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臨渭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研高二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I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陶寺遺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中,城址中發掘出陶寺早期小城、下層貴族居住區、宮殿區、東部大型倉儲區、中期小城內的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區內的觀大象祭祀臺基址。據此可知,陶寺遺址A 已具備國家初始形態 B.曾是重要的經濟中心C.擁有齊全的配套設施 D.天文研究具有科學性2.下圖為山東滕州黃家嶺出土的漢畫像石拓片。在拓片中,上格為“迎謁”和“鍛冶”圖,下格為一個包括耕、耱、種的綜合農耕場面。該拓片可以用來說明漢代A.土地兼并問題的長期存在 B.豪強地主勢力的強盛C.不同階層間矛盾的尖銳化 D.政府經濟政策的變化3.下表是兩部史書關于交子的不同記載,說明時間 出處 記載南宋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初,蜀民以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元朝 脫脫《宋史·食貨志》 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 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謂之交子A.歷史研究只需依靠官方的史料 B 因記載不同無法得出歷史真相C.兩則史料互證即可揭示出真相 D.時代不同影響對歷史事件認知4.明代江南每年舉行蠶神祭祀活動。如清明節當天,湖州含山鎮以蠶神祭祀為主體的廟會活動中,鄉村供奉的各個菩薩都會被蠶農抬到蠶神廟進行參拜,稱“扛菩薩”。該現象表明..政府依靠市鎮強化鄉村治理 B.市鎮經濟輻射能力增強C.蠶桑成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 D.廟會成為基層自治組織5.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為中國土貨與洋貨的轉運之地,它們內引外聯是國外經濟的晴雨表,也是國內經濟的標桿,海外土貨市場之行情、洋貨在中國市場行銷之狀況,都能通過通商口岸表現出來。由此可知,當時中國A主要屬于外向型經濟 B 傳統貿易已徹底解體C 經濟具有較強依附性 D.新型轉口貿易已形成6.恩格斯曾寫道:“我曾經在曼徹斯特一家棉紡織廠里工作過,這里沒有一個長得勻稱的高個子的女孩子,她們矮小、發育不良、體形很難看”;“女工”這個詞在19世紀是個貶義詞,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米什萊曾經驚呼:“女工!一個褻瀆的詞”。這反映出當時A.亟待出臺保護女性工人的法規 B.社會觀念變革滯后于經濟結構變化C.改變女性歧視已成為社會共識 D.工業革命引發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7.下圖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周轉量的變化情況。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水運增長反映出開放的深入 B.南方談話促成公路運輸飛躍發展C.高鐵的發展沖擊了鐵路貨運 D.民航的發展導致其貨運量增長低8.鹽汽水是預防人們在高溫環境下熱痙攣的功能性飲料。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從蘇聯引進鹽汽水,并為其制定了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當時汽水生產廠將鹽汽水的生產置于首要位置,盡管它的利潤低于甜汽水。還有一些高溫工礦企業自行建立鹽汽水生產車間。上述現象A.展現了大規模經濟建設成果 B.反映了當時重工業落后的局面C.體現了“一邊倒”政策的影響 D.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9.下圖為古籍中有關中國農業起源傳說的不同記載。這些記載可用來例證A.原始農業出現的重要性 B.中華文明起源的本土性C.史前學術領域的包容性 D.早期文明發展的漸進性10.瑪阿特神是古埃及神話中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無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瑪阿特神控制;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各有專長,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種差異反映了A.古埃及神權色彩濃厚與古希臘人文意識覺醒B.古埃及文明的封閉性和古希臘社會的開放性C.古埃及與古希臘社會經濟基礎的根本性差異D.古埃及單一神崇拜和古希臘多神崇拜的特點11.被奉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漢才”,即以日本精神為主體,讓中國漢代以來的智慧為己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啟了思想轉變的序幕,將“和魂漢才”變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應用西方現代技術,吸納西方社會文化制度,促進日本的進一步發展,走上了強國之路。該材料的啟示是A.文明開化促進了日本的強盛 B 洋才優于漢才是日本轉變的根源C.應該在變革中堅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學習西方文化才是強國之道12.下列圖片所示的有角神獸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有學者認為,這種“鳥獸合一”的虛幻動物與先秦文獻記載的嬴秦飛廉族的風神形象相吻合。這可用于說明A 秦國崛起的精神動力 B.草原絲路的文化影響.不同物種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3.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曾這樣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歷史充滿了魔幻的色彩。這種魔幻現實色彩是黑奴從他們的非洲老家帶來的,但也是瑞典的、荷蘭的、英國的海盜們帶來的。在加勒比地區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種截然不同的事物。這在世界其他地區是見不到的。”馬爾克斯意在強調近現代拉美文化A.具有多元性和獨特性 B.已丟失印第安文化元素C.移植了殖民者的風俗 D.促進了不同種族的交融14.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對移民進行文化測驗的法案。雷蒙德·0·埃文斯就此事創作了漫畫《美國城墻》(見下圖)。該漫畫反映出注:漫畫旗幟上的文字為“自由土地”,城墻上的文字為“文化測驗”,漫畫底端的文字為“由國會議員伯內特提出”“山姆大叔:歡迎你們-假如你們能夠翻越的話”A.美國存在排外主義傾向 B.歐亞移民的文化水平較為落后C.移民涌入阻礙美國發展 D.美國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15.