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寧二中初中大學區(qū)2024-2025學年度春季學期八年級下冊期末素養(yǎng)評價物理(考試形式:閉卷 考試時間:90分鐘分值: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和答題卡上。2.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試卷g取10N/kg。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 共38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30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選對得3分,選錯得0分。)1.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 )A. 牛頓 B. 帕斯卡 C. 焦耳 D. 瓦特2. 《天工開物》中記錄的一種農具“耙”如圖,用于農耕。耙的鐵齒做得尖銳是為了( )A. 增大壓力 B. 減小壓力C. 增大壓強 D. 減小壓強3. 如圖所示,下列對物體施加力的實例中,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是( )A. 雙杠被壓彎 B. 小車被推動 C. 氣球被擠扁 D. 彈簧被拉長4. 連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如圖所示事例中不是利用連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 活塞式抽水機 B. 地漏C. 三峽船閘 D. U形“反水彎”5. 杠桿在生產生活中普遍使用,如圖所示,下列工具使用過程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A. 食品夾 B. 修樹剪刀C. 筷子 D. 天平6. 如圖所示,放在桌面上的茶壺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茶壺的重力方向垂直向下B. 茶壺對桌面的壓力作用在茶壺上C. 茶壺受到慣性作用處于靜止狀態(tài)D. 桌面對茶壺的支持力和茶壺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7. 如圖所示的托里拆利實驗裝置中,下列哪種情況能使玻璃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發(fā)生變化( )A. 將管傾斜 B. 將玻璃管變粗C. 移到高山上做實驗 D. 向水銀槽中加入少量水銀8. 小明在家務勞動時,用20N的水平推力去推水平地面上重為1000N的冰箱,沒推動,如圖所示,此時冰箱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A. 大于20N B. 大于1000N C. 等于20N D. 等于1000N9. 小明在一支鉛筆的下端粘上一塊橡皮泥,將它分別置于甲、乙兩杯液體中,觀察到鉛筆靜止時的情形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杯液體的密度較大B. 乙杯液體的密度較大C. 鉛筆在甲杯液體中受到的浮力較大D. 鉛筆在乙杯液體中受到的浮力較大10.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兩個質量相等的薄壁容器,兩容器開口面積、底面積均相等,分別裝有質量相等的a、b液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兩種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相等 B. b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較大C. 甲容器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D. 乙容器對桌面的壓強較大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4分,選對但不全得2分,有選錯得0分。)11. 拋鉛球是初中學生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小強將球拋出后,球運動的軌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球在上升的過程中,重力勢能增大B. 球在運動的過程中,運動狀態(tài)改變C. 球運動到最高點時,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 球在空中運動的過程,小強對球做了功12. 如圖所示,相同質量的甲、乙兩人,用不同的裝置在相同時間內把重力G=200N的貨物從地面勻速提升到同一平臺,動滑輪重力G動=20N,不計繩重及滑輪的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乙做的總功比甲多 B. 甲的拉力小于乙的拉力C. 甲對平臺的壓力比乙大 D. 兩圖中物體上升速度不同第II卷(非選擇題共62分)三、填空題(本大題6小題,每空1分,共12分。請把答案直接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不要求寫出演算過程。)13. 扳手擰螺母時,手握扳手的末端更容易擰動,說明力的________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用力向后劃船,船會向前運動,這說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14. 小語騎自行車從學校門口的小坡開始下坡,在不蹬踏板的情況下速度越來越快,此過程中__________能逐漸轉化為動能;到達坡底后,自行車仍繼續(xù)滑行,是因為人和車具有__________。15. 如圖所示,用吸管吸牛奶時,會發(fā)現奶盒變癟了,說明了________的存在。若牛奶盒內插入一根吸管A,用另一根吸管B對準A的管口上方吹氣,可以看到吸管A中牛奶液面________(選填“上升”“下降”或“不變”)。16. 小明洗水果時,發(fā)現體積較小的桔子漂浮在水面上,而體積較大的芒果卻沉在水底,如圖所示。則桔子的密度_________芒果的密度,此時桔子受到的浮力_________它自身的重力。