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道德與法治統編版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時聚焦 “不讓做 怎么辦”,是第 5 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呈現了大人不讓孩子做家務的常見說法,如擔心孩子累著、覺得孩子還小等,引發學生共鳴;通過劉曉慧給媽媽的信,展示了與父母溝通的范例;還提供了 “道理錦囊”“恒心錦囊”“巧思錦囊”,為學生解決 “不讓做” 的問題提供方法。教材旨在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顧慮,學會用恰當方式與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的機會,培養主動承擔家務的能力。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有主動做家務的意愿,但常遇到父母不讓做的情況。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卻不理解為何被阻止,也缺乏與父母有效溝通的方法。部分學生可能因被拒絕而放棄,或與父母產生抵觸情緒。通過本課時學習,需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理解父母,掌握溝通技巧,用行動打消父母顧慮。 核心素養分析政治認同:通過學習與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的機會,理解家庭中溝通與理解對家庭和諧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家庭和諧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增強對社會的認同感。 道德素養:培養學生體諒父母、尊重父母的道德品質,在與父母溝通中學會感恩,同時堅持主動承擔家務的責任,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法治觀念:雖不直接涉及法律知識,但在與父母溝通爭取權利(做家務的機會)的過程中,能讓學生初步理解溝通與協商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為樹立法治觀念中通過合理方式解決糾紛的意識奠定基礎。 健全人格:在面對父母不讓做家務的情況時,學會調節情緒,不氣餒、不抵觸,培養耐心、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責任意識:通過爭取做家務的機會,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明白即使遇到阻礙,也要堅持承擔家庭責任,培養不輕易放棄的擔當精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母不讓做家務的原因。 幫助學生掌握與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的方法。 鼓勵學生用實際行動打消父母顧慮,爭取做家務的機會。 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換位思考,理解父母不讓做家務背后的關愛。 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溝通方法和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效解決 “不讓做” 的問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大人不讓做家務的情景圖片、劉曉慧的信及音頻、三個錦囊的內容等。 情景卡片:上面寫有父母不讓做家務的各種說法。 溝通練習卡:供學生模擬與父母溝通的場景。 小紙條:讓學生寫下自己被父母不讓做家務的經歷和想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和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組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的情景圖片,如孩子想洗碗被媽媽阻止、想掃地被爸爸攔下等。提問:“同學們,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當你們想做家務卻被父母阻止時,心里是什么感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當父母不讓我們做家務時,該怎么辦。” 二、講授新課 第一部分:理解父母的顧慮 教師活動:展示父母不讓做家務的常見說法的情景卡片,如 “小乖乖,快別做了,別累著!” 等,提問:“大人們為什么會這么說?他們的心里在擔心什么呢?你們有過類似的經歷嗎?當時是什么心情?”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學生活動:結合情景卡片和自身經歷,討論父母不讓做家務的原因,如擔心自己受傷、做不好添亂、影響學習等。分享自己被阻止時的感受,如失落、不理解等,在交流中逐漸理解父母的關愛。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卡片和分享經歷,讓學生換位思考,理解父母不讓做家務是出于關愛,消除抵觸情緒,為后續學習溝通方法奠定情感基礎。 第二部分:學習溝通方法 教師活動:播放劉曉慧給媽媽的信的音頻,提問:“劉曉慧在信中表達了什么想法?她用了哪些方式讓媽媽理解自己?從這封信中,我們能學到哪些與父母溝通的智慧呢?” 引導學生分析信中的溝通技巧,如表達感受、說明理由、請求信任等。 學生活動:認真聆聽音頻,小組討論信中的溝通方法,總結出表達理解父母、說明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請求嘗試等技巧。利用溝通練習卡,模擬與父母溝通的場景,運用學到的技巧進行對話練習。 