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5張PPT)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課時32 海—氣相互作用 海洋與人類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1.讀圖填空: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交換。(1)水分交換:圖中環節為A______,B__________,C______。一般來說,海水表層______越高,蒸發量就越大,輸送到大氣的水分越多。(2)熱量交換:圖中環節為A__________,B______,C____。如下圖。蒸發水汽凝結降水溫度太陽輻射潛熱風2.簡答:海—氣相互作用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是什么?提示: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3.判斷:關于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的正誤。(1)海—氣相互作用,進行水分交換,構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環。 ( )(2)地球上的水時時刻刻都在循環運動,從長期來看,各個區域的總水量沒有什么變化。 ( )(3)大洋環流既影響海洋熱量的分布,又影響海洋向大氣的熱量輸送過程。 ( )(4)中緯度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交換,大氣將熱量向低緯度地區輸送。 ( )√×√×任務2——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1.讀圖填空:太平洋赤道兩側的海—氣相互作用。(1)正常年份該地區的大氣環流是___—___—___—___—___(圖中字母)。智利等國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2)厄爾尼諾年份,減弱的是______,增強的是 ___。造成秘魯等太平洋東岸地區降水______,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岸地區降水______。(3)拉尼娜年份,增強的是 ___。ABCDAA、BE增多減少D2.判斷:關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正誤。(1)厄爾尼諾年秘魯冷水性魚類因不適應溫暖海域的環境而大量死亡。 ( )(2)厄爾尼諾年海水增加二氧化碳釋放、加劇全球變暖。 ( )(3)拉尼娜年智利地區降水偏多。 ( )√××任務3——說明海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1.簡答:人類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方式有哪些?提示:海水養殖、石油開采、填海造陸、海洋交通運輸等。2.判斷:關于海洋與人類活動的正誤。(1)海洋生物資源又稱海洋水產資源,是指海洋中蘊藏的經濟動物群體。 ( )(2)海洋石油資源儲量約占全球石油資源總儲量的一半以上。 ( )(3)海洋空間資源的利用包括運輸空間、海水生產生活空間等。 ( )(4)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的影響尤為突出。 ( )××√√銜接一 選擇性必修1活動變式右圖是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曲線圖。據此完成1~2題。1.關于北半球海洋熱量收入與支出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海洋熱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發②熱量凈收入從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逐漸減少③赤道海區熱量收入最多,極地海區熱量支出最多④各緯度海區的熱量收支基本平衡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2.有關海洋表層水溫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暖流流經海區的水溫均溫高于寒流流經海區②洋流可減小高低緯度海區之間的水溫差異③水溫的年變化幅度近岸海區大于同緯度大洋中部④各海區之間熱量交換的速度基本一致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D [第1題,海水熱量收入來自太陽輻射,支出是海水蒸發耗熱,因此①正確。熱量凈收入等于熱量收入減熱量支出,由圖可知,熱量凈收入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減少,②正確。由圖可知,熱量收入最多的海區大致在北緯10°左右,熱量支出最多的海區大致在北緯20°左右,③錯誤。各緯度海區的熱量收支不平衡,④錯誤。①②正確 。