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安徽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命題分析:依標立魂 情境鑄基 任務育人一、依標立魂:命題立意彰顯素養導向(一)課程性質維度:落實根本任務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試題嚴格遵循《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凸顯政治性與思想性的學科特質。如選擇題第1題以“大學生村官基層工作”為情境,題干中“數十萬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數百萬青年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表述,將“貢獻青春力量、肩負時代重任”的責任擔當考查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精準呼應課程“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核心目標。該題設置的③“貢獻青春力量”和④“肩負時代重任”兩個正確選項,直接指向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體現了“認識國家發展戰略,增強社會責任感”的課標要求。非選擇題第17題以中國助力全球南方發展為背景,材料中“中國在非洲建設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與拉美國家簽署自貿協定、舉辦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等具體案例,考查“中國擔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試題要求學生分析中國助力全球南方共同發展體現的中國擔當,直接落實課標中“認識中國國際地位和作用,增強國家認同感”的具體要求,通過“推動全球南方團結振興”“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等答題要點,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二)時代要求維度:緊扣社會脈搏試題緊密結合2024-2025年社會熱點,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選擇題第2題針對“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趨勢”的社會問題,以國家衛健委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發布《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為背景,考查健康生活方式。題目設置的①“合理膳食”和③“適量運動”兩個正確選項,直接呼應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引導學生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選擇題第9題運用“2017-2021年專利權人遭遇專利侵權的比例”圖表,材料中侵權比例從2017年的25.0%下降至2021年的10.8%的具體數據,考查知識產權保護現狀。試題要求學生分析圖表反映的現象,正確選項B “專利保護環境持續優化”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需求,通過數據解讀考查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對國家戰略的認知。非選擇題第 15 題以候鳥保護為切入點,結合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材料中 “我國生態環境持續好轉,鄱陽湖成為候鳥棲息地”“法律明確將候鳥遷飛通道納入保護范疇” 等內容,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法治教育有機融合。試題第(1)問要求運用 “建設美麗中國” 知識說明加大候鳥保護力度的理由,凸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時代主題,體現學科課程的現實關懷。(三)學生發展維度:貼近成長需求試題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契合初中生認知發展特點。選擇題第 3 題針對 “青春期煩惱” 設置四個具體情境,如序號①“喜歡和女生開玩笑卻引起反感”,解答要求 “把握好交往尺度,言談得當,舉止得體”;序號③“媽媽過度管教”,解答建議 “加強溝通,相互理解”。這些情境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考查人際交往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選擇題第 6 題通過 “謙辭敬語知多少” 知識競答片段,題干中 “‘令尊’指對方父親,‘家母’指自己母親” 的對話內容,考查禮儀文化。正確選項①“學習禮儀文化” 和④“做文明有禮的人” 貼近校園活動實際,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踐行文明行為,體現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非選擇題第 14 題要求推薦新民主主義革命背景的文藝作品,如示例《清貧》,材料中《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的引用,既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能力,又通過 “紅軍長征”“抗日戰爭” 等歷史背景的情感體驗培養道德修養。試題第(2)問要求寫出推薦理由,符合初中生心理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從文藝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二、情境鑄基:情境創設構建問題場域(一)情境真實性:扎根生活實踐試題情境高度還原現實生活,增強學生代入感。選擇題第 7 題 “視頻平臺未經允許公布顧客肖像” 的案例,材料中 “顧客小芳明確拒絕入鏡,平臺仍公布全臉視頻,小芳訴至法院后平臺刪除視頻并賠償” 的完整過程,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肖像權糾紛。