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海岸地貌一.選擇題(共12小題)同一時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巖、頁巖、石灰巖在水平方向上是從淺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質學中,海退是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海進是指海岸線向陸地推進。如圖是某海域地質剖面圖,①→④為不同地質時期的巖層。②③之間有一個巖層不連續面。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巖層的更替與該地海岸線的變化對應正確的是( )A.④→③海進——②→①海退 B.④→③海退——②→①海進C.④→③海進——②→①海進 D.④→③海退——②→①海退2.與②→①時期海岸線變化一致的現象是( )A.全球氣候變冷B.海溝位置向大陸板塊方向移動C.部分島嶼消失D.各地海拔高度上升石老人是屹立青島前海一線6000年的17米高的自然景觀(圖1)。2022年10月3日凌晨4點10分左右,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圖2)讀圖回答3﹣4題。3.石老人是海岸地貌景觀中的( )A.海蝕平臺 B.海灘 C.海蝕崖 D.海蝕柱4.石老人上半部分坍塌的自然原因是( )A.風化與侵蝕 B.海浪搬運C.人為破壞 D.海浪堆積牡蠣生長在氣溫適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區域,牡蠣礁是由牡蠣不斷附著在蠣殼上、長時期穩定堆積而成。牡蠣礁體具有明顯的層狀結構特征,其中的水平夾層厚度較薄,牡蠣個體由于環境的變遷而快速窒息死亡。如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牡蠣礁分布(圖1)及某礁體局部剖面(圖2),礁體Ⅰ﹣Ⅵ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題。5.礁體中任一水平夾層形成時期,該區域可能( )A.處于枯水期,營養物質減少B.處于洪水期,河流輸沙量大C.處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處于溫暖期,植被覆蓋率高牡蠣生長在氣溫適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區域,牡蠣礁是由牡蠣不斷附著在蠣殼上、長時期穩定堆積而成。牡蠣礁體具有明顯的層狀結構特征,其中的水平夾層厚度較薄,牡蠣個體由于環境的變遷而快速窒息死亡。如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牡蠣礁分布(圖一)及某礁體局部剖面(圖二),礁體Ⅰ﹣Ⅵ由老到新。完成6﹣6題。6.礁體頂部泥沙沉積層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別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運、沉積B.海底淤泥 風力搬運、沉積C.河流泥沙 流水搬運、沉積D.河流泥沙 風力搬運、沉積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國家公園,擁有壯觀的石灰巖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發育有天然拱橋。如圖為格雷科國家公園石灰巖海岸典型景觀圖。據此完成7﹣7題。7.格雷科國家公園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經歷了( )A.淺海沉積—流水侵蝕—地殼下沉—海水侵蝕B.淺海沉積—地殼抬升—海水侵蝕—重力崩塌C.流水侵蝕—地殼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蝕D.流水侵蝕—重力崩塌—海水侵蝕—地殼抬升如圖為某地海岸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8﹣9題。8.海岸地貌不包括( )A.海蝕柱 B.海蝕崖 C.沙灘 D.石林9.圖中石拱橋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蝕 B.海浪堆積 C.冰川侵蝕 D.流水堆積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能較客觀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狀況。沙壩是由波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沙壩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一個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如圖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國東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模式圖,圖中a、b為三角洲。據此完成10﹣12題。10.圖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風力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B.河流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C.風力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D.河流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11.全新世該地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過程中,海平面相對于陸地( )A.呈上升趨勢 B.基本穩定C.呈下降趨勢 D.反復升降12.如此后海平面顯著下降,則圖中( )A.沙壩向陸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鹽度逐漸降低C.沙壩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蝕水深增大二.解答題(共4小題)13.(2024 蒸湘區校級開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風沙沉積能夠記錄海岸的環境變化。我國海岸風沙地貌分布廣泛,但規模較小,相對零散。我國溫帶海岸主要包括遼東半島西北岸、遼東灣西岸和山東半島沿岸。