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1張PPT)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課時31 海水的運動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認識波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簡答:風浪是如何形成的?提示:風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動,形成風浪。2.判斷:關于波浪敘述的正誤。(1)海上的巨浪都是由強風引起的。 ( )(2) 風已平息而繼續存在的海浪,稱為涌浪。 ( )(3) 波浪對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漁業作業等都有影響。 ( )(4)青島市石老人景觀的形成與海浪無關。 ( )×√√×任務2——認識潮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簡答: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2.判斷:關于海水潮汐的正誤。(1)白天的海水漲落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為汐。 ( )(2)世界的海區都是白天和夜晚漲落一次。 ( )(3)潮汐蘊藏巨大能量,可以發電。 ( )(4)借助潮汐,輪船在漲潮時入港,落潮時離港。 ( )√×√×任務3——說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填表:洋流按照形成原因的分類。______流 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并帶動下層海水流動______流 海水密度不同引起的海水流動補償流 風力和密度差異形成的洋流,使出發海區海水______,由相鄰海區海水______風海密度減少補充2.繪圖:在圖中繪出全球洋流模式圖(不標注洋流名稱)。提示:3.讀圖填表:全球洋流分布規律。海區 洋流 流動方向中低緯度海區 副熱帶環流,如圖中____ 北半球呈____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____時針方向流動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 副極地環流,如圖中____ 呈____時針方向流動北印度洋海區 季風漂流,圖中____ 冬季呈____時針、夏季呈____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中 緯度海區 西風漂流,圖中____ 自____向____甲順逆乙逆丙逆順丁西東4.判斷:關于洋流地理意義的正誤。(1)低緯度向中高緯度輸送的熱量,以洋流環流輸送為主。 ( )(2)暖流流經地區空氣暖濕,大氣不穩定,對流強烈,降水較為豐沛。 ( )(3)日本漁場位于上升流海區。 ( )(4)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海霧,影響海上航行。 ( )(5)洋流使得海洋污染物隨之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范圍。 ( )×√×√√銜接一 必修第一冊活動變式密度流常見于相鄰海盆之間,由于各地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從而導致海水的流動。直布羅陀海峽附近存在典型的密度流。下圖示意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和溫度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1.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洋流方向( )A.表層自東向西,底層自東向西B.表層自西向東,底層自東向西C.表層自東向西,底層自西向東D.表層自西向東,底層自西向東√2.直布羅陀海峽兩側密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西側鹽度高,密度大B.東側水溫高,密度大C.西側水溫高,密度大D.東側鹽度高,密度大√1.B 2.D [第1題,地中海因蒸發旺盛,鹽度高于西側大西洋,地中海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的,所以海平面整體低于大西洋,導致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即自西向東,A、C錯誤。而深層海水由鹽度高的向鹽度低的擴散,也就是自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即自東向西,B正確,D錯誤 。第2題,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包括溫度與鹽度,根據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出直布羅陀海峽東側的地中海鹽度較高,鹽度越高,密度越大,而西側的大西洋鹽度相對較低,鹽度低,密度小,因此直布羅陀海峽東側鹽度高,密度大。]