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下圖所示為某同學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內容。據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題是( )A.詩歌繁榮的原因 B.孝文帝改革 C.隋統一全國的背景 D.科舉制推行2.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千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 含嘉倉遺址A.國家統一的條件 B.政治制度的創新C.商業發展的水平 D.經濟發展的狀況3.唐代地理書《元和郡縣圖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運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該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區的開發C.郡縣制度的推廣 D.國家統一的鞏固4.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確立于( )A.秦朝 B.西漢C.東晉 D.隋朝5.“科舉制涉及廣泛,客觀上刺激了文化在社會上的普及,為唐代文學藝術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材料反映了科舉制創立的( )A.背景 B.目的 C.過程 D.影響6.《全球通史》一書指出:“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這一重要制度是( )A.和親制度 B.科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7.隋的“國富”歷來為傳統的史學家所津津樂道,如此富庶的隋朝卻短命而亡,其根本原因是( )A.隋煬帝的暴政 B.隋朝統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層的人民起義不斷 D.隋屢次發動戰爭耗費國力8.唐朝在建立后,“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 )A.加強吏治整頓 B.吸取隋亡的教訓 C.注重經濟發展 D.開創三省六部制9.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九品中正制……把覓取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唐代針對此弊……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自由報考之惟一限制,即報名者不得為商人或工人。”對材料中唐代選官制度理解正確的是( )A.選官標準僅限于門第 B.自由報考無任何限制C.有利于擴大選官范圍 D.這一制度是唐朝首創10.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科舉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重文輕武政策11.在隋朝的廢墟上,強大的唐朝建立起來了,新王朝的統治者繼承和發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諸多成就。在下列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結論的是( )A.確立分封制 B.開創中央集權制度C.完善科舉制 D.地方實行行省制度12.武則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區“田疇墾辟,家有余糧”(農民辛勤開墾土地,家家都糧食充盈),則地方官吏可得升獎。這體現了武則天( )A.提倡節儉 B.嚴懲貪官污吏 C.招納賢才 D.重視農業生產13.中國古代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太平局面。它們具備的共同特征是( )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民族交往,貿易發達C.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D.專制加強,科舉完善14.唐玄宗即位時,曾把新上任的縣令200人,重新召集到大殿上,親自出題考試,將不及格者革職,讓他們重新學習。這反映了唐玄宗( )A.重視官吏素質 B.推崇科舉考試 C.注重文化發展 D.推行稅制改革15.下圖是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編制的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指數圖。圖中②的年份,處于我國古代的一個盛世時期,這是指(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16.圖1和圖2分別是三國時期和唐朝的生產工具。這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 )圖1 圖2A.利用運河發展經濟 B.學習北方畜牧經驗C.重視農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廣犁耕技術17.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登觀音臺望城》中如此描述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從詩句可以了解到唐朝長安城( )A.游客如云 B.規劃整齊 C.農業發達 D.商業繁榮18.唐代,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動;女性日常服飾的等級性沒有那么嚴格,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這說明,唐朝時期( )A.婦女得到解放 B.尚武風氣盛行一時C.文學藝術繁榮 D.社會風氣開放包容19.下側是唐朝最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文稿中“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文稿可作為印證的歷史事件是( )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安史之亂 D.鑒真東渡20.歷史興趣小組圍繞“唐詩中的唐史”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搜集了以下詩句。這些詩句反映了唐朝(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憶昔》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杜甫《無家別》A.由盛到衰的變化 B.頻繁的中外交流C.開放的社會風氣 D.手工業技術先進21.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唐朝時期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發展,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B.唐朝末期朝政腐敗,出現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C.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D.唐朝詩歌創作興盛,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22.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后梁軍隊三次掘開黃河堤防拒敵,造成連年水災,人民流離死亡。農民被迫反抗,要求消滅割據,建立統一國家。可見( )A.分封同姓釀成八王之亂 B.社會危機下人民渴望統一C.政權頻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亂造成了巨大破壞23.觀察下圖《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等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等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這種局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延續了唐朝末年以來的( ) A.宦官專權 B.藩鎮割據 C.賦役繁重 D.統治腐朽24.西漢王朝派細君公主與烏孫和親,隨帶官屬侍從數百人,和親使團包含各方面人才,這些人的技藝也隨之帶到烏孫。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贊干布派遣上層子弟入長安國子學以習詩書。這表明A.古代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和親均是被迫所為B.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經濟互補C.和親可能促進中原文化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D.和親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貴族的矛盾25.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派遣子弟到長安學習。該史實可以歸納到下列哪一主題( )A.唐朝的中外交往 B.唐朝的民族交融 C.唐朝的經濟 D.