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5張PPT)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七章 自然災害課時39 地質災害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說明地震成因1.簡答:什么是地震?提示: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2.讀圖填空(1)地震構造的有關概念:A:______,B:__________,C:______,D:________。(2)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____。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高3.判斷:關于地震的正誤。(1)一次地震,一個震級,一個烈度。 ( )(2)地面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的沖擊造成的。 ( )(3)將震級相同的點連成封閉的曲線,稱為等震線。 ( )(4)我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 ( )×√××任務2——說明滑坡成因1.簡答:什么是滑坡?提示:大量山體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動面整體滑動的現象。2.簡答:滑坡的危害有哪些?提示:掩埋農田和村莊,阻斷道路,淤塞河道,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3.讀圖填空:滑坡示意。圖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滑動面滑坡體任務3——說明泥石流災害成因,了解避災措施1.簡答:什么是泥石流?提示:泥石流是山地溝谷中含有大量固體碎屑物和水的混合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溝床向下流動的特殊流體。2.判斷:有關泥石流避災的措施的正誤。(1)連續降雨或暴雨時,不要在溝谷中逗留。 ( )(2)可以躲在溝谷中的大樹上,大樹不會被沖倒。 ( )(3)向泥石流溝谷下游跑,快速離開。 ( )(4)發現泥石流后要及時報告,以便下游和溝口的居民及時撤離。 ( )√××√銜接一 必修第一冊閱讀變式在山區公路和鐵路道旁經常可以看到如圖所示的具有蜂巢結構的水泥防護工程。據此完成1~2題。1.圖中防護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災害為( )A.臺風 B.海嘯C.滑坡 D.干旱2.邊坡上具有蜂巢結構的水泥防護裝置,其防災減災功能有( )①可以保護植被生長條件,防止臺風的危害②加固山體坡面,具有穩定邊坡的作用③可以有效地保證地下水的下滲和自由排泄④可抑制坡面破壞和土地荒漠化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1.C 2.B [第1題,圖中的防護工程可以抑制坡面破壞和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第2題,圖中的水泥結構可以抑制原裸露山體遭受的風化剝蝕,加固山體坡面,具有穩定邊坡的作用;蜂巢結構內的土壤可以提供植被生長的有利條件,同時可以保證地下水的下滲和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壓力的升高而引起的邊坡失穩問題。]銜接二 必修第一冊活動變式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東南向內部遞減,局部地區泥石流頻發。如圖示意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據此完成3~4題。3.補給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大西洋 B.印度洋C.太平洋 D.北冰洋4.與泥石流低發區相比,圖示區域泥石流高發區更易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條件是( )A.山脈高大,植被稀疏 B.夏季氣溫高,冰川融水量大C.山高谷深,降水豐富 D.晝夜溫差大,巖石風化強烈√√3.A 4.C [第3題,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受青藏高原西北部山地、高原地形的阻擋、抬升作用易形成降水,補給當地冰川,A正確;受青藏高原和高大山脈的層層阻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很難到達青藏高原西北部,B、C錯誤;冬季,北冰洋南下的寒冷空氣會影響青藏高原西北部,但來自北冰洋的空氣溫度很低,水汽含量很少,補給當地冰川的水汽也很少,D錯誤。第4題,讀圖可知,泥石流高發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交界處,山高谷深,且處于夏季風的迎風地帶,多地形雨,降水豐富,因而成為泥石流高發區,C正確;若降水很少、地表徑流少,山脈高大、植被稀疏的地區也不易形成泥石流,A錯誤;泥石流低發區的夏季氣溫較高,冰川融水量也較大,B錯誤;晝夜溫差大,巖石風化強烈,產生大量風化物,若水源缺乏不易形成泥石流,D錯誤。]