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撫順六校協(xié)作體”期末考試試題高一物理考試時間:75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共46分。第1~7題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第8~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6分,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1.在建立物理概念過程中,學會像科學家那樣運用物理思想,使用科學方法,往往比記住物理概念的詞句或公式更重要.在高中物理學習內(nèi)容中,線速度、角速度、電場強度這三者所體現(xiàn)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A.理想模型 B.微小量放大 C.等效替代 D.比值定義2.真空中有兩個點電荷相隔一定距離r,相互作用力為F。若其中一個電荷的電量變?yōu)樵瓉淼?倍,為了保持原來的作用力大小不變,則兩個電荷間的距離變?yōu)樵瓉淼亩嗌俦叮? )A.4 B.1 C.2 D.83.一顆在赤道上空做勻速圓周運動的人造衛(wèi)星,其軌道半徑上對應的重力加速度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九分之一、已知地球半徑為R,則該衛(wèi)星離地面的高度為( )A.R B.2R C.3R D.4R4.鄭欽文在巴黎奧運會網(wǎng)球女單比賽中奪冠,創(chuàng)造了歷史。她發(fā)球時將網(wǎng)球斜向下?lián)舫觯挥嬁諝庾枇Γ? )A.落地前,網(wǎng)球機械能減少B.落地前,在相同時間內(nèi),網(wǎng)球的動量變化相同C.落地前,在相同時間內(nèi),網(wǎng)球的動能變化相同D.若僅增大擊球的初速度,網(wǎng)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不變5.如圖所示,質(zhì)量相同的兩物體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運動,A沿著固定在地面上的光滑斜面下滑,B做自由落體運動。兩物體分別到達地面時,下列關于重力的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A.平均功率 B.平均功率C.瞬時功率 D.瞬時功率6.超市里用的購物車為顧客提供了購物方便,又便于收納,收納時一般采用完全非彈性碰撞的方式把購物車收到一起,如圖甲所示。某興趣小組在超市對同款購物車(以下簡稱“車”)的碰撞進行了研究,分析時將購物車簡化為原來靜止的小物塊。已知車的凈質(zhì)量均為,將1號車以速度向右推出,先與2碰撞結合為一體后再撞擊3,最終三車合為一體。忽略一切摩擦和阻力,則第二次碰撞過程中損失的機械能為( )A.18J B.36J C.54J D.72J7.蹦極運動以其驚險刺激深得年輕人的喜愛,圖示為某次蹦極運動中的情景,原長為、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彈性繩一端固定在機臂上,另一端固定在質(zhì)量為的蹦極者身上,蹦極者從機臂上由靜止自由下落,當蹦極者距離機臂h時,下落至最低點。空氣阻力恒為重力的,重力加速度為g。此過程中( )A.彈性繩增加的彈性勢能為B.蹦極者減少的機械能為C.蹦極者的最大動能為D.蹦極者和彈性繩組成的系統(tǒng)減少的機械能為8.若引力常量G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已知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及月地距離,可以計算出地球密度B.已知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及月地距離,可以計算出地球質(zhì)量C.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及月球的半徑,可以計算出月球的密度D.地球的所有靜止衛(wèi)星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大小均相等9.如圖所示,五個點電荷電荷量大小均為q,其中一個電性為負,分別位于正五邊形的頂點上,頂點與幾何中心O間距離為r,則幾何中心O處電場強度為( )A.方向沿負電荷與圓心O連線指向負電荷B.方向沿負電荷與圓心O連線指向圓心OC.D.10.如圖所示,半徑為、豎直放置的半圓形軌道與水平軌道平滑連接,不計一切摩擦。圓心O點正下方放置質(zhì)量為2m的小球A,質(zhì)量為m的小球B以初速度向左運動,與小球發(fā)生彈性碰撞。碰后小球在半圓形軌道運動時不脫離軌道,則小球的初速度可能為(重力加速度為g)( )A. B. C. D.二、填空題:本題共2小題,11題每空3分,12題每空2分,共14分。11.如圖所示,在水平槽末端與水平地面間放置了一個斜面,斜面的上端與水平槽等高且無縫連接。剛開始不放小球B,使小球A從斜槽上某固定點由靜止?jié)L下,然后在水平槽末端放上小球B,使小球A仍從點由靜止?jié)L下,得到兩次球在斜面上的平均落點、、。用刻度尺測得斜面上端到、、三點的距離分別為、、。則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的表達式為______;如果兩球碰撞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恒,那么所需滿足的表達式為______(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小球A、B質(zhì)量分別為、)。12.在一個未知星球上用如圖甲所示裝置研究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懸點正下方點處有水平放置的熾熱電熱絲,當懸線擺至電熱絲處時能輕易被燒斷,小球由于慣性向前飛出做平拋運動。現(xiàn)對此運動采用頻閃數(shù)碼照相機連續(xù)拍攝。在有坐標紙的背景屏前,拍下了小球在做平拋運動過程中的多張照片,經(jīng)合成后,照片如乙圖所示。