(均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 題圖為無人機給高海拔哨所的部隊士兵送餐的圖片。若每架無人機所載餐盒質量為6kg,小王操作該無人機以1.5m/s速度勻速上升150m,接著以2m/s的速度平飛400m將餐盒送到哨所。則無人機在上升過程中對餐盒做的功為________J,整個飛行過程中無人機對餐盒做功的功率為________W。(g取10N/kg)18. 如圖甲所示,A由10個相同的長方體小積木疊加而成(忽略疊加縫隙),長方體積木B的高度為,A、B底面積之比為,從上至下逐塊取下小積木并搭放在B上方的中央,兩積木對水平桌面壓強隨積木減少的高度的變化關系圖像如圖乙所示,則B的密度為______,兩者壓強相等時A取下了______個小積木放到B的上方。四、作圖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請把答案直接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19. 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圖;(1)如圖甲所示,重為1.5N的玩具鴨漂浮在水面上,請畫出玩具鴨的受力示意圖(O為重心)。(2)如圖乙所示,O為杠桿OA的支點,下方吊著小球,畫出使杠桿保持平衡的最小力F的示意圖。(3)如圖丙所示,工人師傅需要站在樓上通過滑輪組將水桶勻速提升,請在圖中畫出繩子的繞法,要求用上所有的滑輪。五、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5分。請把答案直接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20. 小明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中,用完全相同的木塊分別做了如下圖所示的甲、乙、丙三個實驗。(1)實驗中為測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需要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_________拉動木塊,根據_________知識,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大小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2)比較乙、丙兩圖中的測力計示數,可得出結論:當壓力大小一定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有關,利用此結論,如果要在拔河比賽中獲勝,應該選用圖中的________類型的鞋(選填字母):A鞋底花紋較深B.鞋底花紋較淺C.旱冰鞋(3)小明發(fā)現在拉動物塊的時候很難保持勻速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穩(wěn)定,于是進行了如圖丁所示的改進實驗。拉動長木板,彈簧測力計示數穩(wěn)定時,木塊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為________N。21. 按要求完成下列實驗題;(1)小紅利用如圖甲所示器材進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驗。實驗中選擇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小卡片的重力(選填“考慮”或“不考慮”)對實驗的影響;在左右兩側細線掛上相等個數的鉤碼,將小卡片旋轉一定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_保持靜止(選填“能”或“不能”);(2)小明探究動能大小與質量、速度的關系,實驗過程如圖乙,其中h1(3)圖丙是小明“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的實驗,使用________滑輪可以省力;利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增加懸掛鉤碼的個數,勻速豎直向上提升彈簧測力計,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會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2. 小明同學在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中,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操作:(1)實驗前,小明發(fā)現U形管兩液面高度不相同,接下來的操作是________;(2)將壓強計的探頭放入液體中,通過觀察U形管兩側的液面________來判斷液體壓強大小,此處所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3)分析乙、丙兩圖的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同種液體,深度越深,壓強越________;要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應選用________兩圖進行對比;(4)在圖戊所示的容器左、右兩側裝入相同深度的水,將兩個相同壓強計的橡皮膜朝下分別放至左、右兩側的容器底部,探頭的體積不可忽略,發(fā)現兩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差不同,小明認為: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小與容器底面積大小有關。為研究此問題,僅需保持橡皮膜位置不變,在左右容器加水,使探頭到液面的距離________,若觀察到_________,則他的觀點是錯誤的。23. 某同學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實驗前,發(fā)現杠桿如圖甲所示,則應將杠桿左端平衡螺母向________(選填“左”或“右”)端適當調節(jié),使杠桿水平平衡;實驗過程中,掛上鉤碼后,也保持杠桿的水平平衡,目的是方便________;(2)該同學通過如圖乙所示實驗得到相關數據如下表,由表中數據推測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________(用F1、F2、l1、l2表示)。