第2題,暖流流經海區的水溫均溫不一定高于寒流流經海區,①錯誤。洋流是調節高緯、低緯各海區之間熱量平衡的主要方式,因此可減小高低緯度海區之間的水溫差異,②正確。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水溫的年變化幅度近岸海區大于同緯度大洋中部,③正確。各海區之間熱量交換的速度不一致,受到風力大小、海水密度差異等諸多因素影響,④錯誤。故選D。]銜接二 選擇性必修1閱讀變式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2023年5月開始發生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其峰值出現在2023年12月,目前進入了衰退期,本次厄爾尼諾事件持續到2024年的春季前期。下圖為正常年份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熱力環流模式圖。據此完成3~4題。3.2023年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 )A.a增強 B.b減弱C.c增強 D.d不變4.2023年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可能是( )A.澳大利亞東部多發洪澇災害B.日本遭受臺風多C.秘魯漁場增產D.印度尼西亞干旱√√3.B 4.D [第3題,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海氣環流叫作沃克環流。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東部水溫異常變暖,中東部下沉氣流減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西太平洋上升氣流減弱甚至出現下沉氣流,使得整個環流體系減弱,沃克環流減弱甚至逆轉。第4題,厄爾尼諾現象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削弱沃克環流,太平洋西部氣溫較低,盛行下沉氣流,降水減少,氣候干旱。秘魯位于太平洋東岸,寒流勢力減弱,餌料減少,漁業減產。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西岸,盛行下沉氣流,降水減少,氣候干旱。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于秘魯寒流減弱,南赤道暖流減弱,西太平洋附近熱量減少,導致副高位置偏南,易形成臺風的海區被副高控制,不易形成臺風,故登陸日本的臺風減少。故選D。]提升·核心素養1.海—氣相互作用(1)海—氣水熱交換過程(2)影響海—氣水熱交換的因素(3)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4)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交換及水熱平衡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及其影響(1)基本原理(2)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洋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 秘魯寒流強盛,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赤道逆流減弱水溫 太平洋西岸降低,東岸增高 太平洋西岸增高,東岸降低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天氣 氣候 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高,降水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低,降水偏多生物 太平洋東岸海區上升流減弱,營養物質減少,浮游生物和魚類死亡 -[規律總結] “三看”海—氣相互作用1.從綜合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屬于自然地理過程中的物理過程,海洋和大氣進行廣泛的水分和熱量交換,物質組成保持不變,僅發生了位置變化和形態變化。2.從要素過程來看(1)大氣過程:包括大氣熱力過程和大氣動力過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氣熱力過程中的輻射輸送過程和潛熱輸送過程,海水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增溫的海水通過傳導、對流等方式加熱近海面大氣,并通過長波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體現了輻射輸送。(2)海水蒸發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即水在相態變化時發生的熱量變化,體現了潛熱輸送。(3)大氣動力過程:即物質和能量在高低緯度間、海陸間和高低空間輸送。水文過程主要涉及洋流運動,南半球東南信風將大量表層海水吹離海岸,位于深層的海水向上移動形成上升補償流,東西太平洋冷熱不均,這也是沃克環流形成的基礎。