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中國歷史教學思路——單元述引:①歷史脈絡從教材內容的分析來看:述史時間從170萬年前元謀人的活動到約5000年前堯舜禹時代,時間跨度漫長,但歷史進程緩慢;教材內容主要是緊扣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敘述遠古人類在自身演化的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的逐漸順應的歷史進程。直立行走是類人猿轉變為人的關鍵節點,開闊了視野、解放了上肢,獲取食物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人類自身的生產與食物的生產自此相互促進;由于人類本身喜群的習性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雙向驅動,不斷遷徙中的群居生活成為早期人類的生活常態。同時,由于直立,胸腹部大面積袒露,非常容易受寒感冒,加之人體隱私部位的暴露,為了御寒和羞恥心的驅使,就有了最初的樹葉、獸皮制作的圍裙,人類開始走出動物界,成為萬物的靈長。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曙光自此開始躍出地平線,并以不斷加快的速度,照亮溫暖我們的世界。原始農業的出現又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一步!采集和漁獵食物對自然界的依賴性非常強,由于資源有限與人口增加的壓力,生活區域不斷更換,群居人員和人數也會不斷變化,很難形成較為固定的人際關系;從野蠻到文明遷徙中的采集漁獵與群居關系中人性的萌芽聚居中的貧富分化與階級關系中國家的誕生定居中的農耕畜牧與社會關系中人文的初現子概念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子概念②:政治文明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歷史教學思路——單元述引:②教學線索從教學內容的整合來看,本單元的內容結構是圍繞著大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個維度、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逐步呈現史前時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概貌。本單元緊扣“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核心概念,以原始人類生活與生產方式的緩慢變化為主線,從人類自身生存與生產的生理需求;人際交往中人性、人文覺醒與人格尊嚴被尊重的需求;階級對立與斗爭中統治權奪取與維護的需求三個層面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立足于“人”的本位,從人身到人性再到人格,螺旋式地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登場并不斷豐富發展。基于以上認識,本單元的教學線索就可以概括為“人之初現 文明曙光耀中華”,從人的直立行走,告別野蠻的動物世界,走向文明的人類社會,圍繞著人自身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展開的物質、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產生演進的歷史進程;克服饑餓、寒冷的生理需求推動了從采集漁獵到畜牧農耕的演進,克服孤獨、恐懼的心理需求推動了語言文字乃至音樂神話的演進,克服內斗、動亂的社會需求推動了社會組織的出現、社會規則與政治組織的演進,這一過程又恰恰印證了物質決定意識、經濟決定政治的唯物史觀。單元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子概念①:原始時期的人類在尋求自身生存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相處交往過程中精神文明的萌芽與初步發展子概念②:生產生活的演進過程中政治文明的初現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歷史教學思路——單元述引:③教學主題單元主題“人之初現 文明曙光耀中華”一是時空的設限,即原始人時代的中國;二是凸現了單元核心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單元共設3課內容,按照時序和歷史發展邏輯圍繞“中華文明”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維度敘述原始人類生產、生活的歷史圖景,以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組織的形成直至國家雛形出現的這一歷史演進脈絡,政治文明初現端倪。力圖刻畫歷史圖譜,而實現單元知識的結構化,學習思路的清晰化。第1課“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是本單元的開篇,從歷史邏輯看,是人類歷史的起點,是人類走出動物界成為新物種,從完全依賴于大自然到逐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造大自然、獲取生存發展條件的歷史起點。在這一漫長而又緩慢的歷史進程中,人的身體、性情、思想以及人際關系也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相互交織、相互促進,推動人類從野蠻時代走進文明時代。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當時中華大地特定時空的自然地理環境的選擇!也許,這就是我們學習本課應該明確的問題。第一單元: 多源并起 文明曙光耀中華——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1課 天地生人 火石并用開新篇——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第2課 農耕定居 衣食漸豐向人文——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第3課 國家初具 政制肇始鼎中華——中華文明的起源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中國歷史1. 時空觀念:170萬年前至18000年前中國境內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人類生產生活的活動概況。2. 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研讀分析記錄考古發掘成果的文字、圖片等相關史料,了解中國境內古人類的活動,培育學生分析、解釋歷史現象的學科素養。3. 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知道說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認識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早期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生活與生產活動都依賴于自然環境。