提升·核心素養1.震級和烈度的區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卻有多個烈度,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下表所示:比較項目 震級 烈度定義 表示地震釋放能量多少 表示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單位 級 度比較項目 震級 烈度影響 因素 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 震級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還受地質構造和地面建筑等影響分類 依據 根據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根據地面建筑及地面的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2.影響地震破壞程度的因素震級 震級越大,破壞程度越大震源深度 震源越淺,破壞程度越大震中距 距離震中越近,破壞程度越大建筑物 抗震程度差,破壞程度越大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越大,人口傷亡越大經濟密度 經濟發達地區,損失的絕對數量越大發生時間 晚上發生時人口傷亡大地質構造 斷層地區,破壞程度大次生災害 地震誘發的滑坡、火災等,會加大損失3.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滑坡 泥石流自然因素 ①巖體比較破碎;②地勢起伏較大;③植被覆蓋度較差;④降水等的潤滑作用;⑤地震、河流侵蝕等對坡體穩定性的破壞 ①地勢陡峻;②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③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經;④地震等破壞坡體穩定性滑坡 泥石流危害 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摧毀聚落,破壞森林、農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4.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1)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措施防御 措施 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建立災情監測網絡及預警系統;恢復植被,加固山體等具體 措施 滑坡 設置滑坡體外截水溝;修建阻滑支撐工程泥石流 修筑排導槽,疏導泥石流物質到特定位置(2)滑坡與泥石流發生時的自救滑坡發生時 向滑坡兩側迅速逃離;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體下滑無法逃離時,宜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泥石流發生時 應迅速向溝谷兩側的山坡上方逃離[規律總結] 地質災害成因上的關聯性培養·思維能力(2021·山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海巴洛溝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段(如圖),面積53.4 km2。主溝發源于哈巴雪山西側,匯入金沙江一級支流沖江河,長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為高山寒帶峰脊區和寬谷區、溫帶窄谷區、亞熱帶低谷區。該流域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顯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 以上的峰脊區年降水量超過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區6小時降雨量達60.4 mm,激發了特大規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溝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類固體物質來源。(2)分析海巴洛溝流域主溝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對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溝流域泥石流對當地構成嚴重威脅的自然原因。【解題導引】(1) 流域內斷層處→巖石破碎;圖文材料→峰脊區有冰川活動→冰川堆積物;山谷地帶→巖石風化物、崩塌墜落物(2)看等高線地形圖→AB段等高線密集:海拔高、地形陡峻→提供崩落物和水動力條件;BC段等高線稀疏:地形較平坦和緩→可積累大量松散堆積物;CD段等高線較密:溝道順直深長、狹窄坡度大→會加快泥石流流速(3)流域內降水量較大→陡峻綿長的溝谷地形→匯流水量大、松散堆積物多→泥石流易發、流動速度快→泥石流威脅大【嘗試解答】(1)冰磧物(冰川搬運堆積物);崩滑體堆積物;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發生崩塌,且徑流匯流速度快,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物質和水動力條件;BC段:地形較平坦和緩,為大量松散固體物質積累提供場所;CD段:溝道狹窄順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過時間。