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9張PPT)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第九章 城鎮和鄉村課時45 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理解城鎮化的內涵1.填空(1)城鎮化的概念城鎮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______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空間(2)城鎮化的主要表現①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______持續上升。②________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逐漸轉移。③__________規模不斷擴大,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______景觀。④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等隨之發生顯著變化。比重勞動力建設用地城市2.簡答:分析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示:①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城鎮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②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③城鎮的興起又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繁榮的城鎮,服務業相對發達。任務2——對比城鎮化的地域差異1.填空:填寫世界城鎮化進程。時期 城鎮化特點工業革命之前 世界上的城鎮發展極為______工業革命以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來 世界城鎮化進程明顯______,城鎮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 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______到2050年 世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2/3緩慢加快城鎮2.判斷(1)目前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 )(2)發達國家有些大城市由于過度擴張,出現虛假城鎮化或“滯后城鎮化”等問題。 ( )(3)目前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增長速度較慢。 ( )(4)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水平很不平衡。 ( )(5)當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 ( )√××√×[知識拓展] 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數量多城市人口比重是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并不是絕對數值,而是一個相對數值,故城市人口比重大并不能說明城市人口數量多。3.簡答: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現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任務3——分析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填空(1)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種經濟活動,__________逐步擴大,城鎮功能日益增強,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的中心。(2)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①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工業生產和城市建設對__________造成較大破壞,導致人居環境質量普遍下降。城鎮規模地理環境②大城市的過度擴張,農村____________大量流入,給城市就業和配套服務造成很大壓力,引發了諸多問題,如環境污染、交通阻塞、房價居高不下、建設用地緊張等。剩余勞動力2.簡答: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為例說出其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提示:①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導航功能,可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臺,提供便利。②地理信息系統依托強大的數據管理、圖層分析、制圖等功能,為政府、企業等提供全方位的應用服務。銜接一 必修第二冊閱讀變式新型城鎮化與追求數量增長的傳統城鎮化不同,其重點在于提升城鎮化質量,致力于實現“人的城鎮化”。傳統城鎮化階段完成了農民從農村向城鎮的空間轉移,而新型城鎮化是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的社會結構。隨著城鎮化質量的提升,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轉移過程中出現了從青壯年遷移到青壯年帶著老人和孩子一同遷移(家庭式遷移)的變化趨勢。據此完成1~2題。1.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鎮化質量的是( )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②提高商品房價格 ③改革戶籍制度 ④完善社會保障體系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當前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家庭式遷移”的趨勢,最主要的原因是( )A.