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冰川地貌一.選擇題(共16小題)如圖為冰川地貌素描圖。讀圖,完成1﹣2題。1.圖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別是(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2.有關圖中地貌的描述,最貼切的是( )A.③地貌屬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積地貌B.②地貌主要出現在兩極地區的大陸冰川C.①地貌的形態特點是高聳尖銳D.該地貌遺跡大量分布在非洲和南美大陸讀我國四地區地貌景觀圖,完成3﹣5題。3.形成喜馬拉雅山上冰斗和角峰的地質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海水侵蝕 D.冰川侵蝕4.圖示四種地貌景觀中屬于外力沉積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5.下列地貌與海南島“南天一柱”的成因相同的是( )A.廣東沿海的斷崖 B.北美的五大湖C.長江上游的三峽 D.日本的富士山6.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A.冰阜階地是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臺階狀地貌B.冰礫阜是由冰面溪沉積物墜落冰床上形成的丘狀地形C.蛇形丘是冰底溪沉積形成的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壟崗狀地形D.冰水流出冰川,在其前緣沉積形成的扇狀地形叫洪積扇多瑪冰川位于我國西藏日土縣多瑪鄉,是喀喇昆侖山東部班公湖流域內一條最大的冰川,它綿延10.5公里,從山谷中奔騰而下,氣勢磅礴,外觀潔白漂亮,顏值頗高。如圖為“多瑪冰川景觀圖”。據此回答7﹣9題。7.多瑪冰川分布區位于( )A.極地 B.高緯度地區C.高海拔地區 D.高氣壓區8.甲谷地顯著的特征是( )A.寬闊平直 B.底窄坡陡 C.水流湍急 D.河曲發育9.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多瑪冰川在圖1中的發展方向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西北部,礦產資源豐富,河湖眾多,是北半球觀賞極光的最佳區域,如圖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10.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湖泊眾多的成因是( )A.斷裂下陷 B.冰川作用 C.火山噴發 D.滑坡堵塞11.德國魯爾區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口的主要礦產是( )A.鐵礦 B.銅礦鎢 C.鎢礦 D.鈾礦12.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觀賞極光的最佳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青藏高原上的普若崗日冰原由于冰川規模巨大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冰原周邊地區分布有高度較大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沙丘的面積、密度相對較小,物質來源主要是冰蝕物和冰磧物。暖季沙丘以風蝕作用為主,并產生移動;冷季以加積(沉積、累加)作用為主,沙丘基本固定。調查發現,近20年來,令戈錯面積呈現擴大趨勢。如圖示意普若崗日冰原毗鄰地區的地貌分布。據此完成13﹣14題。13.普若崗日冰原西側沙丘( )A.沉積物顆粒大小混雜 B.間距相對較小C.主要受偏東風的影響 D.沙源供給不足14.冷季沙丘以加積作用為主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較弱,風沙沉積B.植被茂密,固沙作用明顯C.降水較少,地表多沙D.氣溫較低,沙丘表層凍結“雨舌”是指降水豐沛區域呈“舌頭”狀向某方向延伸的現象。讀圖西藏年等降水量線(單位:mm)和“雨舌”位置圖,完成15﹣16題。15.“雨舌”區域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6.下列描述最可能位于“舌尖”上的波密縣的是( )A.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廣布B.喀斯特地貌廣布C.水網密布,水流平穩D.土壤深厚,有機質多二.解答題(共3小題)17.(2024 霞山區校級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西蘭南島西南部的峽灣區,峰巒疊起,崖整幽深,峽灣內多巨大的瀑布。在這原生態的次南極海城孕育出的巖龍蝦,肉質細嫩,口味鮮甜。捕撈的巖龍蝦通常用直升飛機從漁船的甲板上接運并飛越峽灣區的崇山峻嶺,抵達距海岸線最近的蒂阿瑙鎮,置于海水池暫養后再運往基督城包裝出口。新西蘭政府對野生龍蝦的捕撈實施配額管理,定量捕撈。中國是新西蘭鮮活龍蝦最大的出口市場。