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讓我自己來整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活動過程01挖掘文本,說教材《讓我自己來整理》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幸福一家人》中的第三課。本課針對一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整理習慣缺失問題而編寫,旨在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培養自我整理的意識與習慣。本課內容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家庭關系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02關注差異,談學情一年級學生大多處于6-7歲的低齡階段,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學習欲望。然而,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家長照顧周到,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弱。部分學生已有過簡單的整理經歷,但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持久性,需要家長的督促和幫助。此外,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對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內容更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需采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充滿趣味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地參與到本節課的活動中。03依標扣本,述要求1.懂得在生活中,自己的物品要盡量自己整理,不會整理的要學著整理,形成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自理自立的價值觀。2.通過觀察對比、實踐操作、小組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樂于和同伴交流分享,初步掌握分類、貼標簽、及時歸位、定時清潔整理等家庭常用物品的整理方法,形成主動關心家庭和家人的良好品格。4.激發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愿意主動為家庭整潔貢獻力量,落實課標要求,促進學生在家庭中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重點難點1. 引導學生感受整理物品對于有序生活的意義,增強主動整理的意愿。2.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通過學習物品整理的方法,養成愛整理以及自己的事情己做的好習慣。1.引導學生學習整理的方法,愿意動手動腦整理自己的物品。2.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幫助學生養成整理物品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04突出主體,道方法教法學法情境教學法、示范講解法、游戲互動法等。觀察學習法、實踐操作法、合作學習法等。04突出主體,道方法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二、新知探究,實踐操作。三、收獲總結,拓展延伸。05立足發展,講過程1.從謎語入手,感受自己與生活常用物品之間的親密聯系。2.展示自己心愛的“小伙伴”,并說說自己喜愛的原因。激趣導入一、我和我的“小伙伴”。1.視頻故事引導:視頻故事《找不到鉛筆的明明》,看完組織學生討論明明找不到鉛筆的原因,以及如果平時注意整理會避免的情況。2.參照課本插圖討論整理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討論整理物品的好處,如整潔的環境讓人心情愉悅、容易找到需要的東西、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等。3.游戲:分組比賽整理自己的書包。二、“小伙伴”不見了。探究新知1、匯報交流。各小組選派代表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組其他成員予以補充。2、活動評價對學生的評價注重體驗過程,適當關注其合理性與科學性。同學間的評價盡量從取得的實效與給同學帶來的啟發等方面入手。教師評價以鼓勵為主,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成果展示做出中肯評價。展示評價,共享收獲。1.看課文插圖入手,此圖呈現了一間干凈整潔的房屋,屋里的兩姐弟在分享交流兩種實用的整理方法,一種是“分好類,擺整齊”,一種是在箱柜外面貼上標簽,標簽上寫好里面擺放的物品名稱,便于尋找。2.朗朗上口的兒歌,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學會整理的好方法,感受到整理給生活帶來的快樂與美好。3.引導學生進一步開動腦筋,結合生活實際想出更多整理物品的好方法,幫助學生感受到整理的智慧和樂趣,愿意積極參與到整理物品的活動當中,為家庭的整潔美好貢獻力量。三、學會整理好方法,養成整理好習慣 。活動小結06總結回顧,論板書暢談收獲關于整理,你們學到了哪些技能呢?板書設計:讓我自己來整理我和我的“小伙伴”“小伙伴”不見了:分好類,擺整齊貼上標簽容易找學會整理好方法:定時整理、物歸原主作業:1、將自己的書包按照一日、一周、一月、一年的時間順序,思考怎么去整理。2、將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定期整理,并請家長幫忙留照對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