研究表明,我國溫帶海岸沙丘沙粒棱角分明,華南地區海岸的沙丘沙粒多呈塊狀。如圖示意我國某地區海岸的沉積垂直剖面。(1)簡述我國海岸風沙地貌分布特點的成因。(2)研究表明,溫帶地區海岸與華南地區海岸沙丘沙粒形態不同,試對此做出解釋。(3)分析我國圖示地區海岸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14.(2022秋 河西區期末)張同學暑假去了福建海壇島旅游,并收集了相關材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該島西南側的象鼻灣風景獨特,漲潮時,沙堤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因而得名象鼻灣。此外,該島也擁有海蝕柱、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穴、海蝕臺地等各類地貌,堪稱海岸地貌博物館。(1)象鼻灣的海灘為典型的 地貌。(2)圖乙中海蝕柱、海蝕穴和海蝕拱橋是海蝕地貌的三個演化階段,說出這三種地貌的演化順序。(3)張同學在海壇島旅游時,導游說海蝕柱這種地貌類型在當地正在逐漸消失,未來將不復存在。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簡要說明理由。15.(2021秋 東莞市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水(或海浪)對區域的侵蝕或沉積,主要與其速度相關。山東芝罘島由堅硬基巖構成,海岸陡峭。在島嶼西端的礫石、砂礫、砂大小混雜分布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蝕與沉積影響,海床的表層物質不再混雜分布,離岸由近及遠處,海底表層物質顆粒依次主要為礫石、砂礫、砂。圖1為芝罘島位置示意圖,圖2為芝罘島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圖。(1)描述海床上“近岸凹槽”形成過程。(2)推測該地“近岸凹槽”形成的主要季節(冬季或夏季),并闡述理由。(3)說明“近岸凹槽”處礫石、砂礫、砂分布區差異的形成原因。16.(2024 甘肅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鼓浪嶼是我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也是聞名世界的風景區,位于廈門島西南隅。如圖1所示為鼓浪嶼西南沙灘上屹立著的一塊巨巖,中間有一個大巖洞,潮漲潮落,海浪拍打這個巖洞時,發出咚咚聲響,儼如擊鼓,人們稱它為“鼓浪石”。材料二圖2為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示意圖。(1)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帶在構造運動、 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態,分為 地貌和 地貌。(2)據材料一可知,形成鼓浪石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3)據材料二可知,圖中曲線①、②、③依次表示大洋表層海水的 、 和 。(4)閱讀材料二,描述大洋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分布規律。新課預習銜接 海岸地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同一時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巖、頁巖、石灰巖在水平方向上是從淺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質學中,海退是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海進是指海岸線向陸地推進。如圖是某海域地質剖面圖,①→④為不同地質時期的巖層。②③之間有一個巖層不連續面。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巖層的更替與該地海岸線的變化對應正確的是( )A.④→③海進——②→①海退 B.④→③海退——②→①海進C.④→③海進——②→①海進 D.④→③海退——②→①海退【分析】海進是指在相對短的地史時期內,由于海面上升或陸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積擴大,陸地面積縮小,海岸線向陸地內部推進的地質現象,也稱海侵。一般認為,海進是海水逐漸向時代較老的陸地風化剝蝕面上推進的過程。【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同一時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巖、頁巖、石灰巖在水平方向上是從淺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讀圖可知,圖中巖層④→③由石灰巖變為頁巖,反映當地的地質環境是從深海環境變成淺海環境,是海退;②沉積時,③頁巖層被侵蝕缺失,說明出露地表,形成②砂礫巖是陸相沉積,①砂巖是淺海環境的沉積物,因此②→①過程中海陸演化由陸地變為海域,為海進,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岸線變化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與②→①時期海岸線變化一致的現象是( )A.全球氣候變冷B.海溝位置向大陸板塊方向移動C.部分島嶼消失D.各地海拔高度上升【分析】海進是指在相對短的地史時期內,由于海面上升或陸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積擴大,陸地面積縮小,海岸線向陸地內部推進的地質現象,也稱海侵。一般認為,海進是海水逐漸向時代較老的陸地風化剝蝕面上推進的過程。【解答】解:結合上題可知,②→①過程為海進過程,海域面積擴大,此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部分島嶼消失,各地海拔高度下降,C正確,AD錯誤。②→①過程為海進過程,海域面積擴大,此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部分島嶼消失,海溝位置向大陸板塊遠離,B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岸線變化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石老人是屹立青島前海一線6000年的17米高的自然景觀(圖1)。