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1張PPT)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第九章 城鎮和鄉村第九章 城鎮和鄉村課程標準1.結合實例,解釋城鎮和鄉村內部的空間結構,說明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2.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城鎮化的利弊。3.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4.通過探究有關人文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第九章 城鎮和鄉村四層考查【必備知識】 鄉村內部空間結構;城鎮內部空間結構;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城鎮化的過程、特點及利弊;地域文化;城鄉景觀的特點。【關鍵能力】 綜合分析、比較、概括城鄉空間結構特征與差異、城鄉景觀特征與差異;描述、分析城鎮功能區空間動態過程及其原因,歸納城鎮化動態過程及其規律,評估、說明城鎮化的影響;培養空間想象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九章 城鎮和鄉村四層考查【學科素養】 能夠從區域空間格局、空間聯系的視角,認識城鄉功能區的分布與演化;能夠從空間和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城鄉空間結構的發展和演化,認識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能夠評析區域城鎮化的利弊,解決城鎮發展問題。【核心價值】 能夠從“人對地的影響”的視角,認識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認識城鎮化的利弊,樹立正確的環境觀、發展觀。 第九章 城鎮和鄉村課時43 城鄉空間結構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認識城鄉土地利用類型1.填空(1)城鎮: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________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2)鄉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人口分布較為______的地方。非農業分散2.簡答(1)城鎮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哪些?提示:工業、交通、商業、文教、衛生、居住、綠化等。(2)鄉村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哪些?提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點、工礦用地等。(3)從土地利用方式上看,城鎮和鄉村有什么明顯的差異?提示:城鎮以建設用地為主,鄉村以農用地為主。任務2——理解城鄉空間結構的成因與布局1.填空:城市空間結構。人口和產業在______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質的________,這些功能區的布局與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2.判斷:根據特征判斷城市主要功能區。(1)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________)(2)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________)(3)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樞——(________)空間功能區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3.簡答:是否每個城市都有中心商務區?中心商務區一般具有哪些特征?提示:并非每個城市都有中心商務區。中心商務區一般具有的特征是高樓大廈林立,公司總部云集;城市經濟樞紐,觀光購物區域;商貿服務業發達;土地利用集約,地價房租甚高;人流匯集,交通繁忙。4.判斷(1)城市存在著不同層次、功能各異的發展核心,它們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圍。 ( )(2)城市各功能區之間都有明確的界線,各種功能區相互獨立分布。 ( )(3)城市的空間結構主要受人為因素影響,不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 ( )(4)城市的空間結構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變化的。 ( )√××√5.填空:鄉村空間結構。(1)鄉村土地利用方式較為簡單。村鎮駐地以居住、工業、商業、交通、行政等用地為主,其外圍則以________為主。(2)聚落的空間形態主要有密集型、________和半聚集型等。(3)集市流通和__________功能相對突出。農用地分散型地方服務任務3——分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意義填空(1)能夠集約節約用地,提高______的利用效率。(2)節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__________,提高這些設施的運行效率。(3)促進城鎮與周邊地區和諧發展,減少城鎮對______環境的不利影響。(4)營造良好的______環境,為居民營造溫馨的生活氛圍和豐富的文化空間。土地建設費用生態人居任務4——分析城鄉區位1.簡答:區位是否就是位置?提示:區位不只是指位置。