學生可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侵權行為的法律后果與維權路徑,正確選項③“侵犯了小芳的肖像權” 和④“承擔了民事責任” 直接指向現實中的法律問題,考查法治實踐能力。非選擇題第 16 題 “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的材料,引用 “2023 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9 萬元”“2024 年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等具體數據和事件,真實反映農村改革實踐成果。試題第(1)問要求簡述小崗村改革再出發的意義,通過真實情境考查學生對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展現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選擇題第 5 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模擬審判” 情境,材料中 “法院不提供庭審腳本、不預設審判結果,學生沉浸式體驗網絡信息安全違法案件” 的描述,基于真實法治教育活動設計。正確選項①“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養” 和③“增強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 體現情境的實踐價值,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理解法律程序,增強法治觀念。(二)情境典型性:聚焦核心知識情境選取具有學科代表性,精準指向核心知識考查。非選擇題第 14 題以《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為素材,材料中 “紅軍長征時期軍民魚水情深”“抗日戰爭時期點燃抗日熱情” 的內容,通過經典文藝作品考查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民族精神內涵。試題第(1)問要求結合材料談談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直接對應課標 “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的要求。選擇題第 12 題 “中挪水產品貿易” 案例,題干中 “中國是全球最大鰻魚養殖和出口國,挪威三文魚出口中國” 的表述,典型體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貿易規則。正確選項 B “經濟全球化” 直接考查核心概念的理解與應用,通過具體貿易現象考查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特征的認知。非選擇題第 10 題以 “宣紙制作技藝” 為載體,材料中 “100 多道工序”“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介紹,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典型承載工匠精神與文化傳承主題。正確選項①“工匠精神”、③“文化傳承” 和④“文化自信” 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考查 “文化自信” 核心素養。(三)情境適切性:契合認知水平情境難度與初中生認知特點高度適配。選擇題第 4 題以 “與其尋找光明,不如讓自己成為一盞燈” 的比喻考查 “自強不息” 精神,題干運用形象比喻,適配學生抽象思維初步發展的特點。正確選項 D“自強不息,挖掘自身潛能” 通過文學化表達降低理解難度,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與具體生活相聯系。非選擇題第 13 題評析 “自尊與尊重他人何者更重要”,材料中甲乙同學的不同觀點設置,要求學生辯證分析。試題既考查思維能力,又貼近人際交往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 “自尊與尊重他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的正確價值觀,符合初中生辯證思維發展的認知水平。選擇題第 8 題以 “市民服務熱線” 情境考查 “以人民為中心” 的發展思想,材料中 “百姓的‘訴’、話務員的‘應’與相關部門的‘辦’連接” 的生活化描述,用常見場景降低理解難度。正確選項 A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體現學科知識的生活價值,考查學生對國家治理理念的認知。(四)情境復雜性:考查系統思維部分情境要求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考查系統思維能力。非選擇題第 16 題包含小崗村改革、合寨村民主自治、中關村創新三個材料,分別對應改革、民主、創新主題。試題第(1)問分析小崗村改革意義,第(2)問為社區治理提建議,第(3)問闡釋中關村創新實踐,學生需轉換思維視角綜合作答,體現知識遷移與整合能力。如第(3)問要求結合材料分析中關村如何詮釋 “創新永無止境”,需從 “創建國家級人才特區”“知識產權法院”“高新技術企業突破關鍵技術” 等多維度分析,考查系統分析能力。非選擇題第 15 題關于候鳥保護,材料涉及 “生態環境好轉”“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打擊非法捕獵力度” 等多維知識。試題第(2)問要求運用 “建設法治中國” 知識說明如何做好候鳥保護工作,學生需從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 等層面綜合作答,考查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選擇題第 9 題通過專利侵權數據圖表,要求解讀 “專利保護環境優化” 趨勢,材料中侵權比例逐年下降的曲線變化,考查學生數據分析與邏輯推理能力。學生需結合數據變化趨勢,分析背后的政策支持、法律完善等因素,體現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三、任務育人:問題驅動測評素養達成(一)任務類型多樣性:覆蓋多元能力試題任務類型豐富,形成多維能力測評體系。非選擇題第 13 題 “評析自尊與尊重他人” 屬于評價類任務,要求學生運用辯證思維進行價值判斷,答題要點需包括 “自尊是內在修養,尊重他人是外在表現”“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健康人格” 等,考查分析評價能力。