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六章 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課時34 土壤的形成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簡答: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哪些營養(yǎng)條件?提示:水分、養(yǎng)分、溫度、空氣等。2.填表:影響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因素 作用成土母質 在氣候與生物的長期作用下轉變成土壤,決定著土壤的____________性質氣候 直接影響土壤的______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機質含量趨于______物理和化學水熱減少因素 作用生物 是土壤________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地形 山區(qū)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fā)生顯著的______分化;陡峭山坡土層薄,平坦地方土壤深厚時間 土壤形成與發(fā)育的__________過程有機質垂直歷史動態(tài)3.判斷:關于土壤形成因素的正誤。(1)低溫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保存。 ( )(2)一般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于草地。 ( )(3)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可對土壤造成消極的影響,導致土壤退化。 ( )(4)種養(yǎng)結合可促進土壤的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 ( )√×√√任務2——認識土壤剖面1.讀圖:填寫土壤剖面的垂直序列名稱。A:______層,B:________層,C:______層,D:______層,E:______層,F:______層。有機腐殖質淋溶淀積母質母巖2.連線:垂直剖面部分層次特點連線。銜接一 必修第一冊活動變式土壤是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的。位于南美洲赤道附近的亞馬孫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譽,但是土壤卻十分貧瘠。據此完成1~2題。1.熱帶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是( )A.植物種類貧乏,叢生禾草為主B.樹葉為針刺狀,群落結構簡單C.葉片寬闊,夏季盛葉,冬季落葉D.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復雜2.熱帶雨林地區(qū)土壤貧瘠的自然原因是( )A.人類活動 B.植被稀疏C.高溫多雨 D.地形平坦√√1.D 2.C [第1題,熱帶雨林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全年高溫多雨,水熱條件充足,植物種類多,群落結構復雜,D正確;植物種類貧乏,叢生禾草為主是草原植被的特征,A錯誤;樹葉為針刺狀是為了減少水分蒸發(fā),是荒漠植被的特征,B錯誤;葉片寬闊,夏季盛葉,冬季落葉是落葉闊葉林的特征,C錯誤。第2題,土壤貧瘠的主要原因是有機質少,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地形、土壤類型、生物、耕作措施、人類活動等密切相關。熱帶雨林地區(qū)人類活動少,對土壤影響小,且人類活動屬于人為因素,A錯誤;熱帶雨林地區(qū)全年高溫多雨,水熱條件充足,植被茂盛,B錯誤;熱帶雨林地區(qū)高溫多雨,微生物分解活動快,有機質被大量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帶走較多養(yǎng)分,土壤有機質積累不足,土壤貧瘠,C正確;地形起伏大,有機質易流失,會使土壤貧瘠,地形平坦,有機質不易流失,D錯誤。 ]銜接二 必修第一冊閱讀變式土壤剖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差異。圖中甲、乙兩土壤剖面取自我國秦嶺山地南、北兩坡(取樣區(qū)為自然狀態(tài)下的山麓地區(qū),地勢較為平坦),秦嶺北坡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南坡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據此完成3~4題。3.與甲土壤剖面相比,乙土壤剖面所在地區(qū)( )A.枯枝落葉積累環(huán)境優(yōu)B.巖石風化速度較慢C.礦物質遷移速度快D.有機質分解速度慢4.導致兩區(qū)域土壤垂直結構出現差異的根本要素是( )A.氣候 B.地形C.植被 D.