唐朝的社會風氣26.《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27.“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詩句最能反映唐朝( )A.民族交融加強 B.社會風氣開放 C.民族政策開明 D.文學藝術多彩28.李華同學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內容時,繪制了下面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可填寫( ) A.北擊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C.澶淵之盟 D.設置駐藏大臣29.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韓國的茶禮,都是在唐代陸羽及其《茶經》的影響下出現并流傳至今的。這種情況( )A.表明了禮樂制度的國際化 B.強調了日韓已進入文明社會C.體現了唐代文化影響力強 D.說明唐代茶葉生產達到頂峰30.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贈物的包裝箱上附了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此詩句出自唐玄宗時期日本長屋親王《繡袈裟衣緣》,當時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長屋親王的一片赤誠。毅然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大唐文化。這位高僧是( )A.玄奘 B.鑒真 C.蔡倫 D.畢昇31.唐朝時,來自東羅馬、大食、新羅等國的客使匯聚于都城長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有的還在朝廷中任職。這反映出唐朝( )A.文化交流的頻繁 B.民族交融的盛況C.對外交通的發達 D.開放包容的氣度32.制作讀書摘要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圖所反映的歷史名人是( )A.班超 B.玄奘 C.鑒真 D.鄭和33.如圖為《唐詩中與科技相關內容的分學科數量統計圖》,這一現象反映了( )A.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學內容 B.統治階級重視科學技術C.科學趨向體系化和理論化 D.唐代科學技術領先世界34.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唐朝政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這些史實主要表明,唐朝中醫藥學的發展得益于( )A.印刷技術的進步 B.科舉制度的完善C.商品經濟的繁榮 D.國家力量的支持35.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圖中摘錄了部分唐詩,這些詩句( )A.關注了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 B.體現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C.反映了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 D.顯示出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二、材料題3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太宗在位期間,是封建政治比較開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黃金時代。唐太宗的個人品格和作用是促成這一治世出現的重要原因。其中,最為后世稱道的是其虛心納諫和用賢之風。《貞觀政要》突出記載了唐太宗善于納諫和用賢方面的言行。——摘編自朱漢國《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根據材料,寫出唐太宗在位時的治世名稱。(2)小歷同學認為唐朝興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37.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材料一材料二 唐長安城設東、西兩市,兩市各占兩坊之地,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是當時長安城商業活動的中心。據記載,當時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絹行、魚行、筆行、藥材肆等,東市有鐵行、肉行、金銀行等許多行業,店鋪很多。西市還專門設有“波斯邸”“胡姫酒肆”“收寶胡商”等。(1)請根據圖A和圖B分別寫出當時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名稱。(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代長安城商業活動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前期社會的特征(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請分析唐朝興盛的原因。三、綜合題3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太宗統治時期 唐玄宗統治時期統治措施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減輕刑罰…… 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治世局面 “貞觀之治”(1)依據材料,簡述唐玄宗統治前期治世局面的名稱(2)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再舉一例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D D B A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C A C C B D C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B B C B D A B C B題號 31 32 33 34 35答案 D B A D A36.(1)“貞觀之治”。(2)【答案一】判斷:同意。理由:唐太宗選用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現了“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賢能,任用姚崇、宋璟為朝廷重臣。在大批有德有才的能臣輔佐下,唐王朝出現了鼎盛局面。(舉出兩位皇帝重用人才的例子)【答案二】判斷:不同意。理由:唐朝走向興盛的原因除了統治者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之外,還在于統治者能夠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經濟上注重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農業等;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唐朝興盛的重要原因。(能從政治、經濟、人民等方面任答兩點)37.(1)生產工具:A曲轅犁;B筒車(2)特點:有專門的商業區域;商鋪林立、行業眾多;中外貿易繁榮。(3)社會特征:政策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中外交往頻繁,社會風氣開放,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4)原因:唐朝前期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統治者勵精圖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唐朝經濟發達,為興盛奠定物質基礎;38.(1)名稱:開元盛世。(2)觀點:杰出歷史人物推進了歷史發展。論述: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輕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首 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 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 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玄宗統治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姚崇和宋璟,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玄宗統治前期,國力強大,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唐玄宗非常注重對官吏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官 吏立即罷免。有一年他親自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 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總之,唐太宗與唐玄宗勵精圖治,推動了唐朝的不斷發展,即杰出歷史人物推進了歷史發展。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