2022年10月3日凌晨4點10分左右,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圖2)讀圖回答3﹣4題。3.石老人是海岸地貌景觀中的( )A.海蝕平臺 B.海灘 C.海蝕崖 D.海蝕柱【分析】海岸主要受海水動力因素侵蝕所產生的各種形態——海蝕地貌。它是海岸地貌的一大類別。塑造海岸侵蝕地貌的主要動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在海陸交替的海岸帶,波浪沖淘海岸所產生的海蝕作用。【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蝕平臺應是相對平緩的平臺狀的巖石地貌,A錯誤。海灘一般較為平坦,以泥沙質為主,B錯誤。海蝕崖應具備大面積懸崖狀的陡峭石壁,C錯誤。圖中石老人為矗立在海中的柱狀巖石,屬于海蝕柱,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地質作用設置題目,題目為常規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分析能力。4.石老人上半部分坍塌的自然原因是( )A.風化與侵蝕 B.海浪搬運C.人為破壞 D.海浪堆積【分析】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解答】解:由于風化作用和海浪不斷對巖體沖擊、拍打造成的侵蝕,使得石老人巖體不斷松動、脫落、斷裂,最后坍塌,A正確。海浪搬運是將海中的物質從一地搬運至另外一地,不會導致巖石坍塌,B錯誤。人為破壞并非自然原因,C錯誤。海浪堆積會形成平坦的海岸地貌,例如沙灘,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地質作用設置題目,題目為基礎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分析能力。牡蠣生長在氣溫適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區域,牡蠣礁是由牡蠣不斷附著在蠣殼上、長時期穩定堆積而成。牡蠣礁體具有明顯的層狀結構特征,其中的水平夾層厚度較薄,牡蠣個體由于環境的變遷而快速窒息死亡。如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牡蠣礁分布(圖1)及某礁體局部剖面(圖2),礁體Ⅰ﹣Ⅵ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題。5.礁體中任一水平夾層形成時期,該區域可能( )A.處于枯水期,營養物質減少B.處于洪水期,河流輸沙量大C.處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處于溫暖期,植被覆蓋率高【分析】牡蠣礁是由牡蠣不斷附著在蠣殼上、長時期穩定堆積而成,圖示牡蠣礁出現了水平夾層,說明牡蠣生長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河流含沙量增加,沉積作用增強,阻斷了牡蠣礁的發育。【解答】解:根據材料可知“牡蠣生長在氣溫適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牡蠣生長要求河水清澈,含沙量小。又據圖可知,水平夾層位于兩個原生牡蠣礁體之間,說明礁體中水平夾層的形成時期,處于河流洪水期,河流含沙量和輸沙量大,不利于牡蠣生長和牡蠣礁的形成,故B正確,A錯誤;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潮間帶,據材料信息,“其中的水平夾層厚度較薄”,說明環境變遷持續時間短,海平面不會快速上升,C錯誤;溫暖期有利于牡蠣生長和牡蠣礁的形成,不會形成水平夾層,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大,通過礁體設置題目,題目較為新穎,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分析能力。牡蠣生長在氣溫適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區域,牡蠣礁是由牡蠣不斷附著在蠣殼上、長時期穩定堆積而成。牡蠣礁體具有明顯的層狀結構特征,其中的水平夾層厚度較薄,牡蠣個體由于環境的變遷而快速窒息死亡。如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牡蠣礁分布(圖一)及某礁體局部剖面(圖二),礁體Ⅰ﹣Ⅵ由老到新。完成6﹣6題。6.礁體頂部泥沙沉積層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別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運、沉積B.海底淤泥 風力搬運、沉積C.河流泥沙 流水搬運、沉積D.河流泥沙 風力搬運、沉積【分析】地質作用分為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等。【解答】解:根據材料,牡蠣礁形成于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區域,其頂部的泥沙主要是河流自上游搬運而來,在牡蠣礁頂部堆積形成,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常見地貌的形成原因。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國家公園,擁有壯觀的石灰巖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發育有天然拱橋。如圖為格雷科國家公園石灰巖海岸典型景觀圖。據此完成7﹣7題。7.格雷科國家公園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經歷了( )A.淺海沉積—流水侵蝕—地殼下沉—海水侵蝕B.淺海沉積—地殼抬升—海水侵蝕—重力崩塌C.流水侵蝕—地殼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蝕D.流水侵蝕—重力崩塌—海水侵蝕—地殼抬升【分析】海岸地貌包括海浪侵蝕地貌和海浪堆積地貌,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解答】解:讀材料“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國家公園,擁有壯觀的石灰巖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發育有天然拱橋”可知,石灰巖為淺海沉積巖,然后經過地殼抬升,海底石灰巖被抬升成陸地,再經過海水侵蝕,形成天然拱橋,橋頂經過重力崩塌,變成陡峭的崖壁,因此B正確,ACD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過程,解題關鍵是對地表形態的形成原因和地質構造基本概念的了解,能夠區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的表現,并能在不同的圖中熟練應用。