區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該地理事物與其他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2.填空(1)城鎮區位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______、氣候、水文等。②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資源、交通、______、軍事、宗教和文化等。③兩者互相影響并且不斷發展變化。(2)鄉村區位:受__________和社會、經濟、文化等條件影響。地形政治自然條件銜接一 必修第二冊活動變式下圖為城市各活動用地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僅考慮經濟因素的影響,圖中A、B、C代表的用地對應最可能的是( )A.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B.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C.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D.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2.各用地地租水平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A.環境、交通 B.文化、交通C.文化、環境 D.交通、距市中心的遠近√√1.C 2.D [第1題,讀圖可知,橫軸代表距市中心的距離,縱軸代表地租水平,A線在市中心附近地租水平最高,且A線斜率最大,說明距市中心的遠近對其影響最大,為商業用地,A、D錯誤;C線距市中心最遠的位置地租水平最高,且C線斜率最小,距市中心的遠近對其影響最小,為工業用地,C正確,B錯誤。第2題,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地租水平與距市中心的距離有關,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交通通達度越高,地租水平越高,D正確;環境和文化也會影響地租水平,但并不是主要因素,A、B、C 錯誤。]銜接二 必修第二冊閱讀變式下圖示意秦嶺北麓西安市邊緣地區鄉村空間結構演變。讀圖,完成3~4題。3.圖中鄉村空間結構演變的順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C.甲—乙—丁—丙 D.乙—甲—丁—丙4.在秦嶺山區最適宜發展的產業是( )A.糧食種植業 B.旅游業C.房地產業 D.高新技術產業√√3.A 4.B [第3題,據圖可知,甲階段中為傳統村落集聚,且村落分布較為分散;乙階段村落分布開始變得集中,且開始出現城市建設項目;丙階段開始以農村集中社區為主,且城市建設項目較乙階段增多;丁階段的村落占比較丙階段大幅減少,且城市建設項目最多。故圖中鄉村空間結構演變的順序是甲—乙—丙—丁。第4題,糧食種植業需要大面積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而秦嶺山區地形復雜,耕地資源有限,且山區水源條件相對較差,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糧食種植業,A錯誤; 秦嶺山區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因此,發展旅游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收入,B正確;房地產業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而秦嶺山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不利于房地產業的發展,C錯誤;高新技術產業通常需要集中人才、技術和資金等資源,而秦嶺山區相對偏遠,人才和技術資源相對匱乏,不適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D錯誤。]銜接三 必修第二冊閱讀變式5.(2022·山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下圖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圍內河道縱橫交錯。宋元時期,當地鄉民沿水而居,居民點呈散點狀分布。分析居民點呈散點狀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解析] 河網密布,造成土地地塊小。居民為了耕作方便,一般在耕地附近居住,造成居民點分散。[答案] 地勢低洼,河網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地塊小而分散。提升·核心素養1.鄉村內部空間結構(1)空間結構組成項目 公共空間 居住區 生產區位置 常位于鄉村中心 一般位于公共空間外圍 一般位于鄉村的外圍項目 公共空間 居住區 生產區特點 公共性、文化性、多樣性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組成 包括公共建筑、街巷、水井、池塘和廣場等 由房屋和院落組成 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農田水利設施及田間道路等(2)影響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經濟、風俗文化等。(3)鄉村規劃①特點:新建的鄉村居住區經過重新規劃建設,多呈現整齊劃一的格局。②要求:注意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突出鄉村特色。2.城市三大功能區的判斷方法(1)看面積:居住區面積最大,其次是工業區,商業區面積最小。(2)看距市中心的遠近:一般情況下,距離市中心由近及遠依次為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3)看形態:商業區一般呈點狀、條狀,居住區和工業區一般呈片狀。