設計意圖:以劉曉慧的信為范例,讓學生直觀學習溝通方法,通過模擬練習,提高學生與父母溝通的能力,學會用恰當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運用錦囊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介紹 “道理錦囊”“恒心錦囊”“巧思錦囊” 的內容,提問:“這些錦囊分別告訴我們什么方法?在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錦囊解決父母不讓做家務的問題呢?” 組織學生結合具體事例討論如何運用。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每個錦囊的含義和運用場景,如用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的故事說服父母(道理錦囊),堅持做簡單家務證明自己(恒心錦囊),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巧思錦囊)。分享自己打算運用哪個錦囊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和討論錦囊,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知道除了溝通,還可以用行動和道理爭取機會,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三、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當父母不讓自己做家務時,我們應該( ) A. 生氣地和父母吵架,堅持要做 B. 理解父母的顧慮,和父母好好溝通 C. 從此再也不提出做家務的想法 答案:B 解析:A 選項的方式會傷害親子關系;C 選項會放棄承擔責任;B 選項理解父母并溝通,是正確的做法。 下列不屬于與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機會的技巧的是( ) A. 向父母說明自己能做好 B. 表達自己想分擔父母辛苦的想法 C. 哭鬧著要求父母必須讓自己做 答案:C 解析:A、B 選項是有效的溝通技巧;C 選項是不合理的方式,不利于問題解決。 “巧思錦囊” 告訴我們,爭取做家務的機會可以( ) A. 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B. 只說不做,讓父母相信自己 C. 等父母主動讓自己做 答案:A 解析:A 選項符合 “巧思錦囊” 的內容;B、C 選項都不能有效爭取機會,是錯誤的。 判斷題 父母不讓我們做家務,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做不好,不信任我們。( ) 答案:× 解析:父母不讓做更多是出于擔心和關愛,并非單純不信任,所以該說法錯誤。 只要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就能打消父母的顧慮。( ) 答案:√ 解析:堅持行動是 “恒心錦囊” 的體現,能讓父母看到我們的能力,該說法正確。 和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的機會時,要先理解父母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的意愿。( ) 答案:√ 解析:這樣的溝通方式能讓父母感受到尊重,更容易被接受,該說法正確。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當父母不讓我們做家務時,要知道他們是出于愛。我們要理解他們的顧慮,用劉曉慧的信中學到的技巧溝通,還可以運用三個錦囊。希望大家試著用這些方法,爭取做家務的機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成為家庭的小幫手。 板書設計不讓做 怎么辦 理解父母:擔心累著、覺得小、怕添亂(出于愛) 學會溝通:表達感受、說明理由、請求信任(學劉曉慧) 運用錦囊:道理、恒心、巧思(爭取機會)教學反思本課時通過理解父母、學習溝通、運用錦囊等環節,幫助學生解決 “不讓做” 的問題。學生能理解父母的關愛,也學到了溝通方法,但在實際運用中可能存在困難。后續可開展 “溝通小達人” 活動,分享成功案例,讓學生互相學習。同時,建議家長配合,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7張PPT)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5課《這些事我來做》第二單元 為父母分擔第 2 課時 不讓做 怎么辦導入新課"小乖乖,快別做了,別累著!"大人們這么說,滿心擔憂我們過度勞累。他們怕健康受損,成長受阻。你們有過被勸阻的經歷嗎?當時或許感動于關愛,又或渴望獨立而略感無奈。分組聊聊,共享故事,理解那份深沉的愛吧!“小乖乖,快別做了,別累著!” 等,提問:“大人們為什么會這么說?他們的心里在擔心什么呢?你們有過類似的經歷嗎?當時是什么心情?”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想法。講授新課第二模塊:不讓做 怎么辦有時候并不是自己不愿意做家務,而是大人不讓我們做。他們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小乖乖,快別做了,別累著!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專心學習,提高成績最重要!現在你還小,后長大了再慢慢學。去去去,到一邊玩去,你來只會幫倒忙,添麻煩!大人為什么不讓我們做家務呢?你也有過類似的煩惱嗎?說給大家聽聽。大人不讓做家務,是因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小怕做不好添亂,也受 “學習至上” 觀念影響。我也有過,想洗碗,媽媽說 “你洗不干凈,快去學習” ,其實我們能做好家務,還能鍛煉自己,該多溝通爭取機會。親愛的媽媽:今天,我給您寫這封信,想跟您說說心里話。