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演化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圖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質歷史時期的五個地質年代(圖中數字代表距今時間。單位:億年),右圖中a、b、c、d代表不同地層。讀圖完成1﹣1題。
1.右圖中不同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最可能是( )
A.a﹣② B.b﹣③ C.c﹣④ D.d﹣⑤
2.(2024 大興區校級開學)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氣候、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館藏精品中華龍鳥化石,產于我國遼寧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積形成的巖層中,該巖層還含有多種動植物化石。讀“中華龍鳥化石圖片”,回答問題。根據化石推斷,中華龍鳥最可能的生態環境是( )
A.火山頻發的海洋深處 B.溫暖濕潤的湖泊附近
C.風沙肆虐的沉積盆地 D.冰川廣布的高寒荒漠
3.(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古生代某一時期,地球陸地上遍布著大面積的“森林”。構成“森林”的植物大部分是( )
A.海生藻類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類植物
4.(2024春 海淀區校級期末)2021年,我國科學家在天山周邊發現大型恐龍化石,命名為“中國絲路巨龍”。如表為該類恐龍生存的地質年代特征,該地質年代( )
地質年代 距今時間(萬年) 構造階段 植物演化階段 動物演化階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聯合古陸解體 裸子植物時代 爬行動物時代
A.溫暖海水中出現三葉蟲
B.是地質歷史上的成煤時期
C.被子植物已經基本滅絕
D.已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
5.(2024 皮山縣校級模擬)在某地發現的化石中有三葉蟲、鸚鵡螺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三葉蟲、鸚鵡螺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主要生活在( )
A.溫熱的草原地區 B.溫熱的森林地區
C.溫暖廣闊的淺海 D.干旱的陸地環境
6.(2024 房山區期末)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環境經歷了緩慢的演化,也遭遇過劇烈的突變。如圖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由圖可知( )
A.冷暖干濕交替周期大致相同
B.二疊紀氣候穩定利于物種繁衍
C.恐龍繁盛時期氣候溫暖濕潤
D.第四紀比大多數地質時期的氣候寒冷
7.(2024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
B.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C.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進化的
D.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高級、越復雜生物的化石
8.(2024春 沈陽期末)如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圖中( )
A.寒武紀比奧陶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
B.侏羅紀是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
C.第三次物種大滅絕與地表升溫有關
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
9.(2024 肇東市校級期末)地球歷史上兩次重要的成煤時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10.(2024 開遠市校級開學)依據“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圖”中不同化石的相對位置關系可知該地區地殼運動的狀況是( )
A.抬升為主 B.下降為主 C.沒有運動 D.水平運動
11.(2024 龍川縣校級期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吉祥物形象“兔圓圓”正式亮相。這是春晚40年歷史上首個集納了無數大眾喜愛傾向、經過系統翔實的大數據調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們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所發現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態復原形象,這是生活在安徽潛山距今約6200萬年的“兔祖先”,考古發現的重要頭骨化石上面就保存著大門齒。如圖示意部分地質年代的順序。“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 )
A.出現了人類
B.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造山運動
C.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D.恐龍走向滅絕
12.(2023 安徽開學)如圖是云南帽天山地質公園里的一張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納羅蟲古生物化石照片。讀圖與該圖片中生物生長所處地質年代特征描述相符的是( )
A.主要的鐵礦成礦時期 B.蕨類植物繁榮的時期
C.爬行動物盛行的時期 D.人類發展的重要時期
13.(2024 安徽期中)如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圖中( )
A.二疊紀末期聯合古陸開始解體
B.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跟地表溫度下降有關
C.石炭紀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方向發展
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
14.(2024 天津期中)下列有關地殼演化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太古宙是重要的成鐵時期
B.古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
C.植物界演化:海生藻類植物→陸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動物界演化:爬行動物→魚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
15.(2023 饒河縣校級開學)讀表“地質年代簡表”,判斷以下生物中,出現最晚的是( )
宙 代 紀 距今年齡 /百萬年 生物發展階段
動物 植物
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2.58 23.03 66.0 145.0 201.3+0.2 252.17+0.06 298.9+0.15 358.910.4 419.2+3.2 443.8+1.5 485.4+1.9 541.0+1.0 2500 4000 4600 人類時代 被子植物時代
新近紀 哺乳動物時代
古近紀
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時代 裸子植物時代
侏羅紀
三疊紀
古生代 二疊紀 兩棲動物時代 蕨類植物時代
石炭紀
泥盆紀 魚形動物時代
志留紀 藻菌時代
奧陶紀
寒武紀 無脊椎動物時代
元古宙 震旦紀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太古宙