銜接二 選擇性必修1活動變式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某些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的變化。科學研究發現,早在20世紀的時候,墨西哥灣暖流就基本失去穩定性,目前它的情況更加糟糕,已有足夠證據表明,這支暖流正處于這一千多年來最弱的時期,且正處于發生完全崩潰的邊緣。如圖為墨西哥灣暖流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3.甲、乙兩處相比( )A.甲處水溫高 B.乙處鹽度高C.甲處密度低 D.乙處深度大4.墨西哥灣暖流減弱將引起( )A.歐洲西部風力減弱B.大西洋海平面升高C.歐洲能源消耗增加D.歐洲農業條件改善√√3.B 4.C [第3題,甲處緯度高于乙處,因此甲處水溫低于乙處,A錯誤;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海水在向高緯度地區流動釋放熱量的同時,海水蒸發,海水鹽度增大,且與甲相比,乙位于副熱帶海區,降水少,鹽度高,B正確;海水在向高緯度地區流動釋放熱量的同時,溫度降低導致高緯度地區海水密度增大,C錯誤;甲、乙兩處深度與洋流無關,D錯誤。第4題,墨西哥灣暖流減弱會使歐洲西部南北溫差增大,氣壓差增大,風力增強,A錯誤;海平面升高是全球變暖引起的,墨西哥灣暖流減弱不會引起大西洋海平面升高,B錯誤;墨西哥灣暖流減弱,向北輸送的熱量減少,冬半年歐洲能源消耗增加,C正確;墨西哥灣暖流減弱會使歐洲極端天氣多發,農業條件變差,D錯誤。 ]提升·核心素養1.潮汐的形成潮汐是由于太陽、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當三者在一條直線上時,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就會相互疊加,形成大潮;當太陽和地球的連線與地球和月球的連線垂直時,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部分引力會被抵消,形成小潮。其形成原理如下圖所示:2.北印度洋的季風漂流 冬季 夏季圖示 冬季 夏季盛行風 與流向 東北季風,逆時針 (向西流) 西南季風,順時針(向東流)洋流 系統 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 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影響。由季風洋流、索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3.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具體影響 舉例沿岸 氣候 促進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低緯度海區水溫不會持續上升暖流:增溫增濕 寒流:降溫減濕 歐洲西部的暖流影響 具體影響 舉例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流處,下層營養鹽類物質帶到表層,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 北海道漁場:暖流與寒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海洋 污染 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油船泄漏、陸地近海污染 具體影響 舉例海洋航行 影響航行速度、時間及經濟效益 順流加速、逆流減速洋流從極地地區挾帶冰山向較低緯度漂移,給海上航運造成威脅 拉布拉多寒流常挾帶冰山低緯度寒流,高緯度暖流,多大霧天氣 北海海區終年多霧[規律總結] 判斷洋流性質的方法1.依據海水等溫線的彎曲判斷等溫線凸向較高緯度為暖流,凸向較低緯度為寒流(等溫線彎曲方向與洋流流向一致)。2.依據洋流沿岸的環境特征判斷中低緯度地區沿岸出現荒漠景觀,說明受寒流影響;出現濕熱的森林景觀,說明受暖流影響。3.依據天氣現象判斷(1)熱帶海域多霧→受寒流的影響。(2)高緯度海域多霧→受暖流的影響。(3)中緯度海域,夏季多霧→寒流流經;冬季多霧→暖流流經。4.依據海陸位置判斷中低緯度海區 大洋東岸(大陸西岸) 寒流大洋西岸(大陸東岸) 暖流北半球中高 緯度海區 大洋東岸(大陸西岸) 暖流大洋西岸(大陸東岸) 寒流培養·思維能力(2024·廣東卷)峽灣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槽形谷。極地氣候峽灣幾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蓋。而溫帶氣候峽灣全年幾乎沒有海冰覆蓋。如圖示意在北半球發育極地氣候峽灣的甲地和發育溫帶氣候峽灣的乙地位置。與甲地對比,溫帶氣候峽灣在乙地發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A.冬季白晝的時長更長B.受到了暖流增溫影響C.