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4張PPT)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課時30 海水的性質夯實·基礎知識任務1——描述海水的溫度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簡答: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太陽輻射、寒流或暖流、季節、海陸分布等。2.讀圖填空:海水溫度隨緯度和深度的變化。(1)從圖1看,不同海區的海水,水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______。遞減(2)從圖2看出,水溫自表層向深層大體上呈不均勻遞減的趨勢。表層區 水溫趨向于均勻分布溫躍層 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______深水區 水溫變化緩慢,溫度偏低降低3.簡答: 海水是如何調節大氣溫度的?提示:夏季海水增溫慢于大氣,會使沿海地區升溫變緩;冬季海水降溫慢于大氣,會使沿海地區降溫變緩。任務2——描述海水的鹽度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簡答: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蒸發量和降水量、寒暖流、河流注入等。2.讀圖回答:海水鹽度隨緯度的變化。(1)從圖中看出,鹽度從副熱帶海區向赤道和兩極逐漸降低。(2)赤道地區鹽度稍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赤道附近降水豐沛,降水量大于蒸發量,鹽度稍低。3.讀圖填空:鹽度隨深度的變化。(1)從高、中、低緯度位置看,A表示____緯度海區,B表示____緯度海區,C表示____緯度海區。(2)填表:鹽度隨深度的變化。中淺表層 鹽度比較均勻鹽躍層 鹽度__________一定深度 近似均勻分布低高顯著變化4.簡答:適合曬鹽的沿海地區一般有何條件?提示:淺灘寬廣、風力強勁、晴天多、日照充足、蒸發旺盛、海水含鹽度高等。任務3——描述海水的密度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簡答: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溫度、鹽度、壓力等。2.判斷:關于海水密度的正誤。(1)赤道附近表層密度小,由此向兩極逐漸增大。 ( )(2)河流入???,由于鹽度低,因而密度較小,但河水挾帶的泥沙可使密度變大。 ( )(3)輪船由海水高密度海區進入低密度海區吃水線要上升。 ( )√√×銜接一 必修第一冊活動變式下圖為大西洋不同緯度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1.在水深2千米以內,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差異最小的海區是( )A.寒帶 B.南溫帶C.亞熱帶 D.熱帶2.導致大西洋表層水溫緯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海水深度 B.太陽輻射C.洋流性質 D.海水蒸發√√1.A 2.B [第1題,在水深2千米位置,各緯度海水溫度差異較小,海洋表層溫度在熱帶海域溫度較高,在水深2千米以內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最大;表層溫度在寒帶海域溫度最低,在水深2千米以內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最小。第2題,大西洋表層水溫大致由赤道向南北兩側(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說明影響大西洋表層水溫緯度差異的因素是緯度差異導致的太陽輻射差異,B正確;海水深度、洋流性質、海水蒸發都不是影響大西洋表層水溫緯度差異的主要因素。]銜接二 必修第一冊活動變式海水的鹽度差異會導致海水的密度差異,相鄰海域的密度差異會形成密度流,給途經該海域的輪船造成一定的影響。如圖為世界局部區域圖。據此完成3~5題。3.甲、乙、丙、丁四處,表層海水鹽度最低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4.從水循環角度分析,與其他三處相比,上題中鹽度最低處是因為( )①地表徑流量大 ②降水量大?、壅舭l弱?、芩斔土看?br/>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5.一艘輪船在動力不變的前提下,由乙海域駛入丙海域時( )A.輪船實際航速變快,吃水深度變大B.輪船實際航速變慢,吃水深度變大C.輪船實際航速變快,吃水深度變小D.