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九上《7.1促進民族團結》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促進民族團結》是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單元第七課第一框的內容,共分兩目完成教學。第一目介紹了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我國的民族政策,重點落在“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第二目通過事實描述、原因分析,闡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重點落在“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本框從我國多民族的國情以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角度談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為下一框講述“維護祖國統一”打下基礎。2.【學情分析】九年級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多有關我國國情的知識,有了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從個人能力看,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辨證分析能力。根據之前學習的知識與生活的見聞,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習俗。總體來看,九年級學生對國家的民族政策、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知識的掌握不夠系統,對如何處理民族關系、樹立怎樣的社會責任感等問題認識不夠。3.【教學目標】政治認同:通過分析七彩云南的民族狀況和巨變之路,明確維護民族團結的原因,形成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意識,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道德修養:通過分析滬滇攜手書錦繡,增強熱愛各族人民的情感,培養團結友愛的道德品質。法治觀念:通過分析憲法第二章第五十二條,懂得維護民族團結是憲法規定的基本義務,自覺履行義務。責任意識:通過分析“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背后的故事,具備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4.【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民族團結的原因教學難點:國家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所采取的措施。【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啟發法;多媒體教學法6.【設計思路】本課設計以云南火爆網絡的菌子歌和打歌導入云南這一地區,聚焦七彩云南這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來講述民族團結的故事,設置一個總議題:七彩云南如何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下設兩個子議題,子議題1:彩云之南如何竟開民族團結花?子議題2:云嶺大地如何巨變舊貌換新顏?通過云南的民族狀況、滬滇對口幫扶以及云南的蝶變之路等使學生了解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民族團結的原因、國家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所采取的措施等,形成熱愛中華民族的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視頻—這個夏季,云南因“蘑”力出圈!菌子一冒頭,云南就又進入了“新賽季”,不少游客為了菌子奔赴云南,最夸張的時候,山上會出現“人比菌多”的情況。4月份,云南打歌火爆網絡,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出圈”,如今云南網友又憑借菌子瘋狂上分,網友感嘆云南只打巔峰賽!今天我們走進七彩云南,看多彩民族如何共繪民族團結新畫卷!設計意圖:熱點時事導入主題,吸引學生興趣,創設主線情境。二、新課講授總議題:七彩云南如何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子議題1:彩云之南如何竟開民族團結花?知識關聯:1.我國的民族概況、分布、情誼?2.我國的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族關系?3.民族平等的表現?4.為什么要維護民族團結?【議學情境】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議學任務】你還知道我國哪些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舉例一個你最熟悉的少數民族)都分布在哪?(如不知道則給出議學提示)【知識總結】1.我國的民族概況、分布、情誼?概況: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分布: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情誼: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捍衛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結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紐帶和兄弟情誼。【議學情境】視頻—滬滇攜手書錦繡 山海相約寫新篇1996年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云南省以來,滬滇協作已迎來第28個春秋,產業合作、就業幫扶、消費帶動……累計實施13800余個幫扶項目;滬滇兩地各方面、各層次的交流交往持續至今,上海干部人才與云南當地干部群眾結下深厚情誼...【議學任務】①你認為對口幫扶有何意義?“促進云南地區各方面發展;增進滬滇兩地人民情誼;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②這說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是什么?能體現這一方針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③這反映了我國已經形成了什么樣的民族關系?【知識總結】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方針: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知識講解】(1)民族關系三大方針解讀—民族平等在2977名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總數的14.85%。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代表,56個民族的人大代表每年都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共謀發展。問:民族平等有何表現?【知識總結】3.民族平等的表現?①在我國,各民族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②各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領域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法定義務。(2)民族關系三大方針解讀—民族團結視頻——“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歷經七十余載風雨滄桑,普洱各民族始終堅守當年的誓言,用行動、生命和鮮血維護著滇西南邊疆地區的團結和穩定。參與盟誓的李保被國民黨殘余勢力綁架后,寧死不屈;李扎迫用生命守護民族團結;佤族代表巖火龍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自己的誓言...他們點燃的精神之火在普洱代代傳承。問:從“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背后故事思考我們為什么要促進民族團結?總結: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國各民族在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但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獨立。(3)民族關系三大方針解讀—各民族共同繁榮上海不僅幫扶云南,還有三峽、西藏日喀則、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貴州遵義等地....幫扶云南的也不僅僅有上海,還有廣東、北京等地....問:各民族是如何共同繁榮的?總結:我國各族人民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克服種種困難和艱險,頂住壓力,直面挑戰,追求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4)追問:那么不維護民族團結行不行呢?憲法第二章第五十二條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總結: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5)過渡:正如總書記說的那樣,“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知識總結】4.為什么要維護民族團結?①★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我國各民族在數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③我國各族人民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克服種種困難和艱險,頂住壓力,直面挑戰,追求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④★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⑤各族人民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齊心奮斗,偉大的祖國才能繁榮發展。設計意圖:通過云南的民族狀況、滬滇對口幫扶等使學生了解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民族團結的原因。子議題2:云嶺大地如何巨變舊貌換新顏?知識關聯:5.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共同繁榮?6.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黨和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議學情境】貧困是云南千百年來的典型特征,擺脫貧困,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夢想。由于歷史、自然等多個方面的原因,云南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云南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首位。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云南有4個;云南129個縣中,122個縣有扶貧任務,有88個國家級貧困縣,有27個深度貧困縣;深度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64%,扶貧攻堅任務艱苦卓絕。視頻—黨的十八大后,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在云南打響。歷經春秋八載,云南93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如今,云南各族兒女滿懷豪情,砥礪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途上,書寫著新的時代答卷。【議學任務】為什么我們要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共同繁榮?【知識總結】5.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共同繁榮?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議學情境】為了云嶺大地的跨越式發展,黨和國家這樣做...(展示經濟、教育、醫療、“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等)【議學任務】黨和國家是如何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共同繁榮的?【知識總結】6.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黨和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①黨和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經濟)②國家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民生)(★民生的重要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③國家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繼承、創新和發展工作,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設計意圖:通過云南的蝶變之路,使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所采取的措施等,形成熱愛中華民族的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堂總結同心掬得滿庭芳,五十六個民族同根同源。只要我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成團,那么我們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石榴之花會盛開在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們的民族之樹也會長青!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