如圖為某地海岸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8﹣9題。8.海岸地貌不包括( )A.海蝕柱 B.海蝕崖 C.沙灘 D.石林【分析】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帶在構造運動、海水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態。海岸地貌分為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在波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巖平臺,稱為海蝕平臺。在海蝕平臺上,有些抗蝕能力強的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海蝕柱。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解答】解:A、海岸地貌分為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海蝕柱屬于海岸地貌,不符合題意。B、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海蝕崖屬于海岸地貌,不符合題意。C、沙灘屬于海岸地貌,不符合題意。D、石林屬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不是海岸地貌,符合題意,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岸地貌,較為簡單,解題的關鍵是考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9.圖中石拱橋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蝕 B.海浪堆積 C.冰川侵蝕 D.流水堆積【分析】突出的海岬兩側,如發育相同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形成的一種海蝕地貌。海蝕拱橋,又稱陸橋或海蝕拱,是基巖海島上比較少見而又十分奇特的海蝕地貌。海蝕拱橋常見於岬角處,其兩側受波浪的強烈沖蝕,形成海蝕洞,波浪繼續作用,使兩側方向相反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貫通,形似拱橋,又稱為“海穹”。在我國廣西沿海一帶,居民據其形狀似由陸向海伸展的象鼻,又叫“象鼻山”。【解答】解:A、海蝕拱橋屬于一種海蝕地貌,也稱為陸橋或海蝕拱,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而形成的,是基巖海島上比較少見而又十分奇特的海蝕地貌,故正確。B、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石拱橋屬于海蝕地貌,不是海積地貌,不符合題意。C、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和刃脊等;石拱橋屬于海蝕地貌,不是冰川侵蝕地貌,不符合題意。D、圖中地貌是海岸地貌,是海蝕拱橋,突出的海岬兩岸,如發育相向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連通,主要是是海浪侵蝕形成的,與流水堆積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比較簡單,重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能較客觀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狀況。沙壩是由波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沙壩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一個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如圖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國東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模式圖,圖中a、b為三角洲。據此完成10﹣12題。10.圖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風力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B.河流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C.風力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D.河流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解答】解:讀圖可知,a三角洲形位于陸地河流出山口,河流在出山口后流速減慢,由河流堆積而成,b三角洲位于潟湖與大海相連的位置,是由漲潮時海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解題的關鍵是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11.全新世該地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過程中,海平面相對于陸地( )A.呈上升趨勢 B.基本穩定C.呈下降趨勢 D.反復升降【分析】海底地形的成因: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是上涌的熱膨脹地幔物質的反映。海底在向兩側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著冷卻下沉,自中脊軸帶向兩側,隨著海底年齡變老,水深加大,沉積層加厚;相應地大洋中脊過渡為大洋盆地,中脊頂部崎嶇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海嶺和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解答】解:全新世該地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過程中,由于波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使得海洋面積的面積加上,在海平面相對于陸地呈上升趨勢。