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預習銜接】1.3地球的圈層結構(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地理必修第一冊湘教版(2019)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預習銜接】1.3地球的圈層結構(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地理必修第一冊湘教版(2019)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大地熱流指單位時間地球內部熱能通過熱傳導到達地表并散發到太空中的熱量,松遼盆地大地熱流較高,大慶地區大地熱流高達84.2mW/m2。調查發現該地地殼層薄,網狀斷層發育,巖漿沿裂隙上升,在地殼中上部聚集形成熱流底辟體(如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與乙部位相比,圖中甲部位的物質特性(  )
A.物質密度小 B.地震波速小
C.液態流動性 D.可塑性更強
如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2﹣2小題。
2.圖中字母及數碼對應正確的是(  )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殼
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殼
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
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區發生4.6級(中強震:4.5級﹣6級;破壞性地震:>6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如圖為地震構造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D.地表
4.(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 拉薩期末)讀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表示縱波,傳播速度較快
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
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
D.丁表示巖石圈和地殼的界面
6.(2024 天元區校級三模)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
A.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
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
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
7.(2024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巖石圈的范圍是(  )
A.上地幔頂部
B.地殼的全部
C.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
D.上地幔的全部和地殼的頂部
8.(2024 西城區校級月考)讀中亞地殼西藏至準噶爾(沿85°E)的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莫霍面是一條水平直線
B.莫霍面是地殼和巖石圈的分界線
C.在莫霍面,縱波速度突然減小
D.地形高度與莫霍面深度大致呈“倒影”關系
9.(2024 寧波期中)在《流浪地球2》中,使用行星發動機推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如果可行,必須建立在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基礎上,以下關于地球內部圈層敘述錯誤的是(  )
A.下地幔中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B.莫霍界面以下到2900千米處為地幔
C.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是堅硬的巖石
D.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
10.(2024 和平區校級期中)圖甲、乙、丙三個圓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
A.地球內部圈層、地幔、軟流層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上地幔上部
D.巖石圈、地幔、地殼
11.(2024 寧波期中)圖為某震源的地震波傳播路徑圖,縱波與橫波都能夠到達的是(  )
A.甲與乙 B.甲與丁 C.丙與丁 D.乙與丙
12.(2024 西城區校級期中)2022年1月15日,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發生劇烈噴發,大量火山灰及氣體像蘑菇云一樣向空中升起。如圖為1月15日湯加火山噴發位置示意圖。圖中火山(  )
A.地處東半球,赤道以南約1500千米
B.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C.位于板塊消亡邊界,地殼運動活躍
D.噴發物來自于莫霍面以上的軟流層
13.(2024 湖北期中)如圖為地表各圈層關系示意圖。關于③圈層的特點,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主要由氮、氧等氣體構成,是范圍最大的圈層
B.該圈層由各種固體巖石構成,是一個無機圈層
C.主要包括大氣圈下部、巖石圈上部和整個水圈
D.由各種水體組成,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14.(2024 順慶區校級月考)讀某地地震波傳播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回答該地位于(  )
A.平原 B.海洋 C.高原 D.無法判斷
15.(2023 焉耆縣校級開學)如圖為地球內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圖中(  )
A.①巖石圈
B.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
C.③為地殼
D.古登堡界面以上為外核
16.(2024 普陀區期中)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包括全部的地殼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
③位于軟流層以上
④大陸和大洋部分厚度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解答題(共4小題)
17.(2024 望城區校級開學)科幻電影《地心歷險記》講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洞穴,并沿著洞穴深處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讀地球內部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A、B共同構成的地球圈層名稱是   ,依據圖示分析A、B所在圈層厚度的特點及其具體表現。
(2)圖示D圈層名稱是   ,是   的發源地,C+D+E都是   (填圈層名稱)的一部分。
(3)圖示A、C之間的不連續界面F是   ,地震波波速在此處的變化是   (填“增加”或“減慢”);主人公在越過不連續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過的物質狀態依次是   態、   態。
