題意,正確;A.個人道德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C.忽視農業與史實矛盾(張居正重視賦稅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D.依賴海外貿易不符合明代中后期海禁背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的是明朝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的相關知識。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答案】C【解析】據圖表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①:清朝統治者重視農業,推行墾荒政策,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增加了耕地面積。比如康熙帝實行”更名田”,將明朝藩王土地歸農民所有,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得耕地數量得以增長,所以①正確;②:人口快速增長帶來人地矛盾,為了滿足糧食需求,人們會去開墾更多土地,從而促使耕地面積增加,所以②正確;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在明朝就已引進,它們的引進主要是豐富了農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產量等,和清朝這一時期耕地面積持續增加沒有直接因果關系,③錯誤;④:清朝疆域不斷擴大,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新納入的領土中有可開墾的土地,同時穩定的政治環境也有利于土地開墾,促進了耕地面積的持續增加,所以④正確。綜上,①②④均是1661-1766年清王朝耕地面積持續增加的影響因素,C項正確;排除D項。故選C項。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本草綱目》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與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并有繪圖,體現了實用性特點,而“還建立了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藥物綱目體系”則體現了科學性。《本草綱目》的特點是藥物種類豐富,藥方眾多,圖文并茂,分類科學等,A項正確;《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與文學性、藝術性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本草綱目》的實用性,理論性與題意不相符,絕對性錯誤,排除C項;《本草綱目》是對古代藥學成就的總結,但是“靈活性”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A。本題考查《本草綱目》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本草綱目》的相關史實。12.【答案】D【解析】明清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須用“八股文”,并嚴懲“異端”。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固定文體,要求考生嚴格按照規定的格式和內容作答。這種文體限制了考生的思想自由,使考試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難以表達個人見解。“異端”指與官方正統思想(如程朱理學)不符的言論或行為。政府通過嚴懲“異端”來壓制不同思想,維護統治秩序。八股文和嚴懲“異端”都是明清政府控制知識分子思想的手段,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D項正確;八股文和嚴懲“異端”都是明清政府控制知識分子思想的手段,加強思想控制,與發展海外貿易無關,排除A項;八股文和嚴懲“異端”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而不是為了推動文化創新,排除B項;八股文和嚴懲“異端”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與民族團結無關,排除C項。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的八股文,重點掌握明清時期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清時的八股文的相關史實。13.【答案】【小題1】民族交融、文化昌盛、手工業技術高超、中外交流頻繁【小題2】制瓷業發達;造船業興盛;海外貿易發達等【小題3】選擇宋代“家國永安”瓷枕:表達人民對家國平安的期盼【解析】(1)根據材料一圖片、文字“駱駝背部架一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男樂俑7個和女舞俑1個。這組樂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樂舞者均穿著漢族衣冠,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的是流行于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體現的社會風貌是民族交融、文化昌盛、手工業技術高超、中外交流頻繁。(2)根據材料二“番商興販用瓷器等博易”“番商興販用青瓷器等博易”“番以瓷博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瓷器廣泛銷往東南亞地區的歷史條件包括制瓷業發達;造船業興盛;海外貿易發達等。(3)選擇宋代“家國永安”瓷枕,據材料“磁州窯印刻諸如‘福德長壽’‘家國永安’‘長命安樂’等文字來表達人民對家國平安的期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反映的歷史信息是表達人民對家國平安的期盼。故答案為:(1)民族交融、文化昌盛、手工業技術高超、中外交流頻繁。(2)制瓷業發達;造船業興盛;海外貿易發達等。(3)選擇宋代“家國永安”瓷枕:表達人民對家國平安的期盼。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相關史實。14.【答案】【小題1】新變化:寒庶之族科舉及第者增多;取士范圍不斷擴大;及第士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科舉入仕的文臣地位漸趨隆盛。治國方針:崇文抑武【小題2】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小題3】職能:商討國事,就奏折提出對策建議,記錄皇上旨意并起草諭旨。趨勢: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解析】(1)新變化:根據材料“在宋朝選官考試中,寒庶之族開始受到真正的重視,科舉及第的也越來越多”可得出,寒庶之族科舉及第者增多;根據材料“兩宋時期取士范圍的擴大,還表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員向社會各個階層的延伸”可得出,取士范圍不斷擴大;根據材料“太宗即位后,即開始著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會地位,在帝王的倡導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舉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漸趨隆盛”可得出,及第士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科舉入仕的文臣地位漸趨隆盛。治國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宋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的治國方針。(2)結合所學知識,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3)職能:根據材料“軍機大臣與皇上商討國事,并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折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諭旨”分析得出,商討國事,就奏折提出對策建議,記錄皇上旨意并起草諭旨。趨勢:從朱元璋通過分權加強皇權,到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體現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故答案為:(1)新變化:寒庶之族科舉及第者增多;取士范圍不斷擴大;及第士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科舉入仕的文臣地位漸趨隆盛。治國方針:崇文抑武。(2)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3)職能:商討國事,就奏折提出對策建議,記錄皇上旨意并起草諭旨。趨勢: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答案】【小題1】第二種;史實:北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訂立宋夏和約。【小題2】第三種;史實:康熙時平定準噶爾叛亂,乾隆帝設置伊犁將軍;雍正帝在西藏設駐藏大臣,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作用:有效加強了清廷對西藏和新疆等邊疆地區的管轄。【小題3】政策:閉關鎖國;影響: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解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清朝時期加強邊疆地區管理的史實以及作用、清朝的對外政策以及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宋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清朝時期加強邊疆地區管理的史實以及作用、清朝的對外政策以及影響等知識。16.【答案】觀點:對外開放使國家富強,閉關自守使國家落后。論述: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結論:對外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應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解析】據材料“中國古代中外交流大事記”可選擇事件: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確立觀點為:對外開放使國家富強,閉關自守使國家落后。結合所選史實進行論述: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得出結論:對外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應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故答案為:觀點:對外開放使國家富強,閉關自守使國家落后。論述: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結論:對外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應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本題主要考查了鄭和下西洋、清朝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鄭和下西洋、清朝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