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 節 熔化和凝固基礎訓練(1) 下列能大致體現液態海波凝固特點的是 ( ) 。A. B. C. D.(2) 將某種金屬制成的勺放入 15 ℃ 的水中 , 金屬勺沒有熔化 ; 將該金屬勺放入45 ℃ 的水中 , 發現金 屬勺逐漸熔化 。該金屬的熔點可能是 ( ) 。A. 10 ℃ B. 30 ℃ C. 50 ℃ D. 60 ℃(3) 圖 3 - 2 - 16 是某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 根據圖像可以判斷 ( )。圖 3 - 2 - 16A. 該物質是非晶體 B. 該物質的熔點是 80 ℃C. 第 10 min 時 , 該物質已完全熔化 D. 該物質在 10 ~ 25 min 內沒有吸收熱量(4) 根據表 3 - 2 - 3 中幾種物質的熔點 ,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表 3 - 2 - 3名稱 固態水銀 金 銅 鐵 固態氫 鎢熔點/ ℃ - 38. 8 1 064 1 083 1 535 - 259 3 410A. - 200 ℃ 的氫為固態B. 銅球掉入鐵水中不會熔化C. 在氣溫為 - 50 ℃ 的地方不能選用水銀溫度計D. 鐵和鎢相比 , 用鐵制成的燈絲不易熔化(5) 用如圖 3 - 2 - 17 ( a) 所示的裝置探究某物質的熔化規律。①組裝器材時 , 應先固定圖 ( a) 中的 ( 填“A ”“B ”或“ C”) 。②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質受熱均勻的是 ( 填序號) 。A. 加熱過程中不斷攪拌B. 通過水給試管加熱C. 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沒在物質中③加熱到某一時刻溫度計示數如圖 3 - 2 - 17 ( b) 所示 , 其溫度為 ℃ 。④根據實驗數據繪出該物質的溫度 - 時間圖像如圖 3 - 2 - 17 ( c) 所示 , 該物質是 ( 填 “ 晶體 ”或“ 非晶體”) 。⑤另一小組同學用相同物質進行實驗 , 繪制出的溫度—時間圖像中沒有出現明顯的水平段 , 原因可 能是 ( 寫出一種即可) 。1圖 3 - 2 - 17拓展提高(6) 小雨同學用如圖3 - 2 - 18 ( a) 所示的裝置對冰加熱 , 根據實驗記錄分別繪制了冰融化時和水沸 騰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 如圖 3 - 2 - 18 ( c) ( d) 所示。圖 3 - 2 - 18①圖 ( b) 中 , 溫度計的示數為 ℃ 。②圖 ( c) 中 , 表示冰的融化過程是 ( 填“AB ”“BC ” 或“ CD”) ; 在第 10 分鐘 , 杯里 的物質處于 ( 填“ 固態 ”“ 液態 ”或“ 固液混合態”) 。③由圖 ( d) 可知 , 水的沸點是 ℃ , 這說明當時水面上方的氣壓 ( 填“ 大于 ”“ 小 于 ”或“ 等于”) 1 標準大氣壓 ; 在 FG 段 , 水的內能 ( 填“ 增大 ”“保持不變 ”或“ 減小”) 。④婷婷評估小雨的圖像時指出 , 圖 ( d) 中的 GH 段不是根據實驗的測量數據畫出來的 , 婷婷這么說 的理由是 。發散思維(7) 小華利用如圖 3 - 2 - 19 ( a) 所示的裝置探究冰塊融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①該實驗應選擇顆粒 ( 填“ 大 ”或“ 小”) 的冰塊 , 并用“ 水浴法 ”對試管中的冰加熱 , 這種加熱方法的好處是使冰塊 。②完成實驗后 , 小華對實驗過程進行反思 , 發現實驗中冰塊融化的速度很慢 , 導致實驗時間過長。小華思考 : 冰塊的融化速度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她結合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提出了猜想 : 可能 與加熱物質的溫度和冰塊的表面積有關 。為驗證該猜想 , 小華將體積相同的冰塊切成數量不等的小塊分 別放入燒杯 , 并將燒杯放入如圖 3 - 2 - 19 ( b) 所示的水浴加熱器中 , 且燒杯底部不接觸水浴加熱器。③改變水浴加熱器的設定溫度 , 測量冰塊完全融化所用時間 , 記錄的實驗數據如表 3 - 2 - 4 所示。表 3 - 2 - 4實驗次數 冰塊數量 水浴加熱器的溫度/ ℃ 冰塊完全融化所用時間/ s1 2 20 1622 2 50 433 2 100 164 4 20 1445 8 20 1122a. 分析 1 、2 、3 三次實驗數據可知 : 其他條件相同時 , 當加熱溫度高于物質熔點時 , 加熱溫度越高 , 物體熔化速度越 。b. 分析 三次實驗數據可知 : 其他條件相同 , 物體表面積越大 , 熔化速度越 。④鋁型材生產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熔煉操作 : 將原材料按工藝要求加入熔煉爐內熔化 , 并通過除氣、 除渣等精煉手段將雜渣 、氣體有效去除 。根據實驗結論 , 如何提升原材料的熔化效率 。( 寫出具體的措施 , 一種即可)圖 3 - 2 - 19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