(4)看人口變化:商業區晝夜人口差別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區與商業區變化相反;工業區人口晝夜差別最小。3.影響城市功能區的因素(1)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區的影響①距市中心的遠近對城市功能區的影響②交通通達度對城市功能區的影響交通通達度越高,土地價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區位的交通通達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應地存在著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2)其他因素對城市功能區的影響4.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1)工業區的布局在合理布局功能區時要考慮很多因素,在合理協調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間的關系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如圖)。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減少對生活居住區的污染,基本原則:①基本無污染的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可以布局在城內居住區。②用地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的工業可以布局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③污染嚴重或有重大安全隱患的工業遠離城市,并考慮盛行風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風的下風向或者垂直方向上,遠離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2)商業區的布局原則 布局要求人口指向 集中于人口密集區,市中心會形成中心商務區交通指向 布局于人流集中區,如火車站、汽車站、碼頭等配套服務 功能指向 商業服務功能在旅游地、學校、政府機關、大型企業附近相對齊全(3)居民區的布局一般居民區要建在城市盛行風的上風向、河流的上游;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設置衛生防護帶、綠化帶,既可對居住區起到防護作用,又可增加綠地面積,美化城市環境。培養·思維能力【典題1】鄉村內部空間結構(2024·黑吉遼卷)黃河三角洲村落空間形態具有明顯的水適應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數量、分布等長期影響下,黃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現出團狀、帶狀、指狀3種典型空間形態。圖1為黃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圖。圖2示意黃河三角洲村落空間形態。據此完成(1)~(3)題。(1)團狀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A.前鄰農田,后依河堤B.塘路環繞,結構分散C.塘田較多,零散分布D.塘田包圍,居路規整(2)影響帶狀村落主軸線和骨架形成的主導因子是( )A.河和田 B.河和路C.路和居 D.路和田√√(3)指狀村落集中分布在( )A.遠離黃河的耕種區 B.臨近黃河的耕種區C.遠離黃河的鹽荒區 D.臨近黃河的鹽荒區√【解題導引】(1)看團狀村落圖→“居”集中分布于中心,較整齊;外部被塘、田包圍,道路縱橫交錯,規整有序(2)看帶狀村落圖→主要街道與黃河河道平行,線性軸線順沿河道,且民居多沿河分布→主軸線和骨架形成的主導因子是河和路(3)看指狀村落圖→農田的面積分布較廣→推斷為耕種區;村落多沿道路分布,受黃河河道的影響較小→遠離黃河結合圖文材料,根據土地類型分布狀況,說出黃河三角洲流域村落分布特點并分析其成因。提示:分布特點:村落整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耕地區域;鹽荒地和新淤地村落少。原因:新淤地及鹽荒地,受海水影響較大,含鹽量高,不適合耕作,村落稀少;耕地接受黃河淤積,土壤含鹽量低,有機質含量高,可開墾性高。【典題2】城鎮內部空間結構(2024·全國甲卷)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下圖示意蘇州工業園區中的中新合作區1994-2000年實施的功能區布局規劃。規劃思路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優先開發工業用地;當人口集聚到一定規模后,加大開發居住用地;當人口進一步集聚后,再重點開發商業用地。據此完成(1)~(3)題。(1)中新合作區的工業區對商業區形成強力支撐的原因是工業區帶動了( )①人口集聚 ②服務業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術集聚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將中新合作區的住宅區規劃在商業區和工業區之間,主要有利于( )A.節約土地資源 B.增加綠地面積C.組織內外交通 D.完善市政設施√√(3)從蘇州老城主干道向東延伸串聯中新合作區各功能區,體現的布局思路是( )①軸向發展 ②職住平衡 ③均衡發展 ④地租遞減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題導引】(1)工業區以生產活動為主→吸引人口集聚,吸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當人口集聚到一定規模后,加大開發居住用地”→吸引生活性服務業集聚(2)商業區與住宅區之間的人們主要以購物為聯系;工業區與住宅區之間的人們主要以通勤為聯系→都要求距離短、用時少→住宅區布局在商業區與工業區之間→利于組織區域內與區域間的交通聯系(3)圖示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均沿城市主干道由近及遠布局→體現軸向發展;老城區對新工業區有輻射帶動作用→離老城區近,土地租金高;離老城區遠,土地租金低→體現地租遞減結合圖文材料,分析下列與新城的發展速度關系最緊密的是( )A.