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調研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北省陽原縣的泥河灣遺址群是目前已知東亞地區舊石器遺址分布最密集、時間跨度最大、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區域。該遺址群迄今已發現并命名的遺址有300余個,其中百萬年以上的遺址就有50處,涵蓋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甚至延續至新石器時代。這可用于印證A.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的趨同性B.早期中華文明的多元性特征C.黃河流域文明的后發性優勢D.中國是遠古人類重要起源地2.秦代修筑了馳道、直道、五尺道等。其中,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直道從云陽(今陜西淳化)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塹山堙谷,千八百里”;五尺道在西南山區“隨山刊木”而建,連接巴蜀與滇黔。這些工程的修建體現了A.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國家動員能力B.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C.秦代南北方社會經濟的深度融合D.分封制向郡縣制轉型的制度需求3.漢代賈誼在《治安策》中發出“天下之勢,方病大瘇”的警示,直陳當時社會的危機。他以“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的比喻和夸張手法,形象地指出中央集權弱化、地方諸侯勢力膨脹的嚴峻局勢。由此可見,賈誼A.主張推行政治改革B.推崇浪漫主義文學C.具有濃厚家國情懷D.崇尚法家治國理念4.西晉末年,大量中原士族和百姓紛紛南遷至江南地區,史稱“永嘉南渡”。《晉書》中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說明當時A.民族交融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B.政治動蕩引發大規模人口遷移C.南方統治者主動招納北方流民D.北方經濟的主導地位開始喪失5.據史載:明代“(內閣)然批答出自御筆,未嘗委之他人也”;至宣德時,開始令內閣學士于奏章批以墨筆,然后由司禮監太監督用朱筆謄寫,謂之“批紅”。這一記載反映了明代A.宦官專權局面的形成B.權力制衡機制的完善C.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D.中樞決策的嚴重異化6.《御纂性理精義》是清代學者李光地等人奉皇帝之命編纂的理學著作,該書內容涵蓋太極圖說、西銘、家禮、律呂新書、學類、性命類、理氣類、治道類等,康熙研讀后,稱“玩味愈深,體之身心,驗之政事,而確然,知其不可易”。據此推知,當時理學A.已經開始被官方所采納B.滲透至社會的多個層面C.注重對自然規律的探討D.擺脫了傳統倫理的束縛7.17-18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商品大量流入歐洲。法國塞夫爾瓷廠仿制中國紋樣生產了“洛可可式”瓷器;而中國士大夫則對西洋鐘表、天文儀器等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嘗試將西方機械原理應用于水利工程設計。這說明當時A.儒學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發展B.東西方貿易關系處于平等地位C.中國推動了全球貿易網的形成D.中西方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鑒8.1860年,清政府頒布《招工章程十二條》。圖1所示為該章程部分內容。圖1上述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A.進一步卷入世界殖民體系B.有效遏制了非法華工貿易C.主動融入世界勞動力市場D.政府強化對海外華工保護9.1938年5月,中國在日本多地散發了兩百萬份傳單。傳單中有郭沫若編寫、日本作家鹿地亙翻譯成日文的《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商者書》,日本反戰同盟寫的《反戰同盟告日本士兵書》等。這反映出當時A.中國已經逐漸掌握對日作戰的主動權B.文化滲透成為突破日軍封鎖主要手段C.中日進步力量共同揭露日本侵華戰爭D.日本知識界形成了系統反戰理論體系10.表1所示為中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表1序號 內容1 1961-202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首批180處增至5053處2 2014年中國主導中哈吉“絲綢之路”跨國申遺成功(首個跨國聯合申遺項目)3 2021年中國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4 截至2023年,中國共有世界遺產57項(居世界第二),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總數世界第一)據此可知,中國在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領域A.扮演全球引領者的角色B.形成了系統完善的體系C.側重于國際方面的合作D.展現了大國的責任擔當11.有學者認為,拜占庭文明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從其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該學者的觀點A.強調了拜占庭文明的發展性特征B.揭示了拜占庭文明的多元性淵源C.突出了拜占庭文明的宗教主導性D.否定了拜占庭文明的創新性發展12.瑪雅人認為萬物皆有神,不僅是有形的物體有神,無形的東西也有神,就連日期、數目、職業、年齡、性別、顏色、人的生死也有神。任何一種需求有神,任何一個時刻也有神。由此可見,瑪雅人A.多神信仰融入社會生活B.信仰體系紊亂現象嚴重C.強調神靈對社會的支配D.重視構建本土宗教文化13.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賓馬尼拉與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運載中國瓷器、印度棉織品、波斯地毯、日本漆器及菲律賓珍珠等商品。這些貨物在墨西哥卸載后,一部分在美洲各地銷售,另一部分遠銷至歐洲;與此同時,美洲的白銀、可可等也大量流入亞洲。這一現象反映了A.跨太平洋貿易主導了全球貿易格局B.商品流動密切了洲際經濟文化聯系C.亞洲開始成為全球商品主要輸出地D.殖民擴張助推美洲經濟地位的提升14.拿破侖極力想摧毀歐洲的舊秩序,迫使人們接受一種新秩序。但拿破侖的行動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推崇民主、獨立、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斷擴張法國的政治版圖。