重點難點:1.重點: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等不同時期古人類活動的不同特點2.難點:中國成為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及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的原因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課標要求教學目標中國歷史教學思路:提綱天地生人 火石并用開新篇——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主題一:走出猿群天地寬——我國境內的古人類主題二:火石并用向新生——北京人主題三:同工共享立人倫——山頂洞人 “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 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歷史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制作石器、采集果實、應季遷徙,幾乎是目前可知的世界各地原始人群的生活常態。從類人猿轉變到人,原始人面臨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以及兇猛動物的威脅,加以自身能力有限,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早期人類的生存也幾乎完全依賴于自然的恩賜,一旦氣候異常、地質有變,即會遭遇滅頂之災,在漫長的歲月里,原始人通過觀察自然界動植物生長的規律,逐漸學會根據季節的變化采集植物的果實、根莖,捕魚撈蝦、圍獵野獸,在饑寒交迫中延續生命;同時也在不斷的勞動過程中,身體直立,手臂變長,顴骨下頜收縮,開始能夠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更加靈活地運用雙手獲得食物、制作工具!“……那時人類敲著石塊,磨著果實,在滾燙的石頭上烤食物,還任由大自然擺布。他們的棲息依賴于魚或鳥的季節性遷徙,只能建造一個個季節性的定居點,如果氣候令雨林增加或湖水干涸,他們就得永久性的搬遷。” ——【英】史蒂文·米森《史前人類簡史》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歷史教學過程——設問導讀(1)我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的概況如何?這些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有何特點?古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是依據什么研究古人類的?(2)北京人的頭部呈現出怎樣的進化特征?他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有什么重要的意義?(4)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活動與北京人相比有何進步?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歷史教學過程——新課推進“……非洲有可能是和大猩猩、黑猩猩有著密切親緣關系的類人猿生活過的地方……由于它們是目前最接近于人類祖先的動物,所以我們的遠古祖先生活在非洲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各洲。”——【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人類起源》觀點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一】走出猿群天地寬——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問題探究我國境內的古人類——(1)地域的分布問題1:我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的概況如何?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材料1:……對處于這種發展水平的靈長類來說,非洲大草原是很理想的環境。那里氣候溫和,即使缺衣少穿。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而且,遼闊的大草原與茂密的森林和荒涼的沙漠不同,那里有水源,也有可供食用的動物。因此,盡管更新世靈長類動物的工具很簡單,工具很簡單,只是些一端尖銳、一端厚鈍的石器,但它們的食物卻很豐富,有蛋、蟹、龜、鳥和兔、鼠之類的嚙齒動物,還有小羚羊。——【美】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古人類遺址——地域環境的特點:①氣溫和降水相對溫和——地處地球的中低緯度,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相對適宜人類生存②水源和食物相對豐富——位于河流、草原或森林地帶,植物或動物的物種、數量較多◎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材料2: 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的不是造物主的懲罰,而是我們物種在數十萬年的時間里成功適應環境的痕跡。所以,從本能衍生的社會分工、對糖和動物脂肪的渴望、對火的駕馭、制造工具的能力、語言和圖像表達的能力,全都有助于我們在一個嚴酷危險的環境中生存。——【英】喬治·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一】走出猿群天地寬——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問題探究我國境內的古人類——(2)身心的演化問題2:這些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有何特點?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復原的鄖縣人形象300萬年前 170萬年前 160萬年前 100萬年前 20萬年 5萬年名稱 地域 時間元謀人 云南元謀 170萬年前藍田人 陜西藍田 160萬年前鄖縣人 湖北鄖陽 100萬年前材料3: ……長臂猿雙臂柔軟細長,只適應森林生活;北極熊白色的毛皮很厚,只適應北極環境;而人類,決不是只適應一種環境,相反,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是通過自己的大腦,人類利用自己的大腦能適應一切環境。——【美】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直立人——直立行走→制作使用工具→腦容量增加(能人)材料4:從一百八十萬年前再向后數一百五十萬年,稱雄的是直立人……在距今約二十萬年前,在更南面的非洲,古人正在經歷著另一種演化,這種演化的結果最終造就了我們自身的物種,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現代人更科學的命名是智人。 ———[英] 羅賓 鄧巴《人類的演化》早期智人——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征晚期智人——即現代人①從生產力的角度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依賴于自然,是食物的消費者②從人類學的角度看:歷史認識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一】走出猿群天地寬——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問題探究問題3:古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是依據什么研究古人類的?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我國境內的古人類——(3)化石的印記材料5:古代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時間,被周圍沉積物中的礦物質所滲入,逐漸石化,稱為“化石”。化石是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的重要證據。 ———新編七年級歷史教材(上)第4頁注釋①古人類發現——以元謀人的發現為例:——化石、遺址、工具、文化遺跡我國境內的古人類——(3)研究的依據元謀人上門齒化石元謀人制造、使用的石器元謀人留下的炭屑①發現牙齒:距今約170萬年——依據齒齡可以判斷元謀人是我國目前確認的最早古人類;②發現石器:制造、使用工具,③發現炭屑:知道用火——這是人類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二】火石并用向新生——北京人問題探究問題4:北京人的頭部呈現出怎樣的進化特征?他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進化路上的北京人——(1)發現裴文中(1904—1982),河北省灤縣人。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1929年12月,他發現了北京人第一個完整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時間 人物 發現成果1921年 安特生 發現北京人遺址發現3顆牙齒化石,“北京人”的命名1929年 裴文中 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用火遺跡原址出土4個頭蓋骨化石、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10多萬件石器和大量動物化石意義 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 材料6:“……我們在那里搜索不大一會兒,就發現一件豬的下頜骨。這是一個好兆頭,說明我們來到了一處比雞骨山希望大得多的化石地點。……次日,陽光普照,我們沿著一條直路,從我們下榻的小廟向那處名叫'老牛溝'的新地點漫步走去。這個地點總有一天會變成考察人類歷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瑞典】安特生《黃土的兒女》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二】火石并用向新生——北京人問題探究問題4:北京人的頭部呈現出怎樣的進化特征?他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進化路上的北京人——(2)特征◎北京人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征,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①生物學特征:身高 頭部 肢體體長稍短, 平均身高為157厘米 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 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夠直立行走②社會學特征:生產工具 用火 生活方式石器(打制:較之天然更鋒利) 天然火(保存火種: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群居生活(生產力水平低,生存環境惡劣)材料7:科學家根據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帶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氣候一度比今日華北溫暖。隨著全球性的氣候波動,這里在幾十萬年間也曾發生冷暖、干濕的頻繁交替。北京人會用火則大大提高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360百科《北京猿人》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二】火石并用向新生——北京人問題探究問題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有什么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進化路上的北京人——(3)認識認識:①歷史價值: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其遺址的發現對于古人類進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②世界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最生動、研究最深入的直立人遺址。③科學意義:對北京人的研究,揭示了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證據。材料8: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50公里。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跡,證實50萬年以前北京地區已有人類活動。考古學家開始在這里發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個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猿人。以后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這一發現和研究,奠定了這一遺址在全世界古人類學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1987年12月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三】同工共享立人倫——山頂洞人問題探究問題6: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活動與北京人相比有何進步?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會取火的山頂洞人——(1)發現◎山頂洞人文化遺址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因發現于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山頂洞人生活的年代應介于距今2.7萬年左右至3.4萬年左右之間。