冥古宙
A.無脊椎動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哺乳動物
16.(2024 南崗區校級期中)讀某地地層剖面圖,回答。
圖中各個地層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
二.解答題(共4小題)
17.(2024 廣東)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當氣溫下降,濕度上升時,硫硝鈉會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積增大;當氣溫上升,濕度下降時,會芒硝脫水產生反硝化。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巖石表層紫色砂巖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縫中均發現了硫酸鈉。
(1)說明甲、乙兩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并據此判斷甲、乙哪個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
(2)根據硝化與反硝化的條件,說明ⅰ、ⅱ、ⅲ階段硫酸鈉的分別變化。
(3)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分析裂縫中硫酸鈉對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響。
18.(2024 朝陽區校級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會地帶的和政縣是遠古時代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孕育了今天彌足珍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層中。據了解,1000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的重要物質依據和信息源。”看到這個消息,上海某中學地理小組的同學特別感興趣,他們決定利用暑假前去實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給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質上、知識上的準備工作。
(1)考察名稱: 與地質年代、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結合相關材料,他們繪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圖,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①按地質年代,該區域最老的巖層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葉蟲生活時期該地應為 環境;恐龍繁盛時期,該地應為 環境。
(3)考察結論:根據實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們認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地區地殼經歷了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運動。
19.(2023 湖南)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鋯是一種戰略性稀有重金屬。鋯資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非洲,絕大多數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三大供應商開發,消費集中在中國、歐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含鋯重砂礦物多在海岸帶低潮線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線以上也有大量沉積。“一帶一路”背景下,某中資企業與莫桑比克合作開發鋯砂礦。如圖示意采礦區及所在區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處最有可能是該采礦區成礦物質的來源地,并說明理由。
(2)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請作出合理解釋。
(3)根據材料,簡述我國鋯資源供應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
20.(2024 伊州區校級期末)地球上生物的進化一直是人類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地球上的幾個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結束往往是生物的大滅絕。讀“地質年代表”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有密切關系。一方面,生物進化在地理環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地理環境的發展中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另一方面,環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層內,銥元素含量異常,比相鄰巖層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銥是隕石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這說明可能曾有一顆富含銥的小行星撞擊過地球。
(1)晚古生代早期,魚類大量繁衍;隨著海洋面積縮小,進化出能適應陸地環境的 物, 植物繁盛;晚期,氣候變得干旱,進化出能適應干燥氣候的 動物, 植物開始出現。
(2)恐龍生活在顯生宙的中生代,該時期包括三疊紀、 紀、白堊紀,這一時期 植物極度興盛,也是重要的 礦形成期。
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演化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圖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質歷史時期的五個地質年代(圖中數字代表距今時間。單位:億年),右圖中a、b、c、d代表不同地層。讀圖完成1﹣1題。
1.右圖中不同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最可能是( )
A.a﹣② B.b﹣③ C.c﹣④ D.d﹣⑤
【分析】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
【解答】解:a地層含有三葉蟲化石頁巖,三葉蟲生于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消亡于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與其對應的地質年代是③所示年代,A錯誤。
b所示地層位于a地層之下,其形成時間應該早于三葉蟲化石的形成年代,應為①或②,B錯誤。
d地層含有大羽羊齒化石砂巖,大羽羊齒主要出現在二疊紀,二疊紀開始于距今約2.99億年,延至2.5億年,對應的是③,D錯誤。
c地層含裸子植物化石頁巖,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主要在2.45億年左右,即④,C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2.(2024 大興區校級開學)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氣候、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館藏精品中華龍鳥化石,產于我國遼寧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積形成的巖層中,該巖層還含有多種動植物化石。讀“中華龍鳥化石圖片”,回答問題。根據化石推斷,中華龍鳥最可能的生態環境是( )