周邊鄉村人口規模 B.與老城的交通聯系C.周邊農業用地面積 D.其他主要城鎮人口B [新城主要是疏解老城區人口和面積壓力,通過快速交通連接,與老城區交通聯系越緊密,越能促進其發展,B正確;鄉村人口規模及面積對于新城發展作用較小,新城是城鎮化發展而不是鄉村化發展,A、C錯誤;其他主要城鎮距離新城較遠,對其帶動作用有限,D錯誤。]√視角一 分析鄉村空間結構布局(2025·四川普通高校招生適應性測試)梅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鎮景觀特征的新型鄉村聚落。近年來,該村致力于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美好共同體”。如圖分別為梅林村1975年、200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圖。據此完成1~3題。1.影響1975年、2020年該村房屋選址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道路布局、農田分布B.河流分布、農田分布C.道路布局、河流分布D.農田分布、道路布局2.相較于2000年,2020年該村( )A.工業用地規模擴大 B.農業用地規模擴大C.居住用地布局分散 D.公共建筑用地集中√√3.在建設“美好共同體”的過程中,該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發展區域商業中心B.建設優質商品糧基地C.打造大規模工業園D.推動用地多功能協同√1.D 2.A 3.D [第1題,由圖可知,1975年的居住用地零散分布在農田之中,故影響該村房屋選址的主要因素是農田分布;2020年居住用地多沿主干道分布,故影響該村房屋選址的主要因素是道路布局,D正確。第2題,由圖可知,相較于2000年,2020年該村工業用地規模擴大,A正確;農業用地規模縮小,B錯誤;居住用地布局趨于集中,C錯誤;公共建筑用地規模變化較小,且分布較為分散,D錯誤。第3題,由材料可知,梅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鎮景觀特征的新型鄉村聚落,不適宜發展區域商業中心,A錯誤;農業用地面積不斷減少,且靠近杭州主城區,不適宜建設優質商品糧基地,B錯誤;打造大規模工業園會侵占更多農業用地,可能造成環境污染,C錯誤;推動用地多功能協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符合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美好共同體”的愿景,D正確。]視角二 城鎮空間結構布局及影響因素分析(2025·棗莊模擬)長春市地處松遼平原與東部山地交會處,地勢平坦。伊通河作為長春市內的唯一河流,縱穿主城區南北,河流兩側的地貌類型為河漫灘。如圖示意1905年、1990年和2019年伊通河兩側功能區分布。據此完成4~6題。4.長春市伊通河東西兩側城區( )A.功能區由河流東側向西側擴張B.東側擴張速度快于西側C.西側經濟發展速度慢于東側D.功能區均自北向南擴張5.與1990年相比,2019年伊通河兩側( )A.環境質量改善 B.土地價格下降C.人口密度降低 D.交通壓力緩解√√6.1990—2019年長春市城市空間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空間擴張與工業布局優化B.交通運輸布局調整C.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D.城市熱島效應突出√4.B 5.A 6.A [第4題,由圖可知,功能區由河流西側向東側擴張,A錯誤;東側擴張速度快于西側,B正確;西側商業服務業設施數量遠高于東側,表明西側的經濟發展速度快于東側,C錯誤;受地勢及河流的影響,功能區均自南向北擴張,D錯誤。第5題,由圖可知,2019年伊通河兩側工礦倉儲區減少,環境污染減輕,環境質量改善,A正確;居住區和混合功能區面積增加,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壓力增加,C、D錯誤;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土地利用類型的轉換,土地價格提高,B錯誤。第6題,受城鎮化進程的影響,城市空間不斷擴張,同時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使城市空間結構不斷優化,A正確;交通運輸布局和城市熱島效應會影響城市空間結構變化,但不是其根本原因,B、D錯誤;人口老齡化對城市空間結構變化沒有影響,C錯誤。]視角三 探究合理利用城鄉空間(2024·湖南卷)山西省新絳縣西莊村附近盛產青石,自宋代以來形成了以石雕加工為主的傳統手工業。為保持行業的家族壟斷優勢,當地主要采取子承父業的技藝傳承方式。近年來,在政府扶持下,西莊村規劃建設了石雕工業園。下圖示意農耕時代西莊村石雕生產的空間次序。據此完成7~9題。7.西莊村形成圖示空間次序,是因為( )A.地形地勢 B.河流分布C.生產流程 D.宗族關系8.“精雕”選擇在以廳堂為中心的院落中進行,主要是為了( )A.石材堆放 B.陳列展覽C.技藝保密 D.交流合作√√9.該村石雕生產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業園區,有利于( )①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區 ②融合生產和生活空間 ③限制生態空間的擴張 ④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C 8.C 9.B [第7題,由圖可知石雕生產的次序如下,在馬首山——采石,山坡——轉運,石雕場——選材、切割,水池——清洗,空地——粗雕、打磨,院落——創作、精雕、傳授。