人類活動√√3.C 4.A [第3題,乙土壤剖面淋溶淀積層厚,應該是降水多,導致淋溶淀積層厚,乙為秦嶺南坡,甲為北坡,南坡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枯枝落葉分解快,積累環(huán)境差,A錯誤。南坡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巖石風化速度較快,B錯誤。南坡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礦物質遷移速度快,C正確。南坡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度高,有機質分解速度快,D錯誤。第4題,南坡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坡是溫帶季風氣候,氣候不同導致水熱條件不同,植被進而不同,從而引起土壤剖面的變化,氣候是根本要素,A正確。地形、植被、人類活動是次要因素,B、C、D錯誤。]提升·核心素養(yǎng)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2.成土母質與土壤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化學成分對土壤質地和化學元素的影響如下圖所示。3.生物與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4.氣候與土壤5.地形與土壤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于土壤。[規(guī)律總結] 土壤肥力的判斷思路角度 思路植被 植被茂盛(草類茂盛、森林豐富),多枯枝落葉(腐殖質豐富),積累了大量的有機物微生物分 解作用 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機質含量高外力侵 蝕作用 降水適中,淋溶作用弱,無水土流失,可保持土壤肥力人類活動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稈還田、施用農家肥等培養(yǎng)·思維能力(2024·黑吉遼卷)塿土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數千年耕作過程中經糞土堆墊改良形成的人為土。在剖面上覆蓋層與原土壤層疊置,形似“樓層”(如圖)。其中,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讀圖,完成(1)~(2)題。(1)糞土堆墊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①水分?、诳紫丁、鄣V物質?、芨迟|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黏化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是( )A.冷干 B.冷濕C.暖干 D.暖濕√√【解題導引】(1)黏化層質地黏重→不適合耕種;糞土堆墊→糞土→有機質含量高→改善了腐殖質和孔隙(2)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質地黏重與降水多、淋溶作用強有關,呈褐色或紅褐色→土壤中鐵元素的氧化→形成時期的氣候特點是暖濕結合圖文材料分析,經過改良后的土壤有機質是否容易淋失?說出判斷理由。提示:不容易淋失。該地降水較少,淋溶作用較弱;下部與黏化層土層致密,不容易淋失。視角一 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2024·貴陽二模)土壤干層指深層土壤中積累的有效水分被森林利用后因不能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而形成的土壤層次,深度一般出現在2~3米。俄羅斯歐洲部分東南部氣候較為干旱,人們通過營造人工林(櫟樹等)控制生態(tài)退化,由于形成土壤干層,使得效果不理想。據此完成1~3題。1.當地人工林地區(qū)形成土壤干層主要因為( )A.降水量少于蒸發(fā)量 B.地形起伏增加下滲C.土質疏松保水性差 D.植物蒸騰耗水過多2.土壤形成干層將導致人工林( )A.樹干彎曲多枝杈 B.葉片退化為針葉形C.林冠郁閉度降低 D.根系側向生長受限3.下列地形部位中,當地營造人工林減緩生態(tài)退化效果最好的是( )A.山谷 B.鞍部C.山脊 D.緩坡√√√1.D 2.C 3.A [第1題,即使在氣候干旱地區(qū),受下滲影響,深層土壤的含水量也應高于淺層土壤,A錯誤。地形起伏增加下滲會導致土壤深層含水量上升,不會形成干層,B錯誤。土質疏松利于地表水下滲,提高土壤含水量,C錯誤。由材料可知,土壤干層是因為森林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后導致深層土壤含水量下降形成的土層,D正確。第2題,樹干彎曲多枝杈是根系結構異常、外力壓迫等導致,與土壤干層無關,A錯誤;葉片退化為針葉形主要是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B錯誤;土壤干層形成后,森林水分供應受限,影響森林的生長,導致林冠郁閉度降低,C正確;根系側向生長受限主要是受到地下巖石、土壤的束縛導致,與土壤干層無關,D錯誤。