有研究者認為,在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民眾對無盡殺戮的厭倦、憎惡和憤慨,推動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快速發展。在東方,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予備受帝國主義列強壓迫的東方民族重獲獨立的巨大希望。由此,東方比西方有更多的人傾聽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體系的批判。據此可知A.民族意識覺醒引發了社會革命 B.無產階級成為東方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力量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具有差異性 D.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16.位于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紀,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奧斯曼帝國皇帝蘇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其改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宣布:該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將作為拜占庭藝術的遺跡和博物館而受到保護。這一過程見證了A.羅馬帝國的分裂與發展 B.巴爾干半島的長期動蕩C.不同文明間的沖突交匯 D.對文化遺產的持續保護第II卷(非選擇題 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鐵器時代不是一個簡單的轉變時代。很多地方都有關于鐵,包括隕鐵的使用的記載。在和平時期,它被用來制造各種各樣的工具,特別是犁和馬具;在戰時無疑其地位更是重要,但并不僅止于造車。在中國青銅時代的工匠們基本上是為朝廷工作的;在鐵器時代我們也發現了獨立干活的工匠。······隨著鐵的生產日益擴大,羅馬和希臘制造出用于貿易的船只,用于農業的犁,各種用途的工具和機器。這樣的結果是擴大了國內市場,形成了早期的消費社會。-摘編自[英]杰克·古迪《金屬、文化與資本主義-論現代世界的起源》材料二 1870年,英國國會通過《初等教育法》。在國會討論該法時,提案人福斯特說:“我們決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沒有初等教育,為工匠提供的技術教育就缺少基礎,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即使他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們也將在世界的競爭中落伍。同樣······給人民以政治權力,我們就不能再拖延他們應受的教育。有許多問題需要回答,需要解決,而這些無知的選民是無力回答、無力解決的,迅速發展教育關系到我們民族的強盛。”-摘編自王紫妍《英國1870年<初等教育法>研究》材料三 20世紀90年代以來,曼徹斯特城開始復興。政府大力發展服務業,該市成為英國西北地區商務、金融、保險和運輸的中心。同時,政府制定“曼徹斯特科技城市計劃”,大力發展信息通訊、生物工程、新能源等產業,促進了知識型、創意型、休閑型產業的興起與發展,逐漸成為英國乃至歐洲重要的以文化、創意、旅游為特色的“創意產業之都”。-摘編自饒韻華《曼徹斯特發展小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在這一“轉變時代”鐵器出現的意義。(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初等教育立法在1870年“決不能再拖延下去”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曼徹斯特城復興背后所折射出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綜合上述材料,簡要概括推動社會發展和轉型的重要要素。(6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歐洲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企業家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了社會。銀行出現在歐洲重要的商業城市中,它們為商人、企業提供貸款幫助他們進行新的商業投機。保險公司為風險較大的商業行為提供保險,盡可能地降低損失。17世紀,當時的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吸引了整個歐洲的商人、投資者前來交易。他們買賣聯合東印度等股份公司的股票,并從事各種商品交易。一些龐大的貿易公司像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及其競爭者聯合東印度公司所從事的商業冒險規模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當企業家追求利潤的時候,他們繞過傳統的行會,不依靠城市工匠生產布匹,而是將原料送往鄉間家庭,編織成布。企業主付給報酬,再將產品帶到市場上銷售。-摘編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000-1800年》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外國商業資本需要中國新式商業開展購銷活動。拿上海的棉花商業來說,新式花商由于為外商提供貨源,發展很快,而牙行由于“恪守舊規”,沒有納入外國資本的運行軌道,“轉以生意衰落停歇過半”。絲是中國傳統的大宗出口產品,1882年開辦上海第一家繅絲廠的黃佐卿就是專同洋行做生意的絲商。上海開埠后,金融流通的需要日增,錢莊原是傳統行業,19世紀50年代后,許多錢莊已經為進出口商業提供信用貸款。輪船招商局于1875年設立濟和保險公司,為華商輪船保險。清末的絕大多數本國銀行是在1905年后設立的,30家銀行中,官辦和官商合辦占了13家,這些銀行的主要功能是效力于政府財政。-摘編自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根據材料一,指出近代歐洲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國新式商業經營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西新式商業經營方式的共同作用。(8分)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統計,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大規模南下,總數約有90萬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體是北方東部的人民流向南方東部,北六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達南方,大都舉目無親,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來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強,成為被隱匿的人口。-摘編自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太平洋鐵路建設更加強了對華工的需求。