輪船實際航速變慢,吃水深度變小√3.D 4.C 5.B [第3題,丙、丁所在的波羅的海是世界鹽度最低的海區,排除A、B。丁附近注入的河流眾多,稀釋了丁處的海水鹽度,鹽度比丙處低,故甲、乙、丙、丁四處,表層海水鹽度最低的是丁,C錯誤,D正確 。第4題,從水循環角度分析,與其他三處相比,上題中鹽度最低處的丁是因為①地表徑流量大,眾多河流注入;③緯度高,太陽輻射弱,蒸發弱,①③正確。丁地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東側,地處盛行西風的背風坡,降水量不大,水汽輸送量不大,②④錯誤。第5題,一艘輪船在動力不變的前提下,由乙海域駛入丙海域時,由于丙處位于世界鹽度最低的波羅的海,輪船吃水深度變大,丙處海域較為封閉,受西風影響明顯減弱,輪船實際航速變慢。]提升·核心素養1.海水溫度的時空變化及原因(1)時間變化: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夏季海水熱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海水熱量收入小于支出。(2)空間變化空間 表現 原因沿南北方向 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太陽輻射能從低緯向高緯遞減沿東西 方向 暖流經過的海域溫度偏高,寒流經過的海域溫度偏低 同一緯度,暖流水溫高于寒流沿垂直 方向 溫躍層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遞減;深水區(1 000 m以下)海水溫度變化緩慢,溫度偏低 越向深處海水得到的太陽輻射能越少2.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因素 影響降水量與 蒸發量 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時,鹽度較低;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時,鹽度較高入海徑流 有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入海徑流少,則鹽度相對高;大洋邊緣海水鹽度往往比中心低因素 影響洋流 同緯度地帶,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匯入海水 較封閉的海區,外部高鹽度海水注入,鹽度變高;外部低鹽度海水注入,鹽度則變低海冰融凍 融冰海區鹽度降低;結冰海區鹽度升高3.海水密度的分布規律及原因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緯度 分布 從赤道向兩極增大 溫度和鹽度河流入海口 鹽度、含沙量垂直分布 低緯度海區,表層海水以下隨深度增大迅速增大 表層密度、溫度、海水運動垂直分布 高緯度海區,垂向上變化很小 表層密度[規律總結] 海水鹽度、溫度、深度和密度的相互關系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1)鹽度→正相關→鹽度越高,密度越大。(2)溫度→負相關→溫度越高,密度越小。(3)深度→正相關→深度越大,密度越大。(4)水質雜質→正相關→雜質越多,密度越大。培養·思維能力(2024·安徽卷)某全球海洋觀測網在全球海洋投放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我國于21世紀初加入該觀測網。圖1為我國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個浮標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續漂移軌跡示意圖,圖2為該浮標獲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溫度圖。據此完成(1)~(3)題。(1)浮標獲取的數據顯示,在200~500 m深度,甲海區海水年均鹽度高于乙海區,主要原因是甲海區( )A.受高鹽海水輸入影響B.蒸發旺盛C.缺少陸地淡水注入D.降水稀少√(2)圖2中7—8月份表層與50 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因為( )A.西南季風強勁,形成持續大量降雨B.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C.熱帶氣旋活躍,減少太陽直接輻射D.