在聚落空間層面,以生產流程為導向,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場所空間,在不同的空間進行不同的生產流程,呈現出系統的生產空間鏈條。故C正確。第8題,由材料“為保持行業的家族壟斷優勢,當地主要采取子承父業的技藝傳承方式”可知,院落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所以“精雕”和“傳授”選擇在以廳堂為中心的院落中進行,主要是為了技藝保密,而不是交流合作,C正確、D錯誤;院落面積小,石材堆放和陳列展覽需要面積更大的地方,A、B錯誤。第9題,在工業園區的集聚效應下,石雕生產的不同環節和階段可以得到更為細致的劃分和布局,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區,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方便了管理和監督,有利于石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①正確;通過工業園區的建設,可以統一規劃和管理石雕生產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減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石雕從居民庭院中遷走,可以為居民營造一個更為宜居的生活空間,④正確;工業園是把生產和生活空間分離而不是融合,②錯誤;生態空間擴張旨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工業園有利于石雕產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③錯誤。故選B。](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47分)一、選擇題(共7小題,每小題3分,共21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5·重慶模擬)1999—2021年,江西婺源篁嶺村聚落用地的擴展方向、利用強度、功能類型等變化,在時空上則表現為聚落資源、設施、生態、環境等要素不斷發生演變的過程。下圖示意1999—2021年篁嶺鄉村旅游聚落空間結構模式時空演變的三種模式。讀圖,完成1~2題。課時數智作業(四十三) 城鄉空間結構1.篁嶺鄉村旅游聚落空間結構模式時空演變的順序為( )A.甲→乙→丙 B.乙→甲→丙C.甲→丙→乙 D.丙→乙→甲2.隨著篁嶺鄉村旅游聚落空間結構的演變,該鄉村用地類型( )A.居住用地占比升高 B.未發生明顯變化C.農用地面積增多 D.用地功能趨向多樣化√√1.B 2.D [第1題,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用地規模擴展、利用強度增大、功能類型增多,對外交通更加便利,聚落空間結構趨于復雜,因此篁嶺鄉村旅游聚落空間結構模式時空演變的順序為乙→甲→丙。故選B。第2題,據圖中信息可知,隨著篁嶺鄉村旅游聚落空間結構的演變,該鄉村用地類型發生明顯改變,B錯誤;其中商業和服務業用地占比升高,居住用地占比下降、農用地面積減少、用地功能趨向多樣化,A、C錯誤,D正確。](2024·南京一模)大倉村位于滇西北,由下村、小箐等9個自然村共同組成,地勢較為平坦,周圍群山環抱,山、水、林、田、村等景觀格局十分清晰。下圖為大倉村土地利用變化圖。據此完成3~5題。3.圖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用地類型分別為( )A.林地、水田、旱地、居民點B.林地、居民點、旱地、水田C.居民點、水田、旱地、林地D.居民點、旱地、水田、林地√4.大倉村用地的空間結構模式為( )A.多圈層——垂直結構B.單核心——放射狀結構C.多中心——網狀結構D.多斑塊——組團狀結構5.1970—2020年,大倉村( )A.水田面積明顯減少 B.林草地面積穩定C.自然村的等級提升 D.旱地向高處擴張√√3.C 4.A 5.D [第3題,依據圖文材料可知,大倉村位于滇西北,周圍群山環抱,從1970年到2020年,甲用地面積增加,位于中心附近位置,呈集中連片分布,且有公路串聯通過,可以推斷其為居民點;乙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勢較低,為水田;丙用地面積最大,且該用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帶,地勢較高,為旱地;丁用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勢最高,為林地。第4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大倉村用地從中心到外圍依次為居民點、水田、旱地、林地,呈現出明顯的多圈層特征;同時,用地類型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明顯的分異,如山地、河流、農田等,這種空間結構模式反映了大倉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用地類型的分布規律和空間組織形式,體現了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第5題,依據題目所給信息和土地利用變化圖,將1970年和2020年這兩個年份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比對,可以發現該村的居民點面積有所增加,水田面積基本保持不變,旱地面積明顯增加,而林地面積有所減少,A、B錯誤;自然村的等級通常是指自然村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所處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活環境等方面的水平,自然村的等級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如一、二、三級等,從圖中并不能夠看出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活環境等方面的水平是否有所提升,C錯誤;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旱地向高處擴張,這可能是由于低海拔地區的土地資源日益緊張,人們開始向高海拔地區開墾草地為旱地,D正確。](2024·長沙二模)城鎮經濟活動多樣,土地利用專業化,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如圖示意某市各功能區距市中心的距離。