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原本為出售給中國而捕獲的巖龍蝦由于大批貿易訂單取消,價格大幅下跌,已經低至每公斤人民幣200元﹣300元。如圖為新西蘭南島地形及巖龍蝦產地示意圖。(1)解釋新西蘭南島西南部峽灣地貌的成因,以及峽灣內瀑布形成的流水侵蝕的類型。(2)分析新西蘭西南海域盛產優質龍蝦的原因。(3)推斷圖中巖龍蝦運輸從蒂阿瑙鎮到基督城和從基督城到中國,分別采用的最適宜運輸方式,并說明理由。(4)說明疫情對巖龍蝦產業的影響。18.(2024 市南區校級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祁連山脈位于我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發育有現代冰川,近百年來,冰川處于退縮階段。圖1為祁連山冰川朝向玫瑰圖(離中心點越遠,數值越大)。材料二:冰川風是指冰川表面較穩定而下沉的冷卻氣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運動,迫使冰緣地區較暖的空氣上升而產生對流交換,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緣地帶吹送的風。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面氣溫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氣溫。近年來,祁連山地區的冰川風變化顯著。圖2為冰川風形成示意圖。(1)描述祁連山現代冰川分布特征。(2)推測祁連山地區南坡和北坡冰川風風勢大小,并說明理由。(3)從對山谷風風力大小和影響時間角度,分析冰川風對當地山谷風的影響。(4)推測祁連山冰川風近年來的變化,并分析原因。19.(2023 武侯區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是由常年積雪形成的,具有流動性。冰川物質平衡又稱冰川物質收支,即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線是積累區與消融區的分界線。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是世界上離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譽為“冰川活化石”。圖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位置示意圖,圖2為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三次運動形成的冰磧壟地貌,圖3表示1960年~2010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冰川面積、氣溫及降水變化圖。(1)分析天山北坡冰川廣布的主要原因。(2)描述冰磧壟地貌的形成過程,說明Ⅰ、Ⅱ、Ⅲ冰磧壟地貌形成先后順序的理由。(3)據圖分析1960~2010年冰川面積、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氣溫和降水變化曲線的內在聯系。(4)簡析天山冰川、積雪面積變化對冰川零平衡線上升幅度的影響。新課預習銜接 冰川地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6小題)如圖為冰川地貌素描圖。讀圖,完成1﹣2題。1.圖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別是(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分析】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沉積地貌等。冰川侵蝕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冰川(包括冰水)沉積地貌包括終磧垅、側磧垅、冰磧丘陵、冰磧臺地、底磧丘陵和底磧平原、鼓丘與漂礫扇,以及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冰礫阜、蛇形丘、冰水階地臺地和冰水扇等。【解答】解:角峰是指由幾個冰斗所圍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斷后退,使所圍山峰高聳尖銳,讀圖可知,①為角峰;冰斗是一種三面環似峭壁、呈半圓形或圓椅狀的洼地,讀圖可知,圖中②為冰斗;U型谷又稱槽谷、冰蝕谷,是經山谷冰川刨蝕、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兩側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橫剖面近似U型,讀圖可知,③為U型谷。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冰川地貌,解題的關鍵在于結合形態和位置進行判讀,難度較小。2.有關圖中地貌的描述,最貼切的是( )A.③地貌屬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積地貌B.②地貌主要出現在兩極地區的大陸冰川C.①地貌的形態特點是高聳尖銳D.