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石嘴山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9世紀前,人們認為古希臘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屆奧林匹亞賽會。19世紀后期以來,隨著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發現,古希臘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經歷過類似過程。這說明()A.歷史資料的多元性推動歷史認知的進步 B.文字記載的主觀性限定解讀歷史的邊界C.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體現歷史進程的樣態 D.歷史記憶的傳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認同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國、秦漢王朝、羅馬帝國和印加帝國為加強統治,均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采取諸如頒布法律、改革幣制、修建道路等措施。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A.互鑒性 B.同源性 C.統一性 D.同步性3.古希臘人的足跡踏遍了地中海世界,但在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城邦中,母邦與子邦之間的關系是基本平等的;殖民擴張使希臘接觸到西亞、埃及和更廣大的地區,對希臘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此,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可以認識到()A.文明在交流中得到發展 B.地理條件影響希臘殖民擴張C.希臘擴張客觀促進經濟的交流 D.希臘社會受到北非、西亞的影響4.下圖是15-16世紀某古代帝國的領土擴張示意圖。通過這一時期的擴張,該帝國()A.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 B.建立起完整的法律體系C.把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海 D.大規模傳播擴散希臘文明5.如圖所示為新航路開辟后的貿易示意圖。該貿易體系()A.充滿血腥與罪惡 B.以拉丁美洲為中心C.加深東西方聯系D.致使歐洲白銀外流6.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們主張直接閱讀古典文獻,拋棄中世紀神學家大量“注疏”的“過濾”,形成了回歸圣經和古代教父的思潮。這一思潮對16世紀歐洲思想發展的重要影響在于()A.創造了宗教改革運動所需要的思想氛圍B.恢復了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輝煌盛況C.表達了啟蒙運動驅散蒙昧和迷信的訴求D.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思維方式7.印加馬丘比丘城遺址位于山脊之上,以中央廣場為界,分為東西兩區,全城建有完善的供水系統,水池、水渠皆用巖石或直接從巖體中雕琢而成,引高山泉水,供飲用、沐浴和灌溉之用。據此推斷,印加()A.早期國家特征鮮明 B.城市國家經濟發達C.組織動員力量強大 D.祭司掌握最高權力8.《曼德維爾游記》是歐洲中世紀晚期的暢銷書,該書由從未離開過歐洲的作家寫成。書中寫道,斯里蘭卡生活著像狗一樣大的食人蜘蛛,它們守衛著黃金。書中內容荒誕不經,但卻被多次印刷,充當著人們的旅游指南。這說明()A.天主教會束縛作家思想 B.亞洲成為世界商貿中心C.文學創作迎合時代需要 D.歐洲民眾普遍愚昧無知9.俄羅斯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主張開明專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鼓勵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推動俄國文化向歐洲主流文化靠攏。同時,她又宣稱“要統治俄國,繼續彼得的大業并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改革,就必須擁有專制權力”。這種統治風格體現了()A.傳統觀念與時代潮流的交融 B.理性精神與宗教思想的匯流C.大眾訴求與精英傳統的結合 D.激進主張與守舊觀念的妥協10.1921-1924年蘇維埃政府發行“切爾文券”,形成了穩定的切爾文券與貶值的蘇維埃紙幣平行流通制度。作為貨幣改革核心,切爾文券以“良幣”驅逐“劣幣”,效果顯著。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貨幣改革()A.保留了戰時經濟體制特征 B.解決了物價上漲的問題C.豐富了新經濟政策的內涵 D.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穩定11.下表為1914年英、法、德、美四國海外投資現價總值統計表(單位:百萬美元,當期匯率)。其中,代表德國的是()歐洲 西方后裔國 拉丁美洲 亞洲 非洲 合計① 1979 1000 905 238 476 5598② 709 900 1649 246 13 3514③ 5250 386 1158 830 1023 8647④ 1129 8254 3682 2873 2373 18311A.① B.② C.③ D.④12.針對客民大規模地進入太湖上游山鄉的狀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制定了十五條規章,要求客籍與土著混編。對于山區丘陵地區搭棚謀生的棚民,按戶編冊,均歸就近保甲管束。由此可知,乾隆帝()A.開始強化戶籍的管理 B.重視基層社會的治理C.加強邊疆地區的治理 D.注重丘陵地區的開發13.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建黨8年來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是由于“更多地學會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我們黨就能夠進行了勝利的十年斗爭”,這一階段的成功經驗是()A.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逐步開展土地革命C.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D.實行減租減息政策14.在15世紀之前,威尼斯和穆斯林商人在香料貿易中處于實際壟斷地位。16世紀初,來自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和馬來西亞馬六甲貿易中轉站的東方奢侈品開始運達里斯本。16世紀末,威尼斯人運往歐洲的香料僅有前一個世紀的三分之一。這一變化可用于論證()A.國際分工體系的日益完備 B.新航路開辟對傳統商業格局的沖擊C.陸上絲綢之路被逐漸舍棄 D.商業經營方式與商業中心同步變動15.二戰后,美國政府利用經濟援助、貿易懲罰、政治施壓等手段,在貿易談判中為好萊塢電影的國外發行鳴鑼開道,美國的政府部門尤其是軍事部門還對好萊塢電影制作直接提供幫助。這反映了美國()A.加強文化領域的國際協調 B.試圖建立其主導的單極世界C.在全球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D.全面推行“和平演變”戰略16.1791年,海地黑人奴隸發動起義。起義軍先后打敗西班牙、英國軍隊。1801年,杜桑盧維杜爾統一了整個海地島,宣布廢除奴隸制。1802年,拿破侖派遣的遠征軍因遭遇瘟疫幾乎全軍覆沒。1804年,海地正式宣布獨立。海地的獨立()①結束了罪惡的“三角貿易” ②是當地人不懈反殖民斗爭的結果③加速了拿破侖帝國的覆滅④拉開了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農奴制改革前,俄國鐵路建設較為緩慢。1855年,俄國鐵路總長度僅為980俄里。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財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為私有鐵路公司作為建設資金的股票和債券提供5%的收入擔保。1870-1880年,俄國政府將境外發行債券中的6億盧布入股政府的專項鐵路建設基金,以用于購買私有鐵路公司的債券、股票等。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購私有鐵路公司,統一運價。隨著帝國主義在遠東地區矛盾的加劇,90年代俄國鐵路修建的重心轉向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至90年代末,鐵路長達5萬多俄里。-摘編自張廣翔、逯紅梅《19世紀下半期俄國私有鐵路建設及政府的相關政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后半期俄國鐵路建設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俄國農奴制改革對鐵路建設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開展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此前“半球化”的航海貿易活動轉向“全球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船隊所載貨物到達馬尼拉,即被轉裝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通過“大帆船貿易”,美洲的金銀大量輸往亞洲,其中可能有一半運往中國,以換取歐洲人真正能消費的東西,西班牙也獲得了驚人的利潤。