拿破侖此舉不僅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引發了一場席卷歐洲大陸的戰爭。這表明A.拿破侖戰爭具有正反兩面的影響B.民族主義浪潮必然導致對外擴張C.軍事手段無法重構歐洲政治文化D.法國大革命的進步意義相對有限15.1948年,韓國正式廢除日本殖民時期強制推行的“混用文”,全面使用朝鮮語編寫教材,并剔除日語借詞,推廣純朝鮮語詞匯。韓國的這些舉措旨在A.抵制殖民文化滲透B.推動半島民族統一C.增強民族文化認同D.實現國民教育普及16.2019年,法國盧浮宮推出虛擬現實(VR)展覽《蒙娜麗莎:越界視野》,借助VR技術讓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此外,盧浮宮還通過VR技術展示了《蒙娜麗莎》的3D重建過程,揭示了畫作的細節,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畫作的歷史和藝術背景。由此可見A.傳統博物館文物保護理念發生重大轉變B.數字化技術助推藝術經典的大眾化傳播C.法國引領全球博物館創新與發展的潮流D.博物館擔負著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重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開寶)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廣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諸蕃并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瓷器,市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鑌鐵、躄皮、玳瑁、瑪瑙、車渠、水精、蕃布、烏樠、蘇木等物。太宗時,置榷署于京師,詔諸蕃香藥寶貨至廣州、交阯、兩浙、泉州,非出官庫者,無得私相貿易。其后乃詔:“自今惟珠貝、玳瑁、犀象、鑌鐵、躄皮、珊瑚、瑪瑙、乳香禁榷外,他藥官市之余,聽市于民。”-摘編自脫脫等《宋史·食貨志》(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海外貿易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條宋代為推動海外貿易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該措施對海外貿易發展的作用。(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5世紀,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紐帶,更是文明交融的橋梁。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和火藥通過這條路線傳入中亞、波斯、阿拉伯和歐洲;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宗教思想也隨之傳播。與此同時,印度的數學、阿拉伯的天文學、波斯的音樂與藝術也深刻影響了東亞文明。這種交流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革新,還重塑了各地區的文化認同與社會結構,使分散的文明在碰撞中實現了共生與創新。----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圍繞“文明交流與互動”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前以德國施行潛水艇計劃,違背國際公法,危害中立國人民生命財產,曾于本年二月九日向德政府提出抗議,并聲明萬一抗議無效,不得已將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等語。......遂于三月十四日,向德政府宣告斷絕外交關系,并將經過情形,宣示中外。......與德國取同一政策之奧國,亦始終未改其度。既背公法,復傷害吾人民,我政府責善之深心,至是實已絕望。爰自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對德國、奧國宣告立于戰爭地位。所有以前我國與德、奧兩國訂立之條約、合同、協約及其他國際條款、國際協議屬于中德、中奧間之關系者,悉依據國際公法及慣例,一律廢止。-摘編自《大總統關于中國對德奧立于戰爭地位布告》(1917年8月14日)材料二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并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摘編自《北京學界全體宣言》(1919年5月4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機。(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二戰后,法國招募外國勞工和吸引移民的功利性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開始遭遇挑戰。1974年,法國政府對外來移民采取限制性措施,但收效甚微。大量外籍勞工選擇定居法國,其配偶、子女因家庭團聚的需要紛紛入境,隨著女性移民數量攀升,移民后代在法國出生并呈現聚居態勢,致使法國外籍人口規模急劇膨脹,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1981年密特朗執政后,采取限制新移民入境,與勞工派遣國進行雙邊談判審查移民入境等舉措,在1981-1986年通過密集立法(含16項法律、79項法令、62項“逮捕令”、220余份通知),構建起了嚴密的移民管控體系。-摘編自苗思雨《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移民政策研究》材料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移民管理政策主要圍繞因私出國和來華外國人管理。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頒布,規范公民出境、外國人入境程序。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一步放寬移民政策。1996年實施的《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為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提供永久居留權,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和投資者。21世紀以來,中國移民管理政策持續優化。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整合了原有法規,完善了簽證、居留、永久居留制度,提升了管理效率與服務水平。