該地貌遺跡大量分布在非洲和南美大陸【分析】冰川侵蝕形成的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川U谷、峽灣地貌等。【解答】解:根據圖片,①處地貌是角峰,形態特點是高聳尖銳,C正確。圖中③地貌是冰川U谷,屬于冰川侵蝕地貌,A錯誤。②處地貌是冰斗,屬于山岳冰川地貌,B錯誤。該類地貌大量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緯度較低的非洲和南美大陸分布較少,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常見冰川侵蝕地貌及其分布特點,獲取圖文中信息即可。讀我國四地區地貌景觀圖,完成3﹣5題。3.形成喜馬拉雅山上冰斗和角峰的地質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海水侵蝕 D.冰川侵蝕【分析】由冰川運動對地表土石體造成機械破壞作用的一系列現象稱為冰川侵蝕。【解答】解:冰斗和角峰屬于冰川侵蝕地貌,因此形成喜馬拉雅山上冰斗和角峰的地質作用是冰川侵蝕,D正確。流水侵蝕、風力侵蝕、海水侵蝕不會形成冰斗和角鋒,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景觀圖設置題目,題目為常規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讀圖分析能力。4.圖示四種地貌景觀中屬于外力沉積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形成和變化的作用為地質作用。按產生的自然力可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前者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固結成巖等。【解答】解:圖示四種地貌景觀中,①冰斗和角峰屬于冰川侵蝕地貌,故A錯。②沙丘屬于風力沉積地貌,故B對。③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屬于流水侵蝕地貌,故C錯。④海南島“南天一柱“M屬于海浪侵蝕地貌,故D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景觀圖設置題目,題目為常規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讀圖分析能力。5.下列地貌與海南島“南天一柱”的成因相同的是( )A.廣東沿海的斷崖 B.北美的五大湖C.長江上游的三峽 D.日本的富士山【分析】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形成和變化的作用為地質作用。按產生的自然力可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前者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固結成巖等。【解答】解:形成海南島“南天一柱”的地質作用是海浪侵蝕作用,廣東沿海的斷崖由海浪侵蝕而成,A正確。北美五大湖由冰川侵蝕而成,B錯誤。長江三峽由流水侵蝕而成,C錯誤。日本的富士山屬于巖漿活動作用而成,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景觀圖設置題目,題目為常規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讀圖分析能力。6.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A.冰阜階地是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臺階狀地貌B.冰礫阜是由冰面溪沉積物墜落冰床上形成的丘狀地形C.蛇形丘是冰底溪沉積形成的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壟崗狀地形D.冰水流出冰川,在其前緣沉積形成的扇狀地形叫洪積扇【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冰川地貌的特征,結合各種冰川地貌的特征進行分析即可。【解答】解:冰阜階地分布于冰川谷兩側或高地的邊緣。當冰川后退時,冰融水在冰川谷兩側形成溪流,這種水流在谷壁與冰川之間堆積具有一定層次的冰水堆積物。當冰川全融化后,堆積物的前緣(即與冰川相接觸的面)因失去支撐而垮塌,形成陡坎。整個形態與河流階地相似,故稱冰阜階地。A正確。冰礫阜是冰前和冰川兩側流水沉積的、呈圓形或不規則的丘陵。它是由冰水砂礫組成的有層次、經分選的堆積物,并含有冰磧物包裹體,外表常有薄層融磧層覆蓋。B錯。蛇形丘是發育在大陸冰區的地形,像鐵路路基那樣狹窄的長條狀高地。它是由經過分選和沖洗的礫石、砂組成的,有明顯的不均勻的斜交層理,C錯。洪積扇指暫時性或季節性河流出山口后變為多河床辮流形成的一種扇狀堆積地形,D錯。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貌的特征,關鍵是結合各種地貌的特征進行分析,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瑪冰川位于我國西藏日土縣多瑪鄉,是喀喇昆侖山東部班公湖流域內一條最大的冰川,它綿延10.5公里,從山谷中奔騰而下,氣勢磅礴,外觀潔白漂亮,顏值頗高。