18.(2024 福州期末)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a、b為地球的兩個不連續面,a為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面時,橫波    ,縱波    。
(2)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可能是巖漿發源地的是    ,其名稱是    。
(3)圖中數碼代表的圈層,組成巖石圈的是    ;屬于地幔的是    。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是    。
(4)組成圈層⑥和⑦的物質是    ,⑥的物質相對于地殼的“流動”是地球    產生的原因。
19.(2024 沙坪壩區校級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循環是地球表面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刻的物質循環之一,使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系,在其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如圖示意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區巖石圈部分構造(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水循環示意圖。
(1)圖中丙界面的名稱是    ,地震波經過該界面時,波速會明顯    (增大/減小)。
(2)關于巖石圈的構成和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雙選)
A.由甲和乙兩個層次構成
B.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覆蓋
C.大陸部分較厚,海洋部分較薄
D.與地球各外部圈層之間,界線明確
(3)寫出圖中序號代表的水循環環節名稱;②   ;⑥   ;⑦   。
(4)近年來,該地區毀林開荒,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水循環某些環節的水量發生明顯變化,在某次降水期間,環節④、⑤、⑥中,水量變大的環節有    ,水量變小的環節有    。
20.(2024秋 頭屯河區校級月考)圖1是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圖2為地理模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圖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判斷依據為    。
(2)圖中C﹣H分別表示地球內部構造,D表示    界面,C表示    。
(3)圖中F處,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    并繼續往深處傳播。這說明F面以上的E物質狀態為    態,F面是    界面。
(4)E層的上部存在一個    層;一般認為其為    的發源地;巖石圈是指    層(填字母)和    頂部(軟流層以上)。
(5)若模式圖(圖2)表示地層結構,陰影部分表示的地層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該地層的地質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當時    動物大量盛行。
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圈層結構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大地熱流指單位時間地球內部熱能通過熱傳導到達地表并散發到太空中的熱量,松遼盆地大地熱流較高,大慶地區大地熱流高達84.2mW/m2。調查發現該地地殼層薄,網狀斷層發育,巖漿沿裂隙上升,在地殼中上部聚集形成熱流底辟體(如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與乙部位相比,圖中甲部位的物質特性(  )
A.物質密度小 B.地震波速小
C.液態流動性 D.可塑性更強
【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解:乙地位于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間,為地殼,為固態。甲地為巖漿的發源地,為軟流層,溫度高具有可塑性強的特點,D正確。
軟流層處壓力更大,物質密度更大,A錯誤。
軟流層物質為熔融態,C錯誤。
地震波在莫霍界面以下迅速增加,B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如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2﹣2小題。
2.圖中字母及數碼對應正確的是(  )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殼
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殼
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
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
【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的分界線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大洋地殼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約是3400千米,分為外核和內核。
【解答】解:圖中a位于地球內部的上部,是莫霍界面;b位于內部更靠近地心,所以是古登堡界面,則①是莫霍界面上側的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球的內部圈層,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區發生4.6級(中強震:4.5級﹣6級;破壞性地震:>6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如圖為地震構造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D.地表
【分析】地殼: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巖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陸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鋁層不連續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間,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物質組成。軟流層(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
【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陸地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根據材料可知,震源深度8千米,所以震源在地殼,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地球內部圈層,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4.(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地震波有兩種橫波和縱波,橫波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解答】解:由于橫波只能通過固體,不能通過液體和氣體,所以當遇到油氣資源時,橫波會突然消失,根據這一特點即可判斷出正確的是①。