為孩子提供良好環境B.現代交通條件便利C.獲取更高的家庭收入D.城鄉差距不斷縮小√1.B 2.A [第1題,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在于提升城鎮化質量,致力于實現“人的城鎮化”,即把農業轉移人口變成市民。完善基礎設施可以接納更多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市民,①符合題意;提高商品房價格,會使大量進城人員因房價昂貴而無法變為城鎮居民,②不符合題意;改革戶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使農業轉移人口變成市民,③符合題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使農業轉移人口解決后顧之憂,放心成為市民,④符合題意。故選B。第2題,由于我國城市或大城市社會經濟條件比農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條件、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條件等,到城市或大城市務工經商人員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往往舉家遷移,因此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呈現出“家庭式遷移”的新趨勢,A正確;現代交通通信發達,使人口流動和交流更加便利,但“家庭式遷移”主要考慮子女的教育問題,B錯誤;“家庭式遷移”是老人和孩子隨青壯年人口一同遷移,其中只有青壯年人口是勞動力,對獲取更高家庭收入的作用較小,C錯誤;當前仍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排除D。]銜接二 必修第二冊閱讀變式衛星城和新城的建設目的是疏解倫敦主城區人口(如圖)。早期衛星城以工業為主且工廠相對集中,人口3萬~6萬,道路呈環形放射狀。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務業為主,道路呈網格狀。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邊地區資源,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即時提供各類數據,促進通信、教育、社區和商貿等發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約27萬。據此完成3~5題。3.MK新城規劃的人口數量遠高于早期衛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A.建成時間較遲且功能分區明確B.離大學城較近且城市等級較高C.位于兩大城市中間且交通便捷D.地租較低且人口數量增長較快√4.為了吸引產業和人口遷入,便于生產生活,MK新城在規劃時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是下圖中的( )A B C D√5.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可使MK新城( )A.城市職能轉變B.工業集聚增強C.城際聯系加強D.逆城市化加快√3.C 4.D 5.C [第3題,根據材料“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邊地區資源”可知,其發展是依托周邊地區資源,結合圖片可知,MK新城位于倫敦和伯明翰兩大城市之間,該位置資源為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其可以依托兩大城市的數據和信息,促進新城發展,使得城市得到較好發展,從而使得MK新城規劃的人口數量遠高于早期衛星城,C正確;由材料“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務業為主,道路呈網格狀”可知,MK新城建成時間較早,且功能分區并未顯示,A錯誤;根據圖中比例尺,結合圖中MK新城和大學城的位置關系可知,MK新城距離大學城較遠,B錯誤;MK新城規劃的人口數量遠高于早期衛星城與其地租關系不大,而與其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以及產業發展前景有關,D錯誤。第4題,為了吸引產業和人口遷入,便于生產生活,MK新城在規劃時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最合理的是就業點分散設置,原因是發展通信、教育、社區和商貿等。其產業大多屬于生活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符合零散分布的規律,導致就業點也應隨著產業零散分布,D正確;A、B、C模式中體現的是集中分布,不符合生活性服務業的分布特點,也不利于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A、B、C錯誤。第5題,根據材料可知,MK新城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措施有依托周邊地區資源,即時提供各類數據,促進通信、教育、社區和商貿等發展。MK新城主要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隨著產業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MK新城可以進一步加大與倫敦和兩個大學城之間的城際聯系,C正確;MK新城設立之初是為了疏解倫敦主城區人口,發展的定位是進一步分散大城市的壓力且產業一直以服務業為方向,因此城市職能未變,A錯誤;MK新城主要發展的是生活性服務業,工業集聚增強不符合該地今后發展的特點,B錯誤;MK新城處于城鎮化的前中期階段,城鎮人口不斷增加,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可使MK新城城鎮化進程加快,而不是加快逆城市化,D錯誤。]提升·核心素養1.城鎮化的理解(1)動力——拉力和推力(2)表現及過程2.世界城鎮化進程及差異(1)時間差異從世界各國的城鎮化進程來看,城鎮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如表中示意圖所示)。