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張PPT)城市專題知識梳理城鎮和鄉村的概念、特點對比城、鄉土地利用的差異:城鎮以建設用地為主,鄉村以農用地為主城市空間形態≠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區→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模式:同心圓模式(成都)、扇形模式(沈陽)、多核心模式較小的城市多表現為同心圓狀、扇狀和條帶狀,較大的城市多表現為多核心狀、棋盤格狀等。★三大城市功能區的特點及判讀方法中心商務區(CBD)的特征(5個):高樓大廈、公司總部+土地利用集約、地價房租甚高+經濟樞紐、商貿服務業發達+內部分區明顯+人流晝夜差異大★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功能分區的因素:▲經濟因素(①地租水平【地租曲線的判讀】:距市中心的遠近、交通通達度+②付租能力)+歷史因素+社會因素(導致住宅區分化)+行政因素+自然因素合理利用城市空間的措施(6點):劃定城市邊界+合理布局功能分區+合理規劃城市用地+改善交通+立體開發+智慧城市鄉村空間結構的3個特點:①土地利用方式較為簡單(公共設施用地→居住用地→農用地);②鄉村空間形態與城市明顯不同(密集型:街道式、團塊式和棋盤格式;分散型:水稻生產區;半聚集型);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務功能相對突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意義:土地利用效率、建設費用、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歷史文化城市專題知識梳理★城鎮區位因素:自然地理區位(地形、氣候、 ▲河流、地理位置)+經濟地理區位(礦產資源、交通、產業基礎、科技、旅游)+政治文化區位(政治、政策、軍事、宗教、文化)城市區位因素的變化:軍事、宗教等影響已經很弱;自然資源、交通等一直產生巨大影響地域文化的概念、表現形式、特點、與城鄉景觀的關系★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①民居特色(適應環境+就地取材);②城市格局(我國古代vs歐洲vs美國);③建筑風格(中國古代vs西方古代)保護地域文化的途徑/如何處理現代化和弘揚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融合+保護+繼承+創新★城鎮化的含義、▲標志(①城鎮人口比重-衡量指標+②產業+③建設用地+④景觀+⑤生產生活方式)、▲動力(社會經濟發展-農業+工業+服務業)★城鎮化的進程:①城鎮化→郊區(城市)化→ ▲逆城市化(成因+結果)→再城市化;②初期階段→加速階段→后期階段(“S”型曲線)城鎮化差異(發達國家vs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的特點:①起步晚,發展快;②總體水平低;③城鎮化水平不平衡(▲虛假城鎮化vs滯后城鎮化)★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利+不利▲城市病/城市環境問題:人口密集、交通擁擠、就業困難、住房困難、環境惡化、社會不安定★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①建設衛星城,開發新區;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④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位于美國東北部的洛厄爾早期只是一個小村莊,1820年借助河流的力量,開始發展水力紡織工業。后期伴隨運河網絡的逐漸形成,當地紡織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并最終形成了城市。19世紀50年代,洛厄爾已擁有美國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工業產業鏈,成為“美國工業革命誕生地”。(1)說明19世紀洛厄爾地區紡織廠集聚對當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3分)吸引大量農業人口進廠務工,城市人口數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用地轉變成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用地規模擴大;鄉村景觀逐漸轉變成城市景觀。城鎮化水平高=城鎮人口比重高=二、三產業比重高,就業機會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高=農村人口比重低=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機械化水平高1.分析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城市化水平最高州的原因。(5分)①加州多山地,地勢起伏大,平地少;②氣候差異大,干旱面積廣;③加州農業機械化水平高,所需勞動力少;④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發達,就業機會多;⑤科技水平高,各產業發展活力強,對人才吸引力強;⑥陸上交通發達,沿海港口眾多,內、外交通便利。2. (2024·1月浙江選考)從產業結構角度,簡析印度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原因。(6分)①農業比重偏高;②工業比重較低;③工業以資金(資源)密集型為主,勞動密集型工業不發達;(2分)④信息技術產業屬技術密集型;⑤吸納勞動力較少。【材料】哈薩克斯坦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采礦、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礦業是支柱產業。3. (2022·6月浙江選考)有觀點認為,該國工業化對推動城市化作用有限,從工業結構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①重工業為主;②屬資金密集型,勞動力需求量較少;③采礦業占比大,礦區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發展。(2分)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為了發展區域經濟,2017年國家確定鄭州市為國家級中心城市。圖1為河南省地形圖。(1)結合材料一,說明河南省東部村落形態、規模及分布的主要特征。(4分)東部以平原為主;多成團聚形、棋盤式格局;村落規模較大;分布較集中。(2)從社會經濟角度,簡述鄭州的城市化進程對區域發展的主要作用。 (4分)增加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增強中心城市經濟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培育新興產業,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成為區域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引領區域整體發展。(答出4點即可)。(2020·1月浙江選考)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 分)材料一:皖江城市帶在長江經濟帶位置示意圖。材料二: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區域內長江水道、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綜合交通體系比較完善。它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和補充,也是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張延伸與帶動發展的紐帶。材料三:東部地區加快產業轉型與升級,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將大大減少。皖江城市帶是國家擴大內需、解決就業的重要載體。(1)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出的三大航運中心是_____、 _____、_____。(3分)(2)與環鄱陽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帶發展有哪些優勢?(5分)毗鄰長三角;產業基礎良好;交通條件優越;環境容量大;城市密集。(3)分析皖江城市帶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有利條件。(4分)承接產業的能力強;地價水平相對較低,城市開發空間廣;便于接納長三角產業轉型回流的勞動力。上海 武漢 重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