讀圖,完成6~7題。6.城市不同功能用地類型與數量配置,合理的是( )A.旅游用地占地規模大,個數多B.旅游用地占地規模小,個數少C.餐飲用地占地規模大,個數少D.餐飲用地占地規模小,個數多√7.下列關于該城市中心功能區用地布局的原因,敘述合理的是( )A.交通便利,居民出行便利B.古跡眾多,政府機構集中C.人口眾多,商場收益明顯D.知名度高,工業聯系緊密√6.D 7.B [第6題,讀圖分析,該城市功能區類型多,根據中心地理論可知,旅游用地占地規模大,服務范圍大,個數較少,A、B錯誤;餐飲用地占地規模小,服務范圍小,個數多,C錯誤,D正確。第7題,該城市功能區類型多,城市規模大,城市中心區以旅游用地和公共用地為主,商業用地規模較小,可知該城市最可能受歷史文化影響,城市中心古跡眾多,政府機構集中,進而影響了城市的功能分區,B正確;商業活動、工業活動、交通活動在該城市中心規模較小,對城市中心功能區用地布局影響較小,A、C、D錯誤。]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6分)8.(2025·內蒙古普通高校招生適應性測試)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S地區曾是倫敦的傳統工業區。隨著英國制造業衰退,該區域逐步衰敗,大量工業用地閑置。為舉辦2012年倫敦奧運會,英國政府將奧運籌辦與S地區改造相結合,打造奧運都會區,新建擴建體育場館、火車站、綠地等奧運相關設施。同時該地形成了包括倫敦東部最大購物中心在內的大片商業區。奧運會后,多所著名高校在原奧運用地建設新校區。S地區多種功能融合發展,實現了區域功能轉型。如圖示意奧運都會區核心區空間結構。(1)指出奧運都會區核心區的主要功能。(4分)(2)分析奧運相關設施建設對該地區功能轉型的有利影響。(6分)(3)說明奧運場館周圍形成連片商業區的主要原因。(4分)[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核心區有大型商業中心、水上運動中心、大學、交通樞紐、綠地等,故其主要功能包括商業、體育、文化、對外交通、國際交往、休閑娛樂等。第(2)題,奧運相關設施建設能充分利用閑置工業用地,為后續高校入駐提供用地空間,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該地區轉型發展;通過奧運相關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奧運會知名度高,奧運相關設施建設,能降低該地區環境污染,改善環境風貌和區域形象,助力該地區轉型發展;奧運相關設施建設能促進人口和公共活動在此集聚,為商業活動帶來消費人群,帶動商業發展,促進城市發展;奧運相關設施建設,也改善了該地區的對外交通條件,提高區域可達性,有助于該地區功能轉型發展。第(3)題,奧運場館建設運營,吸引了大量的人員往來,導致土地租金提高,而商業區付租能力強,該土地便成為商業用地,發展成為商業區;奧運場館吸引更多流動人口,消費需求增長,對商業活動需求也大增;奧運場館帶動交通建設,提高了該地區的可達性,服務范圍擴大,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物等;商業區與奧運場館共享基礎設施,節約建設投資,吸引商業活動集聚;商業區連片分布能夠增強影響力,形成規模效應,共同獲利,故奧運場館周圍形成連片商業區。[答案] (1)商業、體育、文化、對外交通、國際交往、休閑娛樂。(2)盤活閑置工業用地,為后續高校入駐提供用地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促進招商引資;降低環境污染,改善環境風貌和區域形象;促進人口和公共活動集聚,帶動商業發展,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改善對外交通條件,提高區域可達性。(3)奧運場館建設導致土地租金提高,商業區付租能力強;奧運場館吸引更多流動人口,消費需求增長;奧運場館帶動交通建設,提高該地區可達性,服務范圍擴大;商業區與奧運場館共享基礎設施,節約建設投資;商業區連片分布能夠增強影響力,形成規模效應。9.(2025·濱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江南古鎮以江南水鄉古鎮為典型,主要指蘇南和浙北一帶的古鎮。江南古鎮是“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點,是“魚米之鄉”和“鄉土文化”的交融之所。生產、生活、農業、建筑、文化等水乳交融,成為江南古鎮的根和魂。下圖為江南古鎮水系分布略圖。(1)分析江南地區古鎮分布特點及原因。(6分)(2)為什么在長江和錢塘江沿岸古鎮分布相對較少?(6分)[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江南地區古鎮的分布特點為不均勻,主要沿河流、湖泊和運河分布。其原因可以從水體能夠提供水源和航運兩方面進行分析,靠近河流,取水方便,同時水運便利,所以古鎮主要沿河流分布。第(2)題,相比運河、湖泊以及小規模河流,長江和錢塘江是兩條大河,河面寬闊,對地理空間的分割強度大,且水位季節變化大。江南地區的古鎮建設時間早,建設時生產力水平低,航運水平低,無法適應變化大的大江大河,只能適應變化小的小河、運河以及湖泊。錢塘江的喇叭形入海口,海潮多,規模大,對河岸的侵蝕作用強,不利于聚落建設。[答案] (1)分布特點:分布不均,主要沿河流、運河、湖泊分布。原因:江南地區河網眾多,沿水體分布,取水方便,航運交通便利。(2)古鎮建設時期航運水平低,經濟水平低,規模小,因此主要沿小河流分布,沿長江分布較少;長江沿岸水位季節變化大,古鎮容易遭受水災;錢塘江沿岸容易遭受潮災影響,故古鎮分布較少。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