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下學期學科素養水平調研試題七年級歷史2025.07(時間60分鐘總分100分)一、鮑項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1.初中歷史課程強調“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隋唐時期最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是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下列舉措體現了這一觀點的是A.興建皇家宮殿B.創立科舉制度C.減輕百姓租役D.加強軍備建設3.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圖1、圖2共同反映了圖1彩繪仕女弈棋圖圖2唐代女子騎馬俑A.多樣的雜劇藝術B.開放的社會風氣C.豐富的醫藥寶庫D.成熟的舞蹈技藝4.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馬嵬行》中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這首詠史詩評論的歷史事件是A.文景之治B.貞觀之治C,開元盛世D.安史之亂5.《資治通鑒》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咸陽集賢宮,饑餓困頓之際,楊國忠買胡餅獻上。此外,在唐代銜市上銷售胡餅的店鋪隨處可見。這表明唐代A.民族交融頻繁B.都市生活繁華C.產生華夏認同D.胡漢差異消失6.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A.文學藝術多姿多彩B,中外貿易往來頻繁C.社會風氣漸趨保守D.生產技術領先世界七年級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7.圖3的錢幣展品中能充分證明中國文化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是A.秦半兩錢B.西夏貨幣C.和同開稱D.契丹貨幣圖38.“他倡導醫德,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所撰醫學著作特以千金’命名。”材料中的他是A,張仲景B.華佗C.李時珍D.孫思邈9.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代表”“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天真狂放的藝術個性”三個特征的唐代詩人是A.駱賓王B.杜甫C.白居易D.李白10.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鼓勵民間開星荒田,興修水利,法令推行六七年后,全國共興修較大的水利工程一萬多處,灌溉土地三千六百多萬畝。王安石實施的這一措施為A.農田水利法B.方田均稅法C.保甲法D.募役法11.遼寧省博物館展廳里有一口碩大的銅鐘,因上面儔有北宋皇帝出行的儀仗鹵簿(1ubu)圖,被稱為“鹵簿鐘”(圖4)。據考證,這口大鐘曾與宋徽宗、宋欽宗二帝一同被一少數民族軍擄走,在北上途中被丟棄。它見證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一少數民族”指比宋刻薄神A.契丹B.女真圖4C.黨項D.蒙古12.史書記載:“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準水中流畫疆,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材料中達成和議的兩個政權是A.北宋和西夏B.北宋和遼C.南宋和西夏D.南宋和金13.《讀史方與紀要》評:“元人混一,區宇幅員最廣…()之制為后世所因。”材料評述的制度是A.行省制B.郡縣制C.三省六部制D.科舉制14.元朝時,運糧船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這A.提高了全國糧食產量B.溝通了五大水系C.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D.促進了民族交融七年級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學科素養水平調研試題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2025.07一、單項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50 分)1—5. CCBDA;6—10. BCDDA; 11—15. BDACB;16—20.CDABC; 21—25. CDBAA二、非選擇題(共 50 分。其中第 28 題 18 分,第 26、27 題各 16 分)26.(16 分)(1)公平競爭,擇優錄取;(2 分) 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創立。(2 分)(2) “八股取士”(或考試題目必須出自“四書”“五經”,不得隨意發揮;文章須分為八個部分)。(2 分)(3)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進步和發展。(4 分)(4)評分標準:觀點 2 分;論述 4 分;滿分 6 分觀點 1:科舉制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開創了科舉制。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明清時期,統治者對科舉制進行了改變,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都禁錮了思想,不利于思想學術的進步和發展。由此可見,科舉制度既推動了社會進步,在明清時期也有很大的消極影響。觀點 2:科舉制推動了社會進步,是一種制度創新。論述(積極作用)觀點 3:科舉制阻礙了社會發展論述(消極影響)27.(16 分)(1)玄奘西行;(2 分)鑒真東渡。(2 分) (2)原因:政府高度重視;造船業發達;經濟繁榮;海路交通發達等。(答出一個要點得 2分,答出兩個要點即得 4 分)(3)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供了重要基礎。(2 分)(4)閉關政策;(2 分)原因: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2 分)(5)堅持對外開放等。(言之有理即可,2 分)28.(18 分)(1)和親;(2 分)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2 分)(2)澶淵之盟;(2 分) 維持宋遼長期和平,促進經濟交流(邊境“牛羊被野”)。(2 分)(3)澎湖巡檢司。(2 分)(4)冊封、設機構;(4 分)(5)元朝貢獻:疆域整合:首次將西藏、臺灣納入中央行政管轄(宣政院、澎湖巡檢司); 民族交融:回回形成,體現“多元一體”格局雛形。(答出一點,2 分)清朝貢獻:制度創新:金瓶掣簽確立中央對西藏宗教事務的控制權; 有效管轄:冊封、金瓶掣簽、設伊犁將軍等舉措,加強了對邊疆的有效管轄。(答出一點,2 分)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第 1 頁 共 1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答案(期末)歷史.docx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