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qū)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日本朝鮮中華帝國(唐宋元明)1.阿拉伯帝國的興起7世紀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戰(zhàn);多神崇拜6世紀622年默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8世紀中期建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7世紀中期大規(guī)模對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qū)默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一、阿拉伯帝國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耙了固m”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蘭教者,稱為“穆斯林”,意為獨尊安拉、服從先知的人。穆斯林以《古蘭經》為經典,他們認為它是安拉的啟示,是神圣無誤的永恒真理?!豆盘m經》規(guī)定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義務和作為穆斯林必須恪守的道德規(guī)范。因此,《古蘭經》不僅是伊斯蘭教經典,也是阿拉伯國家關于宗教、政治、經濟、軍事和法律制度的經典。【歷史概念】伊斯蘭教政教合一:政權和神權合二為一的政治制度。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同為一人,政權和教權由一人執(zhí)掌;國家法律以宗教教義為依據。材料:阿拉伯帝國實行政教合一的專制統(tǒng)治,作為君主的哈里發(fā),集立法、行政、軍事等大權于一身。哈里發(fā)也是伊斯蘭的最高精神領袖,直接管理麥加與麥地那這兩處圣地,具有裁決紛爭的權威……在哈里發(fā)之下,設有宰相、樞密院、財政部等,宰相負責協(xié)助哈里發(fā)統(tǒng)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文告之起草和頒布,財政部負責稅收和支出。——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哈里發(fā)(軍、政、教)宰相樞密院財政部協(xié)助哈里發(fā)統(tǒng)管政務掌管令狀與文告負責收支一、阿拉伯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材料:帝國農作物種類繁多,產量也很高,敘利亞和大馬士革地區(qū)、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波斯灣東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當時帝國著名的四大谷倉;在手工業(yè)上,采礦、金屬加工、紡織、制陶等部門都十分興旺。如大馬士革的錦緞、布哈拉的毛毯、敘利亞玻璃,都享譽很高……國內外貿易也相當繁榮,阿拉伯商人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qū)從事陸上和海洋貿易。——孟廣林 《世界中世紀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一、阿拉伯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材料: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zhàn)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qū)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農業(yè)、手工業(yè)發(fā)達的同時,商業(yè)尤其是對外貿易呈現繁榮景象一、阿拉伯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古蘭經》《一千零一夜》麥加大清真寺阿拉伯數字材料: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囊括了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與埃及等古文明的核心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帝國境內除阿拉伯人外,還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等,其文化傳統(tǒng)各有特色,各民族相互接觸和影響,各種文化由此而得以交流和融合,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阿拉伯文化。——孟廣林 《世界中世紀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一、阿拉伯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特征政治經濟文化實行政教合一的專制統(tǒng)治,君主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同時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領袖。農業(yè)、手工業(yè)發(fā)達的同時,商業(yè)尤其是對外貿易呈現繁榮景象。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溝通東西方文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一、阿拉伯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qū)。帝國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交通發(fā)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而通行全國的阿拉伯語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伊斯蘭教意識形態(tài),則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適應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發(fā)展的需要,帝國的統(tǒng)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關心發(fā)展科學文化事業(yè)。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 8 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思考: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1)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地區(qū)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2)廣泛吸收各地區(qū)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與創(chuàng)造,造就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繁榮。一、阿拉伯帝國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奧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亞地區(qū),11世紀遷移到小亞細亞。1299年,突厥人的首領奧斯曼宣布獨立,新國家被稱為“奧斯曼”。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戰(zhàn)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與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如何理解“學習聚焦”中的說法?