(2)地區差異比較項目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起步 時間 早晚 早 晚原因 工業化早 國家獨立較晚,工業化晚目前 速度 快慢 趨緩(甚至停滯) 快原因 城鎮化已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 民族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比較項目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城鎮 人口 比例 大小 大 較小原因 起步早,城鎮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鎮化水平一般較低所處階段 后期成熟階段 初期階段和中期加速階段比較項目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城鎮 化表 現及 原因 表現 逆城市化現象 城市發展不合理原因 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郊區基礎設施完善 城市經濟畸形發展,人口增長快,農村勞動力過剩3.城鎮化過程中的四種表現——城鎮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現象 表現 圖解城鎮化 人口由鄉村遷往城鎮,農村地域轉化為城鎮地域現象 表現 圖解郊區 城市 化 人口、產業由市區遷往郊區,郊區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鎮總人口增加現象 表現 圖解逆城 市化 人口繼續遷往郊區以及中小城鎮和鄉村,大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再城 市化 人口遷回市區4.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5.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培養·思維能力(2024·江蘇卷)城鎮化主要表現為人口在城鄉間的遷移,一般分為集中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個階段。右圖為城鎮化階段模式圖。據此完成(1)~(3)題。(1)城鎮化進入郊區化階段時,郊區的人口( )A.增長數量高于城市核心區B.遷出規模大于城市核心區C.主要來自鄉村人口遷入D.大量向周邊鄉村地區遷移(2)通過再城市化,可判斷出( )A.城市與鄉村的人口數量基本相等B.鄉村人口的數量再次大規模減少C.城市核心區的人口數量恢復增加D.城市的郊區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3)經歷4個階段后,城鎮化帶來了( )A.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加B.鄉村生產生活單一化C.地域景觀多樣性增加D.區域文化逐漸差異化√【解題導引】(1)圖示信息→郊區化階段→鄉村人口和城市核心區人口都遷入郊區→對比圖中箭頭,可知郊區的人口增長數量高于城市核心區(2)調動知識→再城市化階段→城市核心區得到充分改造→郊區和鄉村大量人口回遷進入核心區→城市核心區的人口數量恢復增加(3)城市經歷四個階段→城市布局更合理,鄉村基礎設施更完善→人口的流動性增加,鄉村生產生活逐漸復雜化(1)結合材料,分析逆城市化出現的原因。提示:大城市房價高,生活成本高;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質量下降;人們對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鄉村和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生活便利;鄉村和小城鎮親近自然,環境優美,環境質量更優;私人小汽車的普及和高速交通、信息產業的發展,縮短了城區與鄉村及小城鎮之間的時間距離。(2)集中城市化后期會出現哪些問題?提示:土地資源緊張;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加劇;交通擁堵;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社會治安混亂等。視角一 城鎮化的含義與標志城鎮化是區域城鎮和鄉村人口變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研究從城鄉人口變動的視角劃分城鎮化地域類型(劃分方法如下圖所示),并發現中國的城鎮化實現路徑存在較強的時空動態性。據此完成1~2題。1.若處于圖中陰影區間,反映區域( )A.城鎮化速度提升 B.城鎮化速度降低C.城鎮化水平提升 D.城鎮化水平降低√2.鄉村振興等政策可能使西南地區城鎮化( )A.從鄉村流失型轉為城鎮吸引型B.從鄉村流失型轉為城鄉擴張型C.從城鎮吸引型轉為鄉村流失型D.從城鎮吸引型轉為城鄉收縮型√1.D 2.A [第1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代表了城鎮化水平。讀圖可知,圖中陰影區域,橫軸以下部分城鎮人口變化量為負值,代表城鎮人口減少,說明區域城鎮化水平降低;橫軸以上的陰影部分,城鎮人口變化量和鄉村人口變化量均為正值,但鄉村人口增加的比重更多,也說明區域城鎮化水平降低。故選D。第2題,過去由于西南地區經濟較落后,人口主要由鄉村遷往城鎮,屬于鄉村流失型城鎮化,C、D錯誤;隨著鄉村振興等政策實施,西南地區鄉村流失的人口減少,部分人口回流,但鄉村仍然屬于凈遷出區,屬于城鎮吸引型城鎮化,A正確;由圖可知,城鄉擴張型城鎮化鄉村人口變化量為正值,B錯誤。]視角二 不同城鎮化發展階段的特征(2023·廣東卷)如圖示意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特大城市近幾十年來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三個階段。據此完成3~4題。3.由階段Ⅰ發展到階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推動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長、社區改造B.社區改造、政府引導C.企業參與、人口增長D.政府引導、企業參與4.與階段Ⅰ相比,階段Ⅲ郊區演變的最顯著特征是( )A.產業分布均衡 B.產城融合加強C.空間結構單一 D.居住功能弱化√√3.D 4.B [第3題,由圖可知,階段Ⅰ向階段Ⅱ發展主要表現為遠郊區產業園、工業區數量變多,規模變大,新建了開發區、高新區,生產要素、居住要素、消費要素流動更趨于遠郊,流動更為頻繁。綜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規劃引導和企業的參與。故選D。第4題,讀圖可知,階段Ⅲ相較于階段Ⅰ,遠郊區形成了更多產業園、工業區,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區,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區,產城融合加強,B正確;產業分布并不均衡,A錯誤;空間結構更加復雜,C錯誤;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錯誤。]