也許在您的眼中,我一直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但是我已經十歲了,很想嘗試著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您總是擔心這,害怕那,什么也不讓我做。看到您每天下班后這么疲憊,我就想在您做晚飯的時候幫幫忙,可是腳還沒踏進廚房,您就沖著我說:“廚房里全是油煙,你來這里干什么?作業寫好了嗎?還不抓緊時間看書去!”我只好悻悻地走開了。星期天早上,我想陪您一起去菜場買菜,幫著拎菜,可是您卻不同意,說:“不用了,太重了!你把勁兒留著好好學習吧!”幫不上忙的我,心里就像壓了塊大石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媽媽,我想對您說:“我知道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關心我愛護我,但是您的女兒已經長大啦!我想鍛煉自己,慢慢學會獨立,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呀!請您信任我,讓我試試看,好嗎?”此致敬禮!您的女兒劉曉慧2018年 9月 20日從這封信中,你學到了哪些與父母溝通的智慧呢?1.坦誠表達需求:清晰說自己想嘗試力所能及事,讓媽媽知曉成長渴望。2.理解父母出發點:先肯定媽媽是關心愛護,拉近距離,再提想法。3.說明成長意義:講明白鍛煉自己、學會獨立對適應生活的重要性,爭取支持 。要說服大人放心讓我們做家務,不是件簡單的事,那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準備寫一封怎樣的信與大人溝通,使他們理解你呢?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呀!我在一天天長大,想為家出份力,所以想跟你們說,讓我試試做家務吧。我知道你們擔心我做不好,可誰不是從不會到會呀。我想從簡單的掃地、擦桌子開始,慢慢學洗碗、整理房間 。做家務能鍛煉我的動手能力,讓我學會擔當,也能體會你們的辛苦,以后更懂珍惜。請給我個機會,哪怕做得不完美,也讓我試試,我會努力做好,成為你們的小幫手!愛你們的 [你的名字][日期]送你三個錦囊,它們能幫助你實現做家務的愿望!一、借助 “道理錦囊”給大人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 :東漢陳蕃年少時,獨居房間臟亂,父親朋友批評他,他說 “大丈夫當掃天下”,對方反問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說明做好小事(家務),才能承擔更大責任,讓大人明白做家務是成長、擔當的體現,不是耽誤學習,用經典道理讓其理解做家務的價值。二、運用 “恒心錦囊”先從偶爾做簡單家務,變成長期堅持。比如每天固定時段擦書桌、倒垃圾,持續一段時間,讓大人看到你的恒心。用行動證明你不是一時興起,是真的想承擔,“萬事從來貴有恒”,長期堅持的這份踏實,能打動大人,覺得你靠譜,愿意給你更多家務嘗試機會。三、巧用 “巧思錦囊”選家務從力所能及的開始,像先整理自己的小衣柜、給綠植澆水,這些簡單且易做好的事。做完后展示成果,讓大人看到你能勝任,再慢慢進階,比如幫著洗菜、疊全家衣物。用實際行動消除大人 “你做不好、會添亂” 的顧慮,逐步爭取更多家務參與權 。課堂練習單項選擇題 當父母不讓自己做家務時,我們應該( ) A. 生氣地和父母吵架,堅持要做 B. 理解父母的顧慮,和父母好好溝通 C. 從此再也不提出做家務的想法 答案:B 解析:A 選項的方式會傷害親子關系;C 選項會放棄承擔責任;B 選項理解父母并溝通,是正確的做法。 下列不屬于與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機會的技巧的是( ) A. 向父母說明自己能做好 B. 表達自己想分擔父母辛苦的想法 C. 哭鬧著要求父母必須讓自己做 答案:C 解析:A、B 選項是有效的溝通技巧;C 選項是不合理的方式,不利于問題解決。 “巧思錦囊” 告訴我們,爭取做家務的機會可以( ) A. 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B. 只說不做,讓父母相信自己 C. 等父母主動讓自己做 答案:A 解析:A 選項符合 “巧思錦囊” 的內容;B、C 選項都不能有效爭取機會,是錯誤的。 課堂練習判斷題 父母不讓我們做家務,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做不好,不信任我們。( ) 答案:× 解析:父母不讓做更多是出于擔心和關愛,并非單純不信任,所以該說法錯誤。 只要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就能打消父母的顧慮。( ) 答案:√ 解析:堅持行動是 “恒心錦囊” 的體現,能讓父母看到我們的能力,該說法正確。 和父母溝通爭取做家務的機會時,要先理解父母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的意愿。( )答案:√ 解析:這樣的溝通方式能讓父母感受到尊重,更容易被接受,該說法正確。 課堂總結同學們,當父母不讓我們做家務時,要知道他們是出于愛。我們要理解他們的顧慮,用劉曉慧的信中學到的技巧溝通,還可以運用三個錦囊。希望大家試著用這些方法,爭取做家務的機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成為家庭的小幫手。 課堂總結5.這些事我來做不讓做 怎么辦 理解父母:擔心累著、覺得小、怕添亂(出于愛) 學會溝通:表達感受、說明理由、請求信任(學劉曉慧) 運用錦囊:道理、恒心、巧思(爭取機會) 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第 5 課《這些事我來做》第 2 課時 不讓做 怎么辦 教學課件.pptx 【課堂無憂】第 5 課《這些事我來做》第 2 課時 不讓做 怎么辦 教案設計.docx 視頻素材:為爸爸媽媽分擔.mp4 視頻素材: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