(3)豐富的松散固體物源和水源條件,導致泥石流易發;泥石流流動速度快,規模大,沖擊力強;峰脊區降水量大,并疊加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多發育在高海拔地區,下游不易察覺,隱蔽性強。結合圖文材料分析,海巴洛溝流域除泥石流多發外,還面臨哪些地質災害的威脅?說出判斷理由。提示: 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質災害。判斷理由:該地位于板塊碰撞擠壓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發地震;該地地勢起伏較大,且斷裂發育,巖層破碎,山體不穩,易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視角一 滑坡及其治理(2024·煙臺三模)路基邊坡指路基橫斷面兩側與地面連接的斜面,巖層傾向與坡面的關系是影響邊坡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不穩定的邊坡需要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加固,護坡噴漿是將水泥、沙子等材料混合后均勻地噴涂到坡面上,是一種常用的邊坡加固措施。據此完成1~2題。1.下列路基邊坡示意圖中最易出現滑坡的是( )A BC D√2.護坡噴漿可以有效地減輕邊坡風化、崩塌、滑坡,主要原因是( )A.能夠粘結土壤和石塊等顆粒物質,形成堅固的保護層B.有利于水分滲透到坡面內部,填充縫隙,增強穩定性C.有利于坡面上植被生存,利用植物根系提高固坡能力D.噴漿后會增加坡面荷載,利用自身重力增加穩定性√1.C 2.A [第1題,滑坡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選項A中巖層水平分布,不易發生滑坡;選項B中巖層完整未受破壞,傾向與坡面平行且無臨空,不易發生滑坡;選項D中巖層不完整,但上層巖層傾斜方向與路基邊坡的坡面相反,為逆向坡,不易發生滑坡;選項C中巖層傾向于公路面,為順向坡,若遇暴雨,巖層易錯位滑落,發生滑坡。第2題,護坡噴漿是將水泥、沙子等材料混合后均勻地噴涂到坡面上,能夠粘結土壤和石塊等顆粒物質,形成堅固的混凝土保護層,A正確;噴漿作業后不利于水分滲透到坡面內部,也不利于植被生存,B、C錯誤;噴漿后會增加坡面荷載,重量增加不利于保持穩定,D錯誤。]視角二 泥石流(2025·日照模擬)云南省山地面積約占94%,地勢陡峭,泥石流災害較嚴重。在泥石流的諸多形成條件中,短時強降水是最主要的誘發因素。某科研小組對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元江縣)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新平縣)的兩次泥石流進行了數據調查,如圖為兩地泥石流發生前縣氣象站與受災地雨量站對受災地的降水量統計。據此完成3~4題。3.縣氣象站提供的數據對預報當地泥石流災害的價值不高,推測其主要原因是( )A.設備落后,覆蓋范圍較小B.數據不連續,參考價值低C.局地降水差異大,準確度低D.災害偶發,沒有可預測性4.與元江縣羊岔街鄉發生的泥石流災害相比,新平縣平掌鄉泥石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 )A.徑流短時暴漲 B.前期降水累積C.土層水量飽和 D.土體間摩擦小√√3.C 4.A [第3題,云南省山地面積約占94%,地勢陡峭,自然環境差異大,局地降水差異大,縣氣象站監測范圍廣,但數據的針對性較弱,讀圖可知,縣氣象站數據與受災地雨量站的監測數據差異較大,推測應是縣氣象站數據準確度低,C正確;縣氣象站的監測范圍較大,A錯誤;據材料可知,縣氣象站的統計數據連續,B錯誤;短時強降水是泥石流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其發生規律具有可預測性,D錯誤。第4題,新平縣平掌鄉泥石流發生當日出現強降水,徑流短時暴漲,搬運能力強,引發泥石流,A正確;元江縣羊岔街鄉泥石流的發生與前期降水累積關系大,B錯誤;泥石流發生時,土層水量趨于飽和、土體間摩擦小,這是兩地的相同條件,C、D錯誤。](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45分)一、選擇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正值繁星滿天,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本次地震為逆斷層型地震。在斷層中,斷裂面之上的是上盤,之下的是下盤;上盤相對下降是正斷層,上盤相對上升是逆斷層(見下圖)。據此完成1~2題。課時數智作業(三十九) 地質災害1.與相同震級的正斷層型地震相比,積石山縣地震斷層受力狀況和造成的破壞程度分別是( )A.擠壓、大 B.擠壓、小C.拉張、大 D.拉張、小2.積石山縣地震易誘發的地質災害有( )①泥石流 ②滑坡 ③崩塌 ④火山噴發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A 2.B [第1題,根據正斷層、逆斷層的概念可知,正斷層是拉張產生的,逆斷層是擠壓產生的;逆斷層型地震震動幅度較大,破壞能量較大,地震能量釋放的過程較為緩慢,會導致地震持續時間較長,余震較多故而伴隨著地表的顯著變形,造成的破壞程度大。