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7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埃及第一王朝時,鷹神荷魯斯符號出現在王名框上:第二王朝起,太陽神“拉”之名被納入王名;第三王朝時,源自太陽崇拜的“金荷魯斯”頭銜成為君主的固定稱號;至第四王朝,作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建筑群嚴格按東西軸線布局(象征太陽軌跡)。這一演變過程說明古埃及A.王權與神權的聯系日益密切B.宗教儀式主導政治活動C.宗教信仰塑造社會喪葬文化D.神話體系決定建筑形制2.據《后漢書》記載:大秦(羅馬)欲通漢,安息(中亞帕提亞帝國)阻其直達。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塞外獻禮,“始乃一通”。這可用于說明古代中國與羅馬A.民間交往受政府阻礙B.借助絲路建立了穩定外交C,交流依賴于安息中轉D.探索直接交流的艱難歷程3.有學者指出,特轄制“消滅了封建割據殘余,使沙皇的權力大大加強,中央集權得到鞏固。”也有學者認為,其“沒有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和官僚隊伍,使國家偏離了正常的發展道路,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后果”。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歷史評價受學者階級立場制約B.研究視角差異影響歷史解釋C.特轄制是專制皇權的畸形擴張D.歷史研究需要多源史料互證4,下圖是《東方文化集成:日本古代史》(論述了日本從遠古時代到律令制國家時期的歷史)的部分章節目錄。下列屬于第四章內容的是第一章僂國的成立第二章樓王權的形成第三章樓王權的發展第四章律令制國家的成立第五章律令制國家的經濟【高一7月質量檢測·歷史第1頁(共6頁)】FJA.模仿唐制,中央集權B.政權建立,逐步統一C.集權瓦解,幕府統治D.土地兼并,莊園興起5.14世紀,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其游記中描繪道:東非摩加迪沙是“大型商貿城市”,居民每日屠宰百頭駱駝與綿羊供應市場,其精織的摩加迪沙布(棉織品)遠銷埃及等地。這反映出該城A.長途貿易占據經濟主導地位B.是東非地區的棉紡織業中心C.經濟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D.畜牧業與手工業實現專業化6.16~17世紀,歐洲經歷物價普遍上漲300%~400%的“價格革命”。在此期間,西北歐的安特衛普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阿姆斯特丹依托東印度公司主導食用糖、紡織品等大宗商品的國際流通;荷蘭主導的三角貿易體系也初步形成。據此可知,西北歐的崛起主要得益于A.價格革命加速封建生產關系的解體B.歐洲的經濟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轉移C.以殖民貿易為核心的商業革命推動D.工業革命引發的生產技術革新推動7.但丁在《神曲》中宣稱“人不能像走獸般活著,應追求美德與知識”,以抵達天堂。此外,他既肯定現世生活意義,又借宗教“三界”框架批判教會:將腐敗教皇打人地獄,并為異教哲人設置特殊區域。這反映出《神曲》A.以宗教敘事承載人文精神覺醒B.徹底顛覆了基督教神學世界觀C.用理性主義批判宗教蒙昧主義D.調和了世俗王權與教權的矛盾8.19世紀初,法國在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地區強制推行統一法律、廢除等級特權、實施公民平等,并沒收教會地產進行財產重組。這些舉措A.奠定了德意志政治統一基礎B.沉重打擊了當地封建保守勢力C.有效綴和了法國的外交環境D.推動了啟蒙思想的本土化實踐9.19世紀末,法國計劃將西非變為“第二個印度”,比利時國王力圖壟斷剛果貿易,英國則鼓吹在非洲占領新的領土以安置人口與傾銷商品。這表明當時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已形成B.大西洋貿易主導權已完成轉移C.非洲逐步淪為歐洲經濟的附庸D.列強間的殖民競爭趨于白熱化10.下表為巴黎公社成立后實施的舉措。這些舉措意在范圓舉措簡介經濟實施8小時工作制;禁止雇主克扣工資,關閉工廠交由工人協作社管理軍事頒布撫恤金法令,保障前線傷員及陣亡軍人家屬生浩救膏興辦職業學校,使學生快速掌握實用技能A,爭取民眾支持以鞏固新生政權B嘗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范式C.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D.徹底廢除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11.下面為1900和1914年美國工廠相關數據對照表。