人類學家根據新的測定數據推斷,早在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縫衣御寒,用穿孔貝殼滿足審美要求,并實行埋葬死者,撒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在距今4.4萬年至2.8萬年,地球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溫暖的亞間冰期,而距今3萬年則是這段亞間冰期的最高溫期。會取火的山頂洞人——(2)特征:①生物學特征山頂洞人的體質已很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達1300——1500毫升。◎山頂洞人頭骨鼻骨較窄﹐有鼻前窩﹑顴骨突出并且較直﹐以及有下頜圓枕結論:“山頂洞人”身上已無猿類特征,他們的模樣與現代人相同。中國歷史教學過程——【環節三】同工共享立人倫——山頂洞人問題探究問題6: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活動與北京人相比有何進步?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 ◎山頂洞人的生活材料9: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韓非子·五蠹》會取火的山頂洞人——(2)特征②社會學特征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氏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穿孔骨針山頂洞人使用的穿孔骨針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這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挖孔技術和磨制技術這說明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中國歷史問題探究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教學過程——【環節三】同工共享立人倫——山頂洞人問題6: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活動與北京人相比有何進步?會取火的山頂洞人——(2)特征②社會學特征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這說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比較點 北京人 山頂洞人體質形態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工具制造 使用打制石器 已掌握了磨制和鉆孔技術火的使用 會使用天然火 會人工取火社會組織 群居生活 生活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文化意識 有愛美意識和埋葬死者行為進步的表現:◎山頂洞人的集體生活:共同居住;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中國歷史教學過程——課堂小結材料23:石器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石頭制成,例如火石及燧石會磨利作為刀或是武器,而玄武巖及砂巖則被作為地面的石材。有些非靈長類的動物也會使用石器,像海獺就是用石頭打破蚌殼,靈長類不但會制作工具,也會使用工具。但只有人類的生存是依靠工具的使用。石器時代的人是由環境中采野生動植物作為他們的食物,其中也包括大量豆類種子。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時(約23000年前),人類開始加工及食用野生的谷類 。在約15,000至9,000年前,在亞洲、北美洲及澳洲出現像真猛瑪象等巨型動物群的滅絕,這是第一次全新世滅絕事件,因此人物的飲食習慣也開始調整,改以植物為主。 ——360百科《石器時代》人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在類人猿轉變為人的過程中,勞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能夠使用、制造工具又是關鍵中的關鍵!正是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獲取食物的方式和工具,才使得人類逐漸擺脫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限制,不斷走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進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歷史教學過程——布置作業1.課后作業2.活動探究人類學家根據新的測定數據推斷,早在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縫衣御寒,用穿孔貝殼滿足審美要求,并實行埋葬死者,撒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請根據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中這些行為的認識,并說明你的理由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請將圖片中的石器與它們的名稱、使用說明用直線連接起來,想想考古學家將它們命名為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的理由。中國歷史設計反思——“依標定教”與“以學定教”的耦合與相向而行(1)亮點:“單元教學”“核心概念教學”是義教課標的亮點,也是我們科學使用新編教材的重要關注點。所以本課教學設計立足單元,整體設計單元核心素養目標,確定教學主線,圍繞主線確定單元各課需要落實的核心素養目標;并以主線貫通全單元的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設計成教學內容。個人認為,這樣“單元—課—目”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基本達成了新課標的要求。(2)疑惑:“依標定教”就是依據2022年版義教課標的要求明確學科核心素養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所以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按照歷史學科“論從史出”的原則,選用了大量原文的史料。但是從“以學定教”的原則看,七年級的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畢竟有限,從學情的角度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的史料解讀,會花費很多時間。史前史教學的最大困難在于史料的缺乏,需要教師更廣泛地收集相關的史料,同時需要更多關注當前史前史的研究成果。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有的放矢的問題設計推波助瀾的合作引導水到渠成的課堂生成讓每個學生接受有溫度的歷史教育中國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