故選:A。【點評】本題以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國東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模式圖為背景,考查了海岸地貌,考核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并學以致用。12.如此后海平面顯著下降,則圖中( )A.沙壩向陸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鹽度逐漸降低C.沙壩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蝕水深增大【分析】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能較客觀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狀況。沙壩是由波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沙壩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一個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解答】解:如此后海平面顯著下降,海水通過潮汐通道進入鴻湖的水量減少,鳥湖的鹽度逐漸降低,已經形成的沙壩不會出現明顯的位置移動,AC錯;鴻湖受到來自陸地帶來的泥沙不斷堆積而變淺,D錯。故選:B。【點評】難度中等,以圖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規內容,要求考生熟練掌握教材內容,能靈活調動運用。二.解答題(共4小題)13.(2024 蒸湘區校級開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風沙沉積能夠記錄海岸的環境變化。我國海岸風沙地貌分布廣泛,但規模較小,相對零散。我國溫帶海岸主要包括遼東半島西北岸、遼東灣西岸和山東半島沿岸。研究表明,我國溫帶海岸沙丘沙粒棱角分明,華南地區海岸的沙丘沙粒多呈塊狀。如圖示意我國某地區海岸的沉積垂直剖面。(1)簡述我國海岸風沙地貌分布特點的成因。(2)研究表明,溫帶地區海岸與華南地區海岸沙丘沙粒形態不同,試對此做出解釋。(3)分析我國圖示地區海岸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分析】(1)我國海岸風沙地貌分布特點的成因可以從我國海岸線長度、海岸線曲折和風沙地貌的動力條件等方面思考。(2)溫帶地區海岸與華南地區海岸沙丘沙粒形態不同可以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3)我國圖示地區海岸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從內外力作用角度分析。【解答】解:(1)我國海岸線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岸線長,海岸風沙地貌分布廣泛;海岸線曲折,只能發育小規模的海岸風沙地貌;海岸位于東部沿海,大多位于季風區和海陸風環流區,風向多變,影響風沙地貌的形成,導致風沙地貌分布相對零散等。(2)據材料可知,我國溫帶海岸沙丘沙粒棱角分明,華南地區海岸的沙丘沙粒多呈塊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棱角分明說明侵蝕以撞擊等為主,磨圓性較差,結合其地理位置可知,溫帶地區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且風力強勁,時常裹挾大量風沙,對沙丘沙粒進行撞擊,使得其棱角分明;華南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海岸更加濕潤,結合風化的相關知識可知,該區域化學風化作用更為強烈,易使得沙粒膠結,呈塊狀。(3)結合材料可知,其形成過程可以從距今約2.2萬年及以前、距今約2.2萬年至1.8萬年、距今約1.8萬年時、從距今1.8萬年至今四個地質時期該地區海岸的地理環境變化進行分析。讀圖可知,距今約2.2萬年及以前,該地區海岸為潟湖(或近海區域),海水沉積作用強,形成潟湖相沉積;距今約2.2萬年至1.8萬年,該地區為風水兩相沉積,形成原因是由于地殼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潟湖難出露,受外力作用的風力及潮流的共同作用,形成風水兩相沉積;距今約1.8萬年時,該地區存在剝蝕面,之后是風成砂(沙),形成原因是由于地殼抬升,受外力風化侵蝕作用影響,部分沉積被剝蝕,形成剝蝕面;從距今1.8萬年至今,地殼抬升減緩,侵蝕作用減弱,主要接受風力堆積,形成風成砂(沙)。故答案為:(1)我國海岸線長,海岸風沙地貌分布廣泛;海岸線曲折,只能發育小規模的海岸風沙地貌;海岸大多位于季風區和海陸風環流區,風向多變,導致風沙地貌分布相對零散等。(2)溫帶地區海岸物理風化作用強,且風力強勁,時常裹挾大量風沙,對沙丘沙粒進行撞擊,使得其棱角分明;華南地區海岸更加溫暖濕潤,化學風化作用更為強烈,易使得沙粒膠結,呈塊狀。(3)距今約2.2萬年及以前,該地區海岸為潟湖(或近海區域),形成潟湖相沉積;距今約2.2萬年至1.8萬年,由于地殼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潟湖難出露,受風力及潮流的共同作用,形成風水兩相沉積;距今約1.8萬年時,由于地殼抬升,部分沉積被剝蝕,形成剝蝕面;從距今1.8萬年至今,地殼抬升減緩,主要接受風力堆積,形成風成砂(沙)。【點評】本題以我國海岸風沙地貌為命題情境,考查我國海岸風沙地貌分布特點的成因、溫帶地區海岸與華南地區海岸沙丘沙粒形態不同的原因、海岸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旨在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14.(2022秋 河西區期末)張同學暑假去了福建海壇島旅游,并收集了相關材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該島西南側的象鼻灣風景獨特,漲潮時,沙堤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因而得名象鼻灣。此外,該島也擁有海蝕柱、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穴、海蝕臺地等各類地貌,堪稱海岸地貌博物館。(1)象鼻灣的海灘為典型的 海積 地貌。(2)圖乙中海蝕柱、海蝕穴和海蝕拱橋是海蝕地貌的三個演化階段,說出這三種地貌的演化順序。