故選:A。
【點評】本題以某科幻片想設計主人公“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側去看看為背景,屬于知識性試題,考查了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地震波的分類及特點。解題時應注意對課本知識的把握。
5.(2024 拉薩期末)讀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表示縱波,傳播速度較快
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
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
D.丁表示巖石圈和地殼的界面
【分析】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約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為2900千米。
【解答】解:讀圖可知,甲傳播速度慢于乙,因此甲表示橫波,乙表示縱波,A錯誤。
讀圖可知,乙傳播速度最快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附近,在古登堡面之上,應位于地幔下部,不位于地核,B錯誤。
丙不連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向下橫波消失,應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C正確。
丁是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巖石圈包括地殼,它們之間沒有界面,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難度較小,關鍵是熟記相關知識,具備讀圖分析能力。
6.(2024 天元區校級三模)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
A.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
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
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
【分析】地震波中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為上下跳動,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和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縱波快,橫波慢。
【解答】解:結合所學可知,地震的能量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外傳遞,縱波速度快,橫波速度慢,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和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造成了地震救援領域的“黃金12秒”,A正確。
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因人而異,也不會影響建筑物倒塌和地震發生的時間間隔,B錯誤。
橫波和縱波到達地表的過程中,尤其經過建筑物時傳播介質相同,C錯誤。
建筑物的抗震系數因建筑物材料和工藝等不同而出現差異,能抵抗的地震級數不同,建筑物倒塌和地震發生的時間間隔不同,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震波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7.(2024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巖石圈的范圍是(  )
A.上地幔頂部
B.地殼的全部
C.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
D.上地幔的全部和地殼的頂部
【分析】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的分界線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大洋地殼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約是3400千米,分為外核和內核。
【解答】解:根據課本內容可知,地球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課本知識點的識記能力,屬于最基礎的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8.(2024 西城區校級月考)讀中亞地殼西藏至準噶爾(沿85°E)的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莫霍面是一條水平直線
B.莫霍面是地殼和巖石圈的分界線
C.在莫霍面,縱波速度突然減小
D.地形高度與莫霍面深度大致呈“倒影”關系
【分析】地殼是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陸地殼厚度一般為39﹣41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區地殼較厚,平原、盆地地區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解答】解:根據圖上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莫霍界面在不同區域的深度不同,是一條曲線,A錯誤。
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巖石圈包括地殼與上地幔頂部,B錯誤。
在莫霍面,縱波速度突然增大,C錯誤。
根據圖上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地形高度較大時,莫霍面下凹,地形高度較小時,莫霍面上凸,地形高度與莫霍界面大致對稱分布,呈倒影關系,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9.(2024 寧波期中)在《流浪地球2》中,使用行星發動機推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如果可行,必須建立在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基礎上,以下關于地球內部圈層敘述錯誤的是(  )
A.下地幔中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B.莫霍界面以下到2900千米處為地幔
C.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是堅硬的巖石
D.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
【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解:上地幔中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A觀點錯誤,但符合題意。
地幔是從莫霍界面到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B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