經歷了更強的構造運動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解題導引】溫帶氣候峽灣全年幾乎沒有海冰覆蓋→從氣溫方面考慮;乙地位于歐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溫的影響→海水溫度較高,幾乎沒有海冰覆蓋結合圖文材料推測甲地的洋流流向及性質。提示:甲地受極地東風影響,形成由北向南流動的寒流(東格陵蘭寒流)。視角一 潮汐(2024·江門二模)芬迪灣位于加拿大東南部,以潮差巨大而聞名于世,在這里曾觀測到21 m的世界最大潮差,但灣內不同地點潮差差異較大。芬迪灣處于海盆頂端,外部寬而深,內部窄而淺。潮水帶來豐富的自然資源,塑造了瑰麗的海岸景觀,加之圣約翰河的注入,芬迪灣漁業、交通運輸業及旅游業十分發達。1984年,加拿大在芬迪灣東側的小海灣內建設了一座實驗型潮汐電站,但在潮差更大的芬迪灣內,至今沒有建設潮汐電站。如圖示意芬迪灣位置及芬迪灣東側潮汐電站位置。據此完成1~2題。1.對加大芬迪灣潮差起較大作用的風是( )①北風 ②東北風?、勰巷L?、軚|南風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2.芬迪灣潮差巨大,卻沒有建設潮汐電站,其原因可能是( )①工程難度大,建設成本高 ②影響灣內環境和經濟活動?、鄢毕芊€定性差?、荜P鍵技術無法突破A.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④√√1.D 2.B [第1題, 芬迪灣灣口朝向西南方,所以西南風、南風、東南風都可以助推海潮,使潮差增大,③④正確,①②錯誤。第2題,芬迪灣潮差極大,導致工程建設難度大,建設成本高,①正確;由材料可知,芬迪灣周邊地區人口、城市較多,航運繁忙,同時灣內漁業資源豐富,建設潮汐電站,開發潮汐能,均會影響灣內航運活動和魚類生存,②正確;潮汐能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能源,③錯誤;根據材料“1984年,加拿大在芬迪灣東側的小海灣內建設了一座實驗型潮汐電站”可知,目前該地區潮汐能發電技術已經比較成熟,④錯誤。]視角二 洋流北冰洋穿極流發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穿過北冰洋中部,并最終流向冰島北部海域(如圖)。北冰洋穿極流全年存在,其強弱變化與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壓和冰島附近的低壓密切相關。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海冰覆蓋明顯減少,波弗特海高壓明顯向西偏移,并導致穿極流流量變大。據此完成3~5題。3.判斷穿極流強盛的季節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4.相比較乙海域,甲海域水溫特點及成因是( )A.水溫較高 暖流經過B.水溫較高 緯度較低C.水溫較低 寒流經過D.水溫較低 緯度較高√√5.對穿極流流量變大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是( )A.冰島附近低壓減弱,驅動風力增強B.海冰覆蓋減少,海水流速加快C.全球變暖,海冰消融增多D.波弗特海高壓西移,穿極流源頭西移√3.D 4.D 5.A [第3題,由材料可知“北冰洋穿極流全年存在,其強弱變化與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壓和冰島附近的低壓密切相關”,因此,波弗特海高壓和冰島低壓間的氣壓差直接導致二者間風力的大小,從而影響穿極流的強弱。冰島低壓和波弗特海高壓冬季最強,故穿極流強盛的季節是冬季。第4題,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溫,乙地水溫高。圖中甲地位于極圈以內,乙地緯度明顯低于甲地,受緯度差異的影響,乙地水溫高于甲地(或甲地水溫低于乙地)。第5題,冰島附近低壓減弱,風力會變小,A錯誤;由材料“北極地區海冰覆蓋明顯減少,波弗特海高壓明顯向西偏移”可知,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海冰消融增多是原因之一,C正確;海冰覆蓋減少后,風能夠直接吹拂海面,驅動海水,海水流速加快,穿極流增強,B正確;再加上波弗特海高壓西移,穿極流源頭受北上驅動的風力更明顯,D正確。根據題意,故選A。](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49分)一、選擇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5·泰安模擬)感潮河段是指河流兼受徑流和潮汐動力作用的河段。漲潮時,上溯海水在河道中的消失位置,稱為潮流界。潮波是潮汐形成的水位波動現象,受到河水頂托、河道形態和摩擦力的影響。潮波向河流上游的傳播過程中逐漸衰減,最終消失的位置稱為潮區界。下圖為長江的感潮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課時數智作業(三十一) 海水的運動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同時期的潮流界遠于潮區界B.豐水期的潮流界遠于枯水期C.大通是豐水期的潮區界 D.自來水廠布局需考慮枯水期的潮流界√2.漲潮過程中,江陰的潮波衰減速度( )①具有“先小后大”特點?