、、、為連續(xù)四次拍下的小球位置,已知照相機連續(xù)拍照的時間間隔是0.20s,照片大小如圖中坐標所示,又知該照片的長度與實際背景屏的長度值比為2:9,則:(1)由以上及圖示信息,可以推算出該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______(結果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2)由以上及圖示信息可以算出小球平拋的初速度是______(結果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3)若已知該星球的半徑與地球半徑之比為,則該星球的質(zhì)量與地球質(zhì)量之比______,第一宇宙速度之比______(取)。三、計算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13.如圖所示,長的輕質(zhì)細繩上端固定,下端連接一個可視為質(zhì)點的帶電小球,小球靜止在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已知小球所帶電荷量,勻強電場的場強,取重力加速度,,求:(1)小球所受電場力的大小。(2)小球的質(zhì)量。(3)將電場撤去,小球回到最低點時速度的大小。14.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握不可伸長的輕繩一端,繩的另一端系有質(zhì)量為的小球,甩動手腕,使球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當球某次運動到最低點時,繩突然斷掉。球飛離水平距離后落地,如圖所示,已知握繩的手離地面高度為,手與球之間的繩長為,重力加速度為,忽略手的運動半徑和空氣阻力。(1)求繩斷時球的速度大小和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2)問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多大?(3)改變繩長,使球重復上述運動。若繩仍在球運動到最低點時斷掉,要使球拋出的水平距離最大,繩長應為多少?最大水平距離為多少?15.如圖所示,木板、靜止于光滑水平桌面上,上表面水平且足夠長,其左端放置一滑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較小),、由不可伸長的理想輕繩連接,繩子處于松弛狀態(tài),現(xiàn)在突然給一個向右的速度,讓在上滑動,當?shù)乃俣葹闀r,繩子剛好伸直,接著繩子被瞬間拉斷,繩子拉斷時的速度為,、、的質(zhì)量均為。(1)從C獲得速度開始經(jīng)過多長時間繩子被拉直?(2)拉斷繩子造成的機械能損失為多少?(3)若最終滑塊未脫離木板,則木板的長度至少為多少?高一物理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B D B A BC AD BC二、填空題:11.【答案】【詳解】[1]未放小球B時,小球A落在圖中的點,設其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為。小球A和小球B發(fā)生碰撞后,小球A的落點是圖中點,設其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為,小球B的落點是圖中的點,設其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為。設斜面與水平地面的夾角為,由平拋運動規(guī)律得,,解得.同理得,.若動量守恒,則滿足.代入可得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的表達式為.[2]如果兩球碰撞過程中機械能守恒,則有,又平拋運動時的初速度,所以,故需要滿足的關系式為.12.【答案】2.25 0.45 9:250 3:10【詳解】(1)[1]由、、水平距離相同可知,到、到運動時間相同,設為,在豎直方向有:,所以.(2)[2]小球平拋的初速度是.(3)[3][4]根據(jù)萬有引力等于重力,,代入數(shù)據(jù)得,該星球的質(zhì)量與地球質(zhì)量之比.根據(jù),,代入數(shù)據(jù)得,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三、計算題:13.(共8分)【答案】(1);(2);(3)【詳解】(1)電場力,.(2)由,解得.(3)由動能定理,解得.14.(共14分)(1),;(2);(3)當時,有極大值【詳解】(1)設繩斷后球飛行時間為,由平拋運動規(guī)律,豎直方向有,水平方向有,聯(lián)立解得.從小球飛出到落地,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有,解得.(2)設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大小為,這也是球受到繩的最大拉力大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半徑為,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解得.(3)設繩長為,繩斷時球的速度大小為,繩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變,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得.繩斷后球做平拋運動,豎直位移為,水平位移為,時間為,根據(jù)平拋運動規(guī)律,豎直方向有,水平方向有,聯(lián)立解得.根據(j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點,當時,有極大值,為.15.(共18分)【答案】(1);(2);(3)【詳解】(1)從獲得一個向右的速度到繩子拉直的過程中,取向右為正方向,由動量定理有,得.(2)設繩剛被拉直時的速度為,對系統(tǒng)分析,由動量守恒定律有,得.繩子拉斷過程中,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得.繩子拉斷過程中,系統(tǒng)由能量守恒得機械能的損失,得.(3)設在拉斷前的過程中相對于的位移為,由能量守恒.設繩子拉斷后恰好滑到的右端時又相對于滑動了,對BC分析,根據(jù)動量守恒有,由能量守恒有,木板至少長,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