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航路,溝通了中國與美洲、歐洲的貿易圈,打通了新海上絲綢之路”環球化的最后一里路。-摘編自吳杰偉《大帆船貿易與跨太平洋文化交流》材料二 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三角貿易和直接貿易。隨著大西洋貿易的發展,英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棉紡織業、玻璃制造業、絲織業、肥皂業等新的工業部門也建立并發展起來。如果以1700年的發展指數為100,1800年時英國出口工業指數為544。法國的工業生產也因大西洋貿易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國出口的工業品占到了出口總額的34.2%-摘編自于民《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與現代早期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帆船貿易”興起的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18世紀大西洋貿易的歷史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 19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世界。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高聳的煙囪,工廠里回蕩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噴發出鐵水的光亮。工業已成為國家的命脈,人們靠工業、而不是農業生存。-據錢乘旦、許沽明《英國通史》材料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仍然關注重工業的發展,試圖以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依托,并且還要時刻應對可能爆發的希特勒對共產主義的戰爭。斯大林所追求的不僅是單純的改變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徹底破除西方市場機制唯利是圖的本質.因此,他不依靠價格競爭,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資源分配來安置設備和物質。-據邁克·亞達斯等《喧囂時代:20世紀全球史》材料三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雜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據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前后英國經濟領域的變化。(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相比蘇聯工業化道路的不同之處,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對蘇聯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青年,應該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時代 事例 特征“新中國第一代” 1953年,華北制藥廠作為“一五”計劃重點項目緊急上馬。......當年,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技術人員、管理干部、大中專優秀畢業生組成了“豪華”的創業陣容,“用舉全國之力來形容華北制藥廠的建廠一點也不為過”。 深受政府的影響 和支配,呈現出高度的計劃性、組織性、集中性“改革一代”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國內人口流動最為活躍的時期。中國人口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農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務工經商,解決就業問題。流動人口中年輕人口占絕大多數,其中15至35歲人口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以上,他們中的多數人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 向“市場主導、政府調控”的機制轉 型,呈現出高度的活躍性、豐富性、嵌入性-摘編自高京豪《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人口城鄉流動的歷史進程與治理經驗》從材料中任選一個階段或者材料整體,結合中國現代史相關知識,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B A D C C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B B C D17.(1)[參考答案]特點:政府主導并重視;制訂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鐵路公司的發展;設立專項鐵路建設基金,以購買私有鐵路公司債券、股票(為債券資本提供擔保);統一造價;90年代鐵路修建重心轉移至中亞等地區;成就顯著。(2)[參考答案]影響:通過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為鐵路建設掃清了一些障礙;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為鐵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為鐵路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農奴制改革,為俄國鐵路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18.(1)條件: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中國與美洲市場的互補;航海技術的發展。(2)影響: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強(或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損失和經濟上的落后;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19. (1)變化: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由手工生產到機器化大生產;由手工工場到工廠制。(2)不同: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獨立自主;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使蘇聯迅速完成工業化,走上工業化道路;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農民付出代價過大;成為阻礙蘇聯改革的主要因素。(3)意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世界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示例一:論題:“新中國第一代”青年人口城鄉流動推動國家工業化進程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實現國家工業化,政府組織青年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參與工業建設。大量青年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到鋼鐵、機械制造等重工業領域。例如“一五”計劃時期,許多青年奔赴東北等工業基地,為建設156項重點工程貢獻力量。他們在工廠中努力學習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推動了工業的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青年人口的城鄉流動,在政府的主導下,呈現出高度的計劃性、組織性、集中性,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示例二:論題:“改革一代”青年人口城鄉流動促進市場經濟發展闡述: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改革一代”青年人口城鄉流動向“市場主導、政府調控”機制轉型。大量農村青年涌入城市,投身于商業、服務業等領域。他們在城市中自主創業,開辦個體工商戶,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同時,城市青年也有部分流向農村,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例如一些青年在農村利用互聯網開展農產品電商業務,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種活躍的城鄉流動,豐富了市場經濟的形式,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