熱帶氣旋活躍,消耗海洋表層熱量√(3)該全球海洋觀測網獲取的海量數據可應用于( )①研究厄爾尼諾現象 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 ③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 ④指導遠洋捕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題導引】(1)蒸發、降水、陸地徑流→主要影響表層海水鹽度;200~500 m深度→高鹽海水的輸入(西部紅海與亞丁灣底部密度流的注入)(2)表層與50 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考慮海水交換的影響;該海域夏季7—8月份受西南季風影響→上升補償流→冷海水上泛導致表層和50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3)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為研究厄爾尼諾現象提供依據,以及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的能力;影響生物生長→指導遠洋捕魚結合圖文材料分析,圖2中7—8月份表層水溫比5—6月份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7-8月份比5—6月份降水多,陰雨天多,接受太陽輻射少。視角一 海水溫度(2024·重慶三模)海洋層化是指海水的溫度、鹽度和密度等特性隨深度分布的層次結構,對海洋的垂向熱量交換和海水垂向運動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下圖為長江口水域31°N斷面夏季水溫的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1.圖中①處的水溫為( )A.21 ℃ B.23 ℃C.25 ℃ D.27 ℃2.導致圖中②處的水溫變化的因素是( )A.臺灣暖流 B.太陽輻射C.冷海水上泛 D.東南季風√√3.圖中水溫的層化現象會導致( )A.水體的垂直運動加劇B.③處溶解氧濃度降低C.入海淡水的分布改變D.④處風浪的強度加大√1.D 2.A 3.B [第1題,根據海水水溫的垂直分布規律可知,該圖的等溫距為0.5 ℃,據等溫線分布可推知,①處的水溫為27 ℃。第2題,據等溫線分布可推知,②處的水溫大于27.5 ℃,而④附近的水溫只有24.5~25 ℃,海洋表層出現近岸水溫高(夏季陸地溫度高),遠海水溫高,而之間海洋水溫較低的現象,只可能是遠海處受臺灣暖流影響所致,A正確。而太陽輻射應當是海面水溫都高才對,B錯誤;東南季風主要起攪拌作用,對海水水溫影響較小且應是均勻分布,D錯誤;冷海水上泛會導致水溫降低,C錯誤。第3題,水溫的層化現象主要是表層水和淺層水因日照較多或其他原因溫度較高,而底層水溫度相對較低,造成的水溫的分層現象,溫度豎向梯度大的水層稱“溫躍層”。“溫躍層”會阻礙水體的垂直運動,A錯誤;同時水溫的層化現象會抑制海洋垂向溶解氧輸送,導致海洋內部的氧含量進一步減少,B正確;水溫的層化現象不會影響海面的風浪強度和入海淡水的分布,C、D錯誤。]視角二 海水鹽度(2024·湖州二模)下圖為大西洋局部地區多年平均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圖。據此完成4~5題。4.甲海域的鹽度可能是( )A.34.5‰ B.35.5‰C.33.5‰ D.36.5‰5.影響乙處等鹽度線彎曲的主要因素是( )A.徑流 B.海陸位置C.洋流 D.島嶼分布√√4.A 5.C [第4題,據圖中的等鹽度線可知甲海域的鹽度應位于34‰~35‰之間,A正確;35.5‰、33.5‰、36.5‰均位于甲海域的取值范圍之外,B、C、D錯誤。第5題,讀圖可知,乙海域等鹽度線向北(低鹽度方向)凸出,比同緯度海域鹽度高,據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鹽度較高,C正確;乙海域距陸地較遠,徑流影響小,A錯誤;海陸位置、島嶼分布對于鹽度影響較小,B、D錯誤。]視角三 海水密度(2024·大理二模)鹽水楔是指在河流入??谔?,密度大的海水沿河床底部侵入河口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態穩定的楔形水體。下圖示意河口鹽水楔,據此完成6~8題。6.推測下列河流入海口處鹽水楔不明顯的是( )A.尼羅河 B.密西西比河C.湄公河 D.亞馬孫河7.鹽水楔的變化特點是( )A.河口越寬,鹽水層越厚B.越深入河口,鹽水層越厚C.水體密度差大,入侵距離遠D.水下地形坡度大,入侵距離遠√√8.鹽水楔對河口附近的影響主要是( )①冰期延長 ②地下水水位上升 ③水質變差 ④泥沙淤積增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D 7.C 8.D [第6題,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其河口位于大西洋。由于亞馬孫河徑流量巨大,海水在河口地區可能會被大量淡水所稀釋,導致水體密度差異減小,因此鹽水楔現象可能相對不明顯。尼羅河、密西西比河、湄公河的徑流量相對較小,因此和亞馬孫河相比,鹽水楔現象會相對明顯。