、诰哂小跋却蠛笮 碧攸c ③平均值大于天生港 ④平均值小于天生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D 2.C [第1題,潮波比海水的上溯距離更遠,所以潮區界遠于潮流界,A錯誤;枯水期的河流水位低,對潮水的頂托(壓制)作用小,所以枯水期的潮流界和潮區界均遠于豐水期,B錯誤;大通是感潮河段的上界,所以是枯水期的潮區界,C錯誤;上溯海水產生咸水問題,鹽度升高的江水不宜作為自來水廠的水源,所以自來水廠應布局在枯水期的潮流界上游,D正確。第2題,受到地形約束,江陰的江面較窄。漲潮過程中,潮水水位較低的時段,江水和潮水的水位差較大,壓制潮水;同時潮水受到的江底摩擦力較大,所以潮波衰減速度較快;隨著潮水水位升高,江水和潮水的水位差減小,江面更加寬闊,水深增大,江面的潮波受江底摩擦力的影響減小,潮波衰減速度變緩;故江陰的潮波衰減速度具有“先大后小”特點,②正確,①錯誤;天生港的江面寬闊,利于潮波的傳播,江陰的江面收窄,潮波受到阻礙而快速衰減,江陰的潮波衰減速度平均值大于天生港,③正確,④錯誤。](2025·蘭州模擬)巴芬灣位于北美洲東北部巴芬島與格陵蘭島之間,通過戴維斯海峽和大西洋相通,其兩側海水性質存在明顯差異。1616年5月,為探尋北極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從戴維斯海峽進入海灣,沿格陵蘭島西岸北上,歷經3個月完成了環繞巴芬灣一周的航行。如圖示意巴芬灣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據此完成3~4題。3.巴芬灣西側表層洋流的流向及其形成動力分別是( )A.自南向北 盛行西風B.自南向北 極地東風C.自北向南 極地東風D.自北向南 盛行西風4.與同緯度西側海域相比,巴芬灣東側海域( )A.鹽度更高 B.降水更少C.蒸發更少 D.結冰更早√√3.C 4.A [第3題,巴芬灣位于高緯度地區,該地區主要受極地東風的影響,因此巴芬灣西側表層洋流為由北冰洋巴芬灣西部沿著巴芬島向南流的洋流,所以巴芬灣西側表層洋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其形成動力是極地東風 。 第4題,巴芬灣的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同緯度西側海域相比,巴芬灣東側海域是從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對沿岸地區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因此巴芬灣東側海域表層海水結冰較晚,表層海水鹽度較高,降水更多,蒸發更多,向大氣輸送水熱多。](2025·貴陽模擬)上升流的形成與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風沿著與海岸平行的方向較長時間吹拂時,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所形成的風漂流使其表層海水離開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層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每年6—8月此種類型的上升流在印尼爪哇島南部海域最為強盛。下圖為印尼爪哇島南部海域示意圖。據此完成5~7題。5.該類上升流在爪哇島南部海域最強盛時,當地的盛行風向是( )A.西北風 B.東北風C.東南風 D.西南風6.與附近非上升流海區相比,上升流區的表層海水( )A.溫度低、鹽度低 B.溫度低、鹽度高C.溫度高、鹽度低 D.溫度高、鹽度高√√7.受上升流的影響,爪哇島南部海域可能發生的變化是( )A.表層海洋生物增多B.海岸線向陸地推進C.臺風活動頻率增大D.表層海水密度減小√5.C 6.B 7.A [第5題,當風沿著與海岸平行的方向較長時間吹拂時,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所形成的風漂流使其表層海水離開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層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爪哇島南部海岸線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每年6—8月,全球氣壓帶風帶北移,該區域受東南信風影響,東南信風與該地海岸線基本平行,加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向左偏),該區域上升流最為強盛,C正確;東北風與西南風在爪哇島南部與海岸線近乎垂直,不可能形成上升流,B、D錯誤;每年6—8月,該區域并不盛行西北風,A錯誤。第6題,由于受離岸風的影響,海洋底層的冷性、高鹽度的海水上升,使得與附近非上升流海區相比,上升流海區表層海水溫度低,鹽度高。第7題,上升流將底層營養鹽類帶至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海洋生物增多,A正確;上升流涌升的過程中,可能將近海泥沙帶至海岸附近堆積,促使海岸線向海洋一側推進,但不會使得海岸線向陸地一側推進,B錯誤;上升流使得表層海水溫度降低,降低了臺風發生的頻率,且爪哇島南部海域所處緯度較低,臺風活動的頻率不是很大,C錯誤;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受上升流的影響,上升流海區表層海水溫度低,鹽度高,從而使得表層海水密度增大,D錯誤。](2025·長沙模擬)印尼貫穿流是太平洋通過印尼海道流入印度洋的海流。