第3題,營造人工林可能形成土壤干層,影響人工林的生態(tài)效益,山谷地勢低洼,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匯集,土壤含水量較大,不利于土壤干層的形成,A正確;鞍部、山脊、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流失較多,更容易形成土壤干層,B、C、D錯誤。]視角二 土壤剖面及其特點(2025·太原模擬)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利用暑假開展研學旅行,進行了土壤的野外觀察調研。同學們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層的土樣標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樣的土壤組成及年代測定,制作了采樣點垂直剖面圖(如圖)。讀圖,完成4~5題。4.隨深度增加,該采樣點不同土層的變化特征是( )A.顏色變淺 B.質地增粗C.有機質增加 D.孔隙變大5.野外考察發(fā)現,該采樣點表層有機質含量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生物C.成土母質 D.氣候√√4.C 5.D [第4題,隨深度增加,土壤顏色依次為灰白—褐黃—黑色,土層顏色變深,A錯誤;有機質和腐殖質呈黑色,土壤顏色變深是由于有機質含量越來越高,C正確;隨深度增加,土壤質地依次為沙—粉沙—黃土,質地越來越細,孔隙越來越小,B、D錯誤。第5題,該采樣點所在地區(qū)表層為厚厚的沙子,說明地表為沙漠,應位于氣候比較干旱的沙漠地區(qū),因此該采樣點表層有機質含量低,導致這一結果的自然因素是氣候,D正確;而地形、生物、成土母質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B、C錯誤。](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57分)一、選擇題(共7小題,每小題3分,共21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5·婁底模擬)某研究小組開展野外植被和土壤發(fā)育情況調查,如圖示意該小組調查的某一小型山谷景觀。讀圖,完成1~2題。課時數智作業(yè)(三十四) 土壤的形成1.該區(qū)域植被類型分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 B.降水C.基巖 D.地形2.導致該區(qū)域土壤腐殖質層厚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和生物 B.氣候和地形C.氣候和生物 D.母質和地形√√1.D 2.A [第1題,該區(qū)域為某一小型山谷,屬于小尺度范圍地區(qū),因此熱量和降水條件沒有明顯差別,A、B錯誤;基巖條件不會影響植被類型,C錯誤;圖中為山谷地形,谷坡和谷底由于坡度因素影響徑流條件,導致土壤水分條件差異明顯,導致植被類型分異,D正確。第2題,谷底土壤腐殖質層較厚,兩坡土壤腐殖質層較薄,腐殖質是由有機質轉化而來,而有機質為生物殘體提供,因此圖中腐殖質層厚度差異主要因為生物差異導致;另外,谷坡和谷底因為坡度差異導致水分運動不同,谷坡坡度大,水分運動快,土壤侵蝕嚴重,影響土壤厚度,A正確;圖示區(qū)域氣候條件差別不大,腐殖質層厚度與母質關系不大,B、C、D錯誤。](2025·遼陽模擬)土壤微生物量是指土壤中體積小于5 000立方微米(μm3)的生物總量,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等,但不包括活的植物體,如根系等。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活性部分,也是土壤中最活躍的因子,但它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某學者對福建武夷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下的土壤進行了采樣研究(結果如下表),研究發(fā)現,土壤溫度過高、濕度過大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據此完成3~4題。森林類型 海拔 (m) 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 土壤有機含量(g/kg)常綠闊葉林 500 山地紅壤 壤土 48.4針闊葉混交林 1 200 山地黃壤 壤土 49.8亞高山矮曲林 1 800 山地黃壤 壤土 73.4亞熱帶 山地草甸 2 100 高山草甸土 壤土 129.33.表格中表層土壤微生物量最多的是( )A.常綠闊葉林 B.針闊葉混交林C.亞高山矮曲林 D.亞熱帶山地草甸4.推測武夷山土壤微生物量最低的季節(jié)最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D 4.B [第3題,亞熱帶山地草甸的土壤有機含量最高,而土壤微生物量與土壤有機含量密切相關,一般土壤有機含量高,土壤微生物量也會相對較多,所以表格中表層土壤微生物量最多的是亞熱帶山地草甸。