第2題,地震發生后,地表產生的顯著變形、破碎等現象,在重力作用下,易產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②③正確;地震發生時正值繁星滿天,為晴天,缺少泥石流發生的降水條件,①錯誤;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難以引發火山噴發,且積石山縣靠近青藏高原,地殼厚,火山噴發概率小,④錯誤。]永靖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該縣黑方臺早期無人居住,20世紀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來此定居,人們抽取黃河水,建成提水灌溉工程,進行農業生產。80年代以來,黑方臺東南部邊緣發生了數百次山體滑坡。如圖為黑方臺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3~4題。3.黑方臺東南部滑坡多發,與其關聯性最小的是( )A.趨于暖濕,降水量大 B.垂直節理,裂隙發育C.臺塬邊坡,地勢較陡 D.徑流流動,浸潤土體4.從農業角度,可有效減少該地滑坡發生頻率的措施有( )①打壩攔泥淤地 ②推廣節水灌溉 ③優化農業結構 ④推進臺田農業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A 4.C [第3題,黑方臺東南部的地表黃土層多垂直節理,地表物質不穩定;在圖中滑坡堆積物以上的臺塬邊坡,地勢較陡,巖層易滑坡;人們抽取黃河水,建成提水灌溉工程,導致該區域地表徑流有所增多,地表水順著土層裂隙進入下層巖體,浸潤土體,加大滑坡出現的頻率,B、C、D選項均與滑坡關聯性大,不符合題意;當地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內陸,年降水量較少,降水量并不大,A錯誤,符合題意。第4題,該地表層土壤為黃土層,垂直節理發育,土質疏松,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減少對土壤的影響,減少滑坡發生概率,②正確;優化農業結構,減少需水量較大的作物種植,多種植耐旱作物,從而能減少灌溉水量,能夠減少對土壤的影響,減少滑坡發生頻率,③正確;打壩淤地主要應用于地勢起伏整體較大的地區,主要目的為防治水土流失,與滑坡關系小,①錯誤;臺田模式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挖土為塘注水養魚,堆土成臺在上耕作,這會加劇地表水下滲到下層土層,使滑坡更為嚴重,④錯誤。](2024·宣城三模)泥石流屬于重力地質災害,主要通過沖擊破壞和掩埋建筑成災,泥深和流速是影響其危險性的主要因素。下圖為我國某地區泥石流與聚落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5.圖中聚落建在泥石流堆積區的原因最可能是( )A.建筑物抗災性強B.錯落布局,整體美觀C.地處山區,平地稀缺D.災害影響范圍有限6.圖中聚落危險性的排序是( )A.丙>丁>乙>甲 B.丁>丙>乙>甲C.丁>乙>丙>甲 D.丙>乙>甲>丁√√5.C 6.B [第5題,該地地處山區,聚落多分布于河谷中地勢較高的開闊地帶,山區平地稀缺,泥石流堆積區地勢平坦,聚落分布于此,C正確;建筑物抗災性強、錯落布局,整體美觀不是聚落建在泥石流堆積區的原因,A、B錯誤;山區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影響范圍較大,D錯誤。第6題,丁、乙、丙均位于20年一遇泥石流范圍內,丁地勢最高,流速最大,位于流通區泥石流主線上,首當其沖,影響最大,危險性最大;丙也位于流通區泥石流主線上,但地勢較緩,流速較慢且距離泥石流源地相對較遠,危險性較小;乙不在泥石流主線上,危險性小;甲位于50年一遇泥石流范圍內,危險性最小。綜上所述,丁>丙>乙>甲。](2024·廈門二模)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隊接到求救信息:“驢友”小黃和小江外出登山未歸,手機失聯。救援隊根據小黃當天的網絡朋友圈內容(節選如下),對照地形圖,推斷兩位“驢友”的可能位置,并結合過去對地表景觀的了解,判斷小江可能面臨泥石流的風險。經緊急施救,兩位“驢友”得以脫困。讀圖文材料,完成7~9題。我們終于登上這里最高的山頂。西邊有一條狹長的山梁,山梁前面還有一處小丘。……稍做休息后,小江說要去探秘。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徑直往北去。望著他孤勇的身影長長地投射在右邊的亂石上,我竟一時有些恍惚。等到他拐進右邊的溝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視野里。我真佩服他旺盛的精力,我且在這里等他回來吧!……7.推測救援隊最終找到小黃和小江的可能位置分別在( )A.②地和①地附近 B.②地和④地附近C.③地和①地附近 D.③地和④地附近8.此次登山的月份和小江獨自出發的大致時刻分別是( )A.2月;13時 B.2月;17時C.8月;13時 D.8月;17時√√9.救援隊在判斷泥石流風險時,應選取的地表景觀觀察維度是( )A.海拔、地勢起伏、坡向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度C.