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十課拓展空間《我眼中的祖國發展》教學設計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八年級上冊 課題 我眼中的祖國發展教學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為依據,立足“政治認同”“責任意識”核心素養,通過“時空穿越”情境與多維度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經濟、科技、生態、文化等視角感知祖國發展成就,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道路,激發民族自豪感與奮斗使命感,實現“認知—情感—行動”的螺旋上升。內容 分析 課程關聯:本課為八年級上冊“國家發展”主題的拓展實踐課,銜接教材中“堅持黨的領導”“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知識點,以“時間軸競猜—領域探索—未來設計”為主線,將抽象的“國家發展”轉化為可參與、可體驗的具象活動。 活動價值:通過數據可視化、沙盤模擬、非遺創新等跨學科任務,彌補教材中“發展成就”的靜態呈現局限,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創新能力與系統觀念,強化“小我與大我”的聯結。學情 分析 已知點:學生已初步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部分重大事件,如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對一些科技成就(如高鐵、5G)有生活感知,具備基本的信息收集與小組合作能力。 發展點:需增強從經濟、科技、生態等多維度分析問題的意識,培養將現代科技與歷史問題結合的創新思維。 困惑點:可能對部分歷史事件的時間脈絡、科技成就的原理理解不深入,在“穿越者挑戰”中難以精準結合現代科技解決過去問題,對生態、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成就關注度不足。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通過感受祖國發展成就,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愛黨的情感。 科學精神:通過數據圖表、科技實驗等,理性認識發展成就背后的科學邏輯與奮斗歷程。 公共參與:通過“碳足跡計算”“綠色出行”等活動,樹立生態環保意識,明確個人在國家發展中的責任,踐行低碳生活理念。 責任意識:樹立“未來建設者”角色意識,明確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培養擔當精神。教學 重點 梳理祖國發展標志性成就,理解經濟、科技、生態、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脈絡。教學 難點 將現代科技與歷史問題結合,創造性表達對國家發展的認知,深度理解發展的意義。教學 方法 情境體驗法、項目式學習法、情感喚醒法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導入 【展示快問快答題目】 搶答并復述成就細節,感知發展速度。 激活已有知識,激發興趣。環節二:課堂 講授 環節二:課堂 講授 環節二:課堂 講授 環節二:課堂 講授 一、破冰行動:發展時間軸競猜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年代盲盒探秘】 展示標有“1964”“1980”“2003”“2021”等年份的盲盒,內含對應年代的關鍵事件卡片。 【教師導語】 如果回到這些年份,你能通過哪些現代科技改善當時的生活?” 抽取盲盒并解讀事件意義,小組討論“現代科技與過去生活的聯結”。 穿越挑戰引發創新思考,快速聚焦“發展”主題。二、核心活動:祖國發展探索站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經濟站:數據可視化挑戰】 播放視頻,指導用彩筆標注關鍵節點,提煉“發展關鍵詞”(如“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 【科技站:虛擬實驗室】 提出實驗挑戰要求 展示天宮課堂,引導分析“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生態站:綠色中國沙盤】 提供黏土、植被模型,要求對比“退耕還林前后”的山體生態,標注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等變化。 【文化站:非遺匠心工坊】 展示剪紙、中國結等非遺作品,示范“傳統紋樣+AI元素”融合設計。 小組合作繪制手抄報,派代表用“新聞播報”形式解讀數據背后的政策意義(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村振興戰略”)。 分組完成實驗并撰寫“科技日記”,討論“未來科技可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如清潔能源、智能醫療)。 制作沙盤并計算“家校通勤碳足跡”,設計“低碳出行方案”(如步行+公交組合)。 小組合作完成非遺創新作品,闡述“傳統與現代如何共生”。 通過“看數據—做實驗—建模型—創文化”的多模態體驗,從經濟基礎、科技動力、生態底線、文化根基四個維度建構國家發展認知體系。三、創意表達:未來中國設計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2050夢想藍圖繪制】 發放“未來城市”畫紙,提示融入AI、無人駕駛、垂直農場等元素,巡回指導并追問:“你的設計如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時光膠囊封存】 分發信紙,引導書寫“給2050年自己的話”,強調:“今天的想象將成為未來的現實,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在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 分組繪制并講解藍圖(如“空中花園城市”“氫能交通網絡”),投票選出“最具創新生態獎”。 撰寫信件并投入“時間膠囊”,約定畢業時啟封。 通過具象化未來想象,將“國家發展”轉化為“可參與的明天”,強化“我的未來與祖國同行”的責任意識。環節三: 課堂 小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導語】 從‘1964年原子彈成功’的艱苦創業,到‘2025年磁等離子體發動機’的科技突破,再到‘2050年氫能城市’的未來構想,我們用一條時間軸串起了祖國發展的‘昨天、今天、明天’。” 舉起“時間膠囊”:“今天你們在藍圖上畫下的每一筆,都是未來中國的‘待完成項’。正如家庭調研中長輩說的‘當年沒想到能用上智能手機’,明天的中國也將因你們的想象與行動充滿驚喜。” 自主總結 分享感悟 通過“時間軸+領域關鍵詞”雙重框架,幫助學生建立“縱向時序—橫向維度”的立體化認知。環節四:課后 拓展 【布置課后任務】 家庭調研任務 采訪長輩:“你小時候的生活 vs. 現在”,制作“家庭發展對比表” 2. 校園探索計劃 尋找校園里的 “中國制造”,并整理成手抄報 3. 短視頻挑戰 拍攝 “1分鐘看懂中國發展” 創意視頻環節五:板書 設計環節六:教學 反思 亮點:1.活動設計豐富多樣,符合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能有效激發參與熱情。2.多維度切入國家發展,涵蓋經濟、科技、生態、文化等領域,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綜合性學習特點。3.注重實踐與創新,從沙盤制作到未來城市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深化認知,培養創造性思維。 不足:1.部分活動(如“穿越者挑戰”)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較高,可能存在個別小組參與度不足的情況。2.課堂時間有限,在“核心活動”各站的時間分配上可能存在緊張感,部分深度討論難以充分展開。3.對學生的差異化指導可能不足,未能充分關注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需求。 改進:1.提前布置預習任務,提供“穿越挑戰”相關歷史背景與科技知識資料包,降低活動難度,提升參與度。2.優化時間管理,對部分非核心活動(如非遺創作)適當縮短展示時間,預留更多深度討論空間3.設計分層任務,如在數據可視化挑戰中提供不同難度的數據模板,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強個別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