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時間工廠總數年產值工人數量1900年51.2萬家130億關元530萬人1914年17.3萬家230億關元647萬人【高一7月質量檢測·歷史第2頁(共6頁)】FJ高一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從第一王朝的荷魯斯符號到第四王朝金字塔與太陽崇拜的結合,反映出古埃及統治者通過神權符號(王名、頭銜)和建筑象征不斷神化王權,體現王權與神權聯系強化的趨勢,故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宗教儀式”(如祭祀流程)對政治活動的“主導”作用,僅體現王權借助神權符號強化統治,故排除B項:材料中“喪葬文化”特指法老(王權)的喪葬制度,而非“社會”層面的普遍文化,且前三個王朝的王名、頭銜演變與喪葬無關,故排除C項:“決定”的表述過于絕對,金字塔軸線布局受神話影響,但建筑形制還受技術、權力需求等因素制約,故排除D項。2.D材料反映了羅馬(大秦)試圖與漢朝直接交流,但受安息帝國的阻礙,直至166年才通過遣使實現首次官方接觸。這一過程體現了羅馬探索與中國直接交流過程的艱難曲折,故D項正確。材料核心是“大秦王安敦遣使”的官方行為,末提及“民間交往”的情況,故排除A項:絲綢之路雖是交流通道,但材料僅體現大秦單次遣使來漢,未涉及“穩定”的長期關系。此外,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官方往來具有偶發性,不符合“穩定外交”的特征,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安總阻其直達”,說明羅馬試圖繞過安總直接與漢通使,最終通過日南塞外實現直接聯系,而非“依賴于安息中轉”,故排除C項3.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前者是從中央集權強化的政治效果視角出發,評價特轄制的積極意義:后者是從官僚制度建設的制度完整性視角出發,評價特轄制的消極影響:二者不同的評價結果正是受研究視角差異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學者的階級背景,兩種觀點均屬于學術視角下的客觀分析,故排除A項;C項更貼近第二種評價的負面立場,但忽略了第一種評價的正面視角,無法全面概括材料內容,故排除:“多源史料互證”適用于因史料缺失導致結論片面的情況,但材料已包含兩種基于史實的評價,二者分歧源于研究視角不同,而非史料不足,故排除D項。4.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紀時期,日本實施大化改新,以唐朝律令為藍本制定《大寶律令》,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廢除世襲貴族特權,故A項正確。“政權建立,逐步統一”是“倭國的成立”(第一章)的特征,公元5世紀初,大和政權統一日本列島,形成早期國家,散排除B項:“集權瓦解,幕府統治”是日本12世紀末以后的特征,律令制衰落后,武士集團娓起,鐮倉幕府建立,形成“幕府統治”,故排除C項:律令制下土地國有制(班田制)在8世紀后逐漸崩遺,貴族與寺院通過上地兼并形成莊園,此現象屬于第五章“律令制國家的經濟”后期內容,而非律令制國家成立階段的特征,故排除D項5.C根據材料可知,摩加迪沙至少同時具備商貿流通、畜牧業生產、手工業制造三類經濟形態,彼此關聯(如畜牧業為手工業提供原料,商貿推動手工業規模化),形成多元融合的經濟結構,故C項正確。材料中“每日屠宰百頭駱駝與綿羊”說明畜牧業服務于本地消費,與長途貿易并存,未體現出“長途貿易占據經濟主導地位”,故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摩加迪沙的紡織業發達,未涉及與東非其他地區的比較,無法論證其“中心”地位,故排除B項:“專業化”側重產業分工細化(如牧場專門養殖、工坊專門紡織),但材料未提及生產環節的分工,僅描述生產規模,故排除D項。6.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特衛普成為金融中心,反映了商業信用、金融體系的變革與發展:阿姆斯特丹依托東印度公司主導大宗商品流通,體現了大型壟斷性貿易公司的出現和運作,其貿易活動具有強烈的殖民擴張性質:荷蘭主導三角貿易是典型的、以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為基礎的跨大西洋貿易模式。這些事例的核心共性是它們都屬于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的范疇,且其動力和內容高度依賴殖民貿易,故C項正確。價格革命(物價上漲)確實瓦解了封建制度,但材料中“安特衛普發展金融業”“三角貿易”等均屬于商業革命范疇,與封建生產關系解體并無直接關聯,故排除A項;歐洲經濟中心轉移是西北歐崛起的結果而非“原因”,故排除B項: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錯位,故排除D項7.