本實驗多次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序號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1 1 15.0 1.5 10.02 1 20.0 1 20.03 3 10.0 2 15.0(3)若將圖乙右側鉤碼換成彈簧測力計,如圖丙所示,保持杠桿水平平衡,彈簧測力計拉力方向由豎直方向a變?yōu)榉较騜后,彈簧測力計示數將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該同學在科技創(chuàng)新實驗中將此裝置改裝成了一個杠桿液體密度計,該“杠桿液體密度計”如圖戊所示,將一輕質細硬桿用細線固定在O點并懸掛起來,物塊固定懸掛在A點,把不計質量的礦泉水瓶裝滿水,用細線懸掛在桿上,將懸掛點移至B點,使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換用相同的礦泉水瓶裝滿不同液體,重復以上操作,在桿上可標出懸掛點B1,B2,B3……對應密度的刻度值;①若B1點在B點的左側,則B1點對應的密度ρ1與水的密度ρ水的關系是ρ1________ρ水;②若測得B、B2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L、L2,則B2點標注的密度值為_________(用ρ水及題中所給字母表示)。六、綜合應用題(共19分。解答時要求在答題卡相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計算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未寫出主要演算過程的,不得分。答案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24. 如圖所示是家庭廚房常見的洗菜水槽,水槽出水口下方連接排水管,水槽中水深為20cm,出水口有一質量為0.05kg、橫截面積為的圓柱形橡膠塞子。塞子剛好嵌入出水口,塞子與出水口間的摩擦忽略不計。求:(1)橡膠塞子的重力;(2)水對橡膠塞子的壓力;(3)若用手拉細繩一端,至少需要多大的拉力才能提起塞子?25. 小明設計了一款潛水艇模型,模擬潛水艇在實際作業(yè)中遇到的“掉深過程”(因液體密度變小而急劇下降)。其主要結構如圖所示,模型的總質量4.2kg(包含壓載鐵),總體積。在模型的A位置處,裝有底面積為10cm2的壓力傳感器。模型初入水時,漂浮于水面;再通過閥門K控制進水量,讓模型恰好在水中懸浮;再將水中懸浮的模型取出并擦干表面的水(內部水量不變),放入裝有測試液體的底面積為200cm2柱形容器中實驗。在無自救措施時,模型在測試液體中會持續(xù)下落,最終觸底時容器底對模型的支持力為10N。求:(1)模型初入水時,受到的浮力;(2)測試液體的密度;(3)在自救模式測試時,當壓力傳感器受到液體壓力為8N時,便會觸發(fā)電磁開關使壓載鐵自行脫落,從而實現上浮自救,求此時壓力傳感器所處的深度;(4)若欲使?jié)撍P驮谀M測試中,比目前觸發(fā)開關的位置提前0.2m開始上浮自救,請給出一條具體的改進方案,結合計算說明方案的可行性。南寧二中初中大學區(qū)2024-2025學年度春季學期八年級下冊期末素養(yǎng)評價物理(考試形式:閉卷 考試時間:90分鐘分值: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和答題卡上。2.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試卷g取10N/kg。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 共38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30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選對得3分,選錯得0分。)【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B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4分,選對但不全得2分,有選錯得0分。)【11題答案】【答案】AB【12題答案】【答案】BC第II卷(非選擇題共62分)三、填空題(本大題6小題,每空1分,共12分。請把答案直接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不要求寫出演算過程。)【13題答案】【答案】 ①.作用點 ②.相互的【14題答案】【答案】 ①. 重力勢 ②. 慣性【15題答案】【答案】 ①. 大氣壓 ②. 上升【16題答案】【答案】 ①. 小于 ②. 等于【17題答案】【答案】 ①. 9000 ②. 30【18題答案】【答案】 ①. ②. 4四、作圖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請把答案直接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19題答案】【答案】(1) (2)(3)或五、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5分。請把答案直接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20題答案】【答案】(1) ①. 勻速 ②. 二力平衡(2) ①. 接觸面粗糙程度 ②. A(3)2.8【21題答案】【答案】(1) ① 不考慮 ②. 不能(2) ①. 木塊被推動的距離 ②. 超速(3) ①. 動 ②. 變大【22題答案】【答案】(1)拆下軟管重新安裝(2) ①. 高度差 ②. 轉換法(3) ① 大 ②. 丙丁(4) ①. 相同 ②. 見解析【23題答案】【答案】(1) ①. 右 ②. 測量力臂(2) ①. F1l1= F2l2 ②. 獲得普遍規(guī)律,避免結論的偶然性(3)變大 (4) ①. > ②.六、綜合應用題(共19分。解答時要求在答題卡相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計算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未寫出主要演算過程的,不得分。答案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24題答案】【答案】(1)05N;(2)16N;(3)16.5N【25題答案】【答案】(1)42N (2)0.8×103kg/m3 (3)1m (4)見解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