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河北省道德與法治中考試卷分析——試卷中的變與不變2025年河北省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首次與歷史分開獨立命題,表現出了穩中有變的整體特點。結合2022年版課程標準及我市中考情況等多方面分析來看,這套試題保持了以往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凸顯學科素養,具有較強的學科特色的特點。同時,本套試題又體現出與以往河北中考不同的新特點。具體分析如下:1.命題導向與整體特點試題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原則,以試題形式踐行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目的,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試卷整體難度適中,但文字材料閱讀量增大,除圖片素材外文字部分有三千五百多字。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的同時,更側重知識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的應用和理解。體現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對健全人格素養考察比重增加,主要體現在主觀試題13題。2.考查內容本套試卷在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考察之外,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以選擇第2題和主觀題13題為主,除了考察“生命”以外,還涉及正確認識對待自己,在集體生活中關愛同學朋友、團結協作、磨礪意志等內容,在校園生活體驗中學會處理與同學朋友、國家、集體的關系,在集體生活中健康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對學生“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學科素養考察較往年中考試題更突出。3.題型分析選擇題部分12道選擇,其中1-10題每題2分,11和12題考查民族團結內容,各3分,共6分。選擇題以情境為背景材料,以知識為載體,考查角度全面,與近幾年文綜道德與法治部分的選擇基本一致。需要關注的是,背景素材選擇上更傾向于為學科素養服務,不刻意追求近一年內的時政新素材,12個選擇中只有1、8、10三道試題明確體現了選用了一年內的新素材。主觀題部分主觀題包括13、14、15三題、每題3問,共9問,數量結構變化不大。同時,試題呈現的新特點比較突出。首先,試題情景化更突出、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例如13題以校園集體生活為背景、14題以學校模擬法庭活動為背景、15題以學校研學旅行為背景,都是貼近初中生生活的情境。這要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探究性教學活動,從而實現真正指導學生生活的教育作用。其次,題目設置有一定的難度梯度。14(2)(3)兩問得分率均低于50%,13(2)(3)兩問得分率均低于60%。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要全面學習,對學生要全面培養。再次,試題設問更明確,與試題情境、知識結合更加緊密。這對學生準確讀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正確理解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主觀題所有設問都需要結合背景材料才能讀懂,作答時都需要緊扣背景材料內容和設問要求,否則會失分甚至是“0”分。例如15(2)“據材料,按照小勝的建議,請你再設計兩個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需要據材料中“前南峪村”實際,不符合“前南峪村”地點要求的答案不得分;按照小勝的建議中“利用好當地的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發揮鄉村研學旅行的育人作用”,學生應該圍繞“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兩個角度,走出學校,主體應該是“學生”,不符合這些限定的答案不得分;而且要求“再設計”“兩個”、“具體”實踐活動,材料中活動重復寫、一個活動、不夠具體的活動都會造成失分。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簡單的教授知識,更應該注重知識的理解、遷移、運用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加關注學生的素養養成和可持續發展。4.中考閱卷情況反映的問題部分題目成績分布離散程度較大。例如14(3)考察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保障司法公正”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但是35.8%的學生為“0”、25.95%的學生為滿分,這反映出部分學生理解知識并學以致用的能力需要提高。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多種方式全面、細致、透徹的落實教學內容,全面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部分題目失分點較集中。例如13(2),39.59%的學生能夠表達健康的體魄、文化課成績好對于我們成為國家棟梁之材都很重要,但是沒有再新增2個成為棟梁之材的因素,造成只得“2分”。13(3)學生考慮規則、尊重等道德角度較多,考慮對隊員調控情緒、戰勝挫折等心理健康角度較少。這從側面反映出2025年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全面落實五大學科核心素養、全學全考,但教師可能受往年中考“經驗”影響,忽視或輕視了此部分內容。總體而言,2025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在不斷調整中落實了新課程標準,考查了學生的學業水平,有助于高中學校選拔人才。同時,對教學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促使教師不斷思考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兼顧知識與能力、方法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確保整體教學質量,給九年義務教育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