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神曲》通過宗教敘事(如“三界”框架、靈魂救贖)表達了人文主義內核:肯定現世生活的意義和人的價值:他將腐敗教皇打入地獄、異數哲人置于特殊區域,實質是借宗教形式批判教會權威。這體現了文藝復興初期人文精神“借宗數外殼覺醒”的特點,故A項正確。“徹底顛覆”與史實不符,但丁仍保留“天堂”“地獄”等宗教概念,僅反對教會對宗教解釋權的華斷,并未否定基督教神學體系的根木框架,故排除B項:“理性主義”是17一18世紀啟蒙運動的核心,而《神曲屬于14世紀文藝復興早期作品,其核心理念是人文主義,批判方式仍依托宗教意象,而非理性哲學,故排除C頂:但丁批判的對象是教會腐敗,而非王權與教權的關系,故排除D頂。8.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在德意志占領區推行《法國民法典》,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沒收教會地產,有力地沖擊了德意志地區的封建土地制度和特權階層(如貴族與教會勢力),故B項正確。1871年,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德意志統一,與法國19世紀初的措施無直接聯系,做排除A項:拿破侖在德意志的改革被歐洲封建君主視為“革命輸出”,反而激化了矛盾,引發了歐洲更激烈的反法聯合,故排除C項;“啟蒙思想的本土化實踐”強調德意志地區主動吸收理性、平等理念(如康德哲學),而材料則是法國“強制推行”的統治政策,屬于外部植人,故排除D項9.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歐洲列強為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锨起瓜分非洲的狂潮。材料中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國的主張反映出帝國主義國家間殖民競爭的激化,故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材料中各國的主張是體系形成過程中的表現,而非最終結果,故排除A項;大西洋貿易主導權轉移發生在16~18世紀(如17世紀荷蘭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海上馬車夫”,18世紀英國通過殖民戰爭確立霸權),19世紀末大西洋貿易已由英國主導,且材料未涉及貿易主導權更迭,故排除B項:非洲淪為經濟附肅的本質是列強通過資本輸出、掠奪原料等經濟手段控制非洲,而材料強調的是“領土占領計劃”,屬于政治軍事層面的殖民擴張,而非經濟結構的依附性變化,故排除C項10.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公社在經濟上保護工人權益,旨在爭取工人階級支持:軍事上保障傷員家屬生活,有利于穩定前線戰士軍心:教育上興辦職業學校,契合底層民眾對技能提升的需求。這些措施通過改善民眾生活回應社會訴求,直接服務于“爭取民眾支持以鞏固政權”的目的,故A項正確。巴黎公社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其措施多為應總性實踐,而非“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范式”,故排除B項;材料中巴黎公社通過興辦職業學校這一舉措解決現實問題,未形成系統性的教育體系規劃,故排除C項;巴黎公社僅將“關閉工廠交由工人協作社管理”,并未對所有資本主義企業實行公有制改造,“徹底廢除”私有制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11.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組織通過兼并中小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將分散的私有制生產轉化為集中化管理,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資源分配機制發生重大調整,故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美國“經濟結構”(如農輕重的比例)的變化,僅體現工廠數量與規模的調整,故排除A項:材料中美國工人數量從1900年的530萬增至1914年的647萬,增長率(22%)雖低于產值增長率(77%),但這恰恰說明壟斷組織通過技術革新(如機械化)提升了生產效率,單位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得到提升,故排除C【高一7月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秦第1頁(共2頁)】FJ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高一7月質量檢測(福建).pdf 高一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