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春季)第八課重點知識練習8班級: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一、填空題 (每空2分,共20分)我國法律不僅保障公民的________權利,還對________、、、________等群體給予特殊的法律保護,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________________》專門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________________》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國家和社會尊重、關心、愛護殘疾人,保障殘疾人的________權利。《________________》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________,禁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年人。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法律面前________。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任何人違法犯罪都要________受到法律追究。二、選擇題 (每題3分,共15分) (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入括號內)( ) 下列哪部法律是專門保護婦女權益的?A. 憲法B. 民法典C. 婦女權益保障法D. 未成年人保護法( ) 關于老年人權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贍養老人只是子女的道德義務B. 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C. 老年人沒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D. 老年人不需要參與社會發展( ) 國家和社會采取措施,方便殘疾人參與信息交流。這主要保障了殘疾人的:A. 財產權B. 勞動權C. 無障礙環境權D. 政治權利( ) 小明的爺爺今年70歲,他乘坐公交車時,可以依法享受:A. 免票待遇B. 優先上車和座位權C. 專人陪同服務D. 不需要遵守乘車規則( ) 當小玲發現鄰居阿姨經常打罵她家的小女孩(小學生)時,她可以:A. 當作沒看見,這是別人的家事B. 告訴自己的父母或老師C. 直接去批評那位阿姨D. 在小區里宣揚這件事三、判斷題 (每題2分,共10分) (對的打“√”,錯的打“×”)( ) 法律只保護成年人的權利,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里已有規定,第八課的特殊群體不包括未成年人。( ) 保障殘疾人權益,只需要國家提供物質幫助,不需要為他們創造平等參與社會的環境。( ) 在就業招聘中,明確寫明“只招男性”,這違反了《婦女權益保障法》關于平等就業權的規定。( ) 老年人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子女無權干涉。( ) 對家庭暴力行為,只有受害者本人才能報警求助。四、連線題 (每條線2分,共10分)請將左側的特殊群體與右側對應的法律保護重點或措施用線連起來。婦女 A. 無障礙設施建設(如盲道、坡道)、特殊教育、就業支持老年人 B.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虐待和遺棄、保障受教育權、特殊司法保護殘疾人 C. 禁止就業歧視、保障政治權利、人身權利(特別是反家暴)、生育保障未成年人 D. 贍養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服務、參與社會發展、婚姻自由保障(公平正義原則) E.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五、情境分析題 (共30分)情境一: (12分)小芳的媽媽在單位工作非常努力,能力也很強。但在一次部門主管競聘中,領導卻以“女性要照顧家庭,可能無法勝任繁重工作”為由,沒有考慮她。小芳媽媽感到很不公平。領導的做法可能違反了哪部法律的什么規定?小芳媽媽可以依法采取哪些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至少寫出兩種)這個案例說明了法律對婦女特殊保護的必要性是什么?情境二: (18分)小強家隔壁住著一位70多歲的李奶奶,她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平時很少回來。李奶奶行動不太方便,買菜做飯都很困難。社區居委會知道后,組織志愿者定期上門幫李奶奶打掃衛生、買菜,還聯系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定期上門檢查身體。小強也經常在周末去陪李奶奶聊天讀報。案例中體現了對老年人哪方面的特殊保護?(寫出保護類型)社區、志愿者和小強的行為,分別履行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的哪些責任主體的義務?(社區對應?志愿者體現?小強體現?)作為小學生,我們可以像小強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為身邊的老年人做些什么?(至少寫出兩點具體行動)六、簡答題 (共15分)請列舉法律給予特殊保護的群體有哪些?法律為什么要給予這些群體特殊保護?(8分)請談談你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理解。這種平等是否意味著對所有人都完全一樣?為什么法律還要規定對特殊群體的保護?(7分)第八課答案 (請老師閱卷時使用)一、填空題基本, 婦女, 老年人, 殘疾人, 未成年人 (順序可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家庭暴力, 虐待, 遺棄, 歧視 (順序可變)人人平等, 平等地二、選擇題CBCB (具體政策可能因城市而異,但優先權是普遍的)B三、判斷題× (第八課通常涵蓋對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的特殊保護)× (物質幫助和環境支持都重要)√√× (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家暴都有權勸阻、制止或報案)四、連線題-- C-- D-- A-- B-- E五、情境分析題情境一:違反法律及規定: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關于 “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和社會保障權利” 以及 “消除就業性別歧視” 的規定。