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安康市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地理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下表為我國北緯35°~40°之間大陸上四地的氣候資料。完成下面小題。地點 ① ② ③ ④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一月平均氣溫(℃) -8.5 -6.6 -1.2 -9.0七月平均氣溫(℃) 27.4 23.5 23.9 23.61.四地中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列關于四地所在區域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地河流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 B.②地位于濕潤區和亞熱季風氣候區C.③地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 D.④地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國家礦山公園是集旅游、考察、科普于一體的工業遺產旅游資源,可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新經濟增長點。下圖示意建有國家礦山公園的四個城市位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 )A.①城市位于華北平原,便于大規模開采礦山B.②城市科研院校多,為采礦業提供技術支持C.③城市靠近長江,能夠滿足礦石的運輸需求D.④城市位于胡煥庸線以西,勞動力數量較少4.圖中國家礦山公園的開發方向,合理的是( )A.①地利用景觀季節差異,開發冰雪特色旅游項目B.②地大面積種植常綠闊葉林,恢復礦山自然植被C.③地依托當地民族文化,開發朝鮮族習俗體驗項目D.④地結合區域特色地貌,設計雅丹地貌等主題科普活動讀某研究小組繪制的某城市產業轉型演變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支撐性服務業主要有( )①科技咨詢 ②物流倉儲 ③社會保障 ④餐飲服務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路徑②體現產業轉型的具體方式與目的為( )A.產業升級 降低生產成本 B.產業延伸 促進集聚效益C.產業集群 加強上下游聯系 D.產業更新 提高產品競爭力瀾滄江發源于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出國境后被稱為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河流。下圖為“瀾滄江干支流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7.圖示虛線區域瀾滄江支流較少,主要原因是( )A.降水稀少,河流補給少 B.山高谷深,流域面積小C.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 D.梯級開發,支流截流多8.從統籌全局的角度考慮,瀾滄江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可行的是( )A.大力發展內河航運,發展流域經濟 B.全面進行梯級開發,實行西電東送C.加強各國協調管理,資源合理調配 D.全面實行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全球第二大流動沙漠,2024年11月28日,我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通過生物、光伏治沙等措施對沙漠南緣空白區“鎖邊合攏”,防止沙漠擴張。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某治沙基地的綠色生態防護帶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成的綠色生態防護帶,其核心功能體現了自然環境的( )A.供給服務——提供木材、藥材 B.調節服務——防風固沙、穩定生態C.文化服務——發展沙漠旅游業 D.支持服務——維持生物多樣性基礎10.該地區在構筑綠色生態防護帶時,主要選用胡楊、梭梭、紅柳等苗木,是因為這些植物( )A.生長周期短,經濟價值高 B.葉片大,能增加空氣濕度C.觀賞性強,可發展旅游業 D.耐旱、根系發達、抗風沙鎳礦是戰略性資源。目前我國鎳礦資源占全球總量3%左右,但消費量居全球第一。印度尼西亞低品位紅土鎳礦儲量豐富,易開采、難冶煉。2006年后中國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投資采礦,2014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禁止鎳礦出口政策。下圖示意2006~2016年中國鎳礦進口量及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鎳礦進口占中國鎳礦進口總量之比變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1.據圖可知,中國鎳礦進口( )A.總量逐年遞增 B.源自菲律賓所占比重呈波動上升C.2015年因政策因素導致進口國占比改變 D.2014年后,需求量減少導致鎳礦進口減少12.中國鎳資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風險( )①需求量巨大,對外依存度過高②進口易受國外法規與國際關系影響③途經馬六甲海峽,航行安全難以保證④進口來源地高度依賴東南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和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下圖為“江蘇省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3.有關江蘇省生態保護紅線分布特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陸上水域面積大于海上水域面積 B.山地丘陵區面積大于平原面積C.鹽城等地灘涂面積占比較高 D.林地主要集中在江蘇東北部地區14.蘇南地區保障生態保護紅線的措施有( )A.加快經濟發展以提高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B.促進土地資源開發,增加經濟產出能力C.涉及的生態系統各部門各自采取分塊式管理方式D.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加強對生態紅線動態監管和監測安吉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縣內森林覆蓋率達72%。20世紀80年代,安吉縣走“工業強縣”之路,環境污染加劇。面對困境,安吉縣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子,真正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下圖為安吉縣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20世紀80年代以前,安吉縣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資源短缺 B.交通不便 C.生態脆弱 D.災害多發16.推測安吉縣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主要途徑是( )A.大力開發森林,重點發展林業 B.利用勞動力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C.