第7題,水體之間的密度差異是鹽水楔形成的主要原因,水體密度差越大,鹽水楔的推進距離也就越遠,C正確;越深入河口,河水注入形成的淡水層越厚,鹽水層應當越薄,B錯誤;鹽水層厚度與河口寬度不一定是簡單的正相關或負相關關系,還受到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A錯誤;水下地形坡度越大,越不利于鹽水入侵,入侵距離越近,D錯誤。第8題,鹽水楔是由密度大的海水沿河床底部侵入河口形成的,這會導致河口附近的水體鹽分含量增加,從而水質變差,③正確;鹽水楔的存在和運動特性會顯著影響河口的泥沙懸浮、輸運和沉積。鹽水楔產生的密度環流會加大漲潮底部流速,減小落潮底部流速,從而阻止河流底部泥沙向外海排泄,并加強河口外泥沙向內轉移,導致河口地區產生淤積。鹽水楔的入侵還會引起水體交界處附近出現渾水、泥沙濃度增大的現象,這也會進一步加劇河口的泥沙淤積,④正確;冰期延長和地下水水位上升與鹽水楔的存在沒有直接關聯。冰期的長短主要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而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則與地質、降水等多種因素相關,并不是鹽水楔直接導致的結果,①②錯誤。 ](建議用時:30分鐘,分值:46分)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024·鄭州模擬)冰間湖是指在極地地區達到海水結冰的天氣條件下,海冰區出現的無冰或者僅僅被薄冰覆蓋的水域。下圖示意阿拉斯加沿海地區,該區域分布由離岸風作用下形成的冰間湖,在冰間湖形成過程中,湖面形成的海冰不斷地被風力搬離,不同海域的冰間湖可能同時此生彼消。據此完成1~3題。課時數智作業(三十) 海水的性質1.在東北風的作用下,圖中海域最易形成冰間湖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與周邊非海冰區海域相比,冰間湖內的海水( )A.鹽度高,水溫高 B.鹽度高,水溫低C.鹽度低,水溫高 D.鹽度低,水溫低3.影響乙、丙兩冰間湖此生彼消的主導因素是( )A.風向 B.風力C.氣溫 D.降雪√√√1.C 2.B 3.A [第1題,盛行東北風時,丙海域為離岸風,其他海域為向岸風,離岸風的海域易形成冰間湖。第2題,在冰間湖存在期間,海水結冰后不斷被風力搬離,新冰源源不斷的產生,海水結冰時鹽分析出,形成低溫、高鹽、高密度的陸架水。第3題,丙、乙海域分居半島南北兩側,盛行偏北風時,乙海域為向岸風,丙海域為離岸風,丙海域易形成冰間湖;當風向改變吹偏南風時,乙海域為離岸風,丙海域為向岸風,乙海域易形成冰間湖。因此,風向是影響乙、丙兩冰間湖此生彼消的主導因素,A正確;氣溫、風力、降雪不是主導因素,B、C、D錯誤。](2024·金華三模)受鹽度明顯變化的影響,海水在一定深度內形成障礙層。如圖為赤道西太平洋表層海水性質隨深度的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4.圖中曲線分別對應表示表層海水鹽度、密度、溫度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②①5.該海域障礙層( )A.位于深度120~160米范圍內B.使海水上下層能量交換受阻礙C.其形成與熱帶氣旋多發有關系D.表層海水鹽度高,下部鹽度較低√√4.C 5.B [第4題,結合海水性質的垂向變化可知,赤道表層降水量較大,表層海水鹽度較低,海水鹽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世界海洋平均鹽度是35‰,赤道處表層海水鹽度受降水影響鹽度較低,大約為34‰,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赤道海域的鹽度垂直變化較小,而密度垂直變化大,從數值和變化特征來看,①為密度,②為鹽度;太陽輻射量逐漸降低,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降低,③是海水溫度。第5題,該海域50~90米深處溫度隨深度增加變化不大,但鹽度增加,密度也隨深度增加迅速增大,形成障礙層,A錯誤;對比障礙層上下的海水溫度,上層溫度高,下層溫度低,變化迅速,說明該海域障礙層使海水上下層能量交換受阻礙,B正確;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因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小,難以形成氣旋,障礙層與氣旋形成關系不大,C錯誤;對比障礙層上下鹽度特征,海洋表層水體鹽度低,下部海水鹽度較高,D錯誤。](2024·山東卷)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鹽等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如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6~7題。6.下列月份中,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7.