領導基于性別而非能力的判斷是典型的就業性別歧視。維權途徑 (至少兩種):向本單位工會、婦女組織反映情況,尋求內部調解和幫助。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勞動監察大隊)投訴舉報。向婦女聯合會(婦聯)尋求幫助和支持。(如果協商調解不成) 依法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必要性說明:現實中,女性在就業、晉升等方面仍可能面臨不公正的偏見和障礙(如案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法律的特殊保護旨在消除這些歧視,為女性創造真正平等的競爭和發展機會,實現實質上的公平正義。情境二:體現的保護:社會保護 (社區、志愿者) 和 家庭保護 (子女應盡贍養義務,但案例中社區彌補了部分缺失)。責任主體對應:社區居委會: 代表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 政府延伸,履行了組織社會服務、協調資源的職責。志愿者: 體現了 社會力量 / 公民個人 參與敬老助老的社會責任。小強: 體現了 公民個人 (特別是青少年) 尊敬、關心、幫助老年人的道德責任和法律倡導的社會風尚。小學生可為老年人做的事 (具體行動,答兩點即可):尊敬禮貌: 在小區、公交車上見到老人主動問好,使用尊稱(爺爺/奶奶),禮貌讓座。生活幫助: 幫助熟悉的鄰居老人取快遞、扔垃圾、拿重物(在能力范圍內且安全)。精神關懷: 像小強一樣,陪社區或身邊的老人聊天、讀報、講故事,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參與活動: 積極參加學校或社區組織的敬老愛老志愿服務活動(如去敬老院表演節目、打掃衛生)。宣傳倡導: 向家人、同學宣傳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和相關法律知識。六、簡答題特殊保護群體及原因:群體: 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少數民族等。(至少答出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原因 (核心要點):生理或社會處境特殊: 這些群體由于生理特點(如未成年人身心未成熟、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殘疾人身體或智力障礙)、社會歷史原因(如婦女曾長期處于不平等地位)、或發展階段的特殊性(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易受侵害或面臨困難: 他們更容易受到歧視、忽視、虐待、侵權或不公正待遇(如就業歧視、家暴、遺棄、無障礙障礙、教育機會不均等)。實現實質公平的需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形式平等。但現實中起點、能力、處境不同,形式平等有時會導致結果不公平。特殊保護旨在通過法律傾斜,消除障礙,提供必要支持,彌補弱勢,幫助他們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和權利保障,追求實質上的公平正義。社會責任與文明體現: 保護弱勢群體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體現了人類互助的美德和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進步程度。保障他們的權益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及特殊保護的關系:理解:核心含義: 指所有公民(無論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在法律地位、法律適用和法律保護上一律平等。具體體現:權利平等: 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義務平等: 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責任平等: 任何人違法犯罪,都要平等地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許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是法治基本原則: 是現代法治國家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反對任何形式的特權與歧視。特殊保護與平等的關系:不矛盾: 對特殊群體的法律保護 并不違背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反而是對它的 深化和補充。追求實質平等: “人人平等”強調的是形式平等(規則相同)。但現實中,特殊群體因先天或后天原因處于弱勢,在同樣的規則下可能無法真正享有平等權利或獲得公平結果(如殘疾人無法使用普通設施,婦女在就業市場受歧視)。形式平等有時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平等。彌補差距,實現公平: 特殊保護措施(如無障礙設施、反歧視法、未成年人特殊程序、婦女就業保障、老年人福利)正是為了 消除這些群體面臨的額外障礙,彌補其弱勢,給他們提供 必要的、額外的支持 和 傾斜性保障,目的是讓他們能夠 真正平等地 參與社會生活、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和發展自我。最終目標一致: 無論是形式平等還是特殊保護,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 社會的公平正義,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和發展。因此,對特殊群體的特殊保護,是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為實現更高層次的、實質性的法律平等和社會公正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13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