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

資源簡介

(共25張PPT)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的多元面貌。
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都是以農業為基礎、具有內向性的社會。它們的變化速度緩慢,且局限在較早時代承襲下來的基本結構內。
——斯塔夫里阿諾斯【美】《全球通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多元多彩的亞洲
【學習目標】
1.觀察地圖,了解亞洲的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
的地理位置和版圖的演變。
2.依據相關史料和教材的內容,掌握中古時期這些國家社會發展的狀況,通過比較,了解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認識這時期亞洲文明的多元化。
亞洲,世界的中心?
公元500-1500年,當歐洲文明處于“黑暗時代”(?)時,亞洲伊斯蘭文明作為東方儒家文明與歐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橋梁,其本身的輝煌成就與東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導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美)斯圖亞特 戈登:《極簡亞洲千年史》
西亞伊斯蘭文化圈
東亞儒家文化圈
南亞的多元宗教
一、阿拉伯帝國
1.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1)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勢力逐步擴大。到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622年,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
7世紀中期:大規模向外擴張
8世紀:建立橫跨三洲的帝國
一、阿拉伯帝國
2.阿拉伯帝國的鼎盛
(1)政治穩定: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行政、財政和宗教等事務。
(2)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燦爛: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古蘭經
3.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地位
(1)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
(2)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
(3)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阿拉伯商人、旅行家
歐洲
中國造紙術、印度數字
一、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湖南省長郡中學 周寬 版權所有【情境探究】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歷史解釋)
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帝國政治的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而通行全國的阿拉伯語和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教意識形態,則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適應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發展的需要,帝國的統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關心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 8 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地區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
(2)廣泛吸收各地區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與創造,造就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繁榮。
一、阿拉伯帝國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穆罕穆德遷居麥地那,
建立政權
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建立起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7世紀初
公元633年
公元632年
8世紀中葉
根據地圖并結合教材內容概括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發展歷程。
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小亞細亞
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
滅亡拜占庭帝國
后期建立起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13世紀
14世紀
1453年
16世紀
“劫掠繼續了三天,沒有一個兵士不靠奪得的戰利品和奴隸而致富的。經過三天,素(蘇)丹穆罕默德用重懲威嚇的辦法,禁止繼續搶劫和仍然沒有停止的屠殺。所有的人都服從了他的命令。”——薩戴丁《土耳其史》蘇丹進入君士坦丁堡
政教合一的軍事封建帝國
最高統治者蘇丹
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
國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軍事權力于一身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概況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相同之處
政治
經濟
宗教
文化
對外政策
疆域
伊斯蘭教,以戰爭為主要途徑傳播宗教;
多元化;
推行對外擴張政策;集中征服地中海國家;
均為地跨亞、非、洲三大洲的大帝國。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體;均為軍事封建帝國;
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重視商業的發展,其首都都是著名的大都會;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不同
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帝國
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文學、藝術、科技、思想等方面有重大成就),伊斯蘭教對周邊地區產生重大的影響,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使巴爾干地區的社會日趨不穩定;控制了亞歐商路,中斷了亞歐在文化、經貿的陸上交流。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國(前550年-前330年 )
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
羅馬帝國(前27年—1453年)
西羅馬帝國(395年-476年)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
時空定位:世界歷史上曾經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
笈多帝國 德里蘇丹國
建立 320——500年 1206—1526
政治 藩國自治,政令不一 中央集權
宗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特征
政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權體制
經濟
外貿發達
文化
多種宗教并存
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況,在歸國后撰寫《佛國記》,盛贊笈多王朝。
三、南亞的印度
湖南省長郡中學周寬“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 僧錄贊寧奏日“不拜”。問其何故 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議者以為得禮。”——歐陽修《歸田錄》卷上“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后漢書》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1、日本
大化改新: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幕府統治: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 加強統治,抵制外來影響。
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
背景: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制開始瓦解;莊園經濟的形成;武士集團的形成;
形成:
時 間:12世紀末
特 點:天皇 無實權
將軍 掌握實權
武士與將軍 主從關系
結束:17世紀-19世紀,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個幕府),面對世界格局,意圖以閉關鎖國政策加強統治,抵制外來影響。
幕府時代
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
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朝鮮。
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效仿唐制。
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派20萬大軍侵略朝鮮,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
2、朝鮮
政治 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
經濟 推行土地國有,實行授田制。
文化 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
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
抗擊侵略:16世紀末,面對日本侵略,明朝派軍赴朝作戰。經過7年的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明朝大將鄧子龍、朝鮮大將李舜臣先后犧牲。
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
課堂小結 政教合一的西亞 多種宗教的南亞 中央集權的東亞
政治
經濟
文化
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
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多種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鑒中發展
政教合一君主集權體制,由于宗教沖突仍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
君主中央集權體制
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較快,對外貿易興盛
以中國儒學文化為中心,相互影響、相互借鑒
課堂練習
1.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通過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了統治。此外,阿拉伯的統治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把各個民族維系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機制。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國( )
A.實行政教合一 B.以軍事征服為核心
C.統治方式多元 D.推行宗教統一政策
C
C
2.770年,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馬蒙曾派大使到印度,將一本“算書”帶到巴格達譯成阿拉伯文。受其啟發,出生于伊拉克的伊本·穆薩撰寫了《代數學》這部劃時代的數學著作,創立了演算法。這體現出( )
A.文明的外流與回流 B.文明的差異與沖突
C.文明的交流與創新 D.文明的重構與認同
課堂練習
4.1069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穩定封建主從關系
C.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加強朝廷經濟基礎
3.兩班制在朝鮮《高麗史·卷一》太祖元年(918年)已有記錄:“習儀于毬庭,文、武俱就班”,兩班是指有跟隨國王王建打天下的功臣、地方豪強、滅新羅之后新羅投降的官僚,他們具有世襲權。到了光宗時期,為了體面安置一些被打擊的豪強,于光宗九年(958年)朝鮮實行新的官僚選拔制度——科舉制。這一變化( )
A.表明朝鮮半島具備了統一的條件 B.促使朝鮮民眾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C.利于朝鮮王權統治的進一步強化 D.佐證了統治者十分重視官員真正才能
C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黑龙江省| 页游| 荣昌县| 和硕县| 双峰县| 汶川县| 威海市| 麻阳| 大余县| 宁强县| 五原县| 九江市| 西宁市| 司法| 江城| 额尔古纳市| 北安市| 安图县| 义乌市| 万年县| 遵义市| 炎陵县| 友谊县| 万荣县| 江西省| 黔西县| 丰县| 兰州市| 方城县| 石河子市| 永新县| 唐海县| 金堂县| 民权县| 南华县| 涪陵区| 梁河县| 广元市| 寻乌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