A.火山頻發的海洋深處 B.溫暖濕潤的湖泊附近
C.風沙肆虐的沉積盆地 D.冰川廣布的高寒荒漠
【分析】不同演化階段由于沉積環境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地層。一個地方的地層總是按時間順序自下而上逐層排列,但不一定完整。同一時代的地層由于環境相似,故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年輕的地層含有越高級、越復雜的生物化石。
【解答】解:由材料“中華龍鳥化石,產于我國遼寧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積形成的巖層中”和材料“該巖層還含有多種動植物化石”,可判斷出中華龍鳥生活的環境可能是溫暖濕潤的湖泊附近,A錯誤,B正確。
風沙肆虐地區和冰川廣布地區的植被覆蓋率都較低,不可能存在多種動植物化石,B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3.(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古生代某一時期,地球陸地上遍布著大面積的“森林”。構成“森林”的植物大部分是( )
A.海生藻類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類植物
【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確。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生藻類分布于海洋中,A錯誤。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B錯誤。
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4.(2024春 海淀區校級期末)2021年,我國科學家在天山周邊發現大型恐龍化石,命名為“中國絲路巨龍”。如表為該類恐龍生存的地質年代特征,該地質年代( )
地質年代 距今時間(萬年) 構造階段 植物演化階段 動物演化階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聯合古陸解體 裸子植物時代 爬行動物時代
A.溫暖海水中出現三葉蟲
B.是地質歷史上的成煤時期
C.被子植物已經基本滅絕
D.已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
【分析】地球的顯生宙從古至今大致經歷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依次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依次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
【解答】解:溫暖海水中出現三葉蟲發生在地球古生代時期,A錯誤。
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是地質歷史上的兩大成煤期之一,B正確。
中生代時期被子植物開始出現,到新生代時期繁盛,C錯誤。
在新生代時期形成了現代海陸分布格局,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發生的時期。
5.(2024 皮山縣校級模擬)在某地發現的化石中有三葉蟲、鸚鵡螺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三葉蟲、鸚鵡螺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主要生活在( )
A.溫熱的草原地區 B.溫熱的森林地區
C.溫暖廣闊的淺海 D.干旱的陸地環境
【分析】地質年代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解答】解:三葉蟲、鸚鵡螺等海洋無脊椎動物屬于海洋生物,因此主要生活在溫暖廣闊的淺海,故C正確。
草原、森林、陸地環境不滿足無脊椎動物的生長條件,AB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需掌握地質年代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
6.(2024 房山區期末)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環境經歷了緩慢的演化,也遭遇過劇烈的突變。如圖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由圖可知( )
A.冷暖干濕交替周期大致相同
B.二疊紀氣候穩定利于物種繁衍
C.恐龍繁盛時期氣候溫暖濕潤
D.第四紀比大多數地質時期的氣候寒冷
【分析】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冷暖干濕的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解答】解:讀圖可知,冷暖干濕交替周期并不相同,故A錯誤。
二疊紀氣候趨于冷濕,并不穩定,故B錯誤。
恐龍繁盛時期氣候溫暖濕潤為中生代,氣候較為暖干,故C錯誤。
第四紀比大多數地質時期的氣候寒冷,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示意圖為背景設置試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讀圖獲取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描述地理特征的能力。
7.(2024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
B.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C.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進化的
D.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高級、越復雜生物的化石
【分析】地球的生物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陸地到海洋的演化歷程。
【解答】解:A、地層是地下具有層狀結構的巖石,一般下老上新,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B、同一時代的地層大致形成于同一時代,因此具有的化石相同或相似,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生物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進化,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越古老的地層中含有的化石往往越低級、越簡單,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生物的演化規律。
8.(2024春 沈陽期末)如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圖中( )
A.寒武紀比奧陶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
B.侏羅紀是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
C.第三次物種大滅絕與地表升溫有關
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
【分析】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時;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階、帶。
【解答】解:從生物多樣性來看,奧陶紀比寒武紀生物物種更加豐富,A錯誤。
侏羅紀是大型爬行類生物恐龍所在的時代,并非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錯誤。
從圖中資料可以看到第3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其地表溫度相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第3次物種大滅絕可能與地表升溫有關,C正確。