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經濟 D.吸引人才落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肅省擁有冰川、峽谷、沙漠和綠洲,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過渡性特征。近年來,以化工、機電、能源為特色工業體系的蘭州,產業轉型面臨機遇與挑戰。蘭西城市群是以甘肅省蘭州市與青海省西寧市為中心的跨省區域城市群。城市的輻射功能主要表現在產業、交通、科技等方面。下圖1為甘肅省地理位置示意圖,圖2為2010-2018年甘肅省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示意圖。圖1 圖2(1)結合如圖信息,說明甘肅省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過渡性的特征表現。提取的圖中信息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過渡性的特征表現① 熱量帶由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年等降水量線分布狀況 干濕地區:②自然植被:③(2)概括2010 - 2018年甘肅省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特點,說明甘肅省發展有色冶金工業的優勢條件。(3)從城市輻射功能的角度,分析蘭州市產業轉型對蘭西城市群發展的推動作用。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石林彝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石林縣),位于云南省東部,轄區內石灰巖廣布。由于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人為因素,石林縣石漠化問題嚴重,不僅危害當地生態環境,還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近年來,石林縣將光伏發電與石漠化生態修復相結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助推石漠化區域提升生態健康水平,實現了區域生態健康協調發展、土地集約化等多重目標。下圖為石林縣某石漠化丘陵上鋪展的一排排光伏板景觀圖。(1)指出石灰巖地區常見的地貌類型,并列舉兩個常見的該類型沉積地貌。(2)簡述石林縣石漠化問題嚴重的自然原因。(3)石林縣采用光伏發電與石漠化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式,試說明這樣做的好處。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江西鄱陽湖區域共有11個自然保護區,其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候鳥及湖泊濕地生態系統。近十年來,受長江上游干支流水庫群汛后蓄水影響,鄱陽湖連續出現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超低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湖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為此,江西省計劃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采用開放式全閘,汛期閘門全開,枯水期通過閘門進行水位調節,功能定位為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材料二 我國糧食消費中飼料用糧占糧食產量的35%,結構性矛盾突出。江西省是我國傳統農業大省,但高產田僅占20%左右。近年來江西省部分地區利用天然草場和秋冬閑田,通過種植固氮豆科牧草與水稻輪作的方式(“稻—草”“稻—稻—草”),發展草地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藏糧于草”,保障糧食安全。材料三 下左圖為江西省地形圖,右圖為鄱陽湖地區示意圖。(1)說明鄱陽湖沿岸地區吸引候鳥來此越冬的主要原因。(2)從水資源安全角度,簡述鄱陽湖建水閘的作用。(3)從土地資源的角度,分析江西省適宜實行“藏糧于草”的原因及發展“藏糧于草”的經濟效益。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七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地理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A A D B C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D B C17.(1) 1月0℃等溫線穿過隴南 濕潤向半濕潤、半干旱、干旱過渡 森林向草原、荒漠過渡(2)2010-2018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由占比最大減小為占比第二。優勢條件:銅、鎳、鉛鋅等有色金屬豐富;水電站提供了廉價的電力,能源充足;(蘭新)鐵路經過,交通便利。(任答兩點)(3)向周邊城市進行產業轉移,促進周邊產業發展;加快交通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網絡,促進物流、人流集聚和擴散;提升科技研發水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周邊城市群發展。18.(1)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或巖溶地貌)。沉積地貌: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簾等。(2)地處我國南部季風區,降水多,流水侵蝕嚴重;地形崎嶇,植被稀疏,加劇土壤侵蝕;石灰巖廣布,流水溶蝕作用明顯;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水易滲漏,地下水位較低,不利于土壤和植被發育,加劇地表土壤流失。(3)丘陵上鋪展光伏板,可減小雨水對地表的沖刷,降低水土流失強度,有利于生態修復;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太陽能資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緩解當地電力短缺問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19.(1)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較溫暖,為候鳥提供了良好的越冬環境;鄱陽湖水位季節性變化較大,冬季水位較低,湖灘顯露,棲息空間大;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泥灘、碟形湖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多樣的棲息環境;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當地社區和公眾對候鳥保護的意識強,受人類活動干擾相對較少。(2)保障鄱陽湖的湖區在枯水期用水;作為下游區域缺水時的應急水源;提升鄱陽湖在枯水期的自凈能力;減輕洪水期對下游帶來的洪水威脅。(3)原因:山地丘陵分布廣,天然草場面積大;中低產田占比較多,糧食種植效益低。經濟效益:牧草和水稻產量雙提高,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增加飼料供應/替代部分飼料用糧,減少糧食消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