2018年成立國家移民管理局,不僅提升了國內移民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也順應了國際上人員流動交往的潮流,彰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全球移民治理的決心。-摘編自馬麗《中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歷史演進、國際經驗與未來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80年代法國收緊移民政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移民政策的發展特點。(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法移民政策對當代跨國人口流動的啟示。(4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調研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D2.A3.C4.B5.C6.B7.D8.A9.C10.D11.B12.A13.B14.A15.C16.B17.(1)主要特點:設立專門機構統一管理;貿易范圍廣泛;進出口商品種類豐富;嚴格管控重點商品(對珍稀商品實施國家壟斷經營);逐漸開放民間貿易。 (4分,1點1分)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民族政權并立,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國家對社會控制的相對松弛;科學技術的推動(指南針、造船技術等推動航運業的發展);宋朝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國際市場對宋朝商品(絲綢、瓷器、漆器、金屬器等手工藝品)的需求。(4分,1點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示例一措施:將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2分)-作用:大幅提升航海定位能力,助力宋代貿易船隊能夠突破地理條件的限制,從而拓展了貿易路線和范圍;縮短了海外貿易航程周期,降低了運輸成本,促進了貿易規模持續擴張。(4分)示例二措施:宋朝政府主動遣使海外招攬外商,并保障其合法權益。作用:促進中外貿易的發展與文化交流,增加宋朝政府的財政收入,擴大了宋朝的海外政治影響力,為后世海外貿易發展提供借鑒。(“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18.示例一論題: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發揮了橋梁作用。( 2分)闡述:作為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流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國組織學者將希臘等文明的典籍系統譯介成阿拉伯文。這些成果后來傳入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資源。阿拉伯人將印度數字引入阿拉伯并最終傳入歐洲,推動了現代數學體系的建立。伊本·西那的《醫典》傳入歐洲以后被翻譯成拉丁語,成為歐洲大學的標準教科書。此外,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發展。伊斯蘭教隨阿拉伯商隊傳播至東非、東南亞,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伊斯蘭文化。總之,阿拉伯帝國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和開放的文化政策,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 “橋梁”,深刻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格局。(10分)示例二論題: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2分)闡述:略。(10分)(“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19.(1)動機:提升國際地位(在國際事務中爭取主動權);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德國在華特權;平衡列強在華勢力(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張)。 (6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直接引發了五四運動,促使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使中國的民族工業迎來了“短暫的春天”,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增強了革命的力量;俄國革命以及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參戰, 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加速了國內民族意識的覺醒,利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1)法國經濟“滯脹”引發就業危機;移民數量膨脹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和文化沖突(沖擊了法國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引發社會問題);出于經濟增長、國家安全考慮;前期移民政策限制效果有限,構建制度化移民管理體系的需要。 (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持續性;移民政策逐步放寬;從“管控為主”到“服務與治理并重”;法治化和體系化趨勢不斷增強(管理政策持續優化、管理機構專業化);主動融入全球治理,凸顯大國擔當;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動態調整靈活性強;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戰略支撐。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跨國人口流動受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各國應依據自身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及時調整移民政策;各國需重視移民的社會融合,構建包容的社會環境;健全的法律體系是有效管理跨國人口流動的基礎;推動移民政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完善對移民人才的管理體系。 (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