如圖為“多瑪冰川景觀圖”。據此回答7﹣9題。7.多瑪冰川分布區位于( )A.極地 B.高緯度地區C.高海拔地區 D.高氣壓區【分析】本題依據材料所給信息位于西藏,西藏世界屋脊可解。【解答】解:材料中有多瑪冰川位于我國西藏日土縣多瑪鄉,是喀喇昆侖山東部班公湖流域內一條最大的冰川,西藏高寒,冰川廣布,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解題關鍵是對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的理解,并熟記基礎知識,同時分析題中圖文材料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8.甲谷地顯著的特征是( )A.寬闊平直 B.底窄坡陡 C.水流湍急 D.河曲發育【分析】冰川U型谷是早期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對山谷侵蝕而形成的一種冰川地貌,在后期冰川融化后,冰雪融水將冰磧物攜帶沖出山谷,便在山谷中留下了兩側陡峻且底部寬廣的河谷。由于這種河谷的地形線在橫剖面形態上很像“U”字型,故將冰川地區這類地貌成為冰川U型谷。【解答】解:如圖為“多瑪冰川景觀圖”,甲谷為冰川U形谷,其特征為兩側陡峻且底部寬廣,故A正確。故選:A。【點評】解題關鍵是對常見地貌類型的主要特征的了解,熟記基礎知識,并能根據提供的各種數據和圖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9.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多瑪冰川在圖1中的發展方向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多瑪冰川在圖1中的發展方向需要結合地形、落差和位置進行分析。【解答】解: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不斷融化,兩側冰川融化后,冰川的邊緣向中間收縮,冰川的前端融化后,冰舌向后退縮,與②的發展方向一致,故B正確。①表示冰川前端向前發展,③④表示冰川兩側向外擴展,都表示冰川的體量在擴大,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的題材不符,A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氣候變化的知識,結合所學進行分析即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西北部,礦產資源豐富,河湖眾多,是北半球觀賞極光的最佳區域,如圖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10.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湖泊眾多的成因是( )A.斷裂下陷 B.冰川作用 C.火山噴發 D.滑坡堵塞【分析】歐洲北部地區和北美五大湖地區是世界典型的冰川地貌分布區。【解答】解:根據材料,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北部地區,第四紀冰川地貌發育,形成眾多的冰蝕湖,B正確。該地位于板塊內部地區,地殼穩定,斷層、火山較少,A、C錯誤。滑坡堵塞一般在河谷地區發育堰塞湖,北歐地區的湖泊不屬于堰塞湖,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北歐地區湖泊形成的原因。11.德國魯爾區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口的主要礦產是( )A.鐵礦 B.銅礦鎢 C.鎢礦 D.鈾礦【分析】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發展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傳統工業,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解答】解:讀圖可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豐富的鐵礦資源、銅礦資源等,德國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發展以鋼鐵產業為主的傳統產業需要鐵礦石,因此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口的主要礦產是鐵礦,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為背景,考查了德國魯爾區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口的主要礦產類型,讀圖分析解決問題。12.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觀賞極光的最佳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分析】本題考查旅游景觀觀賞的知識,旅游景觀的觀賞應該選擇觀賞的位置、把握觀賞時機、抓住景觀特色、領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諧等。