視角三 城鎮化問題及解決措施(2024·北京期中)讀城市熱島效應示意圖,完成5~6題。5.與郊區相比,城區氣溫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較低,太陽輻射強B.距海較遠,升溫速度快C.農田廣布,地面輻射強D.人口密集,釋放熱量多6.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合理措施是( )A.禁止郊區發展工業 B.提高城區建筑密度C.擴大城市用地面積 D.增加城區綠地面積√√5.D 6.D [第5題,與郊區相比,城區氣溫較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密集,釋放熱量多,D正確;太陽輻射對郊區和城區是同等的,A錯誤;與距海遠近無關,B錯誤;城市農田少,C錯誤。第6題,禁止郊區發展工業不符合城鎮化發展,A錯誤;提高城區建筑密度,熱量更加難以擴散,B錯誤;擴大城市用地面積,會加劇城市熱島效應,C錯誤;多植樹種草,增加城區綠地面積,可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D正確。](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51分)一、選擇題(共7小題,每小題3分,共21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4·汕頭期中)城鎮化綜合水平是指城鎮化過程中,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土地利用和社會發展四個方面的綜合發展指標。哈薩克斯坦于1991年底獨立,自1992年以來,城鎮化經歷了獨特的發展歷程。讀圖,完成1~2題。課時數智作業(四十五) 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1.2000—2009年,推動哈薩克斯坦城鎮化水平快速上升的主要動力因素是( )A.人口遷移 B.政治突變C.石油經濟 D.國家政策√2.哈薩克斯坦城鎮化水平快速上升對城市自然環境的顯著影響是( )A.熱島效應減弱 B.地下水位下降C.就業機會增多 D.大氣降水增加√1.D 2.B [第1題,據圖可知,2000—2009年,對哈薩克斯坦城鎮化水平快速上升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國家政策,D正確;2000—2009年,人口遷移的影響漸小甚至消失,政治突變的影響已經消失,A、B錯誤;2000—2009年,石油經濟的影響程度沒有國家政策的影響程度大,C錯誤。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鎮化水平快速上升,城市熱島效應會增強,A錯誤;城鎮化水平上升會使城市硬化地面增加,導致雨水下滲減少;且城鎮化水平的上升會導致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耗水量增加,這都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B正確;就業機會增多屬于社會經濟因素,不屬于自然環境,C錯誤;城鎮化水平的上升會導致城市熱島效應增強,上升氣流增多,但是哈薩克斯坦深居內陸,氣候干旱,水汽較少,上升氣流的增多對降水的影響不大,D錯誤。](2025·張家口模擬)水體(藍色空間)和植被(綠色空間)組成的藍綠空間能夠有效減緩城市熱島效應。下圖示意蘇州市2004—2014年城市部分剖面對應的NLST值變化。研究表明,NLST值越小,反映該研究區地面溫度越低。據此回答3~4題。3.圖示NLST值空間變化反映該城市藍綠空間( )A.在城區錯落分布 B.在郊區分散分布C.在城區占比較大 D.在郊區占比較小4.相比2004年,2014年該市NLST值整體明顯上升是因為( )A.產業轉型升級 B.建設用地擴大C.藍綠空間擴展 D.節能建筑增多√√3.A 4.B [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NLST值可以反映該地區的藍綠空間分布情況,NLST值越小,反映該研究區地面溫度越低,即藍綠空間面積越大。讀圖可知,在郊區20~30千米處NLST值較高,而在0~20千米處和30~45千米處NLST值較低,故郊區藍綠空間分布較為集中,且占比較大,B、D錯誤;城區NLST值總體較高,城區不同區域NLST值差異較大,故藍綠空間在城區占比較小,且錯落分布,C錯誤,A正確。第4題,據材料可知,NLST值越小,反映該研究區地面溫度越低,即藍綠空間面積越大;讀圖可知,2014年該市NLST值整體明顯上升,推斷該市藍綠空間面積減小。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城市功能區的優化,會促使藍綠空間面積增加,A錯誤;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增加,會擠占水體和植被空間,導致藍綠空間面積減小,B正確;藍綠空間擴展,NLST值應減小,C錯誤;節能建筑增多,植被面積增加,NLST值應減小,D錯誤。](2024·保定二模)職住比是指某一區域內就業崗位數量與居民就業人口數量的比值。該比值可以表示地區就業和居住之間的平衡狀態。研究認為,發育成熟的大都市區以老城中心為原點,按照半徑5 km、15 km、30 km,可劃分為四個圈層。下圖分別示意四大都市區不同圈層職住比變化、國際大都市區分圈層職住組織模式。據此完成5~7題。5.四大都市區第一圈層職住比反映出( )A.居住高度集聚,就業供給較少B.就業高度集聚,居住供給較多C.就業高度分散,居住供給較少D.就業高度集聚,居住供給較少6.四大都市區中,通過培育外圍次中心能顯著降低對中心城區就業崗位依賴的是( )A.倫敦 B.紐約C.東京 D.巴黎√√7.巴黎圈層職住組織模式產生的影響是( )A.居民上下班通勤時間長B.公共交通通勤分擔率低C.城市職住分離現象較弱D.公共交通建設投資較少√5.D 6.B 7.C [第5題,讀圖可知,四大都市區第一圈層職住比高,說明就業崗位數量相對居民就業人口數量多,即就業高度集聚,而職住比比值高意味著居住人口相對較少,即居住供給較少。第6題,從圖中可以看出,紐約的第三、四圈層職住比比較高,說明其外圍次中心就業崗位較多,通過培育外圍次中心能顯著降低對中心城區就業崗位的依賴,B正確;倫敦、東京、巴黎在外圍職住比的數值低于紐約,A、C、D錯誤。第7題,巴黎的職住組織模式中,各圈層職住比較為均衡,說明城市職住分離現象較弱,C正確;這種模式一般為居民上下班通勤時間較短;可能公共交通通勤分擔率較高,但不能說明公共交通建設投資較少,A、B、D錯誤。]