地勢起伏、植被覆蓋、地表物質組成D.地形部位、溝谷數量、植被覆蓋√7.A 8.D 9.C [第7題,由材料“我們終于登上這里最高的山頂,西邊有一條狹長的山梁,山梁前面還有一處小丘”可知,小黃他們當時登上了當地海拔最高的地方,②地或③地都有可能,但由“西邊有一條狹長的山梁,山梁前面還有一處小丘”可見②地最可能,③地排除,C、D錯誤;材料顯示“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徑直往北去”“等到他拐進右邊的溝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視野里”可見小江當時進入了一條朝向北方的溝谷之中,①地最可能,A正確,B錯誤。第8題,“入夜后,暴雨如注”,當天降水量大且集中,當地位于河北,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A、B錯誤;由材料“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徑直往北去。望著他孤勇的身影長長地投射在右邊的亂石上,我竟一時有些恍惚”可知,影子投影在他的右側,向北行進,右側為東,說明當時太陽位于西方,“身影長長”,說明太陽高度較小,故此時很有可能是17時,C錯誤,D正確。第9題,泥石流多發生在地勢起伏大,地表破碎,植被覆蓋度低的溝谷之中,所以救援隊在判斷泥石流風險時,應選取的地表景觀觀察維度是地勢起伏、植被覆蓋、地表物質組成,C正確;坡向與泥石流的發生不存在因果關系,因此不是判斷泥石流風險時選取的地表景觀觀察維度,A錯誤;泥石流多發生于溝谷之中,地形部位較為固定,因此不是判斷泥石流風險時選取的地表景觀觀察維度,B、D錯誤。]二、非選擇題(共1小題,共18分)10.(2025·茂名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滑坡—碎屑流是一種沿著斜坡表面作遠程運動的巖石碎屑流動體。形態高陡的堆積體在外界因素誘發下,發生整體形變并向低處流動,產生碎屑流。下圖示意雅魯藏布江某支流主溝剖面示意圖,甲地的基巖上常覆有深厚的碎屑物質堆積體。在氣候變暖濕的背景下,2018年甲地曾出現了大規模滑坡現象,并產生碎屑流。碎屑流遠距離流動后,阻斷河道,形成堰塞體(類似大壩的擋水體),并在堰塞體的上游出現一個堰塞湖。(1)分析甲地碎屑物質堆積體形成的動力機制。(6分)(2)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受氣候變化影響,該地將會再次發生滑坡及碎屑流。請對此做出合理解釋。(6分)(3)運用水循環與水量平衡原理,推測堰塞湖水位的變化并解釋原因。(6分)[解析] 第(1)題,甲地位于雅魯藏布江某支流主溝中。讀圖可見,四周山地海拔高,坡度大,受重力影響冰川下移速度較快,冰川裹挾搬運能力強;四周山地海拔高,落差大,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流速快,坡面徑流將碎屑物質向低處搬運;相較于四周山地,甲地地勢低平,外力搬運能力減弱,碎屑物質大量堆積。第(2)題,由材料“在氣候變暖濕的背景下,2018年甲地曾出現了大規模滑坡現象,并產生碎屑流”可知,受氣候變化影響即暖濕的氣候背景下,高山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且大氣降水增多,同時碎屑物質堆積體持續吸水、增重;持續吸水、增重的堆積體沿基巖表面在重力作用下整體向下滑動,出現滑坡現象;由材料“形態高陡的堆積體在外界因素誘發下,發生整體形變并向低處流動,產生碎屑流”可知,持續吸水、增重的堆積體形態發生改變后,向低處流動,形成碎屑流。第(3)題,由材料“碎屑流遠距離流動后,阻斷河道,形成堰塞體(類似大壩的擋水體),并在堰塞體的上游出現一個堰塞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堰塞湖水位的變化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堰塞體有攔水攔沙的作用,堰塞湖形成后河流上游江水受堰塞體影響無法下泄,上游來水持續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位先升高。階段二:隨著上游來水持續注入堰塞湖使堰塞湖水位升高,堰塞體被沖刷侵蝕潰決,湖水快速下泄,堰塞湖水位降低,最終堰塞湖消失,達成新的水量收支平衡,水位恢復穩定。故堰塞湖水位先升高后降低。[答案] (1)甲地位于溝谷,四周山地海拔高,坡度大,受重力影響冰川下移速度較快,冰川裹挾搬運能力強;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流速快,將碎屑物質向低處搬運;甲地地勢低平,搬運力減弱,碎屑物質大量堆積。(2)暖濕的氣候背景下,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氣降水增多,同時碎屑物質堆積體持續吸水、增重;堆積體沿基巖表面整體向下滑動,出現滑坡現象;堆積體形態發生改變,向低處流動,形成碎屑流。(3)水位變化:先升高再穩定(或先升高再降低);原因:階段一:堰塞湖形成后江水無法下泄,上游來水持續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位抬高。階段二:堰塞體潰決(被沖刷侵蝕),湖水快速下泄,水位降低,堰塞湖消失(達成新的水量收支平衡),水位恢復穩定。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