【解答】解:極光絢麗多彩,觀賞極光應該在高緯度地區,黑夜的效果最好,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冬季晝短夜長,為觀賞極光最好的季節。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通過旅游景觀的觀賞設置題目,題目為常規題,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青藏高原上的普若崗日冰原由于冰川規模巨大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冰原周邊地區分布有高度較大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沙丘的面積、密度相對較小,物質來源主要是冰蝕物和冰磧物。暖季沙丘以風蝕作用為主,并產生移動;冷季以加積(沉積、累加)作用為主,沙丘基本固定。調查發現,近20年來,令戈錯面積呈現擴大趨勢。如圖示意普若崗日冰原毗鄰地區的地貌分布。據此完成13﹣14題。13.普若崗日冰原西側沙丘( )A.沉積物顆粒大小混雜 B.間距相對較小C.主要受偏東風的影響 D.沙源供給不足【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冰川地貌、沙丘形成等外力作用與地貌,材料中對沙丘物質來源及形成原因做了明確的介紹,再結合常規外力侵蝕、搬運、沉積等形式的基本特點便可以順利完成。【解答】解:A.普若崗日冰原西側沙丘的物質來源主要是冰蝕、冰磧物質,但是由風積作用形成的,分選比較明顯,以細小顆粒為主,不符合題意;B.由材料沙丘密度相對較小,可得出沙丘間距相對較大,不符合題意;C.新月形沙丘凸面為迎風坡,從圖中可以看出,沙丘西面或西南面為凸面,故當地盛行西風或西南風,不符合題意;D.普若崗日冰原的山前地帶平坦且戈壁寬廣,但沙丘面積小、密度小,反映了本區的沙源供給相對不足,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提取材料和圖片關鍵信息的能力,同時需要學生遷移已學知識進行分析,難度中等。14.冷季沙丘以加積作用為主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較弱,風沙沉積B.植被茂密,固沙作用明顯C.降水較少,地表多沙D.氣溫較低,沙丘表層凍結【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態在不斷地變化。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解答】解:青藏高原上冷季西風強勁,植被稀疏,AB錯;冷季,水汽在該地區的地形抬升作用與對流氣流的影響下,降水(雪)過程較為頻繁,沙丘表面水分條件較好,加之氣溫較低,沙丘表層凍結,難以被風蝕,外來沙源不斷加積于沙丘,沙丘表面不斷往復凍結,形成高大發育的沙丘,C錯、D對。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一般,屬于基礎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掌握地表變化的相關知識。“雨舌”是指降水豐沛區域呈“舌頭”狀向某方向延伸的現象。讀圖西藏年等降水量線(單位:mm)和“雨舌”位置圖,完成15﹣16題。15.“雨舌”區域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分析】影響降水的因素主要有:(1)海陸位置:沿海迎風區降水多,離岸風區降水少,內陸地區空氣干燥降水少。(2)大氣環流:盛行上升氣流的地區,如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區,降水多;盛行下沉氣流的地區,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或季節降水多,受冬季風影響的地區或季節降水少。(3)洋流:寒流流經的沿海地區降水少,暖流流經的沿海地區降水多。(4)地形:暖濕氣流流經的山地迎風坡降水多;山地背風坡降水少。【解答】解:首先根據圖中的信息,確定該區域為西藏東南部,定位后,就可確定該區域距離印度洋較近且處于西南季風的迎風坡,西南季風帶來大量的印度洋水汽。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中等,需掌握影響氣候的因素,具備一定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才可解決問題。16.下列描述最可能位于“舌尖”上的波密縣的是( )A.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廣布B.喀斯特地貌廣布C.水網密布,水流平穩D.土壤深厚,有機質多【分析】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風力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一般冰川作用分布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地區。