(3)張同學在海壇島旅游時,導游說海蝕柱這種地貌類型在當地正在逐漸消失,未來將不復存在。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簡要說明理由。【分析】(1)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海岸地貌。有些海岸是由巖石構成的。受海浪等的侵蝕作用,海岸巖石逐漸形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地貌。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2)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3)地質過程有的很迅速,而有的很緩慢,本題中可以根據該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的特征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只要觀點明確,理由合理即可。【解答】解:(1)象鼻灣的海灘為沙灘景觀,為海岸堆積地貌。(2)三種海蝕地貌的演化過程: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陸地,其兩側受到海水的強烈侵蝕,形成海蝕洞穴;海水繼續侵蝕,使得兩側的海蝕洞穴被蝕穿而相互貫通,形成海蝕拱橋;最后隨著低處海蝕洞穴規模不斷擴大,海蝕拱橋發生崩塌,就形成了殘留于海中的海蝕柱。所以其演化順序為海蝕洞穴→海蝕拱橋→海蝕柱。(3)贊同,現有的海蝕柱依然會被風浪侵蝕,逐漸變小,最后消失。不贊同:隨著時間的進行,風浪繼續侵蝕,海蝕崖繼續變成海蝕洞穴,海蝕洞穴侵蝕變成海蝕拱橋,海蝕拱橋侵蝕形成新的海蝕柱,所以海蝕柱不會消失。故答案為:(1)海積(2)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3)贊同。現有的海蝕柱不斷被海風海浪侵蝕,可能會消失。或不贊同。隨著海風海浪的不斷侵蝕,海蝕崖不斷后退,會形成新的海蝕柱,海蝕柱不會消失。【點評】本題以福建海壇島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地貌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15.(2021秋 東莞市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水(或海浪)對區域的侵蝕或沉積,主要與其速度相關。山東芝罘島由堅硬基巖構成,海岸陡峭。在島嶼西端的礫石、砂礫、砂大小混雜分布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蝕與沉積影響,海床的表層物質不再混雜分布,離岸由近及遠處,海底表層物質顆粒依次主要為礫石、砂礫、砂。圖1為芝罘島位置示意圖,圖2為芝罘島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圖。(1)描述海床上“近岸凹槽”形成過程。(2)推測該地“近岸凹槽”形成的主要季節(冬季或夏季),并闡述理由。(3)說明“近岸凹槽”處礫石、砂礫、砂分布區差異的形成原因。【分析】(1)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形成和變化的作用為地質作用,按產生的自然力可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前者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巖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等。(2)在一個大范圍地區內因地表陸地、海洋的分布,形成陸地和海洋吸熱、散熱速度不同,而此情況延伸到長時間的季節時,也因季節天氣的不同,其盛行風向或氣壓系統有明顯的季度變化,便形成了季風環流。(3)分選性是指碎屑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土體顆粒大小均勻,分選性好;大小混雜的,分選性差。【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海水(或海浪)對區域的侵蝕或沉積,主要與其速度相關。山東芝罘島由堅硬基巖構成,海岸陡峭。快速流動的海水在盛行風的影響下在陡峭的海岸處堆積,使海岸處海水面抬高;海水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峭的海岸向下流動,不斷侵蝕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2)該島位于山東省,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西北風。由材料可知,“近岸凹槽”分布在島嶼西端,主要受西北風的影響。冬季盛行來自于亞歐大陸的強盛的西北風,在島西端成為向岸風;加劇了向岸沖擊風浪,使海床侵蝕加劇。(3)由圖文材料可知,離岸由近及遠海底表層物質顆粒依次分布礫石、砂礫、砂,顆粒逐漸減小,說明海水流速逐漸減慢。近岸處,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蝕搬運能力強;較小顆粒的砂礫、砂被海水侵蝕搬運,較大顆粒的礫石保存下來;離岸較遠處,隨著海底水流速度減緩;海水攜帶的砂礫、砂先后沉積下來。故答案為:(1)急速海浪向岸(陡峭海岸)堆積;使海岸處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動并侵蝕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2)冬季;該地冬季盛行強盛的西北風,在島西端成為向岸風;使向岸沖擊風浪速度加大,海床侵蝕加劇。(3)近岸處,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蝕力強;較小顆粒的砂礫、砂被侵蝕搬運,(較大顆粒)礫石得以保存;離岸較遠處,海底水流速度減緩;砂礫、砂先后沉積下來。【點評】本大題以山東芝罘島的相關圖文資料為背景材料,涉及海床上“近岸凹槽”形成過程、形成的主要季節及理由、“近岸凹槽”處礫石、砂礫、砂分布區差異的形成原因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16.(2024 甘肅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鼓浪嶼是我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也是聞名世界的風景區,位于廈門島西南隅。如圖1所示為鼓浪嶼西南沙灘上屹立著的一塊巨巖,中間有一個大巖洞,潮漲潮落,海浪拍打這個巖洞時,發出咚咚聲響,儼如擊鼓,人們稱它為“鼓浪石”。