3.從動力因子來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的動力來源為太陽能以及太陽能派生而來的水能和風能。培養·思維能力(2023·北京卷)暴雨引發的洪水挾帶泥沙進入湖泊后,沉積形成砂質紋層。某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呈正相關。推算的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如圖所示。讀圖,完成(1)~(2)題。(1)由圖可知( )A.距今1 200年左右該地氣候較穩定B.距今3 500年該地河流侵蝕作用強C.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D.全球氣溫下降引發厄爾尼諾現象(2)該地最可能位于(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C.亞歐大陸東部 D.南美洲西部√√【解題導引】(1)距今1 200年左右厄爾尼諾事件頻次高→氣候不穩定;距今3 500年厄爾尼諾事件頻次低→暴雨出現頻率低→河流侵蝕作用弱;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呈正相關→砂質紋層是暴雨引發的洪水所挾帶的泥沙沉積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2)厄爾尼諾年是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東太平洋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干燥少雨變成多雨→易引發洪澇災害。西太平洋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溫潤多雨轉變為干燥少雨。該地受厄爾尼諾影響→暴雨增多→應位于東太平洋沿岸地區根據圖文信息判斷,距今1 200年左右時,秘魯沿海漁民的漁獲量會有何變化?提示:距今1 200年左右時,厄爾尼諾事件頻次高,秘魯沿海漁民的漁獲量不穩定。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秘魯漁場因水溫升高,餌料減少,魚類死亡,會導致沿海漁民的漁獲量大大減少。視角一 海—氣相互作用(2024·葫蘆島一模)由于全球變暖導致極地地區氣溫上升,其中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這就是北極放大效應。該放大效應使得北極地區增溫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據此完成1~2題。1.北極放大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太陽輻射增強 B.海—氣熱傳導增強C.大氣環流增強 D.冰雪的反射率增大2.北極地區明顯增溫出現的季節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B 2.D [第1題,北極地區的太陽輻射量本身并沒有增多,而是吸收的熱量變多了,A錯誤;海水吸收和儲存的熱量增多,進而加熱近地面及低層大氣,使近地面升溫,同時低層大氣也會對地表有反加熱作用,B正確;溫度升高導致北極地區的大氣壓力差異減小,破壞了極地和中緯度地區的環流系統,C錯誤;海冰的融化導致冰面的冰雪反射率降低,D錯誤。第2題,因為夏季是融冰季,海冰融化將吸收潛熱,且此時北極低空大氣溫度高于海表溫度,海水相當于大氣的冷源。隨著海冰的消融,更多的熱量由大氣傳入海洋用于融冰和加熱上層海水,這使得夏季的低空大氣不能顯著升溫。入秋,海冰開始凝結釋放潛熱,入冬更為明顯,且此時低空大氣溫度遠低于海水溫度,海冰的減少使得海水將更多熱量釋放到大氣中導致低空大氣顯著增暖。海水對大氣的這種延遲放熱機制是北極低空在夏季增溫不顯著而在冬季增溫顯著的主要原因。]視角二 海洋與人類(2025·重慶模擬)海洋溫差能指海洋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由溫度差(年均20℃左右)而形成的熱能。2023年9月,我國首套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在我國南海1 900米深處試驗成功。據此完成3~4題。3.南海深海區域發電效率最高的月份是( )A.4月 B.6月 C.8月 D.10月4.利用溫差能發電所抽取的深層海水,可以直接應用的領域為( )A.農業灌溉 B.海洋運輸C.生活用水 D.工業制冷√√3.C 4.D [第3題,海洋淺層海水與深層海水溫差越大,其海洋溫差能越大,而深層水溫較低且季節差異小,故主要分析表層水溫。南海深海區域夏季表層海水接受太陽輻射時間最長,強度最大,表層海水溫度最高,與深層海水溫差最大,發電效率最高,故發電效率最高的月份是8月 。第4題,深層海水為咸水,故不能作為農業灌溉水源,A錯誤;深層海水無法直接影響海洋運輸,B錯誤;深層海水為咸水,不能直接作為生活用水,C錯誤;深層海水溫度低,可以做制冷系統的水源,D正確。](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40分)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為了更好地揭示海霧發生和消亡前后的氣象和水文要素特征變化,以期對珠江口海霧生消預報有一定的指示意義,下圖給出了全部典型海霧個例中各要素隨時間演變的合成分析,考察時段是海霧發生(實線所示)和消散(虛線所示)前后各2小時。