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課程標準:認識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史實及中國軍民的抗戰;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了解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時空觀念從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共十四年抗戰歷程:①前六年(從1931.9.18至1937.7.7)是局部抗戰:戰事主要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地,是整個抗日戰爭的先聲和重要組成部分;②后八年(從1937.7.7至1945.9.2)是全國性抗戰:是前期局部抗戰的延伸和發展,也是中國以全國之力全面抗擊并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決戰階段。1、日寇侵華的背景材料一:為今之計,如能以和好牽制二虜(指美俄),乘隙富國強兵,墾蝦夷(北海道),奪滿洲、吞朝鮮,并南亞,然后挫美國,制歐洲,就將無往而不勝。---吉田松陰(明治維新之父)探究-分角度概括日本侵華的背景?材料二:“惟欲征服支那(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田中奏折》1927年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工業總產值、批發物價下降了30%以上。進口額下降44%。—大島清《日本經濟危機史論》材料四: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調集30萬軍隊,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蔣介石竟仍調集63萬部隊,發動了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張憲文《中國抗日戰爭史》材料五:1929年歐洲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日本國策,轉嫁危機;中國內戰,蔣不北顧;歐美危機,有心無力。侵華國策,由來已久。蔣剿紅軍,無心北顧。經濟危機,自顧不暇。危機嚴重,轉嫁矛盾。一、日軍侵華戰爭2、日寇侵華的史實1938.2-1943.8 重慶大轟炸1940.3 南京汪精衛 偽國民政府1937.12.13南京大屠殺1931.9.18 沈陽九一八事變1932. 3 吉林長春偽滿洲國1933向長城沿線進犯1937.7.7 盧溝橋事變1932.1.28 一二八事變一、日軍侵華戰爭預習檢測預習檢測:閱讀教材用時間軸的方式梳理中國人民各階層對日本侵華不斷擴大的反應。1931193519321937194519331936七七事變不抵抗“八一宣言”瓦窯堡會議華北事變進犯長城沿線一二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民眾東北人民革命軍一二·九運動國民黨政府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西安事變9月國民黨發表國共合作抗戰宣言7月17日廬山談話準備抗戰7月8日,通電號召全民族抗戰;7月15日遞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國民黨愛國將領共產黨東北抗日聯軍8月洛川會議;紅軍改編國民革命軍局部抗戰全面抗戰繼續“剿共”三、中國人民抗戰探究: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如何抗戰?2.局部抗戰的表現及特點3.局部抗戰的轉折—西安事變1.局部抗戰的背景國歌誕生與傳唱怎么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1.背景日本: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不抵抗,寄希望于英美和國際聯盟。但國聯調查團提出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以犧牲中國來換取英、美、法、日等國共同控制中國東北。——摘編自綱要上國民政府:國聯:思考:局部抗戰的深刻原因?九一八事變后,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對日不抵抗,積極反共,寄希望于英美和國聯。犧牲中國來換取英、美、法、日等國共同控制中國東北。(一)局部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表現及特點自主學習:指出各種力量的表現。九一八事變后,派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到領導東北人民革命軍堅持抗戰。1935年,“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抗聯浴血奮戰,牽制大量日軍。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蔡廷鍇、蔣光鼐指揮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2)愛國將領P135-136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二·九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3)學生P136(1)共產黨P136(一)局部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九一八后,遼寧清原縣寨子村孫銘武、孫耀祖兄弟和好友張顯銘創作了義勇軍戰歌。戰歌傳到關內,田漢創作出振奮人心的《義勇軍進行曲》。該歌深受東北軍官兵喜愛,張學良同大家唱完這首歌后,感慨地說:“這支歌的作用很大,勝過講課。”局部的、自發性、分散的、形式多樣的、覺醒的,尚未形成統一領導力量,共產黨正成為抗戰的重要力量。文藝界(一)局部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3.轉折—西安事變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武力逼蔣抗日。結果:經過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主張。和平解決。影響:1.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2.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3.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觀看歷史劇,思考西安事變為什么和平解決?說一說,西安事變的結果和影響。(一)局部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1.全國抗戰開始的背景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探究:全民族抗戰局面的新長城是怎么形成的?國歌傳遍中國大地怎么抗戰?(二)全國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1.背景盧溝橋事變形勢(1)“七七事變”后,民族矛盾進一步加深,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八一三事變”后,日本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二)全國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概括過程1937.7.8①通電全國平津危機!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7月17日②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8月下旬③洛川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④軍隊改編8月22日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9月22日⑤實現合作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2)分析意義實現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戰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那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中,在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御外侮的偉大篇章。——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二)全國抗戰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在侵華戰爭中日本犯下哪些滔天罪行?南京細菌戰和毒氣戰“慰安婦”制度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三光”政策、“治安強化運動”、“掃蕩”重慶罪行 地點(或方針) 侵略罪行大屠殺 長達六周的大屠殺,30萬人以上殖民統治 政治侵略 “ ”方針 扶植傀儡政權:1932年偽滿洲國;1940年汪偽政權經濟掠奪 對占領區: “ ”方針 壟斷、實行“糧食統制”、強迫青壯年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大轟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長達五年半實施細菌戰、731細菌部隊、殺害中國人、朝鮮人以及盟軍戰俘超過1萬人 約20萬中國女性遭受蹂躪 南京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三光”政策、“治安強化運動”、“掃蕩”重慶三、日軍的侵華暴行為虎作倀充漢奸三、日軍的侵華暴行簡言之,南京陷落后到1938年2月,我在上海期間,唯一聽說的事就是有傳言在1937年底大意是南京有一些非法事件發生,但我并未得到任何正式的報告。因此我有把握地說:所謂的大規模的屠殺和暴行……卻是我第一次聽說。——侵華日軍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在東京審判上的陳詞合作探究:針對板垣征四郎的陳詞,我們可以提供哪些證據反駁?三、日軍的侵華暴行日記、新聞、庭審記錄、照片、證人、影像三、日軍的侵華暴行日本對華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本課小結一、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刻—日本侵華1.原因2.過程3.罪行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局部抗戰2.表現及特點3.西安事變1.背景三、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全國抗戰開始1.背景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傳遍中國大地,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民齊聲發出的最洪亮怒吼。1939年國際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在《人民之戰》中寫道:“《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歷史,就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斷高漲的歷史。這首歌的曲和詞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之中,從前線到大城市,從城市到最遙遠的鄉村,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首歌,都會唱。”全民族覺醒/民族凝聚力為什么抗戰?怎么抗戰?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報告指出:民族資產階級和地主買辦階級是有區別的,地主買辦營壘內部也不是完全統一的,“我們要把敵人營壘中間的一切爭斗、缺口、矛盾,統統收集起來,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之用”。這一報告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 )A.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B.將工作重心轉向城市C.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 D.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課堂練習2.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早在1937年8月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所作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今天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是使“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這次會議是( )A.遵義會議 B.瓦窯堡會議C.洛川會議 D.中共七大課堂練習3.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 )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 B.對日持久防御作戰的戰略意圖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 D.試圖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課堂練習4.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 )A.擾亂國統區金融秩序 B.轉嫁戰爭負擔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課堂練習5.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墻上,寫著醒目的黑字標語:“打倒喝我們血的軍閥!”“打倒把中國出賣給日本的漢奸!”“歡迎一切抗日軍隊結成統一戰線!”“中國紅軍萬歲!”這一歷史場景最早出現在( )A.九一八事變前后 B.一·二八事變以前C.西安事變前后 D.八一三事變以后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