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0分)8.(2024·惠州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孜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圖1),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甘孜州城鎮化率31%,縣市多為小型城鎮,三次產業就業人口比例依次為70.8%、3.0%、26.2%。該地常規工業發展困難,近年九龍、白玉等縣憑借其水力、礦產資源優勢,工業發展較快。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影響,該州沒有實現人口大規模流動,堅持走高原型生態產業主導的有限城鎮化道路。圖2示意2014年甘孜州下屬縣市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1)分析甘孜州工業發展困難的原因。(4分)(2)九龍、白玉兩縣工業化未能明顯帶動城鎮化,請推測原因。(6分)(3)說出甘孜州走有限城鎮化道路的益處。(6分)[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交通條件較差,對外交往不便;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發展工業受到限制;由三次產業就業人口比例依次為70.8%、3.0%、26.2%,可知農業占比大,農業人口比重大,勞動力素質較低;工業占比小,工業基礎較差。第(2)題,由材料“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影響,該州沒有實現人口大規模流動”可知,受生活方式及文化觀念影響,農業人口向工業(城鎮)轉移意愿較低;由于地方經濟落后,城鎮的規模小,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小;材料中提到兩縣主要憑借其水力、礦產資源優勢發展工業,這些工業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小,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小。第(3)題,有限城鎮化建設以生態保護為主,走綠色城鎮化之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小,利于該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可以減少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有限城鎮化可以減少新型工業對區域經濟結構的沖擊,利于藏區經濟(特色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答案] (1)地處四川西部山地高原區,對外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且作為生態屏障,工業開發受限;農業人口比重大,勞動力素質較低;工業基礎薄弱等。(2)受生活方式及文化觀念影響,農業人口向工業(城鎮)轉移意愿較低;城鎮規模小,(設施、公共服務匱乏)對人口吸引力不足;兩縣資源型工業發展,對勞動力需求較低(吸納本地農村勞動力少)。(3)利于該地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利于藏區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減少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問題及壓力;利于藏區經濟(特色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9.(2024·廣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布吉河發源于深圳市布吉,流域面積63.41 km2,河流長度為21 km,上游位于龍崗區,下游位于羅湖區和福田區,在羅湖商業區匯入深圳河。1988年以來,布吉河流域經歷了劇烈的城鎮化進程。如圖示意1988—2015年布吉河流域城鎮化率變化情況。(1)概括布吉河流域城鎮化的時空演變特征。(4分)(2)描述布吉河流域城鎮化進程的具體表現。(6分)(3)指出布吉河流域城鎮化進程最快的時間段及可能帶來的城鎮問題。(4分)[解析] 第(1)題,總體看,該流域城鎮化在1988年到1999年之間,速度比較快,1999年到2015年,城鎮化速度較慢,因此表現出先快后慢的特征;2005年之前,下游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2005年之后,上游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因此,城鎮化由下游向上游發展;1988年時上游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后來,其城鎮化水平超越了下游地區,因此上游地區城鎮化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快,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更高。第(2)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鎮景觀逐漸替代原先的鄉村景觀;城鎮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第二、三產業逐漸替代原來的第一產業,勞動力也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文化價值觀念也發生顯著變化。第(3)題,讀圖可知,1993年到1999年,全流域城鎮化進程最快。城鎮化問題體現在:城市工業和居民帶來的大氣、水、固體廢棄物污染加劇;人流量、車流量大增,交通擁堵;進城人口多,住房緊張;就業不充分;社會管理難度加大;城鎮化發展使得建設用地日益緊張等。[答案] (1)城鎮化速度先快后慢;城鎮化由下游地區向上游地區發展;上游地區城鎮化起步晚,發展快。(2)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城鎮景觀;城鎮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等隨之發生顯著變化。(3)1993—1999年。城鎮環境污染加劇;交通擁堵;房價居高不下;建設用地緊張等。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