生物的演化其影響因素較多,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地質年代的知識,結合所學進行分析即可。
9.(2024 肇東市校級期末)地球歷史上兩次重要的成煤時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解答】解:結合所學可知,兩次重要的造煤時期:一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紀和二疊紀,二是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需掌握地質年代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
10.(2024 開遠市校級開學)依據“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圖”中不同化石的相對位置關系可知該地區地殼運動的狀況是( )
A.抬升為主 B.下降為主 C.沒有運動 D.水平運動
【分析】圖中化石形成的時間由早到晚依次為: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哺乳類化石。
【解答】解:一般而言,越先形成的化石,位置應越低,而圖中三類的位置由高到低依次為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哺乳類化石,說明地殼運動以抬升為主,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點評】考查了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屬于基礎知識,難度不大,多以選擇題出現。
11.(2024 龍川縣校級期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吉祥物形象“兔圓圓”正式亮相。這是春晚40年歷史上首個集納了無數大眾喜愛傾向、經過系統翔實的大數據調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們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所發現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態復原形象,這是生活在安徽潛山距今約6200萬年的“兔祖先”,考古發現的重要頭骨化石上面就保存著大門齒。如圖示意部分地質年代的順序。“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 )
A.出現了人類
B.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造山運動
C.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D.恐龍走向滅絕
【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為距今6200萬年,為古近紀,屬于新生代早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出現在第四紀,A錯誤。
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裸子植物極度興盛的時代和恐龍走向滅絕為中生代,CD錯誤。
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新生代早期地殼運動劇烈,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造山運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了目前地球上的許多高大山脈,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基本形成,B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安徽模鼠兔”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12.(2023 安徽開學)如圖是云南帽天山地質公園里的一張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納羅蟲古生物化石照片。讀圖與該圖片中生物生長所處地質年代特征描述相符的是( )
A.主要的鐵礦成礦時期 B.蕨類植物繁榮的時期
C.爬行動物盛行的時期 D.人類發展的重要時期
【分析】古生代早期海生無脊椎動物盛行,中期魚類盛行,后期出現了兩棲動物,中生代典型的植物為蕨類植物;中生代不僅爬行類動物盛行,此時裸子植物也極度盛行;新生代典型動物為哺乳動物,植物為被子植物,新生代第四紀出現了人類。
【解答】解:材料顯示的是一張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納羅蟲古生物化石照片,這個時代是蕨類植物繁榮的時期,故B正確。
太古宙是重要的鐵礦成礦期,故A錯誤。
中生代爬行類動物盛行,故C錯誤。
人類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新生代,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地質年代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在于掌握各地質年代的典型生物,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獲取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13.(2024 安徽期中)如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圖中( )
A.二疊紀末期聯合古陸開始解體
B.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跟地表溫度下降有關
C.石炭紀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方向發展
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
【分析】生物的進化歷史約始于38億年前。大約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真菌、藍藻等原核生物。大約19~2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大約5.4~8.5億年前,全球平均氣溫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現大面積淺海灘,形成多樣的自然環境。海洋中出現多細胞真核生物,并廣泛分布在各種自然環境中,最早的原生動物出現在大約6億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約始于5.44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的無脊椎動物類群和高等藻類植物類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億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陸地植物,早期出現的爬行動物是主要的陸地脊椎動物,恐龍和翼龍非常繁盛。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出現,它們是由古爬行動物進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萬年前,脊椎動物的演化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哺乳動物時代。
【解答】解:由圖可知,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地表溫度驟降,導致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突變,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跟地表溫度下降有關,B正確。