(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解答】解:由于該地北部地區海拔高,有高山冰川存在,湖泊多為冰川作用而成,故A正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云貴高原地區,波密縣位于青藏高原,故B錯誤。波密縣地勢起伏大,不會發育眾多河流,而且受地勢影響,水流急,故C錯誤。海拔高,氣溫低,水土流失嚴重,因此該地區土壤發育較差,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區域存在的環境及發展問題,獲取圖文中信息即可。二.解答題(共3小題)17.(2024 霞山區校級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西蘭南島西南部的峽灣區,峰巒疊起,崖整幽深,峽灣內多巨大的瀑布。在這原生態的次南極海城孕育出的巖龍蝦,肉質細嫩,口味鮮甜。捕撈的巖龍蝦通常用直升飛機從漁船的甲板上接運并飛越峽灣區的崇山峻嶺,抵達距海岸線最近的蒂阿瑙鎮,置于海水池暫養后再運往基督城包裝出口。新西蘭政府對野生龍蝦的捕撈實施配額管理,定量捕撈。中國是新西蘭鮮活龍蝦最大的出口市場。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原本為出售給中國而捕獲的巖龍蝦由于大批貿易訂單取消,價格大幅下跌,已經低至每公斤人民幣200元﹣300元。如圖為新西蘭南島地形及巖龍蝦產地示意圖。(1)解釋新西蘭南島西南部峽灣地貌的成因,以及峽灣內瀑布形成的流水侵蝕的類型。(2)分析新西蘭西南海域盛產優質龍蝦的原因。(3)推斷圖中巖龍蝦運輸從蒂阿瑙鎮到基督城和從基督城到中國,分別采用的最適宜運輸方式,并說明理由。(4)說明疫情對巖龍蝦產業的影響。【分析】(1)新西蘭南島西南部峽灣地貌的成因主要從冰川地貌形成的角度分析;氣候原因可以從降水角度分析。(2)新西蘭西南海城出產的巖龍蝦品質優良的原因可以從區域優勢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角度分析。(3)公路運輸的優點是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可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缺點是運量小,運輸成本高,適于運送短途、量小、急需的貨物。航空運輸優點是速度最快;缺點是運量最小,費用高,成本高,受天氣影響大,適于運送長途、量小、貴重、急需的貨物。(4)影響需要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個角度分析作答。【解答】解:(1)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新西蘭南島西南部緯度較高,冰期時受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后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從谷地下游入侵,形成峽灣。瀑布的形成一是需要有河流發育,二是地勢要有落差。由緯度位置可知,峽灣地處濕潤西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充沛,多河流發育;峽谷兩岸多懸崖峭壁,河水跌落,形成眾多瀑布。(2)結合材料,新西蘭西南海城出產的巖龍蝦品質優良的原因可以從自然和人為方面進行分析。自然方面,該海域緯度較高,靠近南極,沿岸有寒流流經,海水溫度低,巖龍蝦生長周期長;該海域水質好,生態環境好,出產的巖龍蝦肉質細嫩,口味鮮甜;人為方面,新西蘭政府對野生龍蝦的捕撈實施配額管理,定量捕撈,保證了龍蝦的品質。(3)巖龍蝦運輸從蒂阿瑙鎮﹣→基督城適宜選擇公路運輸。讀圖可知,從新西蘭島南部運往基督城,距離較近;巖龍蝦數量較少;沿線地形起伏大,公路運輸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公路運輸相對航空運輸價格低。基督城→中國適合選擇航空運輸,因為新西蘭距離中國遠;巖龍蝦數量較少且價格昂貴;航空運輸速度快,可保證巖龍蝦的鮮活。(4)受疫情的影響,導致對巖龍蝦的捕撈量降低,從而有利于巖龍蝦種群數量的恢復,保證當地捕蝦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注意材料信息“原本為出售給中國而捕撈的巖龍蝦,由于大批貿易訂單取消,價格大幅下跌”,受疫情的影響,大批量的貿易訂單取消,價格大幅下跌,導致漁民的收入減少。同時,已捕撈的巖龍蝦出口減少,使得捕撈量超過出口量,導致巖龍蝦大量死亡,影響經濟收益。受疫情的影響,市場對巖龍蝦的需求減小,巖龍蝦的捕撈量降低,對捕撈巖龍蝦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小,漁民的失業率上升。故答案為:(1)峽灣地貌成因:在冰期,冰川侵蝕西側海岸形成U型谷地;間冰期,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水從谷地下游入侵,形成沿岸的峽灣。瀑布成因:峽灣地處盛行西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豐沛,沿岸河流多。(2)該海域人類活動少,原生態,水質潔凈;靠近南極,海水寒冷清澈,巖龍蝦生長周期長,味道更鮮美,口感更佳;新西蘭政府對野生龍蝦的捕撈實施配額管理,定量捕撈,保證了龍蝦的品質。(3)蒂阿瑙鎮→基督城為公路運輸。