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檢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 案 D D C B B A A C B A D B B C C二、非選擇題16.(10 分)(1) 總體趨勢:呈現由北向南逐漸增多,并由中原地區不斷向四周(特別是邊疆地區)擴散的趨勢。(4 分)(2) 從經濟重心南移的角度作答:南方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為大規模建筑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需求。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作答: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特別是明清時期大一統局面的鞏固,穩定了社會秩序,為邊疆地區人民生活和古建筑遺產維護,提供了保障。從民族關系的角度作答:民族交融不斷加強,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技術傳播,為古建筑的修建、保護提供了條件。(6 分)17.(12 分)(1) 唐朝中后期劃分縣的戶口標準明顯提高,反映了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加。元朝以南北方分區劃分標準,反映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人口的增加。明朝以收稅的多少作為標準,反映了封建政府放松了對人民的控制,賦稅制度的變革,社會經濟的發展。(6 分)(2) 清朝對縣的分等是歷代各種標準的綜合。從簡單的大小縣發展到復雜的沖繁疲難,體現了行政管理的精細化趨勢、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但受制于傳統體制,始終未能突破傳統的治理模式。(6 分)18.(13 分)《火線》 時代《火線》作為中共河北省委的理論刊物,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抗日救亡時代需求、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要宣傳陣地與策略指南。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華北事變,國民政府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中共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第 51 期文章揭露國民政府“摧殘抗日運動”,呼吁建立“民族民眾一致抗日”的統一戰線。打破國民黨的輿論封鎖,爭取民眾政治認同。西安事變爆發推動國共合作,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第 72 期首次系統提出“既聯合又斗爭”原則,強調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為統一戰線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展現應對復雜局勢的政治智慧。七七事變后全國抗戰開始,華北成為敵后戰場。第 86 期駁斥錯誤思潮,第 97 期強調對友軍摩擦“仁至義盡”“政治解決”,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統一。維護統戰大局,推動華北游擊戰有序開展。《火線》以敏銳的時代洞察力,在傳播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的主張,促進和維護全國團結抗戰局面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它不僅可以為中共黨史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寶貴的歷史資料,高二歷史答案 第 1 頁 (共 2 頁){#{QQABBQShwwA4wFYACI7bUQWcCQkQkJISJaomhRCSOA5CiRNABCA=}#}更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存亡關頭立足人民立場、因時調整策略的歷史主動性,為全民族抗戰勝利奠定思想基石。19.(11 分)(1) 甲是第二產業。乙是第一產業。丙是第三產業。(3 分)(2) 乙占比呈現“先小幅度上升后大幅度下降”的趨勢(1978-1984 年小幅度上升,1984 年以后大幅度下降)。(2 分)整體原因: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產業政策的優化調整;小幅度上升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力全面釋放,農業總產值明顯增加;大幅度下降原因:1984 年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6 分)20.(9 分)第一方面,結合“1981年”信息,說明我們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二方面,兩個公社簽訂合同,技術與資源互補,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推動原料、技術等跨區域流動。第三方面,八寶公社編織廠產品的出廠,說明經濟體制改革增加了人民的收入。第四方面,人民日報通過專欄,對兩個公社的生財之道進行肯定,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鼓勵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信息提取 1 分,解釋 2 分,選擇 3 條即可得 9 分)注:此答案僅供參考。若學生答案不拘所給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師須酌情給分。高二歷史答案 第 2 頁 (共 2 頁){#{QQABBQShwwA4wFYACI7bUQWcCQkQkJISJaomhRCSOA5CiRNABCA=}#}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6.624年,唐高祖敕令:“士農工商,四人各業。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工商雜類,不得高二歷史2025.07預于士伍。”992年,宋太宗詔日:“國家開貢舉之門,廣搜羅之路…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這一變化注意事項:A.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變動B,提高了工商業者的政治地位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C.打破了士族的政治壟斷D.反映了科舉考試程序日益完善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7.1882年,朝鮮向清朝提出“變通舊制”的請求:一是在兩國間建立新的商務關系;二是派遣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使節進駐北京。這一請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據此可知試卷上無效。A,傳統朝貢體系受到挑戰B.清政府放棄傳統外交理念C.清朝兩國外交矛盾尖銳一、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D.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符合題目要求的。8.1894年,胡傳在鎮守合灣期間作《學為人詩》,告誠兒子胡適:“五常之中,不幸有變;名1,考古人員在距今約6000年的湖南遭縣城頭山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有古城遺址、多座分攸關,不容稍親。義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無所尤怨。”據此可知,胡傳陶窯、氏族墓葬、大型祭壇、灌溉設施完備的水稻田等。據此可知,當時A.積極應對邊疆危機B.要求推動新式教育C.主張維系儒家倫理A.出現了商品交換與商業貿易D.倡導進行維新變法B.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出現C.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已具備9.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員越飛發表《孫越宣言》,宣言指出:“中國D.復雜社會管理功能已經形成2,下表為戰國時期兩大學術派別主張的分歧。這兩大派別是最要最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關于此項大事業…中國當得俄國國民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懶也。”這表明孫中山派別一派別二A.意圖走蘇俄式革命道路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強調人與自強調自然界的和諧與變化,認為宇宙的運作遵B.放棄了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然的和諧共生循陰陽五行的規律C.主張新三民主義以推動國共的合作D.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主張以德治國,強調君主的道德示范作通過觀察天象和計算歷法,制定國家政令和祭10.下圖為廣東省農民協會《犁頭》雜志刊登的漫畫《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我們的將來》。用,并通過禮樂制度來維護社會秩序祀活動,甚至參與國家政令的制定最符合漫畫主題的斗爭要求是A,道家和陰陽家B.法家和墨家,C.儒家和法家D.儒家和陰陽家漫畫由三幅圖組成:上面3.公元前220一前212年,秦朝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東通燕齊、南達吳楚)和直道(北一福是廣大工農被壓在一抵九原)。秦朝修建這一交通工程旨在塊巨石之下,石頭上坐著A.促進各地商貿物資交流B.便利皇帝巡游天下“帝國主義”“軍閥”“買C.強化中央對域控制力D,推動邊疆民族交融辦”“大地主”“土豪”4.《晉書》載,后秦皇帝姚興統治時期,天水姜龕、東平淳于岐等大儒“教授長安,諸生自遠“劣紳”:中間一幅是被而至者萬數千人”。姚興常于聽政之暇“引龕等于東堂,講論道藝”。后秦統治者意在壓迫的工農合力反抗,推A,恢復漢代察舉選官制度B.構建以儒學為核心的政治認同翻了壓在他們頭上的壓迫C.推動佛道思想融合發展D,鞏固北方農耕區域的經濟基礎者和剝削者:下面一幅是5.據史料載:漢代諫官“隸屬辛相”,諫諍皇帝言行;唐代臺諫“為天子耳日”,監督百官;壓迫者和剝削者被打翻在宋代置諫院,諫官“由皇帝親搖”,學規諫朝政。這一變化反映出地,工農站起來了。A.國家治理完善的過程B.集權政治發展的歷程A.“打倒列強,除軍閥”B.“打土豪,分田地”C.監察制度優化的途徑D.選官制度變遷的創新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D.“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高二歷更試題第1頁(共8頁)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答案2025.07.pdf 高二期末2025.7.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