聯合古陸在三疊紀開始解體,A錯誤。
中生代爬行動物盛行,中后期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轉化,而石炭紀處于古生代,C錯誤。
生物的演化其影響因素較多,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不是主要依賴地球的內能,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需掌握地質年代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
14.(2024 天津期中)下列有關地殼演化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太古宙是重要的成鐵時期
B.古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
C.植物界演化:海生藻類植物→陸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動物界演化:爬行動物→魚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
【分析】生物的進化歷史約始于38億年前。大約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真菌、藍藻等原核生物。大約19~2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大約5.4~8.5億年前,全球平均氣溫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現大面積淺海灘,形成多樣的自然環境。海洋中出現多細胞真核生物,并廣泛分布在各種自然環境中,最早的原生動物出現在大約6億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約始于5.44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的無脊椎動物類群和高等藻類植物類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億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陸地植物,早期出現的爬行動物是主要的陸地脊椎動物,恐龍和翼龍非常繁盛。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出現,它們是由古爬行動物進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萬年前,脊椎動物的演化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哺乳動物時代。
【解答】解:根據已學知識可知,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因此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而不是古生代,B錯誤。
植物界的演化經歷了海生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被子植物出現在裸子植物之后,C錯誤。
動物界經歷了由海洋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演化,爬行動物出現在兩棲動物之后,D錯誤。
大量的鐵、金、鎳、鉻等金屬礦藏出現在太古宙地層中,表明太古宙是重要的成鐵時期,A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需掌握地質年代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
15.(2023 饒河縣校級開學)讀表“地質年代簡表”,判斷以下生物中,出現最晚的是( )
宙 代 紀 距今年齡 /百萬年 生物發展階段
動物 植物
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2.58 23.03 66.0 145.0 201.3+0.2 252.17+0.06 298.9+0.15 358.910.4 419.2+3.2 443.8+1.5 485.4+1.9 541.0+1.0 2500 4000 4600 人類時代 被子植物時代
新近紀 哺乳動物時代
古近紀
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時代 裸子植物時代
侏羅紀
三疊紀
古生代 二疊紀 兩棲動物時代 蕨類植物時代
石炭紀
泥盆紀 魚形動物時代
志留紀 藻菌時代
奧陶紀
寒武紀 無脊椎動物時代
元古宙 震旦紀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太古宙
冥古宙
A.無脊椎動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哺乳動物
【分析】地質年代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解答】解:讀地質年代簡表可知,無脊椎動物在元古宙時期出現,是出現最早的,A錯誤。
蕨類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紀時期出現,裸子植物中生代時期出現,哺乳動物新生代時期出現,所以出現最晚的是哺乳動物,D正確,B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中等,需掌握地質年代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
16.(2024 南崗區校級期中)讀某地地層剖面圖,回答。
圖中各個地層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
【分析】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思路: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規律是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系,噴出巖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
【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巖層的新老關系是先形成的地層位于下方,后形成的地層位于上方,讀圖可知,圖中地層按照形成由早到晚的順序依次為①②③⑥⑤④,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巖層新老關系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二.解答題(共4小題)
17.(2024 廣東)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當氣溫下降,濕度上升時,硫硝鈉會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積增大;當氣溫上升,濕度下降時,會芒硝脫水產生反硝化。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巖石表層紫色砂巖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縫中均發現了硫酸鈉。
(1)說明甲、乙兩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并據此判斷甲、乙哪個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
(2)根據硝化與反硝化的條件,說明ⅰ、ⅱ、ⅲ階段硫酸鈉的分別變化。
(3)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分析裂縫中硫酸鈉對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響。