第4題,由材料“土壤溫度過高、濕度過大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可知,夏季氣溫高,濕度大,不利于微生物繁殖,所以武夷山土壤微生物量最低的季節(jié)最可能是夏季,B正確;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微生物量會逐漸增加,A錯誤;秋季氣溫較為適宜,微生物量不會是最低,C錯誤;冬季雖然氣溫低,但濕度相對較小,不是微生物量最低的季節(jié),D錯誤。](2024·衡水模擬)黑壚土分布在黃土高原的黃土塬和較高的河流階地上,以黃土為成土母質。如圖示意甘肅東部某典型黑土分布區(qū)的土壤剖面狀況及14C年齡序列,該剖面古土壤層發(fā)育,歷史上腐殖質含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植被覆蓋的多少。讀圖,完成5~7題。5.根據成土母質特點,推測黑壚土( )A.儲水能力較強 B.有機質含量高C.疏松利于耕作 D.土層較為淺薄6.據圖推測,距今5 290~3 300年間氣候較為( )A.暖干 B.暖濕C.冷濕 D.冷干√√7.為改善該地黑壚土的肥力,建議( )①擴大耕地面積 ②增施有機肥料 ③改善灌溉條件?、芗哟蠓l次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C 6.B 7.C [第5題,黑壚土以黃土為成土母質,黃土疏松,儲水能力差,但疏松利于耕作,A錯誤,C正確;黃土疏松,水土流失嚴重,有機質含量低,B錯誤;黃土土層較厚,D錯誤。第6題,由材料“歷史上腐殖質含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植被覆蓋”可知,植被覆蓋影響腐殖質含量,距今5 290~3 300年,腐殖質含量較高,說明植被覆蓋率高,氣候應為暖濕,植被生長好。第7題,為改善該地黑壚土的肥力,一方面可以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灌溉條件,減少灌溉造成的肥力流失,②③正確;擴大耕地面積對提高肥力無影響,加大翻耕頻次容易使土層被風力和流水侵蝕,肥力流失,①④錯誤。]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6分)8.(2024·合肥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分)青海湖東南部地區(qū),裸露基巖分布廣泛,植被覆蓋率低,植被類型主要為地衣和苔蘚植物,是柴達木沙塵暴向東移動的必經渠道和沉降區(qū)。某科研團隊就該區(qū)域的地衣、苔蘚和大氣降塵對成土過程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地衣和苔蘚會分泌有機酸,地衣土和苔蘚土與基巖的化學特征差異大,裸土比地衣土和苔蘚土的礦物質顆粒大。下圖為該區(qū)域及周邊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圖。(1)指出青海湖東南部的氣候對生物的影響。(4分)(2)分析地衣和苔蘚在土壤成土過程中的作用。(6分)(3)推測裸土比地衣土和苔蘚土的礦物質顆粒大的原因。(6分)[解析] 第(1)題,青海湖東南部氣候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風力強勁,光照強。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植被覆蓋率低,以低等植物為主,生物種類少。第(2)題,地衣和苔蘚會分泌有機酸,有機酸增強巖石的風化,從而促進原始土壤的形成;該地區(qū)是柴達木沙塵暴向東移動的必經渠道和沉降區(qū),地衣和苔蘚對來自柴達木的沙塵具有吸附和捕獲作用,大氣降塵成為原始土壤的一部分;在地衣和苔蘚的截留和保護作用下,土壤營養(yǎng)元素損失少,保持土壤中的肥力;地衣和苔蘚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為土壤提供有機質。第(3)題,該區(qū)域風力強勁,裸土因為缺少植被的保護和固定作用,細顆粒物質被風力搬運離開原地,所以裸土的礦物質顆粒大;地衣土和苔蘚土因為有植被的保護,不僅能防風固沙,還能捕獲大氣中的細小降塵顆粒,使得土壤顆粒更細。[答案] (1)青海湖東南部氣候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植被覆蓋率低,以低等植物為主,生物種類少。(2)地衣和苔蘚分泌有機酸增強巖石的風化;地衣和苔蘚對來自柴達木的沙塵具有吸附和捕獲作用,大氣降塵成為原始土壤的一部分;在地衣和苔蘚的截留作用下,土壤營養(yǎng)元素損失少,保持土壤中的肥力;地衣和苔蘚為土壤提供有機質。(3)裸土缺少植被的固定作用,細顆粒物質被搬運離開原地;地衣土和苔蘚土在植被的作用下,不僅能防風固沙,還能捕獲大氣中的細小降塵顆粒,使得土壤顆粒更細。9.(2025·遼陽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分)為半濕潤區(qū)玉米的增產及水分高效利用優(yōu)化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某課題組在吉林省公主嶺試驗基地開展秸稈還田與耕作方式相結合的方式試驗。試驗設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秸稈深翻還田(SP)、秸稈覆蓋免耕(SC)和秸稈覆蓋深松(SS)四種耕作模式。