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以上與地殼都是堅硬的巖石,構成了巖石圈,C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
根據課本內容可知,外核液態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D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地球圈層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10.(2024 和平區校級期中)圖甲、乙、丙三個圓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
A.地球內部圈層、地幔、軟流層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上地幔上部
D.巖石圈、地幔、地殼
【分析】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解:圖中顯示,甲、乙、丙三個圓的關系是包含關系;地球內部圈層包含地幔,地幔包含軟流層,因此這三個地理概念符合圖示關系,A正確。
巖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但上地幔頂部不包含地殼,B錯誤。
巖石圈與地幔兩個概念不具有包含關系,C錯誤。
巖石圈與地幔在空間上有重疊部分,地幔和地殼是并列關系,不具有包含關系,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球圈層結構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11.(2024 寧波期中)圖為某震源的地震波傳播路徑圖,縱波與橫波都能夠到達的是(  )
A.甲與乙 B.甲與丁 C.丙與丁 D.乙與丙
【分析】地震發生時產生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其中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橫波只能通過固態;在相同的介質中,縱波的速度均大于橫波;二者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解答】解:根據課本內容可知,縱波能夠穿越固態、液態、氣態物質,橫波只能穿過固態物質,所以地震波若要到達乙、丙區域,則必須穿過地核,而外核為液態,橫波無法穿過,所以兩種波都能到達的只有甲、丁兩區域,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點,屬于基礎題,讀圖解答問題。
12.(2024 西城區校級期中)2022年1月15日,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發生劇烈噴發,大量火山灰及氣體像蘑菇云一樣向空中升起。如圖為1月15日湯加火山噴發位置示意圖。圖中火山(  )
A.地處東半球,赤道以南約1500千米
B.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C.位于板塊消亡邊界,地殼運動活躍
D.噴發物來自于莫霍面以上的軟流層
【分析】在同一條經線上,緯度相差1°的弧長約為111千米;在緯度為a的緯線上,經度相差n°,其長度為111千米×n°×cosa。20°W和160°E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西經小于20°和東經小于160°是東半球,其余是西半球。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圖中火山的經度大約是180°,位于160°E經線以東,地處西半球;該火山的緯度大約是20°S,由于緯度相隔1°的經線長約111千米,因此火山位于赤道以南約2220千米,A錯誤。
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處,地殼運動非常活躍,B錯誤,C正確。
火山噴發物來自于莫霍界面以下的軟流層,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以湯加火山噴發為切入點,考查課本知識點運用能力的素養,屬于基礎題。
13.(2024 湖北期中)如圖為地表各圈層關系示意圖。關于③圈層的特點,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主要由氮、氧等氣體構成,是范圍最大的圈層
B.該圈層由各種固體巖石構成,是一個無機圈層
C.主要包括大氣圈下部、巖石圈上部和整個水圈
D.由各種水體組成,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分析】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起組成了地球的生態系統。人類生活在地表,也就是巖石圈的頂部;水圈中的水,上界可達大氣對流層頂部,下界至深層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氣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體內的水;大氣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生物圈是四大圈層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解答】解:讀圖可知,①為水圈、②為大氣圈、③為生物圈、④為巖石圈,生物圈的范圍主要包括大氣圈下部、巖石圈上部和整個水圈,生物圈是指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所構成的圈層,是一個有機圈層,C正確。
水圈是由各種水體組成,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D錯誤。
大氣圈主要由氮、氧等氣體構成,水圈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③為生物圈不是大氣圈,A錯誤。
巖石圈是由各種固體巖石構成,是一個無機圈層,B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14.(2024 順慶區校級月考)讀某地地震波傳播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回答該地位于(  )
A.平原 B.海洋 C.高原 D.無法判斷
【分析】地球內圈可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
【解答】解:讀圖可,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劇烈變化的是在深度5km的深度,由此分析可知該地莫霍界面的深度約為5千米,地殼厚度較薄,因此該地應位于海洋,B正確,D錯。
由于該地地殼厚度較薄,因此不會是在陸地上的平原或高原,AC錯。
故選:B。
【點評】本題以某地地震波傳播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為背景,考查了該地所處的位置,讀圖分析解決問題。
15.(2023 焉耆縣校級開學)如圖為地球內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圖中(  )
A.①巖石圈
B.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
C.③為地殼
D.古登堡界面以上為外核
【分析】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稱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解答】解:軟流層以上部分③由巖石組成,為巖石圈,故A錯誤,B正確。
莫霍面以上部分①為地殼,故C錯誤。