【分析】(1)從形態上看,背斜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巖層一般向下彎曲。從巖層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部分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部分巖層較老。背斜頂部巖層受到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向斜底部被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
(2)根據硝化與反硝化的條件,ⅰ、ⅱ、ⅲ階段硫酸鈉的分別變化主要從溫度、濕度、體積等方面分析。
(3)裂縫中硫酸鈉對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響主要從降水、氣溫、濕度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從圖表中的地質特征和地層年代來看,甲區域巖層向下彎曲,形成向斜結構,其中間較新,兩翼較老;而乙區域巖層向上拱起,構成背斜結構,其中間較老,兩翼較新;基于這些特征,可以判斷乙區域為背斜,其頂部受到張力作用,導致石質疏松,更容易受到侵蝕作用,因此乙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相對更強。
(2)根據硝化與反硝化的條件,在ⅰ階段,溫度下降且相對濕度上升,硫酸鈉會吸水形成芒硝,導致體積強烈膨脹,裂隙撐大。到了ⅱ階段,溫度快速上升且相對濕度快速下降,芒硝會脫水發生反硝化,體積縮小;最后,在ⅲ階段,溫度再次下降且相對濕度上升,硫酸鈉會再次吸水形成芒硝,體積再次強烈膨脹。
(3)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牛角寨大佛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該氣候區降水總量較大,雨季濕度較大,在這樣的環境下,硫酸鈉容易吸水形成芒硝,體積強烈膨脹,導致雕像的裂隙增多、增大,甚至逐步發生坍塌;同時,旱季晝夜溫差較大,導致相對濕度變化大,這會反復發生硝化和反硝化過程,使雕像的裂隙頻繁膨脹與收縮,進一步加劇了對雕像的破壞,因此,裂縫中的硫酸鈉會對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造成嚴重的損害,腐蝕其局部造型,破壞其完整性。
故答案為:
(1)甲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中間新、兩翼老。乙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中間老、兩翼新。乙為背斜,頂部受張力,石質疏松,更易被侵蝕,地表剝蝕更強。
(2)階段ⅰ:溫度下降,相對濕度上升,硫酸鈉吸水形成芒硝,體積強烈膨脹,裂隙撐大;階段ⅱ:溫度快速上升,相對濕度快速下降,芒硝脫水反硝化,體積縮小;階段ⅲ:溫度下降,相對濕度上升,硫酸鈉再次吸水形成芒硝,體積強烈膨脹。
(3)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總量較大,雨季濕度較大,硫酸鈉易吸水形成芒硝,體積強烈膨脹,裂隙撐大;旱季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的相對濕度變化大,反復發生硝化和反硝化,頻繁膨脹與收縮。這導致雕刻石像裂隙增多、增大,逐步發生坍塌:腐蝕雕刻石像局部造型,破壞其完整性。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甲、乙兩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甲、乙哪個區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ⅰ、ⅱ、ⅲ階段硫酸鈉的分別變化、裂縫中硫酸鈉對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響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18.(2024 朝陽區校級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會地帶的和政縣是遠古時代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孕育了今天彌足珍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層中。據了解,1000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的重要物質依據和信息源。”看到這個消息,上海某中學地理小組的同學特別感興趣,他們決定利用暑假前去實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給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質上、知識上的準備工作。
(1)考察名稱: 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與地質年代、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結合相關材料,他們繪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圖,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①按地質年代,該區域最老的巖層至少形成于 古生 代。
②三葉蟲生活時期該地應為 海洋 環境;恐龍繁盛時期,該地應為 陸地 環境。
(3)考察結論:根據實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們認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地區地殼經歷了 抬升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運動。
【分析】(1)圖中字母代表的文字信息顯示地質時期古生物的化石,據此命名即可。
(2)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3)根據青藏高原現有化石可以推斷,很久以前古地質時期,青藏高原所在地區一片汪洋,后來隨著板塊運動,地殼抬升,由海洋向陸地環境轉變。
【解答】解:(1)據材料分析可知,本次考查涉及到古脊椎動物化石、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所以他們應給這次考察命名為:(古)生物化石與地質年代、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該區域巖層多含有化石,巖層是外力沉積形成,屬于沉積巖;區域最老的化石為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活在早古生代,所以該區域最老的巖層至少形成于古生代;三葉蟲生活在海洋里,故地層主要是海洋環境;恐龍屬于爬行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故主要為陸地環境。
(3)結合前面分析可知,該地區三葉蟲生活時期該地應為海洋環境,后來恐龍繁盛時期為陸地環境,該地地理環境經歷了海洋環境向陸地環境的演變;由不同化石的相對位置關系和三葉蟲化石等出露,表明區域地殼經歷了抬升運動。
故答案為:
(1)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2)古生;海洋;陸地
(3)抬升
【點評】本大題以“上海某中學地質考察”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地層及地質年代、地球環境演化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的地理核心素養。
19.(2023 湖南)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鋯是一種戰略性稀有重金屬。鋯資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非洲,絕大多數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三大供應商開發,消費集中在中國、歐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含鋯重砂礦物多在海岸帶低潮線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線以上也有大量沉積。“一帶一路”背景下,某中資企業與莫桑比克合作開發鋯砂礦。如圖示意采礦區及所在區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處最有可能是該采礦區成礦物質的來源地,并說明理由。