研究表明,00—04時霧生成頻率大,05—10時消散頻率大。據此完成1~2題。課時數智作業(三十二) 海—氣相互作用 海洋與人類珠江口海霧生成(實線)和消散(虛線)前后各2小時內各要素隨時間的演變情況圖1.海霧過程發生時,珠江口海域附近氣象和水文條件是( )A.相對濕度大,風速較小,海—氣溫差小B.相對濕度大,風速較大,海—氣溫差小C.相對濕度小,風速較小,海—氣溫差小D.相對濕度小,風速較大,海—氣溫差小√2.結合霧生成和消散時間,推測珠江口海霧類型是( )A.蒸發霧 B.輻射霧C.地形霧 D.鋒面霧√1.A 2.B [第1題,霧是空氣中水汽凝結而成的小水滴,因此海霧發生時,珠江口海域附近相對濕度較大,C、D錯誤;當風速較大時,會吹散海霧,所以海霧過程發生時,珠江口海域的風速應該相對較小,B錯誤,A正確 。第2題,由于00—04時霧生成頻率大,05—10時消散頻率大,說明珠江口海霧主要出現在凌晨,由于凌晨近地面氣溫較低,輻射冷卻會使近地表的水汽凝結形成霧,所以珠江口海霧類型是輻射霧,B正確;鋒面霧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地形霧是由水汽受地形因素抬升,冷卻凝結形成的霧,蒸發霧是由于蒸發過程,空氣中水汽增加而形成的霧,均不是主要出現在凌晨,所以均不是珠江口海霧類型,A、C、D錯誤。 ](2024·秦皇島模擬)斜溫層是大體積流體內一層很明顯的薄層。在該層內的溫度隨深度變化較該層之上或之下溫度變化均較快。斜溫層的厚度及其變化與季節和氣候變化、緯度和局部環境條件(如潮汐和水流等)有很大關系。下圖示意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岸海水斜溫層的厚度變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岸斜溫層厚度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潮水漲落 B.季節更替C.信風強弱 D.海陸輪廓4.若赤道西太平洋斜溫層厚度增加時,則該海域及其沿岸( )A.漁業增產 B.均溫變高C.降水減少 D.海侵減弱√√3.C 4.B [第3題,一般在大洋表層由于對流和風浪會引起海水的強烈混合,水溫均勻,垂直梯度小,深水層海水受外部條件影響小,水溫一般變化也很小,而處于二者之間的斜溫層水溫變化顯著。據圖可知,正常年份,受赤道太平洋附近自東向西的信風吹拂,太平洋西側暖海水堆積,東側冷海水上泛,使得太平洋西側斜溫層厚度大于東側,當信風增強時,赤道太平洋西側斜溫層厚度也相應增大,赤道太平洋東側相反。因此圖中斜溫層厚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信風強弱,C正確;赤道太平洋兩側終年高溫,無明顯的季節變化,B錯誤;海陸輪廓對水溫不產生影響,D錯誤;潮水周期性的漲落也不會對水溫產生明顯影響,A錯誤。第4題,若赤道西太平洋斜溫層厚度增加,說明出現拉尼娜現象,太平洋西岸暖海水堆積,均溫變高,B正確;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增多,C錯誤;海侵增強,D錯誤;冷海水上泛減弱,漁業減產,A錯誤。故選B。](2024·寧波三模)如圖為熱帶西太平洋63年的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平均分布圖(虛線)。研究發現該區域海—氣溫差增大時潛熱釋放增加。據此完成5~6題。5.圖中四地潛熱值可能為( )A.①1 800 B.②2 300C.③1 500 D.④1 5006.影響②地潛熱數值的主要因素有( )①西北季風 ②暖流 ③東南季風 ④熱帶氣旋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5.B 6.A [第5題,①潛熱值應大于1 800,小于2 000,A錯誤;②潛熱值應大于2 200,小于2 400,B正確;③潛熱值應小于1 400,大于1 200,C錯誤;④潛熱值應大于1 600,小于1 800,D錯誤。第6題,②地受日本暖流影響,暖流增溫增濕,海水溫度較高,蒸發旺盛,潛熱釋放多;同時該地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西北季風從相對較冷的陸地吹來,當它吹到相對溫暖的②海域時,會使該海域的海氣之間形成較大溫差,從而導致潛熱釋放增加,①②正確;夏季盛行東南季風,此時海水溫度也較高,東南季風不能使海氣溫差增大,對該地潛熱數值影響較小,③錯誤;熱帶氣旋對該地潛熱數值有一定影響,但熱帶氣旋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從較長時間尺度看,影響時間短,不能持續穩定的影響該區域,不是主要因素,④錯誤。](2024·唐山二模)海洋表層水體存在一個混合層,混合層內海水的溫度和鹽度變化不大。混合層之下為溫、鹽躍層,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均發生急劇變化。海洋調查發現,某次臺風過境期間,我國中沙群島海域的海水溫鹽結構受到強烈影響(如圖)。