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①政治:最高統(tǒng)治者是蘇丹,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tǒng)治階級,工商業(yè)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②經濟:15—16世紀,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如何理解“學習聚焦”中“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對東西方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影響”的說法?①軍事擴張:奧斯曼帝國大規(guī)模的對外擴張,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了災難,使被征服各國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統(tǒng)一了亞非歐廣大地區(qū),客觀上促進了帝國內部經濟文化交流與發(fā)展,帝國經濟一度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②海外貿易:西歐與東方的貿易受到影響,促使西歐國家致力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③地區(qū)局勢:奧斯曼帝國征服巴爾干半島和東南歐部分地區(qū),該地區(qū)國際關系緊張,成為一戰(zhàn)爆發(fā)的火藥桶。④文化傳播:使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fā)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比較項 內容相同點 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對外政策帝國疆域國家性質對外征服不同點 阿拉伯 帝國奧斯曼 帝國都是發(fā)端于西亞的亞洲國家都是伊斯蘭國家,以戰(zhàn)爭為主要途徑傳播宗教多元化都實施對外擴張政策均為地跨亞、非、洲三大洲的大帝國均為軍事封建國家征服地區(qū)多為地中海國家伊斯蘭教對周邊地區(qū)產生重大影響,具有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作用使亞非歐地區(qū)的社會日趨不穩(wěn)定,并且控制了亞歐商路,中斷了亞歐在文化、經貿上的陸上交流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異同橫跨三洲的六大帝國:辨、序、概321456后古典時代(唐宋時期)是一個宗教、商業(yè)和技術交流的時期:景教徒、祆教徒、摩尼教徒和穆斯林在中國唐朝都建有各自的共同體,在整個東亞地區(qū),佛教成為最受歡迎的宗教信仰。——摘編自本特利、齊格勒:《新全球史》這反映了東亞國家受到了來自于南亞印度文化的影響。三、南亞的印度印度的宗教很豐富。印度教、伊斯蘭教為印度兩大宗教,還有少部分的佛教和耆那教信徒毗濕奴濕婆梵天創(chuàng)造萬物維持世界秩序毀滅之神在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的多數時期,印度人對宗教比對政治和經濟更為關心。-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 貴霜帝國- 笈多帝國(320-540年)- 拉其普特時期- 德里蘇丹國(1206-1526年)- 莫臥兒帝國(1526-1857年)-……三、南亞的印度公元320-550年古印度的笈多帝國簡況:1.持續(xù)時間不長,2.中央集權國家,3.地方管理松散(政令不夠統(tǒng)一),4.統(tǒng)治階級支持印度教。閱讀教材,結合左邊地圖,簡述笈多帝國發(fā)展概況。三、南亞的印度德里蘇丹國(公元1206-1526年)閱讀教材和13世紀初的德里蘇丹國疆域”,完成下列表填空。建立 11世紀, 入侵印度。13世紀初建國,以 為國教。統(tǒng)治 中央最高統(tǒng)治者稱 ,擁有 。地方 劃分為 ______,行省總督由______任命,重要職位由 _______擔任。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厥人伊斯蘭教蘇丹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行省蘇丹穆斯林中央集權,政教合一三、南亞的印度1.東亞(1)日本①大化改新: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②幕府統(tǒng)治: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zhèn)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tǒng)治,抵制外來影響。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請在此輸入標題【拓展提升】 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唐文化影響下的大化改新(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縣制為藍本的中央與地方行政體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體,制定國名和紀年。(2)經濟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為藍本的田制和稅制。(3)軍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為藍本的防人制。(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為藍本的律令體系。(5)生活習俗:廣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國的禮儀、服飾等項以至影響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風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諸如圍棋、相撲、漢方醫(yī)學、茶道、日本佛教藝術的黃金時代等等,無不從各個側面展示著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時期全盤唐化的傾向。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2、朝鮮①新羅統(tǒng)一:7世紀末,初步統(tǒng)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②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建立高麗王朝。③朝鮮建立: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④抗擊侵略:16世紀末,面對日本侵略,明朝派軍赴朝作戰(zhàn)。經過7年的艱苦戰(zhàn)斗,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明朝大將鄧子龍、朝鮮大將李舜臣先后犧牲。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國家 政治制度 經濟 狀況 宗教信仰 思想 國家間關系日本朝鮮① 646年“大化改新”,模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制;② 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虛天皇、實將軍、從武士)莊園制②17世紀推行鎖國政策佛教儒家思想16世紀末,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國派軍隊援朝作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①7世紀,新羅統(tǒng)一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②10世紀,高麗王朝建立,效仿唐朝,引入科舉制;③ 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朝鮮,遷都漢城。土地國有佛教儒家思想16世紀末,受日本侵略中國派軍隊援朝作戰(zhàn),明朝鄧子龍、朝鮮李舜臣犧牲,日本戰(zhàn)敗。四、東亞的日本和朝鮮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南亞與東亞的國家中古時期的亞洲形成過程形成背景經濟繁榮文化交融興起和擴張政治制度影響印度—笈多帝國印度—德里蘇丹國南亞國家東亞國家日本朝鮮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