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為地幔,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4 普陀區期中)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包括全部的地殼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
③位于軟流層以上
④大陸和大洋部分厚度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在大洋處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千米深處。從地幔到地心之間為地核。
【解答】解: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位于軟流層之上,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故②③正確,①錯誤。
地殼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所以巖石圈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④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巖石圈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二.解答題(共4小題)
17.(2024 望城區校級開學)科幻電影《地心歷險記》講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洞穴,并沿著洞穴深處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讀地球內部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A、B共同構成的地球圈層名稱是 地殼 ,依據圖示分析A、B所在圈層厚度的特點及其具體表現。
(2)圖示D圈層名稱是 軟流層 ,是 巖漿 的發源地,C+D+E都是 地幔 (填圈層名稱)的一部分。
(3)圖示A、C之間的不連續界面F是 莫霍界面 ,地震波波速在此處的變化是 增加 (填“增加”或“減慢”);主人公在越過不連續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過的物質狀態依次是 液 態、 固 態。
【分析】(1)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大洋地殼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殼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硅鋁層位于上部,是不完全圈層,在大洋中經常缺失。硅鎂層是完整圈層。
(2)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的分界線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3)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約是3400千米,分為外核和內核,一般認為外核為液態,內核為固態。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在80km﹣400km處是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解答】解:(1)讀圖可知,陸地地下33km左右的為莫霍界面(F),地下2900km左右的為古登堡界面(G),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F)以上為地殼,其特征是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A是大陸地殼,大陸地殼厚度較大,B是大洋地殼,大洋地殼厚度較小。
(2)圖示D圈層在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C+D為上地幔,E為下地幔,所以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
(3)圖示A、C之間的不連續界面F是莫霍界面,在地下33km左右,地震波波速在此增加。地下2900km左右的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分別是外核和內核,其物質狀態分別是液態和固態。
故答案為:
(1)地殼;地殼的厚度不均,A是大陸地殼,B是大洋地殼,大洋地殼比大陸地殼薄。
(2)軟流層;巖漿;地幔
(3)莫霍面;增加;液;固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18.(2024 福州期末)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a、b為地球的兩個不連續面,a為  莫霍界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面時,橫波  消失 ,縱波  變慢 。
(2)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可能是巖漿發源地的是  ④ ,其名稱是  軟流層 。
(3)圖中數碼代表的圈層,組成巖石圈的是  ①②③ ;屬于地幔的是  ③④⑤ 。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是  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
(4)組成圈層⑥和⑦的物質是  鐵、鎳 ,⑥的物質相對于地殼的“流動”是地球  磁場 產生的原因。
【分析】(1)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橫波消失,縱波速度減慢。內外核之間沒有橫波傳播。
(2)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3)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在大洋處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莫霍界面以上是地殼,海拔越高,地殼越厚。
(4)一般認為外核是液態,主要有鐵和鎳組成,是地球磁場的發源地。
【解答】解:(1)從圖中看,a位于地下40千米處,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古登堡界面時,橫波消失,縱波減慢。
(2)巖漿發源上地幔的軟流層,為圖中④處;圖中①②③在軟流層之上,是巖石圈。
(3)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巖石圈,圖中①②③為軟流層之上的巖石圈。地幔位于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之間,為③④⑤。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所以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4)圖中⑥和⑦位于b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⑥為外核,是液態的金屬物質,科學家認為,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
故答案為:
(1)莫霍面;消失;變慢
(2)④;軟流層
(3)①②③;③④⑤;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4)鐵、鎳;磁場
【點評】本大題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為材料,設置4個小題,涉及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不同圈層的特點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課本知識點運用能力的素養。