晚中新世(距今6 500萬年—距今164萬年)以來,受構造運動影響,原印尼海道逐漸關閉,導致洋流重組,改變了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物質與能量的輸送。與南赤道太平洋水體相比較,北赤道太平洋水體溫度較低。圖甲示意距今500萬年的印尼貫穿流位置。圖乙示意現代印尼貫穿流位置。據此完成8~9題。8.原印尼海道的關閉,導致圖中西太平洋海域海水( )A.溫度升高,鹽度升高 B.溫度降低,鹽度降低C.溫度升高,鹽度降低 D.溫度降低,鹽度升高9.距今500萬年以來,澳大利亞大陸西北部氣候的變化趨勢是( )A.氣溫升高,降水增多 B.氣溫升高,降水減少C.氣溫降低,降水增多 D.氣溫降低,降水減少√√8.A 9.D [第8題,印尼海道關閉,導致南赤道太平洋暖海水進入印度洋受阻,由此導致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溫度升高, 海水蒸發作用增強,鹽度升高。第9題,根據材料“與南赤道太平洋水體相比較,北赤道太平洋水體溫度較低”并讀圖可知,原印尼海道關閉后重組的洋流水溫降低,從而導致澳大利亞大陸西北部的氣候變得冷干,氣溫降低,降水減少。]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2分)10.(2025·汕尾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泰國灣面積約為25萬平方千米,東南部與南海貫通,表層環流存在顯著的季節變化,漁業資源豐富。如圖示意泰國灣不同季節表層環流分布。(1)比較夏季和冬季泰國灣表層海水的渾濁度,并說明理由。(6分)(2)對泰國灣冬季表層環流的流向作出合理解釋。(6分)[解析] 第(1)題,泰國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西南季風控制,降水量大,流入泰國灣的河流徑流量大,流水搬運能力強,挾帶的泥沙量多,向泰國灣輸送的泥沙量大,且夏季溫度高,臺風多發,臺風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會帶來狂風、暴雨和風暴潮,巨大的漩渦容易造成海水擾動,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海洋表層懸浮物質增多,故夏季泰國灣表層海水渾濁度大于冬季。第(2)題,局部海水運動往往與盛行風有關,泰國灣冬季盛行東北風,在東北信風影響下,該海域表層海水向西流,流至泰國灣西部時,遇到陸地阻擋,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由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大部分水流右轉向北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一部分向東流動,一部分海水繼續北上,沿北部海岸線流動。[答案] (1)夏季渾濁度大于冬季(或冬季渾濁度小于夏季)。理由:夏季該區域受西南季風控制,降水量大,入海徑流輸沙量大;夏季的臺風活動易造成海水擾動,使表層海水的懸浮物質增多。(從冬季渾濁度較小角度分析也可)(2)東北信風在泰國灣東南灣口驅動海水向西流動;流至泰國灣西部時,受陸地阻擋,海流右轉向北流動;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一部分海水在泰國灣中部向東流動,部分海水繼續北上,沿北部海岸線流動。11.(2024·濟寧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威德爾海(如圖)是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屬南極的邊緣海,分布有大面積的冰架(冰架是指陸地冰川延伸至海洋,浮在海上的部分)。冰架前緣崩解的冰山是船舶在威德爾海航行的危險之一。(1)用箭頭標出威德爾海洋流的方向;并指出影響洋流方向的因素。(4分)(2)威德爾海西部海域的冰山多于東部海域,解釋其成因。(6分)[解析] 第(1)題,威德爾海緯度較高,屬于大海灣,主要是受極地東風(東南風)的影響,海水向西流動,受地形阻擋向北流動,到達60°S附近受到盛行西風的影響,向東偏南流動。綜上所述,影響洋流方向的因素有盛行風向、陸地輪廓、地轉偏向力。第(2)題,威德爾海東部和南部冰架面積廣,冰架邊緣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崩解形成的冰山較多;在盛行風和洋流的作用下,崩解的冰山向西、向北運動,形成單一方向聚集;受到南極半島南北狹長的陸地以及淺海大陸架的阻擋,冰山在威德爾海西部海域停止運動,形成聚集;再加之西部海域冰架崩解的冰山,導致西部海域的冰山較多。[答案] (1)順時針方向繪制,如圖:影響因素:盛行風向;陸地輪廓;地轉偏向力。(2)威德爾海東部和南部冰架面積廣,冰架前緣崩解形成的冰山較多;在盛行風和洋流的作用下,冰山向西、向北運動;受到南北狹長的陸地以及淺海大陸架的阻擋,在威德爾海西部海域聚集;再加之西部海域冰架崩解的冰山,導致西部海域的冰山較多。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