材料二圖2為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示意圖。(1)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帶在構造運動、 海水 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態,分為 海水侵蝕 地貌和 海水堆積 地貌。(2)據材料一可知,形成鼓浪石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海水侵蝕 。(3)據材料二可知,圖中曲線①、②、③依次表示大洋表層海水的 溫度 、 鹽度 和 密度 。(4)閱讀材料二,描述大洋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分布規律。【分析】(1)海岸地貌指海岸地帶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海岸地貌可分為基巖海岸、砂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和生物海岸,根據海水的作用方式,海岸地貌又可分為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2)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海岸地貌。有些海岸是由巖石構成的。受海浪等的侵蝕作用,海岸巖石逐漸形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地貌。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3)海水溫度主要取決于海洋熱量的收支情況。從水平分布來看,全球海洋表層的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相同緯度海洋表層的水溫大致相同。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有海水溫度、降水量與蒸發量、入海徑流、洋流、與周圍海域的海水交換等。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以副熱帶海域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低緯和高緯,海水鹽度逐漸降低。影響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溫度、鹽度和深度,其中表層海水密度與溫度的關系最為密切。從水平分布來看,大洋表層海水密度大致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4)海水的溫度反映海水的冷熱狀況,它主要取決于海洋熱量的收支情況。太陽輻射是海洋的主要熱量來源。海水蒸發消耗熱量,是海洋熱量支出的主要渠道。從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溫度隨深度增加而變化。通常情況下,表層水溫最高。100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幅度較大,而10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變化幅度較小。從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層的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相同緯度海洋表層的水溫大致相同。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以副熱帶海域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低緯和高緯,海水鹽度逐漸降低。【解答】解:(1)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帶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于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分為海水侵蝕地貌和海水堆積地貌。(2)由材料一可知,鼓浪嶼中間有一個大巖洞,潮漲潮落,海浪拍打這個巖洞時,發出咚咚聲響,儼如擊鼓,故其形成受海水侵蝕作用的影響。(3)據材料二可知,曲線①數值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表示的是海水溫度,海水溫度的主要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導致海水溫度也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曲線②數值由副熱帶海域向低緯和高緯方向遞減,表示的是海水鹽度,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主要受降水和蒸發的影響,副熱帶海域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蒸發旺盛,鹽度最高,使海水鹽度由副熱帶海域向低緯和高緯方向遞減。曲線③數值由低緯向高緯遞增,表示的是海水密度,大洋表層海水密度主要受溫度影響,低緯海域水溫高、密度小,高緯海域水溫低、密度大。(4)據材料二可知,①為海水溫度,其主要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導致海水溫度也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即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②為海水鹽度,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主要受降水和蒸發的影響,副熱帶海域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蒸發旺盛,鹽度最高,使海水鹽度由副熱帶海域分別向高、低緯度海區遞減。故答案為:(1)海水;海水侵蝕;海水堆積(2)海水侵蝕(3)溫度;鹽度;密度(4)溫度分布: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鹽度分布:由副熱帶海區分別向高緯度、低緯度海區遞減。【點評】本題以鼓浪嶼與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海岸地貌、海水性質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