下圖為2018年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生育時期土壤貯水量示意圖。(注:SP:秋季將秸稈粉碎翻埋到土層30 cm左右,耙平到待播狀態(tài);SC:秋季粉碎秸稈覆蓋地表,春季秸稈歸行免耕播種;SS:秸稈覆蓋免耕基礎上,苗期進行行間覆蓋帶深松35 cm。)(1)描述四種耕作模式下玉米生育時期土壤貯水量變化特征及差異。(8分)(2)分析玉米苗期和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差異的原因。(6分)(3)從不同季節(jié)角度,分析秸稈覆蓋免耕(SC)模式對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影響。(6分)[解析] 第(1)題,在播種至苗期階段,四種模式的土壤貯水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趨勢。差異: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秸稈覆蓋免耕(SC)和秸稈覆蓋深松(SS)模式:在玉米各生育時期的土壤貯水量均顯著高于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和秸稈深翻還田(SP)模式,在玉米生育時期能夠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土壤貯水量,有利于玉米的生長和產量提高;秸稈覆蓋免耕(SC)和秸稈覆蓋深松(SS)模式在玉米的各個生長時期差異較小,其中花期和成熟期秸稈覆蓋免耕(SC)模式低于秸稈覆蓋深松(SS)模式;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和秸稈深翻還田(SP)模式的土壤貯水量較小,且兩者在玉米的各個生長時期差異較小,總體上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模式的貯水量略低于秸稈深翻還田(SP)模式。第(2)題,玉米苗期,植株較小,蒸騰作用較弱,對水分的需求較少,玉米苗期秸稈覆蓋率較高,土壤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升溫較慢,蒸發(fā)較少,玉米苗期為春季,獲得的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較多,因此土壤水分含量相對較高。 隨著玉米的生長,到花期時,植株高大,葉片茂盛,蒸騰作用強烈,對水分的需求量大增,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在花期,氣溫較高,蒸發(fā)強烈,也會使土壤水分含量減少。第(3)題,秸稈覆蓋免耕(SC)模式在不同季節(jié)對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影響如下:在春季,免耕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擾動,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保持土壤濕度,有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長。在夏季,秸稈覆蓋能夠降低地表溫度,減少水分蒸發(fā),同時秸稈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物質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在秋季,秸稈粉碎之后還田,秸稈覆蓋能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保持土壤墑情。在冬季,粉碎之后的秸稈孔隙度較大,有利于吸水,能夠增加土壤貯水量。[答案] (1)變化特征:總體上,四種耕作模式下玉米全生育期土壤貯水量呈單峰曲線變化(或總體變化趨勢相似)。差異:秸稈覆蓋免耕(SC)和秸稈覆蓋深松(SS)模式在玉米各生育時期的土壤貯水量均顯著高于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和秸稈深翻還田(SP)模式;秸稈覆蓋免耕(SC)和秸稈覆蓋深松(SS)模式下土壤貯水量差異小,花期和成熟期秸稈覆蓋深松(SS)模式的土壤貯水量高于秸稈覆蓋免耕(SC);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和秸稈深翻還田(SP)模式下土壤貯水量差異小;總體上秸稈深翻還田(SP)模式的貯水量略高于秸稈離田旋耕起壟(CK)模式。(2)玉米苗期,植株較小,蒸騰作用較弱,需水量小,秸稈覆蓋度大,降低土壤溫度,蒸發(fā)弱,加之春季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量增加,土壤貯水量大;玉米花期需水量大,加之夏季蒸騰作用旺盛,土壤貯水量小。(3)春季免耕減少土壤翻動,土壤水分蒸發(fā)弱;夏季能夠減低地表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秋季粉碎秸稈覆蓋地表,遮擋光照,可以減少蒸發(fā),保持土壤墑情;冬季粉碎的秸稈增加土壤貯水量。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