非選擇題第 14 題 “理解中華民族精神” 屬于理解類任務,第(1)問要求結合材料談談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學生需從《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的材料中提取 “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等民族精神內涵,考查信息提取與整合能力。非選擇題第 16 題 “為社區治理提建議” 屬于實踐類任務,第(2)問要求學生為所在村或社區治理提兩條合理建議,如 “完善居民議事會制度”“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等,考查知識遷移與創新應用能力。選擇題第 5 題 “模擬審判目的” 考查認知理解能力,各類型任務相互補充,全面測評學生的學科素養。(二)思維層級進階性:考查深度思考任務設計體現思維層級的遞進性。選擇題第 11 題通過 “何尊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出處” 的材料,考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屬于記憶識別層面,學生只需根據歷史知識判斷正確選項 D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非選擇題第 14 題要求結合文藝作品分析民族精神,屬于理解整合層面,學生需將《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的具體內容與民族精神內涵相聯系,如 “長征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時期的體現”,考查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非選擇題第 17 題 “青少年為世界添光彩” 屬于應用創新層面,第(3)問要求以 “擔當” 為主題談談青少年怎樣為世界添光彩,學生需將個人發展與全球治理結合,如 “學習國際知識,參與全球議題討論”“培養包容心態,促進文明交流” 等,考查知識的應用與創新能力。非選擇題第 13 題的觀點評析任務,考查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屬于分析評價層面,學生需對甲乙同學的觀點進行質疑、分析和評價,體現思維能力的進階培養。(三)素養考查融合性:素養目標統領任務設計緊密圍繞核心素養目標,實現素養考查的有機融合。政治認同方面,非選擇題第 17 題考查中國國際擔當,材料中 “中國助力全球南方發展” 的具體舉措,引導學生認同中國的大國責任;選擇題第 1 題考查國家發展戰略認同,強化學生的政治立場與價值取向。法治觀念方面,選擇題第 5、7 題考查法治實踐,如第 7 題通過肖像權糾紛案例考查侵權責任承擔,第 5 題通過模擬審判考查法律程序;非選擇題第 15 題考查環保法治意識,要求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候鳥保護,培養規則意識與法治思維。責任意識方面,選擇題第 1 題考查社會責任,引導學生關注鄉村振興;非選擇題第 17 題考查全球責任,要求學生思考青少年為世界添光彩的舉措,樹立擔當精神。文化自信方面,選擇題第 6、10、11 題考查禮儀文化與傳統文化認同,如第 10 題通過宣紙制作技藝考查工匠精神與文化傳承,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與自豪感。四、命題原則:多維協同引領教學導向(一)依標命題保規范試題嚴格遵循課標要求,確保內容規范、無超綱現象。選擇題第 3 題考查青春期心理調適,對應課標 “學會與異性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要求,題干中 “青春期煩惱” 的情境設置和解答建議均符合課標規定。非選擇題第 14 題考查民族精神,直接對應課標 “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要求,材料選取和問題設置均在課標范圍內。試題結構符合課標建議,選擇題 12 題(24 分)、非選擇題 5 題(56 分),總分 80 分,與考試說明一致,體現命題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二)價值導向育新人試題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非選擇題第 14 題通過《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文藝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材料中 “紅軍長征”“抗日戰爭” 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非選擇題第 16 題通過小崗村、中關村故事,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選擇題第 8 題考查 “以人民為中心” 的發展思想,強化制度認同。全卷無錯誤價值觀導向,體現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素養導向促變革試題通過真實情境與多樣任務,引導教學從“知識傳授” 向 “素養培養” 轉變。非選擇題第 15 題融合生態保護與法治建設,促使教學加強知識整合與跨學科聯系,教師需在教學中結合 “建設美麗中國” 與 “建設法治中國” 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非選擇題第 17 題的全球南方合作議題,引導教學關注國際視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教師需在教學中融入國際政治經濟知識,拓寬學生的全球視野。選擇題第 5 題的模擬審判情境,體現 “做中學” 理念,推動實踐教學的開展,教師可通過模擬法庭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綜上,2025 年安徽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通過 “依標立魂、情境鑄基、任務育人” 的三維架構,實現了課程性質、時代要求與學生發展的有機統一。試題從選擇題的情境創設到非選擇題的任務設計,均緊密圍繞核心素養考查,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