理由:從新西蘭島南部運往基督城,距離較近;地形起伏大,公路運輸靈活,適應性強;巖龍蝦數量較少;相對航空運輸價格低。基督城→中國為航空運輸。理由:新西蘭到中國,距離遠;巖龍蝦數量較少且價格昂貴;可保證巖龍蝦的鮮活,快速運達。(4)有利影響:巖龍蝦捕獲量降低,有利于巖龍蝦種群數量的恢復和捕蝦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利影響:大批貿易訂單取消,價格大幅下跌,漁民收入減少:勞動力需求量減少,漁民失業率上升;捕獲超過出口量,可能導致巖龍蝦大量死亡。【點評】本題綜合考查了峽灣地貌的形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巖龍蝦品質優良的原因及疫情對巖龍蝦產業的影響,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滲透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學科核心素養。18.(2024 市南區校級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祁連山脈位于我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發育有現代冰川,近百年來,冰川處于退縮階段。圖1為祁連山冰川朝向玫瑰圖(離中心點越遠,數值越大)。材料二:冰川風是指冰川表面較穩定而下沉的冷卻氣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運動,迫使冰緣地區較暖的空氣上升而產生對流交換,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緣地帶吹送的風。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面氣溫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氣溫。近年來,祁連山地區的冰川風變化顯著。圖2為冰川風形成示意圖。(1)描述祁連山現代冰川分布特征。(2)推測祁連山地區南坡和北坡冰川風風勢大小,并說明理由。(3)從對山谷風風力大小和影響時間角度,分析冰川風對當地山谷風的影響。(4)推測祁連山冰川風近年來的變化,并分析原因。【分析】(1)祁連山現代冰川分布特征從氣溫和降水,陽坡、陰坡和迎風坡、背風坡角度分析。(2)祁連山地區南坡和北坡冰川風風勢大小可以從冰川風與山谷風方向一致或相反等情況分析。(3)冰川風對當地山谷風的影響可以從全球氣候變暖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角度分析。(4)祁連山冰川風近年來的變化可以從冰川發育和冰川風影響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根據所學知識祁連山東北坡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多陰雨天,太陽輻射弱,氣溫較低,而西南坡處于背風坡,陰雨天少,晴天多,氣溫較高,所以現代冰川東北坡多、西南坡少。(2)冰川風和山風風向一致,會延長山風的影響時間,增強山風的勢力,加強其影響程度;和谷風風向相反,會縮短谷風的影響時間,削弱谷風的勢力。(3)根據上題冰川風是由于冰川的熱力作用形成的,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冰川融化增加,面積減小,冰川面上空氣與谷中同高度溫差變小,水平氣壓梯度力減小,冰川風勢力減弱。(4)冰川風氣溫較低,受冰川風的影響,谷底冷空氣集聚,氣溫低,適合生長喜冷植物;冰緣地區較暖的空氣上升形成的谷風氣溫較高,到達山腰地帶,該地溫度較高。可生長喜暖闊葉樹,從而形成了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現象。故答案為:(1)東北坡為陰坡,氣溫低,東北坡面對河西走廊,夏季東南季風影響該地,在東北坡形成地形雨,降水較多,有較多冰川分布;西南坡為陽坡,氣溫高;西南坡面對青藏高原,降水稀少,冰川面積較少。(2)延長山風的時間,增強山風的勢力;縮短谷風的時間,削弱谷風的勢力。(3)冰川風勢力變弱。全球氣候變暖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冰川面積減少,且變得破碎,冰雪面氣溫與同高度山谷氣溫的溫差變小,冰川風勢力減弱。(4)阿爾卑斯山現代冰川發育,冰川風影響大,密度大的冷性冰川風下沉到谷底,使谷底適宜生長喜冷植物;密度小的暖性谷風被迫抬升到冰川風之上,受其影響山腰地帶可生長喜暖闊葉樹,這種局部地段的“逆溫”現象導致植被垂直分布“倒置”。【點評】本題的難度中等,以祁連山冰川朝向玫瑰圖和冰川風形成示意圖為載體,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分析解答地理問題,學會知識的遷移應用是關鍵。19.(2023 武侯區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是由常年積雪形成的,具有流動性。冰川物質平衡又稱冰川物質收支,即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線是積累區與消融區的分界線。