據此完成7~8題。7.與過境前相比,此次臺風過境期間中沙群島海域( )A.0~10 m深度海水溫度升高B.海水混合層厚度明顯減少C.0~10 m深度海水鹽度穩定D.海水躍層的溫鹽變化一致8.此次臺風過境期間,中沙群島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太陽輻射加強 B.海—氣相互作用增強C.冷鋒系統過境 D.高緯度表層海水流入√√7.C 8.B [第7題,據臺風過境前和臺風過境期間的海水溫度變化可知,在0~10 m深度,海水臺風過境前的水溫超過25 ℃,但臺風過境期間這一深度的海水溫度下降到25 ℃,說明海水溫度下降,A錯誤;混合層內海水的溫度和鹽度變化不大,據圖示可知,臺風過境前0~20 m深度的海水溫度和鹽度變化不大,而臺風過境期間這一深度接近40 m,說明臺風過境期間海水混合層厚度明顯增加,B錯誤;據圖示信息可知,0~10 m深度海水鹽度在臺風過境前和過境期間幾乎是一樣的,說明這一深度海水鹽度穩定,C正確;據圖示信息可知,海水躍層的溫鹽變化趨勢不一致,D錯誤。第8題,此次臺風過境期間,中沙群島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有明顯的下降,臺風可能會帶來風暴潮,攪動海水,使海水和周圍大氣的熱量交換更加充分頻繁,臺風一般伴隨著氣溫下降,所以造成了表層海水水溫下降,B正確;臺風過境期間太陽輻射減弱,A錯誤;臺風屬于氣旋天氣系統,與冷鋒關系不大,C錯誤;沒有題干信息表明在臺風期間有高緯度表層海水流入,D錯誤。](2024·永州三模)海水表面溫度(英文簡稱SST)體現了海洋內、外動力過程及海—氣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其變化深受氣候、陸地地面環境和海水動力作用的影響。下圖示意長江口地區多年月平均氣溫與該河口鄰近海域SST變化曲線。讀圖,完成9~10題。9.影響長江口鄰近海域SST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大氣溫度 B.季風環流C.長江徑流 D.海水運動10.該地區海—氣相互作用最弱的月份是( )A.1月 B.4月C.9月 D.12月√√9.A 10.B [第9題,長江口地區多年月平均氣溫曲線與該河口鄰近海域SST變化曲線的形狀極為相似,大致呈正相關。因此可推斷大氣溫度對長江口鄰近海域海水表面溫度起決定性作用,即大氣溫度的變化,通過海—氣相互作用,使SST也發生明顯的響應,A正確;季風環流、長江徑流、海水運動都會影響長江口鄰近海域的SST,但不是最主要因素,B、C、D錯誤。第10題,當河口地區多年月平均氣溫與該河口鄰近海域SST接近(或)相等時,海—氣相互作用最弱。在圖中對應的1、4、9、12月處分別作一條垂線將會看到它與河口地區多年月平均氣溫及鄰近海域SST分別有一個交點,再分別通過兩個交點作垂直于縱坐標的直線,直線與左右坐標的交點即為鄰近海域海水表面溫度和該河口多年月平均氣溫。由此可判斷鄰近海域海水表面溫度和該河口多年月平均氣溫4月份時溫差最小,海—氣相互作用最弱,B正確;1、9、12月的溫差均大于4月,A、C、D錯誤。]二、非選擇題(共1小題,共10分)11.(2025·上海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材料一 索馬里(如圖)是位于非洲大陸最東部的國家。2023年10月下旬,索馬里及周邊多國出現持續暴雨引發洪水,災情嚴重。專家認為,此次區域性暴雨和洪澇是由厄爾尼諾和印度洋偶極子兩種海溫異常現象綜合影響造成的。材料二 印度洋偶極子,發生在熱帶印度洋海域,由印度洋東、西部海洋表面溫差引起,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可對周邊地區的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當印度洋西部的溫度高于東部時,為正偶極,反之為負偶極。有研究表明,印度洋偶極子與熱帶太平洋的海溫異常關系密切。據監測,2023年10月形成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同時熱帶印度洋偶極子為正位相,強度偏強。(1)印度洋“正偶極子”現象是影響此次索馬里等國洪水泛濫的原因之一,在下圖短線上用箭頭標出其環流方向。(4分)(2)分析2023年秋冬的厄爾尼諾和印度洋“正偶極子”現象給澳大利亞同期的天氣帶來的影響。(6分)[解析] 第(1)題,當印度洋西部的溫度高于東部時,為正偶極,反之為負偶極,“正偶極子”發生時為印度洋西部,即索馬里地區水溫偏高,盛行上升氣流;印度洋東部水溫較低,盛行下沉氣流;環流圈為順時針方向。第(2)題,厄爾尼諾現象會削弱沃克環流,即東南信風減弱,南赤道暖流減弱,赤道太平洋西部海域水溫降低,使澳大利亞東部沿岸的上升氣流減弱,下沉氣流活躍,降水減少。而印度洋“正偶極子”出現時,印度洋東部即澳大利亞西岸海域氣溫低,也盛行下沉氣流,干旱少雨;兩種現象疊加,會加重澳大利亞高溫干旱的天氣。[答案] (1)(2)厄爾尼諾現象會削弱沃克環流,使澳大利亞東部沿岸的上升氣流減弱,下沉氣流活躍,降水減少;印度洋“正偶極子”出現時,澳大利亞西岸海域氣溫低,也盛行下沉氣流,干旱少雨;兩種現象疊加,會加重澳大利亞高溫干旱的天氣。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