19.(2024 沙坪壩區校級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循環是地球表面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刻的物質循環之一,使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系,在其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如圖示意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區巖石圈部分構造(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水循環示意圖。
(1)圖中丙界面的名稱是  莫霍界面 ,地震波經過該界面時,波速會明顯  增大 (增大/減小)。
(2)關于巖石圈的構成和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BC 。(雙選)
A.由甲和乙兩個層次構成
B.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覆蓋
C.大陸部分較厚,海洋部分較薄
D.與地球各外部圈層之間,界線明確
(3)寫出圖中序號代表的水循環環節名稱;② 水汽輸送 ;⑥ 地下徑流 ;⑦ 蒸騰 。
(4)近年來,該地區毀林開荒,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水循環某些環節的水量發生明顯變化,在某次降水期間,環節④、⑤、⑥中,水量變大的環節有  ④ ,水量變小的環節有  ⑤⑥ 。
【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發生時產生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其中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橫波只能通過固態;在相同的介質中,縱波的速度均大于橫波。
(2)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3)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
(4)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壞影響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蒸騰作用。
【解答】解:(1)圖中丙界面在海洋的深度不到10千米,是莫霍界面;地震波經過該界面時,波速會明顯增大。
(2)A、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由甲、乙和丙三個層次構成,故錯誤。
B、巖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覆蓋,故正確。
C、巖石圈的厚度不同,其中大陸部分較厚,平均為33千米;海洋部分較薄,平均約6千米,故正確。
D、與地球各外部圈層之間,界線模糊,故錯誤。
故選:BC
(3)讀圖可知,圖中②由海洋上空指向陸地上空,是水汽輸送;⑥在地表以下流動,是地下徑流;⑦由植被指向高空,是蒸騰。
(4)近年來,該地區毀林開荒,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涵養水源的能力降低,則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在某次降水期間,環節④、⑤、⑥中,水量變大的環節有④地表徑流;水量變小的環節有⑤下滲和⑥地下徑流。
故答案為:
(1)莫霍界面;增大
(2)BC
(3)水汽輸送;地下徑流;蒸騰
(4)④;⑤⑥
【點評】本大題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和水循環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20.(2024秋 頭屯河區校級月考)圖1是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圖2為地理模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圖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橫 波,B表示  縱 波,判斷依據為  縱波傳播速度快(或者橫波傳播速度慢) 。
(2)圖中C﹣H分別表示地球內部構造,D表示  莫霍 界面,C表示  地殼 。
(3)圖中F處,地震波A完全  消失 ,地震波B  突然下降 并繼續往深處傳播。這說明F面以上的E物質狀態為  固體 態,F面是  古登堡 界面。
(4)E層的上部存在一個  軟流 層;一般認為其為  巖漿 的發源地;巖石圈是指  C 層(填字母)和  上地幔 頂部(軟流層以上)。
(5)若模式圖(圖2)表示地層結構,陰影部分表示的地層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該地層的地質年代最有可能是  中生代 代,當時  爬行 動物大量盛行。
【分析】(1)地震波分為橫波與縱波,橫波傳播速度慢,縱波傳播速度快。
(2)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地震波中的縱波可以經過固態、液態和氣態介質;橫波只能經過固態介質。
(4)軟流層(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5)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
【解答】解:(1)地震波分為橫波(速度慢)和縱波(速度快)。讀圖1,根據這一特點可判斷A為橫波,B為縱波。
(2)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可將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讀圖1可知,D處橫波和縱波速度增加,故D為莫霍界面,莫霍面以上的C層為地殼。
(3)讀圖1可知,在2900千米處,地震波A橫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縱波速度減弱并繼續向深處傳播,故F為古登堡面。橫波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由此可推出F面以上的E物質狀態為固態。
(4)讀圖1,E層為地幔,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我們把軟流層以上的地球內部圈層稱為巖石圈,包括了C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處于軟流層以上。
(5)讀圖2,根據地質年代表及對應的生物關系,大量裸子植物生長的地質年代為中生代,即陰影部分表示的地層形成于中生代,是恐龍等爬行動物繁盛的地質年代。
故答案為:
(1)橫;縱;縱波傳播速度快(或者橫波傳播速度慢)
(2)莫霍;地殼
(3)消失;突然下降;固體;古登堡
(4)軟流;巖漿;C;上地幔
(5)中生代;爬行
【點評】本題以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及地理模式圖為背景,涉及地球內部結構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安多县| 若尔盖县| 牟定县| 南充市| 马公市| 平谷区| 呼图壁县| 宝坻区| 聂拉木县| 久治县| 呼玛县| 隆子县| 砀山县| 红原县| 古交市| 道孚县| 苍梧县| 青河县| 芒康县| 奉节县| 衡阳市| 彭泽县| 平山县| 吴旗县| 翁源县| 河池市| 鸡东县| 新竹县| 黄龙县| 阳春市| 大余县| 六枝特区| 杭锦旗| 南投市| 延吉市| 诸暨市| 光泽县| 安丘市| 盐源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