根據記載,1849年美國華僑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達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們為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之所以選擇華工而非白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則從中國到美國走開闊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從歐洲到美國必須走麥哲倫海峽水道的路線相形見絀,華工的取得比白人勞工更容易;二則華工“配合度高”、“工資低廉”、“耐勞”,比起在艱困的環境面前常選擇罷工或離職的白人勞工,金礦主和鐵路公司自然更傾向使用華工。-摘編自馬慧玥《近代契約華工法律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移”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推動華工赴美的動因,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華工對美國的貢獻。(8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關于文化有如下看法: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1858-1942)認為:“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驗。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文化最簡單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與世隔絕較長時期、無法從臨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獲益的部落。”-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獨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摘編自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文化與國家”,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臨渭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研高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A 2.B 3.D 4.B 5.C 6.B 7.A 8.D 9.B 10.A11.C 12.B13.A 14.A 15.C 16.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2分)17.(14分)(1)意義:廣泛使用于戰爭和生產生活,有利于提高生產力和軍隊戰斗力;使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推動了集體勞作形式的瓦解;促進了水陸交通工具的進步;擴大了國內市場,形成了早期消費社會。(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2)原因:工業革命的完成;城市化的突飛猛進,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政治的發展;英國維持世界工廠地位(或維護世界霸權)的需要。(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3)新變化:國家的宏觀調控;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服務業人口比重增加)。(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要素:生產工具的進步(或新材料和新技術);生產方式的變革;高素質的勞動者;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或發展理念)。(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18.(12分)(1)變化:銀行為商人提供資金;保險公司出現降低了商人的貿易風險;出現了證券交易所和股份公司等新的商業經營方式。(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2)特點:與外國資本結合;傳統行業向新式經營方式轉化;新式金融資本與政府聯系緊密。(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作用:沖擊了舊的商業經營方式;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社會轉型;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19.(14分)(1)特點:規模大;(2分)流動方向相對集中;(2分)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強成為隱匿人口。(2分)(2)動因:太平洋鐵路建設對勞動力的需求;華工赴美有交通路線優勢;華工的優秀品質(吃苦耐勞等)。(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貢獻: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豐富了美國多元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促進美國文化的發展。(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20.(12分)示例1:論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對文化多樣性具有促進和破壞的雙重影響。(2分)闡述: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交流。中古時期,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阿拉伯人將古代埃及、西亞、古希臘、羅馬以及古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了阿拉伯文化。日本、朝鮮學習中國文化,將隋唐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儒學、佛教等引入國內,豐富了本土的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流的速度與范圍大為提升,同時文化多樣性面臨諸多挑戰。如近代歐洲的殖民侵略,殖民國家往往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給世界被殖民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8分)結論: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汲取其他先進文明的營養,但也應注重保護自身優秀傳統文化及文化特性,尊重文化差異,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分)示例2:論題:時代變化引發人們對國家間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深層思考。示例3:論題:國家應當重視文化的創新與傳承。(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