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5 節 跨學科實踐 : 探索廚房中的物態變化問題(1) 中華古詩文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 。下列對古詩文中涉及的物態變化分析中正確的是 ( ) 。A. “ 蠟燭有心還惜別 , 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 流淚 ”是熔化現象B. “ 年年端午風兼雨 , 似為屈原陳昔冤。”雨的形成是汽化現象C. “ 月落烏啼霜滿天 , 江楓漁火對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D. “ 騰蛇乘霧 , 終為土灰。”霧的形成是升華現象(2) 當把溫泉蛋的蛋殼敲開時 , 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蛋清還是液體 , 可蛋黃已經凝固了 , 味道很獨特. 這是根據蛋黃和蛋清的凝固溫度不同而煮的 , 蛋清的凝固溫度是 70 ℃ , 而蛋黃的凝固溫度是 60 ℃ 。煮溫 泉蛋時水的溫度應控制在 ( ) 。A. 60 ℃ 以下 B. 70 ℃ 以上C. 60 ~ 70 ℃ 之間 D. 70 ℃(3) 如圖 3 - 5 - 3 所示 , 將紗布蓋在盛有飯菜的籃子上 , 使其邊緣浸在水中可以延長食物保存時間。(3)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主要是利用水汽化過程中吸收熱量B. 水在汽化過程中放出熱量給食物C. 這樣可以使食物的溫度保持在 0 ℃ 以下D. 為了效果更好 , 裝置應放在高溫通風的地方(4) 生活中常常用如圖 3 - 5 - 4 所示的方法來加熱食物。把燉盅放在大鍋內 的水中 , 燉盅與鍋底不接觸 (若湯料與水的沸點相同) , 當鍋里的水沸騰后 , 燉 盅中的湯料( ) 。A. 溫度達到沸點 , 能夠沸騰B. 溫度達到沸點 , 不能沸騰C. 溫度高于沸點 , 不能沸騰D. 溫度低于沸點 , 不能沸騰拓展提高圖 3 - 5 - 4(5) 小明在廚房中發現 : 水壺里的水燒開以后 , 壺嘴上方會冒出一團團白氣 , 如圖 3 - 5 - 5 ( a) 所示。①這些白氣實質上是一些 ( 填“ 水蒸氣 ”或“ 小水滴”) 。②小明仔細觀察又發現 : 白氣從噴出到消失要經歷三個物理過程。a. 靠近壺嘴的地方 , 我們什么也看不見 。這是因為壺內水沸騰時產生了大量的水蒸氣 , 在壺嘴附近 由于溫度比較 ( 填“ 高 ”或“ 低”) , 仍然保持 ( 填“ 固 ”“ 液 ”或“ 氣”) 態。b. 水蒸氣離開壺嘴一段距離以后 , 發生 ( 填物態變化名稱) 現象 , 形成白氣。c. 白氣進一步上升 , 分散到干燥的空氣中 , 發生 ( 填物態變化名稱) 現象 , 我們又什么也看 不見了。③小明從日常生活中還發現 : 有時壺嘴上方的白氣比較多 , 有時壺嘴上方的白氣比較少 , 如圖 3 - 5- 5 ( b) 所示 , 可以判斷出 ( 填“ A ”或“ B”) 房間的溫度比較高。圖 3 - 5 - 5發散思維(6) 小明同學在做“ 探究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 ” 的實驗時 , 用到的器材如圖 3 - 5 - 6 ( a) 所示。①在安裝實驗器材時 , 應按照 ( 填“ 自上而下 ”或“ 自下而上”) 的順序進行 ; 酒精燈要點燃。②實驗中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 3 - 5 - 6 ( b) 所示 , 其示數為 ℃ 。③根據實驗中記錄的數據 , 描繪出溫度與時間的變化圖像 [ 見圖 3 - 5 - 6 ( c) ] , 則實驗數據表明 : 水的沸點是 ℃ , 實驗所在地的大氣壓 ( 填“ 小于 ”或“ 大于”) 1 個標準大氣壓 , 為證明 水沸騰過程中是否需要吸熱 , 應 , 觀察水是否繼續沸騰。④實驗過程中 , 小明看到水底產生氣泡 , 上升變小直至消失 , 此時水 ( 填“ 已經 ” 或“ 沒 有”) 沸騰 , 氣泡上升由大到小最后消失是因為氣泡上升過程溫度 , 氣泡內的 ( 填“ 空氣 ”或“ 水蒸氣”) 發生了液化現象 ; 如圖 3 - 5 - 6 ( d) 所示 , 為沸騰時 , 為沸騰 前 。( 后兩空均填“ A ”或“ B”)⑤同組的另兩位同學在實驗中繪制的圖像如圖 3 - 5 - 6 ( e) 所示 , 所用的熱源相同 , 水升溫速度不 同 , 原因是水的 不同 , 且 的質量小。⑥水沸騰后 , 還要繼續加熱一段時間的主要目的是 ( 填序號) 。A. 觀察水沸騰后的體積變化B. 觀察水沸騰后的溫度變化C. 驗證水只要達到沸點 , 就能沸騰D. 驗證水的沸點和液面上方氣壓大小有關⑦小明發現水在沸騰時 , 離杯口 ( 填“ 遠 ”或“ 近”) 的地方“ 白氣 ” 多。圖 3 - 5 - 6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