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蒸發 B.降水C.徑流 D.洋流√√6.C 7.D [第6題,由圖文信息可知,M區域屬北印度洋海區,盛行冬逆夏順的季風洋流。M區域位于孟加拉灣南部、西鄰阿拉伯海,在夏季阿拉伯海周邊河流淡水注入少,海水上升流較強,底層營養鹽類上泛,表層營養鹽類多,7月西南季風將阿拉伯海高營養鹽海水帶到孟加拉灣,故此時該處海域表層鹽類密度高,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第7題,圖示N區域位于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蒸發、降水季節差異小;N區域臨近的島嶼面積較小、獲得的徑流較少;7—8月,北印度洋海區洋流呈順時針,帶來孟加拉灣北部被入海徑流稀釋后的海水,海水鹽度降低,12月至次年1月,北印度洋海區洋流為逆時針,受孟加拉灣北部稀釋海水的影響小,海水鹽度高。](2025·重慶模擬)萊州灣位于渤海南部、山東半島北部,海灣西北有黃河入海。某研究者在該海灣西部沿某經線剖面做鹽度空間分布統計,繪制了如下圖所示的夏季等鹽度線分布圖(單位:‰)。據此完成8~10題。8.圖示剖面夏季表層海水鹽度南北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溫度 B.降水C.河流 D.風浪9.圖示剖面夏季海水鹽度在垂直方向上( )A.分層明顯 B.均勻分布C.逐漸降低 D.逐漸升高10.與夏季相比,該剖面冬季表層海水鹽度特點是( )A.高緯度地區下降快 B.平均鹽度低C.低緯度地區下降快 D.南北差異小√√√8.C 9.A 10.D [第8題,夏季該剖面北部鹽度低,南部鹽度高。根據材料可知,該剖面西北有黃河入海,故北部鹽度低是由于黃河水的稀釋,C正確;溫度、降水和風浪對海水鹽度有影響,但不是緯度差異很小的該剖面海水鹽度差異的主要原因。第9題,根據圖中等鹽度線垂直分布特點可知,鹽度分層明顯,從表層到底層鹽度呈“高—低—高”的變化,其中“低”鹽度層的形成是河流從北向南的擴散過程導致的。第10題,該剖面冬季由于北部黃河入海徑流少,河流稀釋作用弱,因此北部鹽度變高,南北差異減小。]二、非選擇題(共1小題,共16分)11.(2024·衡水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分)巴倫支海是北冰洋的邊緣海,平均水深200 m,自北向南可分為長冰區、過渡性冰區和無冰區。近40年來,巴倫支海海水屬性越來越接近大西洋海水,使得巴倫支海冰區海冰密集度明顯減少,而無冰區海水鹽度卻變化極小。下圖為巴倫支海地理位置示意圖。(1)簡述巴倫支海海水屬性越來越接近大西洋海水的原因。(6分)(2)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巴倫支海無冰區海水鹽度變化極小的原因。(4分)(3)說明海冰密集度明顯減少對巴倫支海海水的影響。(6分)[解析] 第(1)題,與巴倫支海相比,大西洋海水具有高溫高鹽的特性。如圖所示,巴倫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溫升高,且地理位置鄰近大西洋,水體交換較頻繁,海水鹽度升高,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巴倫支海海水溫度不斷升高,導致巴倫支海海水性質由原本低溫低鹽的海水向高溫高鹽方向演化,海水屬性越來越接近大西洋海水。第(2)題,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有海水溫度、降水、入海徑流、融冰和結冰等。一般情況下,全球變暖后,巴倫支海無冰區海水鹽度應上升,但事實是其變化極小,主要是升溫后水循環加快,蒸發加劇,空氣濕度變大,陸地降水增多,入海徑流增加,從而稀釋海水,導致海水鹽度降低,與蒸發導致的海水鹽度上升的趨勢相抵消,最終無冰區海水鹽度變化極小。第(3)題,海冰融化后形成的淡水會稀釋海水中的鹽分,故海冰密集度明顯減少,巴倫支海局部海域海水鹽度下降;冰的反射率高于海水,海冰消融降低海水的反射率,海水反射太陽輻射減少,吸收太陽輻射增多,海水溫度會先上升;海冰起到阻隔海水與大氣的功能,減少?!獨鉄崃拷粨Q,海冰融化,阻隔作用減弱,海洋輻射將更多熱量傳導給大氣,?!獨饨粨Q加強,海水溫度后降低。[答案] (1)巴倫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顯著;巴倫支海與大西洋地理位置相鄰,水體交換頻繁;全球變暖,巴倫支海水溫升高。(2)海水溫度升高,蒸發加劇,空氣濕度增加,降水增多;周邊地表徑流匯入,稀釋海水。(3)海冰消融導致局部海域海水鹽度下降;海冰消融降低海水的反射率,海水吸熱增多,海水溫度先上升;海冰阻隔作用減弱,海洋輻射將更多熱量傳導給大氣,?!獨饨粨Q加強,海水溫度后降低。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