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知識結構中古時期的亞洲伊斯蘭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日本德里蘇丹國朝鮮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伊斯蘭文化圈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漢字文化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北亞東亞南亞西亞中亞東南亞時空觀念穆罕默德(約570-632)穆罕默德出生于麥加城,12歲隨叔父的商隊來往于巴勒斯坦和敘利亞,見多識廣,25歲與麥加富孀結婚。此后,他潛心思考社會與人生問題,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意為“順從”,即順從和信仰真主阿拉;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一、阿拉伯帝國1、興起我們的宗教和我們的帝國是一對阿拉伯孿生兄弟。——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魯尼麥加麥地那①7世紀,默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一神教伊斯蘭教。②622年,默罕默德遷居麥地那, 建立政教合一政權。默罕默德(先知)哈里發(繼承者)《古蘭經》— 具有法律效力圣地1、興起白衣大食綠衣大食黑衣大食2、強盛(1)表現:(2)原因:① 疆域地跨三洲② 政治穩定③ 經濟文化繁榮7世紀:建立政權7世紀中期:大規模向外擴張8世紀:建立橫跨三洲的帝國① 政治: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② 經濟:重視工商業③ 文化:開放包容巴格達(首都)一、阿拉伯帝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文化繁榮——1、興起2、強盛① 阿拉伯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② 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數千年文明的地區,文化已有深厚積淀;③ 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廣泛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和創造。文化繁榮原因一、阿拉伯帝國為什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游牧民族能夠戰勝具有千年歷史的拜占庭帝國,并在16世紀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二、奧斯曼帝國13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兩河流域發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14世紀中期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為伊斯坦布爾,定位帝國首都16世紀后期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極盛時期疆域圖◎1.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二、奧斯曼帝國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奧斯曼帝國不僅軍事強大,而且經濟也非常繁榮,國家非常富裕。由于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地中海和整個紅海以及黑海,壟斷著地中海和西亞地區的大部分貿易,土地面積又極為遼闊,所以奧斯曼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富有的國家之一,伊斯坦布爾也成為繁華的世界之都,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穿梭在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上。滅亡拜占庭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政教合一的軍事封建帝國最高統治者蘇丹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國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集宗教、政治、軍事權力于一身2.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概況二、奧斯曼帝國材料二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并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宋保軍《奧斯曼帝國與16世紀中期舊商路的貿易復興》材料一 奧斯曼帝國發展的過程中,對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獸皮,還有地毯……礦產品也是奧斯曼帝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鉛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銅也被賣給熱那亞人......在出口金屬的同時,奧斯曼帝國也進口金屬,如鐵和錫,這些都是用于鑄造火炮必須的金屬。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奧斯曼帝國在東西方貿易中的作用。控制傳統東西方商路,征收重稅,一定程度阻礙東西方貿易,刺激了新航路的開辟。帝國一度成為東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二、奧斯曼帝國1.笈多帝國①興起:4世紀初,興起于恒河中游,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統治: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政令不夠統一。③宗教: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況,在歸國后撰寫《佛國記》,盛贊笈多王朝。三、南亞的印度2.德里蘇丹國①興起: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建立德里蘇丹國。②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③宗教: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三、南亞的印度四、東亞的國家1、日本(1)秦漢之際中國移民遷入,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天工開物》冶鐵技術1.日本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2)大化改新按照中國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區,由從天皇和國家議會那里取得權力的總督和地方行政官統治。此外,以天皇名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新的擁有土地的耕種者需向中央政府納土地稅和勞務稅,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時包括服兵役。—[美]《全球通史》天皇制班田制模仿隋唐制度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內容:影響:四、東亞的國家二官八省制示意圖鑒真像仿開元通寶的“和同開珎”“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于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被認為是日本的《紅樓夢》。引用白居易的詩句90余處。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日本武士日本武士形象1、日本天皇將軍大名武士工商士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農(3)幕府統治(1185-1868年)背景:形成:特點:發展:①經濟:隨著新土地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②政治:10世紀,中央集權制開始瓦解;③社會: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武士集團日益增強。12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并獲得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武士(效忠、納貢、服兵役)幕府將軍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天皇虛權,幕府實權四、東亞的國家4世紀,中國東北民族政權高句麗遷都平壤,與百濟和新羅為鄰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了高麗王朝,并且仿效中國唐朝制度進行統治。2、朝鮮四、東亞的國家2、朝鮮四、東亞的國家李成桂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后嗣。——明太祖詔書日本侵朝形勢圖明軍統帥李如松露梁海戰的中朝聯軍統帥——鄧子龍、李舜臣國家 政治制度 經濟 狀況 宗教信仰 思想 國家間關系日本朝鮮① 646年“大化改新”,模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制;② 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虛天皇、實將軍、從武士)莊園制②17世紀推行鎖國政策佛教儒家思想16世紀末,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國派軍隊援朝作戰,日本戰敗。①7世紀,新羅統一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②10世紀,高麗王朝建立,效仿唐朝,引入科舉制;③ 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朝鮮,遷都漢城。土地國有佛教儒家思想16世紀末,受日本侵略中國派軍隊援朝作戰,明朝鄧子龍、朝鮮李舜臣犧牲,日本戰敗。四、東亞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家日本朝鮮它們都是以農業為基礎、具有內向性的社會。它們的變化速度緩慢,且局限在較早時代承襲下來的基本結構內。自相矛盾的是,正是這種富足和高度發達的水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因而不能適應變化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帝國南亞東亞國家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政治領域、經濟領域中古時期的印度(南亞次大陸)中古時期日本中古時期的朝鮮: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建立、統治笈多帝國的統治印度教的興起大化改新幕府時代背景:莊園經濟、武士集團形成:12世紀末,鐮倉幕府建立結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個幕府西亞南亞東亞政教合一多種宗教效仿中國新羅 高麗王朝 李氏朝鮮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