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是世界上離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譽為“冰川活化石”。圖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位置示意圖,圖2為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三次運動形成的冰磧壟地貌,圖3表示1960年~2010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冰川面積、氣溫及降水變化圖。(1)分析天山北坡冰川廣布的主要原因。(2)描述冰磧壟地貌的形成過程,說明Ⅰ、Ⅱ、Ⅲ冰磧壟地貌形成先后順序的理由。(3)據圖分析1960~2010年冰川面積、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氣溫和降水變化曲線的內在聯系。(4)簡析天山冰川、積雪面積變化對冰川零平衡線上升幅度的影響。【分析】(1)冰川地貌的形成條件主要包括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條件。(2)冰磧壟一種頂部凸起、兩側有一定坡度的壟崗狀地貌,是古冰川的冰舌曾在此停留的痕跡。(3)1960~2010年冰川面積、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氣溫和降水變化曲線的內在聯系主要結合1960年~2010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冰川面積、氣溫及降水變化圖進行分析。(4)影響氣溫的因素: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解答】解:(1)從氣溫角度來說:天山北坡緯度較高,海拔高,因此氣溫較低,積雪易累積,不易融化,易形成冰川;從降水角度來說:天山北坡有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響,多地形雨,且受溫度影響,多以降雪形式呈現,因此積雪量較大。(2)冰磧壟,是冰川搬運,堆積下來的巨大石塊,受重力影響呈壟狀堆積,隨后冰川退縮,冰磧壟地貌形成。冰磧壟是典型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一般在我國的青藏高原比較多見,在低海拔的地方很少有大規模的冰磧壟。一般來說,重力影響下,越遠離主體冰川的冰磧壟堆積的越早,且冰川退縮的也越早,因此冰磧壟地貌形成先后順序應該是Ⅲ最早形成,其次是Ⅱ,最后是I。(3)由圖可知,1960~2010年間冰川面積呈遞減趨勢,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氣溫、降水均呈波動上升趨勢,可知隨著氣溫的升高,冰川不斷融化,冰川面積減少,冰川零平衡線高度也波動上升,而降水增多,使冰川量增加,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應下降,但是由于氣溫升高的趨勢大于降水增大的趨勢,因此總體上冰川零平衡線高度仍波動上升。(4)首先,由于氣溫升高,冰川、積雪面積減少,冰川零平衡線上升幅度加大;其次,由于冰川、積雪對太陽輻射具有反射作用。使地面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使溫度更低,但是由干冰川,積雪面積減少,地表冰川,積雪的覆蓋量降低,使地面裸露,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溫度上升,從而加劇了冰川,積雪融化,冰川零平衡線上升幅度進一步加大。故答案為:(1)天山緯度較高、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冰雪難以融化;天山北坡使得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被抬升,形成較多降水(降雪)。(2)巖層風化產生裂隙,冰川侵蝕并將風化、侵蝕物搬運至山谷地帶大量堆積,形成冰磧壟;I、Ⅱ、Ⅲ地貌是由冰川退縮形成的,Ⅲ代表冰川運動的最遠界限,是最先形成的,由干冰川退縮,Ⅲ、Ⅱ、I依次形成。(3)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冰川零平衡線高度上升,冰川面積減小;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冰川零平衡線高度下降;氣溫升高形成的融雪量大于降水增加形成的積雪量,所以最終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波動上升(冰川退縮或冰川后退),冰川面積減小。(4)冰川和積雪面積減少,導致冰川和積雪覆蓋區域反射率降低;裸露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增強,使得冰川零平衡線附近地表升溫加快;冰雪消融加劇,冰川零平衡線上升幅度加大。【點評】本題相對難度適中,該題以烏魯木齊冰川地貌等相關信息為材料,設置了4個小題,涉及了冰川地貌的成因、形成過程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人地協調觀與綜合思維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