(2)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請作出合理解釋。
(3)根據材料,簡述我國鋯資源供應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
【分析】(1)采礦區成礦物質的來源地應結合材料信息從成礦物質的時間、類型方面分析。
(2)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應從區域氣候特點、河流水文對外力作用的影響方面分析。
(3)我國鋯資源供應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應從資源分布量、需求量、運輸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據材料“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可知,鋯砂礦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據所學可知侵入巖屬于火成巖;讀采礦區及所在區域示意圖的圖例可知,黑色陰影區為太古宙侵入巖,且在前寒武紀形成;讀圖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接近黑色陰影區為太古宙侵入巖區,其他三地都在寒武紀之后且不屬于火成巖,所以丙地最有可能是該采礦區成礦物質的來源地。
(2)讀圖可知,莫桑比克為南半球國家且臨近印度洋,1~3月為夏季,當地易受颶風影響,風暴潮多發,海水搬運能力強,將低潮線附近的含鋯重砂礦物向上搬運,到高潮線以上堆積形成;莫桑比克為熱帶草原氣候,1~3月太陽直射點南移,當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南移控制為濕季,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侵蝕、搬運能力強,河流向海帶來的含鋯物質多,到達沿海受海水頂托作用,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
(3)據材料“鋯資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非洲”分析,鋯資源主要分布在國外,國內鋯的儲量不足,無法滿足國內生產需求;而且鋯資源分布地距離我國較遠,海上運輸經過部分風險較高的海域,安全性低;據材料“絕大多數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三大供應商開發”可知,鋯資源被少數發達國家的供應商開發,貿易規模和價格被壟斷,我國缺乏話語權;又有“消費集中在中國、歐洲和北美”,鋯是戰略性稀有礦產資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鋯的需求大。
故答案為:
(1)丙。成礦物質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丙地地層的太古宙在寒武紀之前,其他三個地點都在寒武紀之后。
(2)為南半球夏季,易受颶風影響,風暴潮多發,搬運能力強,將低潮線附近的含鋯重砂礦物向上搬運到高潮線以上堆積;太陽直射點南移,赤道低氣壓帶南移控制該區域,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侵蝕能力強,搬運的含鋯重砂礦物多,向海搬運物質多。
(3)鋯資源主要分布在國外,國內鋯的儲量不足,無法滿足國內生產需求;鋯資源分布地到我國距離較遠,海上運輸經過部分風險較高的海域;鋯資源被少數發達國家的供應商開發,貿易規模和價格被壟斷,我國缺乏話語權;鋯是戰略性稀有礦產資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鋯的需求大。
【點評】本題以鋯資源為材料,涉及資源形成、區域環境分析、資源與國家安全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20.(2024 伊州區校級期末)地球上生物的進化一直是人類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地球上的幾個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結束往往是生物的大滅絕。讀“地質年代表”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有密切關系。一方面,生物進化在地理環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地理環境的發展中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另一方面,環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層內,銥元素含量異常,比相鄰巖層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銥是隕石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這說明可能曾有一顆富含銥的小行星撞擊過地球。
(1)晚古生代早期,魚類大量繁衍;隨著海洋面積縮小,進化出能適應陸地環境的 兩棲類 物, 蕨類 植物繁盛;晚期,氣候變得干旱,進化出能適應干燥氣候的 爬行 動物, 裸子 植物開始出現。
(2)恐龍生活在顯生宙的中生代,該時期包括三疊紀、 侏羅 紀、白堊紀,這一時期 裸子 植物極度興盛,也是重要的 煤 礦形成期。
【分析】(1)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2)地球演化歷史從動植物演化、海陸運動、成礦情況、大氣成分及氣候變化等方面理解記憶。古生代分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無脊椎生物的時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動物魚類和兩棲動物的時代,蕨類植物繁盛,是地質歷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地殼運動活躍,形成聯合古陸。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代表性動物是恐龍;裸子植物興盛,與古生代同為地質歷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聯合古陸在三疊紀晚期開始解體,大陸開始漂移。新生代是哺乳動物的時代,人類在第四紀出現,成為代表性生物;被子植物興盛,哺乳動物快速發展;聯合古陸在新生代最終解體,漂移到現在位置,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
【解答】解:(1)晚古生代時限為距今4.0億﹣2.3億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三個時期,根據材料信息,環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晚古生代早期,海洋面積縮小,為適應地球環境的變化,生物由水生進化到陸生,一些魚類進化為兩棲類,蔽類植物大量繁殖;到了晚古生代晚期,氣候干旱,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出現了適應氣候變化的爬行動物,此時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2)根據所學知識,恐龍出現在中生代,中生代包含三疊紀、朱羅紀、白堊紀,保羅紀以后聯合古陸由干板塊運動劇烈而開始解體,各大陸開始漂移;中生代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時期,故稱中生代為裸子植物時代,這一時期也成為地史上重要的成煤階段。
故答案為:
(1)兩棲類;蕨類;爬行;裸子
(2)侏羅;裸子;煤
【點評】本題以地質年代表和生物進化為材料,涉及生物演化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知識記憶能力,分析運用能力,體現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